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种远志根结构及其皂苷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方法对细叶远志和卵叶远志根的结构、皂苷的组织化学定位以及远志皂苷元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2种远志根的基本结构相同,都是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韧皮薄壁细胞为次生韧皮部的主要组成细胞.2种根的主要区别是细叶远志根中次生韧皮部比卵叶远志的次生韧皮部所占比例大.(2)组织化学定位结果显示,远志皂苷主要分布在次生韧皮部薄壁细胞内.(3)植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2种远志根内皮部(包括次生韧皮部和周皮)与木质部的皂苷元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皮部远大于木质部,与组织化学研究结果一致;细叶远志根的直径、皮部厚度、干重以及远志皂苷元的含量都大于卵叶远志,表明其药用品质优于卵叶远志.(4)不同生长年限栽培细叶远志和不同级别野生细叶远志比较表明,二级野生细叶远志的根中远志皂苷元百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6个供试材料,但栽培三年生细叶远志根的干重和远志皂苷元总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野生种和卵叶远志.结果表明:人工栽培的细叶远志可以代替其野生种,故建议人工栽培时选择细叶远志并于栽培三年后采收.  相似文献   

2.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定位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卵叶远志各营养器官的结构、远志皂苷积累分布状态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卵叶远志的根包括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两部分.周皮发达,次生韧皮部较厚,韧皮薄壁细胞为其主要成分。次生木质部中导管和纤维发达,导管分布密度较大。茎包括表皮、皮层、维管柱三部分,在皮层与韧皮部之间具有一圈排列紧密的厚壁细胞.推测这圈厚壁细胞具有质外体屏障作用.可保护茎组织免受干旱的伤害。叶为异面叶。根茎的结构表现为旱生特点。组织化学显示远志皂苷在根中分布在次生韧皮部和栓内层:在茎中分布在表皮、皮层和次生韧皮部细胞中:在叶中则分布在叶肉组织和表皮中。根的次生韧皮部为皂苷积累储存的主要场所。高效液相测定结果显示营养器官中都有远志皂苷元的积累.根中的含量高.茎叶中含量较低.说明卵叶远志地上部分也有药用价值。根据不同发育时期根和茎叶中皂苷元的动态变化趋势.建议在5月份(花果期)进行卵叶远志的采收。  相似文献   

3.
应用植物解剖学方法对远志(Potygda tenuiflia Willd.)根的发生和发育过程,以及1 a生与2 a生根的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还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对远志根储藏物质及主要药用成分积累部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远志的药用部位为其主根,发育过程包括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4个发育阶段.原分生组织来源于胚根,由3群原始细胞组成,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的细胞学特征;初生分生组织包括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维管柱组成,初生木质部为二原型;次生生长主要是依靠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活动来完成.木栓形成层由中柱鞘细胞恢复分裂能力而形成,并且产生多层栓内层薄壁细胞.2 a生远志根的基本结构与1 a生的基本相同,只是栓内层增加至10层以上.远志根的储藏物质主要是脂类物质及少量的多糖.远志皂苷积累在远志根的薄壁细胞中,而山酮类化合物主要分布在根的木栓形成层、栓内层薄壁细胞和次生韧皮部中.  相似文献   

4.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定位及植物化学技术,研究了远志根不同发育时期的结构特征与远志皂苷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皂苷分布在远志根的薄壁组织细胞中,次生韧皮部是皂苷积累的主要场所。以远志皂苷元为评价指标来分析远志皂苷的积累动态,显示在4~10月的不同发育时期,4个不同生长年份根中远志皂苷元百分含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并且均表现为:1年生根2年生根3年生根4年生根,表明远志皂苷在幼嫩的植株根中含量高;从年平均增长率来看,根的长度、直径、次生韧皮部的厚度及根干重的增长均在药材种植第2~3年增加最快。兼顾药材产量和质量,应该在远志种植第三年的果后期进行采收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收集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份的远志12批,对其水分、醇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基于HPLC测定远志■酮Ⅲ(polygalaxanthoneⅢ,PXⅢ)、3,6′-二芥子酰基蔗糖(3,6′-disinapoylsucrose, DISS)和细叶远志皂苷(tenuifolin, TEN)含量并建立指纹图谱,研究其药效物质累积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年份的增加,远志根长度和直径增加,直径增加趋势更加显著;不同产地远志水分含量有明显的区别,汾阳产远志药材水分含量约4.0%,新绛产水分含量高于汾阳产约8.2%,12批药材水分检查均低于12%;浸出物含量介于38%~48%;PXⅢ含量介于0.11%~0.18%,DISS的含量介于0.50%~0.94%,TEN的含量介于1.37%~2.40%;PXⅢ、DISS累积规律较为相似;TEN在第二年和第四年的含量接近;新绛产药材指标成分总含量积累明显,在生长3年出现最大值;12批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介于0.823~0.962,共有35个共有峰,指认出2个共有峰,汾阳产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与新绛产没有明显差异,春采相似度高于秋采。本研究结果为远志栽培种植、采收时间提供参考;三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结合指纹图谱可为远志药材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远志水煎液中远志酸在血浆以及胃肠液中的药物吸收路径.方法:对大鼠进行远志灌胃后,采集肝门静脉血以及胃肠液,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不同给药时间点大鼠血浆以及胃肠液中的远志酸水平进行测定.结果:给予远志酸后,大鼠胃液中随即可测得远志酸,在给药30 min时的浓度达最高峰,并在30 min时肠液中测得远志酸,其浓度逐渐上升,在120 min时达峰值,随后逐渐下降,在60 min过后各个时间点浓度均高于血浆及胃液;血浆中的远志酸是在给药后的120 min和150 min时间点才可测出,其在血液中的持续时间很短.结论:远志水煎液中含有的皂苷以及大量苷元等被胃肠吸收后发挥抑制胃肠动力的作用,使得远志酸等苷元的排除减慢,而长时间滞留在肠液中,使胃肠动力进一步被抑制;但也不排除远志酸可能通过小肠吸收而最终进入血液后对胃肠神经递质及受体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尾叶远志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自贵州兴义的尾叶远志(Polygala caudata Rehd.et Wils.)根,经乙醇提取,再用不同溶剂萃取和柱层析分离,得到了12个不同的组分.用比色法研究了各组分还原三价铁离子及清除脂性自由基DPPH能力,采用化学发光法观察各组分清除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活性.研究发现,尾叶远志各组分均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其活性成分可能主要集中在PC-BuOH组分.  相似文献   

8.
远志根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石蜡切片法对远志根的发育过程及1~3年生根的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显示:远志根的原分生组织由3群原始细胞组成,具有典型分生组织的细胞学特征。初生分生组织分化为根冠原、表皮原、皮层原和中柱原;初生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初生木质部为二原型。次生生长是依靠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的活动完成,次生结构从外到内由周皮和次生维管组织组成;远志根次生结构特点为:次生韧皮部在次生维管组织中占主要部分,次生韧皮部中以韧皮薄壁细胞为主且其中储存有丰富的内含物,随着根龄的增加,韧皮薄壁细胞中的内含物也随之增加。3年生的主根中次生韧皮部薄壁细胞中的内含物最丰富;不同年份远志的主根随根龄的增加,周皮、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的面积都呈增加趋势,其中韧皮部和木质部的面积比值随根龄增长呈由小到大的变化,这是远志根的显著特点;根中的周皮发达,具有较厚的木栓层,次生木质部中导管和纤维发达,导管分布频率较高,并具有较大的口径。周皮和次生木质部的结构特征与远志的抗旱特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从两个不同生长时期野生远志中分离内生真菌菌株88株,隶属于28个属,研究了各菌株对3种指示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远志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数量、分布、种群存在差异,其优势属为Alternaria Nees。茎中内生真菌种类较多。88株内生真菌中有73株菌至少能拮抗1种指示菌,占总菌数的83.0%。4株抗性较强的菌株分别隶属于Trichothecium Link、Cephalosporium Corda、Alternaria Nees、Dactuliophora C.L.等。  相似文献   

10.
崔晋龙  郭吉刚  范黎 《微生物学报》2007,34(5):0839-0842
从两个不同生长时期野生远志中分离内生真菌菌株88株,隶属于28个属,研究了各菌株对3种指示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远志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数量、分布、种群存在差异,其优势属为Alternaria Nees。茎中内生真菌种类较多。88株内生真菌中有73株菌至少能拮抗1种指示菌,占总菌数的83.0%。4株抗性较强的菌株分别隶属于Trichothecium Link、Cephalosporium Corda、Alternaria Nees、Dactuliophora C.L.等。  相似文献   

11.
12.
《Ibis》1930,72(S1):458-461
A part from considerations as to where it is best wedged into the linear sequence, the brachyptera group is defined in general terms as a compact group of four small or very small species which resemble one another in many important specific characters and the other thirty-six species classified here as Cisticola in so many ways of form, coloration and behaviour as to make them best understood by classifying them also under that generic name.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Ibis》1930,72(S1):411-413
T he two giants of the genus-that is so far as the cock birds are concerned, but, as with chiniana and a few others, their hens are so much smaller that even when in the field the two sexes are seen in company one may often doubt their being a pair of the same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