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军  温晓敏  原洪 《四川动物》2005,24(3):254-263
2004年7月17日~8月20日,由沈阳师范大学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参与进行了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考察。藏北队从新疆经青海进西藏,后经青海、甘肃返回新疆,沿途采集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在西藏主要考察藏北地区。藏北队共计采集到10种标本,分隶4科6属。通过此次考察,发现一些物种的新的地理分布区,包括红尾沙蜥Phrynocephalus erythrurus、白条沙蜥Phrynocephalus koslonvi变色沙蜥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花脊游蛇Coluber ravergieri。  相似文献   

2.
2004年7月17日~8月20日,由沈阳师范大学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参与进行了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考察.本文简要报道藏东队从拉萨到察隅的考察结果,本线路考察共采集到302份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及大量蝌蚪,以及丰富的DNA组织样品和上万张影像图片资料.标本经鉴定隶属7科12属17种.  相似文献   

3.
2004年7月17日~8月20日,由沈阳师范大学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参与进行了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考察。本文简要报道藏东队从拉萨到察隅的考察结果,本线路考察共采集到302份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及大量蝌蚪,以及丰富的DNA组织样品和上万张影像图片资料。标本经鉴定隶属7科12属17种。  相似文献   

4.
2004年7月17日-8月20日,由沈阳师范大学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参与进行了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考察.本文简要报道墨脱队从派镇到62 k的考察结果,本线路考察共采集到239份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及一些蝌蚪,以及丰富的DNA组织样品和影像图片资料.标本经鉴定隶属8科16属19种,其中有湍蛙属(Amolops)2新种,本文先介绍其鉴别特征,将另文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5.
2004年7月17日-8月20日,由沈阳师范大学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参与进行了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考察。本文简要报道墨脱队从派镇到62k的考察结果,本线路考察共采集到239份两栖爬行动物标本及一些蝌蚪,以及丰富的DNA组织样品和影像图片资料。标本经鉴定隶属8科16属19种,其中有湍蛙属(Anuglops)2新种,本文先介绍其鉴别特征,将另文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6.
青海沙蜥一新亚种及其生态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鬣蜥科(Agamidae)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Straucn)广泛分布于青海、甘肃西部及西北部,以及新疆东部及南部,是一种沙生蜥蜴。1975年秋季在四川西北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红原县调查采集期间,于县城北西47公里处一片沙丘上采到沙蜥属标本4号,曾初步鉴定为青海沙蜥。1978年7—8月,专程又去该处了解现场情况,采集标本,并观察其生态。除在现场观察大量沙蜥外,还带回一批生活标本进行室内饲养,继续观察其  相似文献   

7.
2015年7—8月和2016年4—10月,采用样线法与固定半径样点法,对新疆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和爬行动物进行调查,2种调查方法记录到的两栖和爬行动物相同,表明2种方法对保护区的两栖和爬行动物发现能力相近。调查发现,保护区内有两栖动物1种、爬行动物8种(隶属于5科7属)。从物种组成和区系分析,保护区内的两栖和爬行类物种均属于古北界中亚亚界蒙新区西北荒漠亚区及阿尔泰-巴彦卡萨领亚区。在保护区内旱地沙蜥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密度最大,为广域性分布。提出了加强保护区两栖和爬行类物种保护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藏蛇类两新纪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9~10月,对西藏东南林芝、易贡、八宿、波密、察隅等地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快速评估.考察期间,采集到两种蛇类标本,经鉴定,分别为颈槽蛇和绣链腹链蛇,这是它们在西藏的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于2007-2008年,采用样带调查法对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共计2目8科12属19种,其中王锦蛇(Elaphe carinata)和玉斑锦蛇(E.mandarina)为宁夏爬行动物新纪录种;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2.250,均匀性指数为0.563,其两栖爬行动物科数和种数分别占宁夏两栖爬行动物总科数和种数的72.7%和67.9%,分别占内蒙古两栖爬行动物总科数和种数的66.7%和50.0%;花背蟾蜍(Bufo raddei)、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草原沙蜥(P.frontalis)、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和密点麻蜥(E.multiocellata)是贺兰山优势种,花条蛇(Psammophis lineo-latus)、黄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和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为常见种,其余种类为偶见种;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物种中,14种为古北界物种,5种为广布种,且蒙新区物种成分优势明显,占42.6%,反映了贺兰山两栖爬行动物具有典型的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的物种组成和区系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李建立  李丕鹏 《四川动物》2005,24(3):260-262
2004年7月20日~8月20日由沈阳师范大学资助、赵尔宓院士组织领导,李丕鹏教授任总领队,由全国9个单位的13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IUCN——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2004——西藏考察队”,分别对藏北、墨脱、藏东地区进行了科学考察,此次考察活动也是自1973年以来对西藏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次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比较四种沙蜥近缘种: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荒漠沙蜥(P.przewalskii)、变色沙蜥(P.versicolor)和叶城沙蜥(P.axillaries)形态特征和分析青海沙蜥种群沿海拔梯度的变异来验证Bergmann和Allen规律在爬行动物沙蜥属的适用性。生存在邻近地区不同海拔梯度的四种沙蜥个体大小种间比较显示遵循Bergmann和Allen规律,分布于高海拔的青海沙蜥尾椎骨数显著少于其它三种低海拔沙蜥,这种沿海拔梯度种间形态变异可能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青海沙蜥随海拔梯度的上升个体变小,四肢变短,形态变异反Bergmann规律,相对尾长随海拔变异遵循Allen规律,但相对四肢长度反Allen规律。这种变异可能更受到不同海拔梯度环境特征,尤其是高海拔缺氧和食物短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沙蜥的泄殖系统及其繁殖习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蜥(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 Strauch)又叫蟾头蜥,俗名沙和尚,是属于蜥蜴目飞蜥科(Agamidae)中的北方种类(该科的其他各属大多都产于我国华南各省、海南岛和台湾)。全世界沙蜥共有55种,都分布在欧、亚、非三洲的大陆,本属在我国的产地是黄河中、上游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宁夏和内蒙  相似文献   

13.
2006年7月18日~8月14日,由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台湾国立中山大学组成新疆两栖爬行动物考察队,对南北疆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野外考察。本次考察共采集标本328号,经鉴定共23种,分隶11属7科,其中两栖纲2科2属4种,爬行纲5科9属19种。本次调查还发现了一些蜥蜴和蛇种的新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14.
爬行动物的体温依赖于外界热环境的变化,本研究以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为对象,收集其冬眠前活动期间的体温与地面和离地10 cm的空气温度,研究爬行动物体温节律性变化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荒漠沙蜥在环境温度高于20℃后开始外出活动,其体温随着地面温度和空气温度的上升而逐步...  相似文献   

15.
高海拔地区的物种容易受到低温、低氧、强紫外辐射等极端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这些物种对特殊环境的应对反应,能够为进一步理解适应进化的机制提供重要线索。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代谢中心,因此线粒体基因组很可能在动物高原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鬣蜥科Agamidae沙蜥属Phrynocephalus物种广泛分布于海拔1000~5300 m范围内,是研究高原适应的良好材料。本研究对2种高海拔沙蜥和6种低海拔沙蜥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研究,检测了可能经历过正选择的蛋白编码基因,探讨了线粒体基因在沙蜥高海拔适应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不同物种间,高海拔西藏沙蜥Phrynocephalus theobaldi的线粒体基因组中蛋白编码基因的进化速率最快;在不同基因间,ATP8具有最快的进化速率。使用分支-位点模型进行正选择检测,发现ATP8基因在西藏沙蜥中存在明显的正选择信号(P<0.05,ω>1)。通过贝叶斯方法进一步计算每个位点的后验概率,发现在ATP8基因上存在2个正选择位点。这些结果说明ATP8基因可能在西藏沙蜥高海拔适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同为高海拔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中,却没有发现类似的正选择信号,这揭示不同物种高海拔适应的分子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6.
光镜下两栖动物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牛蛙Rana catesbeiana、爬行动物铜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和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4种动物外周血中均可观察到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华蟾蜍和牛蛙的外周血中还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脂类存在于中华蟾蜍和牛蛙的单核细胞和粒细胞中,2种爬行动物的血细胞中未发现脂类。4种动物的血细胞中均未检测到碱性磷酸酶,但均检测到酸性磷酸酶,在中华蟾蜍和牛蛙血细胞中含量最多。过氧化物酶存在除青海沙蜥以外的3种动物的血细胞中,以在嗜中性粒细胞中居多;4种动物的外周血细胞中均检测到酸性-α-醋酸萘酯酶。  相似文献   

17.
从1982年开始,笔者对陇东地区爬行动物进行了系统调查,计得22种,较文献记载增加12种,现报道如下。陇东地区系甘肃东部,地处东经105°20′—108°40′,北纬34°50′—37°10′;海拔1200—1800米左右;属大陆性气候。境内有高山、高原、丘陵、半荒漠、森林、农田等各种景观,各景观都有其优势爬行动物。结果共获爬行动物标本114号,22种,隶属3目、7科、16属。所获标本主要或完全属古北界的11种;属东洋界的有8种;其余3种属两界兼有种。上述11种古北界种类中,属蒙新区成份5种,有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变色沙蜥(P.versicolor)、丽斑…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庄浪县发现六盘齿突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12年7月23日至8月3日,笔者等在甘肃省庄浪县通化乡和永宁乡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时,采集到一批无尾两栖动物标本.经鉴定其中含有六盘齿突蟾(Scutiger liupanensis)10只,为该物种在甘肃省的新纪录.  相似文献   

19.
贵南沙蜥Phrynocephalus guinanensis为近年沙蜥属新命名的物种,形态上区别于贵德沙蜥P.putjatia与青海沙蜥P.vlangalii,而最近沙蜥分子系统发育研究的结果不支持贵南沙蜥为一有效种,它在分子树拓扑结构上与贵德沙蜥一亚分支样本聚在一起。本文观察贵南沙蜥核型为2n=24I+24m,具有12对大染色体和12对小染色体,其中大染色体均为端部类型,且无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青海11个沙蜥种群染色体特征的聚类分析表明贵南沙蜥与贵德沙蜥聚于同一分支,该分支构成青海沙蜥分支的姐妹支,证实贵南沙蜥与贵德沙蜥具有较近的核型演化关系。研究结果不支持贵南沙蜥为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20.
若尔盖青海沙蜥——洞穴密度与深度的生态内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2年9月,采用样方法和挖掘法分别对分布在若尔盖草原荒漠(东经102°29′04.1″,北纬33°43′25.0″,海拔3 464 m)上的青海沙蜥(Phrynocephalus vlangalii)的洞穴密度及深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青海沙蜥的洞穴密度随植被盖度的升高而下降(r=-0.81,P<0.01),这说明青海沙蜥的生境选择是偏向于植被盖度较低的荒漠,因此可以把该物种作为草地荒漠化的一种指示生物.②青海沙蜥居住洞穴深度大于74 cm,在冻土层之下.青海沙蜥选择深度达到最大冻土之下的洞穴居住是它抵御低温的一种行为机制,而深度小于74 cm的洞穴则可能是用于逃避敌害的临时隐蔽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