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物芯片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池晓菲  舒庆尧 《遗传》2001,23(4):370-374
生物芯片是指将大量生物讯息密码(寡核苷酸、cDNA、基因组DNA、蛋白质等)以预先设计的方式固定在玻片、硅片等固相载体上组成的密集分子阵列,可分为核酸芯片、蛋白芯片、芯片实验室三类,生物芯片技术的本质是生物信号的平行分析,它利用核酸分子杂交,蛋白分子亲和原理,通过荧光标记技术检测杂交或亲和否,可迅速获得所需信息。高效、快速的生物芯片技术以其无与伦比的优势,在已医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显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生物芯片应用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芯片技术作为新一代生物技术,以其高通量并行分析的优势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及重视,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就生物芯片在科学研究、疾病诊断、预防医学、新药开发、司法鉴定、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农林科学及军事科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3.
4.
生物芯片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威  吴庆余 《生命科学》2000,12(5):237-240
生物芯片技术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生物芯片这一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深入,生物芯片技术也得以飞速发展。本文将对生物芯片的概念、发展做一全面的叙述,并详细地介绍最新的生物芯片,如DNA芯片等的基本原理、分类、制备,以及生物芯片的发展动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生物芯片研究开发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载体材料,点样方式,芯片固定的生物分子和功能等方面对生物芯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并以芯片所固定的生物分子的分类方式为基础,就基因民间片,蛋白质芯片及芯片实验室的国内外研发进展作了介绍;最后指出了目前生物芯片研究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生物芯片是便携式生物化学分析器的核心技术。通过对微加工获得的微米结构作生物化学处理能使成千上万个与生命相关的信息集成在一块厘米见方的芯片上。采用生物芯片可进行生命科学和医学中所涉及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从而达到对基因、抗原和活体细胞等进行测试分析的目的。生物芯片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将从样品制备、化学反应到检测的整个生化分析过程集成化以获得所谓的微型全分析系统(micrototalanalyticalsys-tem)或称缩微芯片实验室(laboratoryonachip)。生物芯片技术的出现将会给生命科学、医学、化学、新药开发、生物武器战争、司法鉴定、食品和环境卫生监督等领域带来一场革命。本文阐述了生物芯片技术在加工制备、功能和应用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生物芯片分类及其技术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芯片技术针对DNA,RNA,蛋白质及其它生物分子,在芯片上完成一个或多个功能的检测分析。使大量与生命有关的信息集中在一块芯片上,达到对生物分子,细胞,组织的高通量检测分析,本文根据生物芯片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将生物芯片分为微点阵(陈列)芯片,微流路芯片两大类,每大类中又进行了较详细地分门别类,同时扼要介绍各自的技术原理,目前生物芯片技术正向着更加微型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芯片实验室代表着更高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生物芯片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芯片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项尖端技术,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阐述了生物芯片的基本概念,简述了其制备过程、主要分类及其在分子生物学、食品科学和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预测及展望。  相似文献   

9.
生物芯片主要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组织芯片等。利用生物芯片技术可以从整个基因组的水平上对基因进行快速分析、筛选。本文主要概述了生物芯片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在各个领域内的应用 ,并对生物芯片技术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芯片是指包被在固相载体上的高密度DNA、抗原、抗体、细胞或组织的微点阵,它是微电子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产生的新技术。该技术被评为1998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之一。本文讨论了生物芯片技术的发展、技术参数、相关仪器的发展和在DNA序列测定、基因表达分析、基因分型、基因多态性分析、疾病的诊断、突变分析、药物筛选和微生物的鉴定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陈谦  郑芳  周新 《生命的化学》2000,20(5):231-234
侵染检测 (Invaderassay)技术是无需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的一种DNA(RNA)的检测与定量分析技术[1] ,具有无污染、特异性与敏感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 ,可以广泛运用于基因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 ,SNP)检测、核酸定量分析以及基于病人基因型的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中[2 ] 。它是美国ThirdWaveTechnology公司的专利技术[3] 。以下对其基本原理与应用前景作一简要介绍。1 .信号探针的切割1 .1 反应体系组成  侵染检测反应体系中 ,包…  相似文献   

12.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因芯片是近年来产生的一项生物高技术。它是利用原位合成或合成后交联法,将大量的核酸片段有规则地固定在固相支持物如载玻片、金属片、尼龙膜上,制成芯片,然后将要检测的样品用荧光素或同位素标记,再与做成的芯片充分杂交,通过对杂交信号的检测来分析样品中的信息。基因芯片技术已在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基因点突变及多态性检测、DNA序列测定、寻找可能的致病基因和疾病相关基因、蛋白质作图、基因组文库作图等方面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在生物分离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磁性微球是一类新型的功能材料,雀生物医学工程、细胞生物学和环境工程具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从磁性微球的结构、特性和制备方法进行了探讨,并详细介绍了磁性微球在细胞分离、蛋白质以及核酸的制备纯化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基因芯片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高速打印或光刻合成技术可在硅片、玻璃或尼龙膜上制造DNA微阵列。样品DNA/RNA通过PCR扩增、体外转录等技术掺入荧光标记分子,与微阵列杂交后通过荧光扫描仪器扫描及计算机分析即可获得样品中大量基因序列及表达的信息。该技术可应用于高通量基因表达平行分析、大规模基因发现及序列分析、基因多态性分析和基因组研究等 。  相似文献   

15.
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植物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因芯片技术(gene chip technology)是采用光导原位合成或缩微印刷等方法,将大量特定的DNA探针片段有序地固定于固相载体的表面,形成DNA微阵列,然后与待测的标记样品靶DNA或RNA分子杂交,对杂交信号进行扫描及计算机检测分析,从而获取所需的生物信息。该技术在植物研究中广泛应用于寻找特异性相关基因和新基因,基因表达分析,基因突变和多态性检测,DNA测序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基因芯片和高通量测序已成为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两大重要技术。从检测效率、准确性以及自动化程度证实,这两大技术都较传统的遗传学方法有了新的突破。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具有高通量、高效率以及高自动化特点的方法,发展至今无论在核心技术还是工业应用方面都得到广泛的推广。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建立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快,特别是在技术方面的更新换代极快,不断地改进使得测序的高通量、高准确率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也是占据不可逾越的优势。二者在原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却在应用方面上常常交融。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基因芯片技术与高通量测序技术二者在原理和基因拷贝数变异、肠道微生物、农业等应用方面作简要论述和对比。  相似文献   

17.
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杜巍 《生物技术通讯》2006,17(2):296-298
基因芯片技术是鉴别微生物和转基因成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为全面、快速、准确地进行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本文阐明了近年来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微生物、食品转基因成分等检测研究中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并综述了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微量分析技术。介绍了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分类,并深入讨论了该技术在食品安全、营养、加工和风味等食品领域中的应用,包括有害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等的检测,营养物质和功能成分的分析鉴定,食品工艺参数的调控以及食品风味成分的检测,展望了微流控芯片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微弱发光分析技术应用实例(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植物生理变化往往伴随着发光过程,探测这种发光过程,寻求其规律性,对于农业、林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BPCL型微弱发光测量仪的样品室可以直接测量各种生物(植物、动物)体系的发光.超弱发光测量对于大豆种子生理变化敏感,有可能作为品种鉴定的手段之一.微弱发光动力学测量是具有应用前景的新方法,可用于多种植物的抗逆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