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我国云南南部的白须长臂猿(H.leucogenys)染色体的G带、C带、晚复制带及Ag-NORs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它的2n=52,核型公式为44(M或SM)+6(A),XY(M,A)。C带表明一些染色体着丝点C带弱化;有的染色体出现插入的和端位的C带;X染色体两臂有端位C带,Y染色体是C带阳性和晚复制的。Ag-NORs的数目,雌体有4个,雄体有5个,Y染色体上具NOR。本文对白颊长臂猿与其它长臂猿间的亲缘关系、核型进化的可能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白颊长臂猿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扈宇  许宏伟  杨德华 《生态学报》1990,10(2):155-159
  相似文献   

3.
为帮助改善动物园人工繁育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的饲养环境,本实验尝试研究玩具丰容对其行为的影响。2014年7—8月,对北京动物园的1个白颊长臂猿种群(5只个体)中的2只进行玩具丰容,通过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对白颊长臂猿的18种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使用配对t检验对丰容前期、丰容期各行为的持续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丰容期白颊长臂猿的多项日常行为均有显著的提高或下降,其中受游客干扰行为显著下降而探求行为增加,但探求行为的增加持续时间不超过4 d。结果表明,玩具丰容能够影响白颊长臂猿的行为且丰容效果有个体差异。玩具丰容能够一定程度增加白颊长臂猿探求行为并减少其对游客的注意,但是效果会随时间减弱。  相似文献   

4.
刘瑞清  佴文惠 《兽类学报》1996,16(3):182-187
本文对长臂猿属中白眉长臂猿2n=38和白颊长臂猿2n=52的染色体C带和Ag-NORs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长臂猿的C带核型中除多数染色有着丝点C带外,一些染色体上还出现插入C带和着丝点C带弱化或减少现象;白眉长臂猿有全异染色质臂;白颊长臂猿有较多的端位C带。  相似文献   

5.
两种长臂猿染色体的C带和Ag-NORs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长臂猿属(Hylobates)中白眉长臂猿(H.hoolock)2n=38和白颊长臂猿(H.leucogenys)2n=52的染色体C带和Ag-NORs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长臂猿的C带核型中除多数染色体有着丝点C带外,一些染色体上还出现插入C带和着丝点C带弱化或减少现象;白眉长臂猿有全异染色质臂;白颊长臂猿有较多的端位C带。白眉长臂猿有两个Ag-NORs,而白颊长臂猿的Ag-NORs雌体有4个,雄体有5个,Y染色体上有NOR.本文对长臂猿的核型进化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武隆县和彭水县交界处白颊黑叶猴种群初步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8年4月至2001年12月,对重庆市武隆县和彭水县交界处的白颊黑叶猴种群进行了4次调查。结果表明,该交界处有4个黑叶猴家族群栖息,其中数量最多的1群曾达到17-18只个体,最少的1群为5只左右,目前调查统计到的个体总数量约40-45只。以常绿阔叶树为主的“斑块状”天然阔叶林地是黑叶猴栖息地生境的主要特征。影响武隆县和彭水县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区缩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频繁活动、栖息地破碎化和生境条件的变化,很大可能还有生殖隔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17年10月-2018年9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和目标取样法对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高淳湿地研究中心的南黄颊长臂猿Nomascus gabriellae季节性活动节律进行观察研究,共计扫描4 369次,观察时间累计1 092 h,得到行为数据26 208个,将其行为划分为取食、休息、运动、社会、交配和其他6种。结果表明,休息和运动是南黄颊长臂猿各季节的主要行为类型,其次为取食和社会行为。各行为在不同季节具有明显的节律性,休息一般出现在晨昏和正午;而运动一般出现在上午和下午;取食在各季节存在2个明显高峰,受饲养员喂食时间和频次的影响较大,表现为休息-运动-取食-休息-运动-取食-休息的行为模式。Kruskal-Wallis H分析结果显示,南黄颊长臂猿在不同季节和相同季节不同时段的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秋、冬季的取食行为明显高于春、夏季,而休息和运动相反。温度、日照、天气、游客量、饲养员日常操作等均影响南黄颊长臂猿的活动节律。  相似文献   

8.
高黎贡山大塘白眉长臂猿春季栖息地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月9日~4月6日,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大塘片区调查白眉长臂猿生境利用行为.设置利用和可利用样地各30个.对定性因子的检验和Bonferroni置信区间分析表明,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偏爱在东坡 (阳坡) 和中下坡位活动.定量因子分析表明,利用和可利用样地中共有5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 (坡度、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灌木平均高度和藤本密度).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坡度和藤本密度为影响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生境利用的主要因子.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对地理空间的选择反应了避风和趋向阳光的需求.在大塘,白眉长臂猿适宜栖息的植被有较高的均匀性.白眉长臂猿对高大乔木具有依赖性和选择偏好,对林下竹灌层的选择不高与植被分布均匀和人为干扰强度较小有关.藤本植物是白眉长臂猿在乔灌层之间活动的主要交通媒介和连接纽带.  相似文献   

9.
四川南充白颊噪鹛的繁殖行为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2~6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市郊观察了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繁殖行为。结果显示,白颊噪鹛的营巢成功率为73.3%,影响其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巢位及巢的稳固因素、隐蔽因素、食物因素;孵化期亲鸟的离巢时间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而减少,离巢次数随着孵化天数的增加而增加;育雏期亲鸟喂食频次随着雏鸟日龄增加而增加,且在日间各时段的喂雏次数不同,在7:01~10:00时和17:01~19:00时喂食频次最高,在6:30~7:00时和10:01~14:00时最低;育雏期雏鸟的外部形态变化明显,体长及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可以用Logistic曲线方程很好地拟合,雏鸟体重和各器官的生长曲线在10.5日龄前呈"S"型;白颊噪鹛的繁殖成功率为23.1%。  相似文献   

10.
我的家族     
说起我们“白颊长臂猿”家族,那可是大名鼎鼎,是与人类亲缘关系最密切的高级灵长类动物之一,是著名长臂猿大家族的一支。同人类一样,没有尾巴,脸上也能表现喜、怒、恐、惊等多种复杂的情感。别看我们的身材矮小不足1米,两臂伸展开时却长达1.5米,两手下垂可触地。我家中的成年“男子”体毛以黑色为主,面颊的两旁各有一块白毛,这也许就是我们“白颊长臂猿”称号的由来吧!  相似文献   

11.
鹰鹃在白颊噪鹛巢中寄生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迎昕  梁伟  杨灿朝  孙悦华 《四川动物》2007,26(3):509-509,F0003
2006年5~7月,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发现鹰鹃(Hierococcyxsparverioides)在白颊噪鹛(Garru-laxsannio)巢中寄生繁殖,报道如下。有关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概况已有报道[1]。在保护区内发现的鹃形目鸟类包括大杜鹃(Cuculus canorus)、中杜鹃(C.saturatus)、小杜鹃(C  相似文献   

12.
2007年3月9日~4月7日调查了高黎贡山大塘片区白眉长臂猿的生境利用情况.对1雌1雄 (均为成体) 家群和1只雌性独猿跟踪观察.设置利用样地和对照样地各30个,测量了4个定性因子和19个定量因子.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在大塘影响白眉长臂猿春季生境利用的关键因子是藤本密度和坡度2个因子;影响赧亢与大塘白眉长臂猿的则是距空旷地距离、竹子平均高度和距水源距离等3个因子.据地形因子分析结果,大塘和赧亢的白眉长臂猿对避风和趋阳坡有共同需求.比较两地白眉长臂猿对与植被结构有关的8个生态因子的利用结果提示,赧亢适宜白眉长臂猿栖息的生境呈破碎化分布,而大塘的植被均匀性和完整性较高.两地白眉长臂猿对优势乔木的选择都具有相同的外貌形态特征,树形高大、树冠连续、郁闭度高的乔木可为它们提供更多的移动路线、更广的活动空间和更好的隐蔽条件.白眉长臂猿对两个分布区林下竹灌层选择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干扰强度不同所致,另一方面是对林下竹灌层的利用方式不同.藤本是白眉长臂猿在乔木层与竹灌层之间活动的主要交通媒介和连接纽带.人为干扰强度的不同亦是导致两地白眉长臂猿生境利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灵长类动物,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海南岛。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及人为干扰,分布面积急剧缩小,数量急剧减少,现仅存3群20多只分布在海南岛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 km2的原始热带季雨林内。食物种类丰富,榕属植物较少,而家域面积较大,反映了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质量较低。低质量的栖息地,独特的一夫二妻制的社会结构,较长的生殖间隔及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是制约海南长臂猿种群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加强海南长臂猿生态学、行为学及社区居民参与共管的研究将有助于海南长臂猿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白颊长臂猿(Hylobatesleucogenys)自Ogilby(1840)以泰国标本订名后,曾被视为独立种(Elliot,1912;Allen,1938)。1951年,Ellerman&Morrison-Scott将其合并为黑长臂猿的一个亚种,马世来、王应祥(1986)将H.leucogenus与H.concolor进行详细比较后,又将白颊长臂猿分为独立种。白颊长臂猿在西双版纳的分布,早在六十年代就有记载(寿振黄1959;高耀亭1962),但就其资源的数量问题,直到1983—1984年才开展全面考察,为保护濒危动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栖息环境白颊长臂猿在我国分布于东经101°06′—10l°50′,北纬20°07′—22°09′的热带阔叶林间。…  相似文献   

15.
种群监测对于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长臂猿科Hylobatidae所有物种均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唯一分布的类人猿种类。本文基于近年来开展的长臂猿种群监测和调查,建立监测工作的时间线图,回顾了目前受到关注的4种长臂猿监测工作的开展、持续时间及其保护成效,分析了科研工作对于长臂猿保护的重要辅助作用,为未来长臂猿监测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样方方法对栖息于云南省哀牢山平河(E101°17′16.1″,N24°20′09.5″,海拔2600m)的黑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栖息地乔木层结构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共记录到乔木57种隶属于23科37属;木质藤本植物9种隶属于6科8属。优势科主要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木兰科(Magnoliaceae)、山茶科(Theaceae)和壳斗科(Fagaceae)植物。主要树种重要值排序表明,露珠杜鹃(Rhododendron irroratum)为该地区最主要的优势种,在各坡位中均有广泛分布。乔木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沟底明显降低,而乔木1层和2层所占的比例以及木质藤本的平均多度均随着坡位的下降而升高。与其他地区的长臂猿相比,哀牢山黑长臂猿的活动程度较低(10—22m),果实性食物种类较少。  相似文献   

18.
白颊噪鹛四川亚种繁殖期鸣声声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3~10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郊通过声谱分析对白颊噪鹛四川亚种Garrulax sannio oblectans繁殖期的鸣声与行为做了初步研究.其鸣声类型具有占区、驱赶、雌雄应答、求偶、交配、乞食、召唤、报警、惊叫及集群觅食等鸣声.其鸣声大多由短的重复的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鸣声组成.鸣声音节中最常见为单音节鸣声,最少的为多音节鸣声.  相似文献   

19.
黑长臂猿的群体大小及组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黑长臂猿(Hylobatesconcolor)是长臂猿科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对其野外行为生态习性近年来已有所报道,但意见不一。本文根据近两年的野外观察,认为黑长臂猿的群体大小为4.3±1.0只,(范围3—6,n=7),群体组成为1成年雄性,1—2成年雌性,1—3后代个体,群体之大小除与其本身的特点有关外,还与其赖以生存的生境条件好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白额鹱生态及迁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青岛沿海岛屿是白额鹱的主要繁殖地之一。1987-1991年观察,白额鹱于2月中旬前后迁抵大公岛,筑于岩洞石隙中,6月底至7月上旬前后开始产卵,年产1窝,每窝1枚。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迁离。该鸟上岛上(巢洞外)为夜间活动性鸟类,雌雄羽色相同而鸣声显著有别,故根据鸣声判断雌雄与求偶行为。回收环志鸟表明,白额鹱翌年仍返回原地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