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全贞  王兴相 《动物学报》1989,35(4):442-443
人类的疟疾流行史表明,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下的人群,其疟疾发病率较低,临床症状较轻,动物实验证明,疟原虫红内期的发育对宿主饲料营养成份的依赖性非常明显。但宿主营养状态对子孢子侵入和红外期发育的影响尚未见有报道。本文观察了大鼠在营养不良条件下对约氏疟原虫子孢子侵入及红外期发育的影响。 将感染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yoelii)BY265 后14天的斯氏按蚊一批,剪去腹部,研磨,用  相似文献   

2.
3.
粘附分子在疟原虫子孢子粘附入侵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子孢子表面的粘附分子CSP、SSP2/TRAP与肝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HSPGS能特异结合,结合部位在CSP、SSP2/TRAP的RegionⅡ-lus区与HSPGS的GAAG区。保持RegionⅡ-plus与GAG分子结构的完整性是子孢子入侵肝细胞的分子基础,研制阻止了粘会肝细胞的粘附抑制剂,在疟 疾预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建立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约氏疟原虫卵囊,子孢子胞内游离Ca^2 的分布和实验检测方法,以荧光染料下Fluo-3作胞内Ca^2 指示剂,结果显示3u,4umol/L Fluo-3/Am同时加入1ul/ml25%PluronicF-127在37℃恒温下,分别孵育分离的约氏疟原虫子孢子,卵囊60min即可达到最佳的负载效果,子孢子胞内游离C^2 分布均匀,而卵囊内游离C^2 a分布不均匀,成块状分布,囊壁无效荧光,研究表明应用Fluo-3/AM和PluronicF-127结合CLSM技术是研究疟原虫卵囊,子孢子胞浆内游离Ca^2 的准确,灵敏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陈佩惠  胡昌仁 《动物学报》1990,36(4):330-334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间日疟原虫在大劣按蚊体内发育的卵囊内成孢子细胞及子孢子形成过程形态变化。疟原虫采自带有配子体的间日疟自愿者。蚊虫在感染后8天作解剖。本研究观察结果与前人所描述的柏氏疟原虫和鸣疟原虫的成孢子细胞与子孢子形成过程相似,即成孢子细胞形成开始于卵囊被膜下的周围出现液泡,而随着膜下液泡增大,逐渐向胞质延伸并联接成裂缝,使胞质再分裂而形成。子孢子周围的膜下微管分布不对称,其数目和排列型式,多数为:7+4、7+5、8+4和8+5,少数为10+1,与前人报告不同(10+1)。  相似文献   

6.
采用遗传工程技术了获得了含有恶性疟原虫子孢子CS抗原融合基因的重组质粒pMC055-CS的工程菌株,能高效分泌CS抗原的融合蛋白至胞外,可达25mg/L,具有霍乱毒素B亚单位和子孢子CS的抗原性;将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C57纯系小鼠,免疫后抗CT-B抗体滴度可达1:3 200-6400,抗CS抗体滴度可达1:320-640,免疫小鼠用纸氏疟孢子腹腔攻击,保护率达34-45%。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建立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CLSM)观察约氏疟原虫卵囊、子孢子胞内游离Ca2 的分布和实验检测方法。以荧光染料Fluo 3作胞内Ca2 指示剂 ,结果显示 3μ、 4μmol/LFluo 3/Am同时加入 1μl/ml 2 5 %PluronicF 12 7在 37℃恒温下 ,分别孵育分离的约氏疟原虫子孢子、卵囊 6 0min即可达到最佳的负载效果。Fluo 3/Am浓度的提高和孵育时间延长只能增加背景染色 ,若降低孵育浓度和缩短孵育时间则难于达到最佳的负载效果。子孢子胞内游离Ca2 分布均匀 ;而卵囊内游离Ca2 分布不均匀 ,成块状分布 ,囊壁无荧光。研究表明应用Fluo 3/AM和PluronicF 12 7结合CLSM技术是研究疟原虫卵囊、子孢子胞浆内游离Ca2 的准确、灵敏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采用遗传工程技术获得了含有恶性疟原虫子孢子CS抗原融合基因的重组质粒pMC055-CS的工程菌株,能高效分泌CS抗原的融合蛋白至胞外,可达25mg/L.具有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和子孢子CS的抗原性.将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C57纯系小鼠,免疫后抗CT-B抗体滴度可达1:3200~6400,抗CS抗体滴度可达1:320~640.免疫小鼠采用约氏疟子孢子腹腔攻击,保护率达34~45%.  相似文献   

9.
宋宗臣 《四川动物》1995,14(1):27-28
食蟹猴疟原虫B株子孢子感染后供蚊血餐感染时间的初步观察宋宗臣第三军区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重庆630038食蟹猴疟原虫B株-按蚊-恒河猴系统是疟疾根治药物研究较理想的模型。在使用此模型时,获得好的感染蚊批是重要环节。1984年我国引进此株疟原虫后,对子孢...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采自粤北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的一种小型疟原虫,该虫与近似种海南联核疟原虫P.juxtanucleare甚接近,但存在显著的差别,经鉴定为诺维虫亚属Novyella中一新种,即竹鸡疟原虫Plasmodium(Novyella)bambusicolai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山大学生物学系寄生虫学研究室。  相似文献   

11.
利用381-A型DNA合成仪,参照恶性疟原虫子孢子CS抗原决定簇相应氨基酸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CS-Ⅰ和CS-Ⅱ两个片段。以噬菌体M13mp18质粒作为载体,将两片段进行磷酸化、退火、连接和克隆,经过原位杂交,序列分析,获得了(NANP)_(10)重复串联基因的重组质粒M13mp18-CS。再以酶切,从重组质粒中回收(NANP)_(10)次的片段,将其片段基因与CT-B基因融合,最后将融合基因CT-B-CS插入载体PMC055中,成功地得到含有(NANP)_(10)与CT-B基因融合的重组质粒pMC055-CS。  相似文献   

12.
继伦杜和克利柯-肯特力柯(Landau and Killick-kendrick)报道了用斯氏按蚊感染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 yoelii即P. yoelii yoelii)成功后,韦利(Wery)、陈佩惠等先后较详细地报道了该虫在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体内发育过程。自70年代起,国内外相继用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作为筛选和评价疟疾病因性预防和根治药的动物模型,但在抗疟药物的试验中,需要斯氏按蚊对疟原虫有高而稳定的感染率。为此,作者等于1977  相似文献   

13.
应用六氰酸铁钾和锇酸双染色法的透射电镜技术,对红内期疟原虫配子体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生物学特征进行识别。结果表明,配子体是一渐进发育的单核、惰性(团块样、虫体不活跃)虫体,其核旁有一个由扁平囊和泡状小体极性排列组成的细胞器——高尔基体(Golgi complex),虫体被膜下有嗜锇小体。其雌性配子体的结构特点是核质较致密、内质网丰富和被膜下嗜锇小体多;而雄性配子体却是核质较疏松、线粒体发达、内织网和嗜锇小体少。结论是红内期疟原虫配子体形成与裂体增殖过程中形态结构的明显差别,雌雄配子体在结构与发育上明显的差异,都具有特定的生物学与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疟疾复发机理,以食蟹猴疟原虫—斯氏按蚊—恒河猴系列为模型,采取阳性蚊叮咬同时加子孢子接种的方式感染3只猴;感染后均查见休眠子;用氯化喹啉肃清初发的血内期原虫后,分别于60,75,101天出现原虫复发。表明休眠子是复发之源。  相似文献   

15.
约氏疟原虫红外期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药物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取肝癌白色结节用胶原酶消化,体外培养建立肝癌细胞系,筛选出对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敏感的大鼠肝癌细胞系,建立了大鼠肝癌细胞-约氏疟原虫体外培养系统。纸氏疟原虫子孢子接种单层培养的肝癌细胞,48h可见红外期裂殖体,72h后培养细胞胰酶消化,消化下的细胞及培养上清一半离心,悬液接种健康小鼠,可使之感染疟疾。  相似文献   

16.
17.
李慧珠  刘田民 《动物学报》1989,35(3):333-334
为了开展疟疾防治以及疟原虫生物学的研究,进一步了解在体外培养中疟原虫的发育规律、形态结构等生物学特性,我们于1985年对离体培养的约氏疟原虫约氏亚种动合子和动合子形成进行了扫描电镜的观察。 材料和方法 约氏疟原虫约氏亚种(Plasmalium yoelii yoelii)用血传和蚊传保种。在昆明株小鼠(KM/AMS)体内多次血传做为供血鼠。C_(57)6JB/ax 小鼠保种。定期感染斯氏按蚊(Anpheles stephensis)MEM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TLR9激动剂对疟疾体液免疫记忆的影响,用非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感染前2 d注射TLR9激动剂CpGl826,90 d后进行二次感染。薄血膜染色法观察红细胞感染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悬液中记忆性和活化性B细胞百分比,双夹心ELISA法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显示,二次感染前,TLR9激动剂处理鼠记忆性和活化性B细胞以及抗体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二次感染后,其再感染发生率和虫血症水平均略低于对照组;活化性B细胞和抗体以及记忆性B细胞也分别于二次感染后1 d和3 d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且升高幅度均略高于对照组。表明TLR9激动剂对约氏疟原虫感染后体液免疫记忆的建立和维持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晓红  柯金星 《动物学报》1997,43(3):232-237
用细胞色素氧化酶组织化学方法处理感染了约工疟原虫子孢子的大鼠肝脏,通过透射电镜研究红外期裂殖体的超微结构。在接种子孢子后48小时的标本中发现一成熟裂殖体,外周仍由一寄生虫质膜包裹,膜下有许多小泡,粗面内质肉、圆形或蚕豆形具明显嵴的线粒体,以及大量成熟裂殖子。  相似文献   

20.
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是在受体介导下完成的,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恶性疟和间日疟受体。一般认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受体主要是红细胞膜上的血型蛋白A(GPA),GPA分子中的NeuNAC、GleNAc以及T1和T6结构均可能参与其活性中心的组成。Duffy血型抗原可能作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受体,但至今对其化学本质的了解远不如GPA清楚,又由于间日疟原虫在体外培养未获成功,故对间日疟原虫受体及其活性中心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