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关乌鳢鱼(Ophiocephalusargus)线粒体DNA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用肌肉细胞为材料,对鱼类线粒体DNA进行了研究,现介绍于下。材料与方法一、线粒体的制备(参考曹新文等,1985)取乌鳢鱼肌肉100克,用缓冲液A[0.25M蔗糖—0.15MKCl—10mMTris-HC1(pH7.5)—1mMEDTA]洗涤三次,剪碎后加10倍体积的缓冲液A用组织捣碎机捣碎,每次30秒,共捣六次,用单层纱布过滤。以上操作均在冰浴中进行。滤液于1,000×g离心20分钟(4℃),弃去沉淀,上清液于20,000×g离心20分钟(4℃)。沉淀用20倍体积的缓冲液B(0.25M蔗糖-10mMTris-HCl(pH7.5)-lmMEDTA…  相似文献   

2.
马氏钳蝎毒对大鼠神经和骨胳肌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工作在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上观察马氏钳蝎(Buthus marensi Karsch)毒对神经、肌肉和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作用,结果如下:1.在蝎毒(3×10~(-5)g/ml)作用下,由吸附电极引导的膈神经单相动作电位的下降相逐渐延长,形成平台,3小时后电位时程可达100ms 以上。2.蝎毒(5×10~(-7)—6×10~(-5)g/ml)显著改变肌纤维动作电位的波形,降低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如用6×10~(-5)g/ml 浓度蝎毒处理膈肌,半小时内即可使肌纤维动作电位下降相大大延长,形成平台。一小时后膜电位由对照的78±4mV 降低至59±13mV,2小时后至55±8mV(平均值±S.D.)。3.河豚毒(3μM)可使被蝎毒降低了的肌细胞膜电位迅速复原,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还可以再出现缓慢的轻度下降。4.在河豚毒(3μM)使肌细胞动作电位消失后,向溶液中加入蝎毒,半小时后将二者一并洗去,重新出现的动作电位亦带有明显的平台。5.在接头传递已被高 Mg~(++)或筒箭毒碱阻遏的标本上加蝎毒后,单个间接刺激可诱发出一串终板电位,甚至引起肌肉收缩。6.蝎毒(1×10~(-5)g/ml)明显增加小终板电位的发放频率,作用1小时后其频率可高达每秒100次以上。7.肌肉对间接刺激的收缩反应在加入蝎毒后首先增大,然后逐渐下降,在1×10~(-5)g/ml 浓度蝎毒作用下1.5—2小时传递阻遏,此时肌肉对直接刺激  相似文献   

3.
3×10~(-3)M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C,(C_2H_5)_2NCS_2Na]抑制癌细胞的增殖率、延长细胞倍增时间。受DDC处理1小时后,癌细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DNA合成受到明显抑制,即使清洗后,二者仍继续下降,直到清洗后3小时,二者才逐渐恢复。一天后,二者达到或超过对照。SOD活性与DNA合成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这表明SOD活性的高低似乎是癌细胞中毒后能否存活的重要因素。外加Cu-ZnSOD对癌细胞的存活没有影响,也许它不被细胞所吸收。  相似文献   

4.
在膜蛋白分子侧向运动中细胞骨架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和FRAP技术研究细胞骨架和膜表面ConA受体复合物的侧向扩散运动.实验分成5组:①用CB处理细胞5小时;②CB处理5小时后,除去药物,换正常培养液培养1小时;③用秋水仙素处理5小时;④秋水仙素处理细胞5小时后,除去药物,换正常培养液培养2小时;⑤对照组.经CB处理细胞后,胞质微丝减少或消失,但是膜ConA受体复合物的侧向扩散运动增加〔D〕=1.05×10~(-1)cm~2/sec,当除去CB后,微丝重新出现,膜ConA受体复合物的侧向扩散运动又减慢〔D〕=0.81×10~(-1)cm~2/sec,与对照组相似.而无论是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还是撤药后微管收复,都不能看到膜表面ConA受体复合物侧向扩散运动的变化.以上结果表明:影响膜表面ConA受体复合物的侧向扩散运动主要在于微丝的作动.  相似文献   

5.
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细胞同步技术和微管吸吮技术,从细胞周期的角度研究不同细胞周期肝癌细胞(hepatocellularcarcinoma cells,HCC)与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粘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未同步化肝癌细胞各周期时相的细胞百分比为:G_0/G_1期,53.51%;G_2/M期,11.01%;S期,35.48%。采用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秋水仙碱顺序阻断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双阻断后释放培养的方法可分别获得G_1期和S期的肝癌细胞,其平均同步率分别为69.02%和96.50%。G_1期肝癌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力比S期相应值明显降低(P<0.01),与未同步化肝癌细胞组比较也得到同样结果,而S期与未同步化肝癌细胞组的粘附力值无明显差别。肝癌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粘附力随着粘附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30~60min内迅速增长,60min之后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即300×10~(10)N左右。提示:在肝癌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过程中,S期细胞可能起的作用更大;肝癌细胞和内皮细胞上粘附分子表达呈现时间效应,从而体现出粘附和去粘附的行为特征。  相似文献   

6.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对癌细胞的双时相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C)(C_2H_5)_2NCS_2Na的浓度在10~(-5)~3×10~(-3)M范围内,对高度癌变的叙利亚地鼠成纤维细胞的集落形成率、DNA合成和细胞形态,都具有双时相特征的毒性。第一中毒时相发生在10~(-5)和10~(-4)M,第二时相在3×10~(-3)M。DDC也使含铜及锌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但无时相性。  相似文献   

7.
 由受体放射配基结合分析证明家兔子宫内膜细胞的EGF受体Kd值为0.53nmol/L,每个细胞的最大结合容量为1.11×10~4结合位点。10~(-10)mol/L雌二醇处理24h,细胞的最大结合容量增至2.75×10~4结合位点数/细胞,而Kd值无明显变化,可是,当10~(-5)mol/L雌二醇处理24h,细胞的EGF受体结合率,DNA合成速度率均下降。G_0/G_1期细胞比值明显下降,而G_2+M期和S期细胞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8.
分别用含10、20、40、60μmol/L的菹草类胡萝卜素提取物(CEPC)培养液处理人肝癌细胞(QGY-7703)48h、96h和144h,在这三个处理时间各剂量组对肝癌细胞的抑制率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14%-23.07%、39.59%-70.61%和71.65%-87.01%。经10、20和40μmol/L的CEPC培养液处理肝癌细胞24h、48h和72h,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LSCM)观察细胞形态,出现了肝癌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细胞体积缩小、皱缩变形,细胞核呈现“新月状”、条状甚至碎片状,细胞核中呈黄色的DNA面积较明显地减小等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特征。以流式细胞术分析用CEPC处理肝癌细胞后各时相细胞的百分比,与对照组比较,用10μmol/L和20μmol/L浓度的CEPC处理肝癌细胞48h后,使细胞周期中的G_0/G_1期的细胞比例极显著增加(P<0.01),分别增加了23.8%和35.6%,而在G_2/M期没有明显的变化,在S期则相应减少。用LSCM测定了肝癌细胞内的Ca~(2 )浓度,与对照组比较,经20μmol/LCEPC处理48h后能引起细胞内Ca~(2 )浓度极显著上升(P<0.01),剂量组细胞内Ca~(2 )荧光强度为对照组的1.5倍。以上结果表明CEPC对人肝癌细胞QGY-7703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一定程度上呈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依赖关系。在较短的时间内及使用较小的CEPC剂量能有效地诱导肝癌细胞凋亡,CEPC使肝癌细胞阻滞于G_0/G_1期发生凋亡。CEPC能极显著提高肝癌细胞内的Ca~(2 )浓度,提示Ca~(2 )浓度升高可能是CEPC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调亡的重要原因。本项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菹草类胡萝卜素的功能和价值打下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10-羟基喜树碱(羟喜)是从我国南方特有植物喜树中分得的新抗癌有效成份。体外实验表明,不同浓度的羟喜(25~200μM)能程度不等地抑制小鼠肝癌细胞对胸苷和尿苷的转运。并能明显抑制[~3H]TdR或[~3H]UR掺入到DNA和RNA。若先用羟喜与癌细胞作用0.5小时,然后洗去药液,再观察对核苷转运的影响,发现羟喜对核苷转运的抑制是可逆的。体外实验还表明,羟喜对肝癌细胞胸苷激酶和尿苷激酶活力无明显的影响,这提示它抑制核苷转运的机制可能与核苷的磷酸化受抑无关。转运动力学的分析表明,小鼠肝癌细胞转运胸苷和尿苷的K_m值分别为0.53μM和13μM,V_(max)值分别为8.6和500pmol/分/10~6细胞。羟喜是竞争性抑制肝癌细胞对嘧啶核苷的转运。  相似文献   

10.
10-羟基喜树碱(羟喜)是从我国南方特有植物喜树中分得的新抗癌有效成份。体外实验表明,不同浓度的羟喜(25~200μM)能程度不等地抑制小鼠肝癌细胞对胸苷和尿苷的转运。并能明显抑制[~3H]TdR或[~3H]UR掺入到DNA和RNA。若先用羟喜与癌细胞作用0.5小时,然后洗去药液,再观察对核苷转运的影响,发现羟喜对核苷转运的抑制是可逆的。体外实验还表明,羟喜对肝癌细胞胸苷激酶和尿苷激酶活力无明显的影响,这提示它抑制核苷转运的机制可能与核苷的磷酸化受抑无关。转运动力学的分析表明,小鼠肝癌细胞转运胸苷和尿苷的K_m值分别为0.53μM和13βM,V_(max)值分别为8.6和500pmol/分/10~6细胞。羟喜是竞争性抑制肝癌细胞对嘧啶核苷的转运。  相似文献   

11.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天花粉蛋白胶体金以受体介导的内吞方式进入滋养层细胞和绒癌细胞,最终进入胞质溶胶附着在核糖体上。经相同处理的肝癌细胞,绿猴肾细胞和正常鼠胚肝细胞,金颗粒既不与这些细胞表面结合,也没有被专一内吞的现象。分别用BSA,转铁蛋白活化的胶体金处理滋养层细胞和绒癌细胞的比较观察,也证明滋养层细胞和绒癌细胞对天花粉蛋白的专一亲和性。更有趣的是:天花粉蛋白肝癌单抗胶体金结合物进入绒癌细胞的方式与天花粉蛋白的结果相同;先以旰癌单抗处理也不影响天花粉蛋白肝癌单抗结合物进入绒癌细胞。然而,对于旰癌细胞,天花粉蛋白肝癌单抗胶体金颗粒则专一地结合在细胞的微绒毛表面,这种结合因先以肝癌单抗处理而明显地被竞争抑制。这些实验结果相互印证地提供天花粉蛋白对滋养层细胞和绒癌细胞高度专一的亲和性,并证明天花粉蛋白对靶细胞的原初损伤部位是核糖体。进一步探讨天花粉蛋白在靶细胞表面结合位点的化学性质以及这种蛋白在靶细胞内的转运机制将是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金丝猴的牙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牙齿对古生物、古人类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牙齿也是动物分类学所依据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所提供的亲缘证据和来自其他方面的材料多是相吻合的。在讨论和评价现生灵长类时,牙齿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就目前所知,已发表的金丝猴(Rhinopithecus)牙齿的研究资料较少。Hooiier(1952)和Swindler(1976)对川金丝猴的牙齿只作了一个简单的记录和扼要的形态描述。至于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牙齿的研究纯属空白。为此,有必要对这三个类群牙齿的形态结构作一个简要的比较观察,试图找出它们之间和属间的异同点,为今后的综合性探讨提供基本材料。  相似文献   

13.
红松上的散斑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子囊果在寄主组织中的位置、生态学特性和松针上线纹有无等特点,将中国东北红松(Pinn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上的散斑壳(Lophodermium Chev.)鉴定为5个种,其中2个新种:寄生散斑壳(Lophodermium parasiticum B. Z.He et Yang),大散斑壳(L.maximumB.Z.He et Yang);3个为我国新记录种:光亮散斑壳(L.nitens Darker)、偃松散斑壳(L.pini-pumilae Sawada)和乔松散斑壳(L.pini-excelsae Abmad)。引起红松落针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大散斑壳,其次是寄生散斑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涉及百合科菝葜属Smilax 7个分类群:用Smilax longibracteolata J.D.Hook.和S.elegans Wall.ex Kunth分别代替中国植物志第15卷(1978)中由于鉴定错误而使用的〖WTBX〗S.ma ireiH.Lévl.和S.glaucophylla Klotz.S.mairei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种,应予承认,现根据存于爱丁堡的模式标本予以重新描述。S.pinfae nsis H.Lévl.和nthaC.H.Wright 在中国植物志第15卷中被分别并入S.cocculoides Warb.和S.ferox Wall.ex Kunth,现恢复为独立的种。此外,本文还发表了一个新改级〖WTBX〗S.retroflexa[WTBZ] (Wang et Tang ) S.C.Chen和一个新名称S.munita S.C.Chen,后者用来代替晚出同名S.rigida Wall.ex Kunth。  相似文献   

15.
B淋巴细胞的造血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以往的工作证实T细胞对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作用,经特异或非特异性抗原激活的淋巴细胞具有更强的调控活性。为了进一步弄清细胞间相互作用在造血调控中的地位,近年来我们又探讨了B淋巴细胞对造血干、祖细胞增殖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茴香组织培养中体细胞胚胎发生的组织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茴香幼茎或叶柄的愈伤组织转入附加6-BA和低浓度2,4-D的MS培养基以后,愈伤组织逐步由松软状转变成为颗粒状的胚性愈伤组织,胚状体起源于胚性愈伤组织中的单个细胞或胚性细胞团。在含NAA和6-BA的培养基中,胚状体发育成熟,并再生小植株。茴香的胚状体主要以单细胞内起源方式发生。首先由胚状体单个原始细胞分裂形成2-细胞原胚,2-细胞原胚以三种方式进行分裂:1.T- 形分裂;2.直线形分裂;3.田字形分裂。不同的分裂方式决定了胚柄的有无。茴香胚状体的发育过程与合子胚基本相同。由原胚发育成为球形胚,依次经过心形胚和鱼雷胚阶段,形成成熟的子叶胚。在胚状体发育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分生组织的活动中心。球形胚期,两团分生组织位于胚体中部对应的两点;心形胚期,位于两侧和中部;鱼雷胚期,分生组织的分布在子叶形成区域呈倒“U”形,在下胚轴部位呈中空的梭形。到子叶期,分生组织从两片子叶伸向胚根,呈“Y”形分布。两子叶间产生茎生长点,由生长点分化出叶原基。胚状体最终发育成为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7.
夏石金花茶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新民  梁倩华   《广西植物》1990,10(4):321-324
本文研究了夏石金花茶(Camellia xiashiensis S. Y. Liang et C. Z. Deng, sp. nov. ined)的核型。结果表明: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30,具12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5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15对染色体具1对随体。根据Levan等的分类原则。其核型为2n=2x=24m(2SAT)+6sm。属于Stebbins核型的“2A”型。  相似文献   

18.
报道中国大连沿海的三种博氏藻属植物,即西沙博氏藻、细小博氏藻和大连博氏藻的分类学特征。其中,西沙博氏藻是黄海西部新记录,细小博氏藻和大连博氏藻是新植物。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北地区地卷属地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根据前人的文献资料,对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1950年以来在东北地区所采集的1200余号地卷属地衣植物标本进行整理、研究,共报道23个种,其中8个种为东北地区新分布。本文包括属的特征、分种检索表、种的文献考证、生境、产地以及国内外的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20.
用荧光显微技术对酶法分离的胚囊进行了三方面的研究:(1)利用与DNA结合的荧光染料Hoechst 33258对金鱼草、蚕豆、芝麻、烟草、龙葵等植物的分离胚囊??染色,可以观察胚囊中各组成细胞的核以及合子和胚乳的核。(2)用金胺O和樱草黄两种荧光染料染色,证明胚囊壁中含有耐果胶酶与纤维素酶作用的成分,可能是角质,因而虽经上述酶处理仍能保持胚囊的整体性。(3)用脱色苯胺蓝染色观察了被果胶酶分离的泡桐大孢子发生的各期材料,对这一过程中胼胝质的动态作了描述。以上各项实验表明:酶法分离技术与荧光显微技术相结合,是研究胚囊细胞生物学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