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确芒果园中蓟马复合种种群动态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用粘虫板定期定点监测芒果园中蓟马的种群消长情况;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分析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芒果花期蓟马种群数量为全年发生高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日蓟马种群数量与日平均气温(℃)、日最大风速(m/s)显著正相关,与日最低气温(℃)显著负相关。芒果花期蓟马种群数量与2月降水量(mm)、3月平均风速(m/s)、1-2月平均气温(℃)、2月月均最高、最低气温(℃)、2-3月平均相对湿度(%)及1-3月平均最小相对湿度(%)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月平均温度(℃)和月最低气温(℃)是影响蓟马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对蓟马种群动态的影响达56.0%。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月均最低气温(℃)对芒果蓟马种群数量影响最大。月最低气温(℃)和月平均温度(℃)是影响芒果园中蓟马复合种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气象因素。芒果蓟马复合种种群数量受食物、种群扩散、天敌、自身繁殖和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预报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再学  金星  郭永旺  龙贵兴  刘晋 《生态学报》2010,30(13):3545-3552
为了摸清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变节变动规律,探讨其种群数量预测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逐月捕获率,用捕获率为预测指标,建立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模型。对1996-2008年贵州省大方县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种群数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高山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是大方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32%。10a平均捕获率为(2.58±1.27)%,全年种群数量变动曲线呈单峰型,各年度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基本相似,一年内种群数量在6月份出现1个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达(4.63±3.03)%。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历年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变动幅度及发生危害情况,结合当地鼠害防治指标,制定了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分级标准。分析1996-2008年高山姬鼠数量高峰期前各月捕获率、种群繁殖参数(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与数量高峰期6月种群密度的关系后发现,4月份种群数量基数与6月份种群密度之间相关极显著,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应用4月份种群数量基数(X)预测数量高峰期6月份种群密度(Y)的短期预测预报模型:Y=1.7558X+0.1442,可提前2个月预测当年数量峰种群密度和发生程度,经回测验证,数值和数量级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数值预测和数量级预测平均吻合率为92.84%、100.00%,结果比较准确,故该预测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Bt棉已在我国种植广泛。而温室气体(CO2和O3)浓度升高会进一步改变植物的化学成分,从而通过凋落物可能会引起土壤动物(甲螨)种群数量的变化。【方法】本文应用开顶式气室(OTC),研究了CO2和O3浓度升高下转Bt棉花凋落物对土壤甲螨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取样时间对甲螨种群数量有显著影响,甲螨种群数量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的采样中。CO2浓度升高通过棉花凋落物显著降低了甲螨的种群数量。O3浓度升高通过棉花凋落物降低了常规棉凋落物中的甲螨种群数量,对转Bt作物凋落物中甲螨种群数量无显著影响。【结论】不同温室气体(CO2和O3)浓度升高对土壤甲螨作用不同,其中CO2浓度升高通过棉花凋落物可以显著降低土壤动物的种群数量,而O3浓度升高作用较小。转Bt作物可以缓冲温室气体(CO2和O3)浓度升高通过作物凋落物对土壤动物(甲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布氏田鼠种群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 Radde)是一种数量变化幅度大的小型鼠类。研究布氏田鼠种群繁殖及年度变化的特征,对于探索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进而实行有效的预报是很必要的。国内外有关布氏田鼠生态学的研究报道,如内蒙锡盟卫生防疫站(1975)、呼伦贝尔草原鼠害调查组(1975)、罗泽珣等(1975)、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草原灭鼠办公室(1976)、Reichstein(1962)、(1949,1952A,1952B)、(1948)、(1954)等,涉及上述工作的甚少。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室一组(1978,1979)研究了布氏田鼠的种群年龄、性周期、活动领域以及种群密度和肾上腺、生殖腺重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研究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积累了一些资料。本文着重讨论种群繁殖特征,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呼伦贝尔草原布氏田鼠的种群周期及其主要支配因素。  相似文献   

5.
小家鼠(Mus musculus)种群动态预测及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我国学者夏武平(1966)用9月铗日捕获率预测东北棕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数量以来,严志堂等(1983)应用种群年龄结构的回归方程预测新疆天山北麓农区塔西河地区的小家鼠(Mus musculus)种群密度获初步成功,并根据该文提供的一个改进公式M10=5.60x+5.80(x表示种群年龄的成亚比,M10表示小家鼠10月数量,即年内最高数量),提前11个月预测该地的小家鼠种群最高数量。  相似文献   

6.
国外使用红外相机技术开展野生动物调查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最早的报道见于Champion(1927),在20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成熟,广泛用于动物种群数量和密度的研究.如应用红外相机和种群捕获模型(Capture-recapture)对印度Nagarahole国家公园的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的种群数量和密度的研究(Karanth,1995;Karanth和Nichols;1998),验证了红外相机技术与种群捕获模型的结合在孟加拉虎种群预测方面的优势,有效解决了监测中孟加拉虎数量稀少、活动隐秘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栽培措施对烟田前期烟蚜和烟蚜茧蜂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设置 5种类型烟田 ,研究了栽培措施对烟田前期烟蚜Myzuspersicae(Sulzer)和烟蚜茧蜂Aphidiusgifuehsis(Ashmead)种群数量的影响。地膜和耕作方式对烟田前期烟蚜种群数量均有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烟田烟蚜种群数量大小依次为桃园附近、纯作未覆膜、间作未覆膜、纯作覆膜、间作覆膜烟田。其中 ,桃园附近烟田烟蚜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其它烟田 ,未覆膜烟田高于覆膜烟田 ,纯作烟田又高于间作烟田。地膜对烟田前期烟蚜茧蜂种群数量有显著影响。覆膜烟田烟蚜茧蜂种群数量高于未覆膜烟田。因此 ,烟田覆膜有利于降低烟蚜种群数量、增大烟蚜茧蜂种群数量 ;间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烟蚜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8.
崔-Lawson种群模型的显示解及拟合实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引言用数学方程式描述种群(人口)增长规律,首推 Malthus(1798)。他推出在无限制条件下种群的几何增长或指数方程。显然,真实自然界中这种无限地增长实际并不存在。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密度的增加)它对环境的压力也增加,结果必导致增长缓慢或停止,从而达到某种平衡状态,这就是环境所能承受的最大数量或密度,称为“环境的容纳量”或“渐近密度”(Environmental carring capacity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浸渍饲喂法测得吡虫啉对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和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的LC50浓度,并选取花蓟马2龄若虫的LC50浓度11.00 mg·L-1作为本试验用浓度,在此浓度胁迫下将2种蓟马以1∶1的种群数量比例用菜豆在同一养虫笼中饲养,进行室内种间竞争试验,测定2种蓟马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等参数。结果表明:在吡虫啉胁迫下,从25~150 d内西花蓟马与花蓟马种群数量比值不断升高,2种蓟马种内雌性种群数量所占比例均高于雄性种群,且西花蓟马种群中雌性种群所占比例(斜率为6.22)高于花蓟马种群中雌性种群所占比例(斜率为2.68)(P0.05);两种蓟马的未成熟虫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在吡虫啉胁迫下均显著缩短,且西花蓟马的发育历期缩短更为明显(P0.05);在吡虫啉胁迫下西花蓟马种群的存活率、雌雄成虫寿命稍高于花蓟马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西花蓟马的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的值均要高于花蓟马的值;2种蓟马种群内雌雄成虫寿命、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与对照相比均显著缩短(P0.05);吡虫啉处理下西花蓟马的平均产卵量、R0、rm、λ值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花蓟马的平均产卵量、R0、T和DT却显著低于对照。研究表明,在吡虫啉浓度11.00 mg·L-1胁迫下,西花蓟马种群的竞争能力和对吡虫啉胁迫的适应性强于花蓟马种群,蓟马种群内雌性种群的竞争力强于雄性种群,吡虫啉胁迫是加速西花蓟马对花蓟马种群种间取代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干旱环境中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种群数量动态研究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借用Leslei矩阵建立数学模型对分布在新疆北部干旱环境中的褐家鼠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预测.同时经计算得新疆北部干旱环境中褐家鼠种群的特征根(λ),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ns).结果表明,12年后雌体总数达到29 801.686 28,同时根据褐家鼠种群增长曲线,发现该种群的增长属于稳定型的指数增长类型.  相似文献   

11.
田野小家鼠种群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关于种群特征的研究,当首推夏武平等(1982)对长爪沙鼠的种群动态及其调节的研究,国内对种群特征间关系的进一步探研尚不多见,而该工作对动物种群动态的预测是至关重要的。 小家鼠(Mus musculus L.)的种群特征包括诸多方面,如性比、年龄结构、胎仔数、怀孕率和身体大小等,它们的变化均与一定的种群数量相联系,今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作一些新的探求。  相似文献   

12.
小家鼠的肥满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武平等(1963)以东北红背(鼠平)(Clethrionomys rutilus)为对象,首次提出用鱼类学上表示鱼类生活状况的肥满度应用于鼠类对环境适应情况的形态--生理指标,发现秋季肥满度对次年夏季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他们(1964)还对大林姬鼠(Apodemus speciosus peninsulae)进行了探讨。近来,秦耀亮(1981)对南方黄毛鼠(Rattus rattoides exiguus)肥满度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3.
小家鼠血红蛋白多态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啮齿动物种群数量波动的研究,国内外部已有不少报道(夏武平1958,1961,1963;Evans等,1944;Delong,1967)。种群数量随季节的一般性波动以及年间的一般性差异是常见的(孙儒泳等1962;Evans,1949;Krebs等,1973),但极大的波动并不多见。一个种在某一年间种群数量发生的极大波动的现象,现在习惯地称作大发生或大暴发(Pearson,1963;Plomley,1972),我国新疆北部农业带分布的小型啮齿类就有这种大暴发的历史(青海省生物研究所新疆鼠害研究组,1975)。  相似文献   

14.
黑线仓鼠种群数量动态预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1984-1991年3-10月,每月中旬在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试验场的不同牧草和作物地进行调查,1984-1991年共捕获鼠4093只,其中黑线仓鼠2920只占71.34%。黑线仓鼠种群数量季节和年度变化明显,利用电子计算机对黑线仓鼠种数量进行分析,提出种群数量繁殖指数和动态模型以及短、中、长期预测公式、预测准确率为90.0%。并对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有机肥氮素占总氮投入的百分比对双季稻区早、晚稻各生育时期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以大田定位试验为平台,应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和化学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施用化肥N(M1)、30%有机肥N(M2)、50%有机肥N(M3)、100%有机肥N(M4)和无N对照(M0)5个不同施肥处理双季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微生物熵的差异.结果表明: 在早稻和晚稻各主要生育时期,施肥措施均能提高稻田根际土壤MBC、MBN和微生物熵,各施肥处理根际土壤MBC、MBN和微生物熵均随水稻生育期推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均于齐穗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为最低值;其中,各处理双季稻田根际土壤MBC、MBN、MBC/MBN值和微生物熵一般均表现为M4>M3>M2>M1>M0,M2、M3和M4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M0处理.可见,单独施用化肥措施对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效果有限,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比较异种生物同工酶(Isoenzyme)能从分子水平阐明物种的多样性。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许多动物的同工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Masters 1975,Markert,1975)。其中对乳酸脱氢酶(以下简称LDH)的研究最为详尽(Everse等,1973,Moss,1982)。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是由H(或B),M(或A)2种亚基组成的一组四聚体分子。H,M亚基分别受不同基因位点控制,并按不同比例组成5种不同的同工酶。  相似文献   

17.
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种群密度制约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郭水良  盛海燕 《植物研究》2002,22(2):236-240
本文调查了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种群密度对植株形态参数的影响。统计表明:北美车前营养生长期间,种群密度对形态参数的影响不大,在生殖生长期间,各形态参数受到种群密度较大的制约,单株叶数(Y1)、叶长(Y2)、叶宽(Y3)、鲜重(Y4)、根重(Y5)、花穗数(Y6)、花穗长(Y7)、花数(Y8)、花序重(Y9)和花穗重/营养体(Y10)与种群密度(X)存在如下关系:Y1=22.0428-2.3022lnX、Y2=21.4185+2.183lnX、Y3=4.9934-0.5048lnX、Y4=0.1567+699.574/X、Y5=7.7310X-0.7606、Y6=0.9019+318.886/X、Y7=2.4236+179.425/X、Y8=46.3069+6914.07/X、Y9=0.1382+15.9598/X和Y10=0.047+0.0002X。文章还比较了北美车前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在繁殖期的密度制约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18.
长期不同施肥对玉米根茬生物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黄土高原南部两个长期定位试验(分别开始于1990和2003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肥料处理对玉米根茬生物产量和养分累积的影响.于2011年10月玉米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不同施肥处理玉米根茬.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及偏施N、NK、PK化肥相比,氮磷配施(NP)、氮磷钾平衡施肥(NPK)、有机无机配施(M1NPK、M2NPK)及化肥配合秸秆(SNPK)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玉米根茬干质量.根茬固碳量及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在NP、NPK、M1NPK、M2NPK、SNPK处理显著高于不施肥和偏施N、NK、PK化肥处理,其中以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效果最好.与不施氮肥(N0)相比,施氮120 kg N·hm-2(N120)和240 kg N·hm-2(N240)处理根茬干质量分别提高38%和45%,高量氮肥对根茬增量效果不显著.施用氮肥也显著提高了根茬碳、氮、磷、钾累积量.根茬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总氮含量在NP、NPK、M1NPK、M2NPK、SNPK及N120和N240处理中较高.氮磷钾平衡施肥、有机无机配施以及秸秆还田处理降低了根茬的纤维素、木质素含量.根茬C/N、木质素/N在CK、PK、N0处理间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因此,氮磷配施、氮磷钾平衡施肥、有机无机配施及秸秆还田处理能够促进玉米根生长,提高营养成分含量,有利于土壤培肥和固碳.  相似文献   

19.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广布于青海高原,严重危害农、林、牧业。其危害程度,取决于数量,而种群数量的变动又受着年龄组成的影响。研究种群年龄的组成,为灭鼠工作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