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命科学研究》2014,(5):445-452
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导致了蓝藻水华在世界范围内频发。蓝藻产生的微囊藻毒素是最常见的一种藻毒素,对人类和动物造成了很大的危害甚至导致死亡。微囊藻毒素经非核糖体合成途径由多肽合成酶合成。对微囊藻毒素的结构与性质、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的功能及其生物合成、微囊藻毒素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进行了评述,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微囊藻毒素环境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简写MCYST)是蓝藻的微囊藻属(Microcystis)、鱼腥藻属(Anababaena)、颤藻属(Oscillatoria)及念珠藻属(Nostoc)的某些种或品系中产生的次生代谢物,系环状多肽,一般结构为:环(D-丙氨酸-L-X一赤一p一中基一D一异天冬氨酸一L-Y-*」da-  相似文献   

3.
蓝藻毒素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近20年来有关藻毒素检测技术、脱毒降毒方法、微囊藻毒素(MC)与环境因子关系、MC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合成机理、Microcystis aeruginosa PCC7806专题及其他相关研究的进展。国内在此领域上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且更多集中在宏观层面上。  相似文献   

4.
由于大量氮、磷等物质释放到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华的发生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在长江、黄河、松花江等主要河流和太湖、滇池、巢湖等每年都有水华发生。因此建立快速、灵敏、可靠、简便可行的蓝藻毒素检测方法以对毒素进行早期检测和预报是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关键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微囊藻毒素的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微囊藻毒素的化学结构及其危害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微囊藻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典型大中型供水水库和湖泊微囊藻毒素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肝脏促癌剂微囊藻毒素(MCs)在广东省淡水水体中的污染情况,于2003年夏、秋、冬3个季节,采集了广东省12个典型供水水库和4个湖泊的水样;同时于2004年2—12月对7个水库和1个湖泊进行了每隔2个月的加密调查,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水体中微囊藻毒素(MCs)含量。结果显示广东省典型供水水库和淡水湖泊微囊藻毒素分布广泛,毒素组成以MC-RR为主,水库微囊藻毒素含量在未检出—0.919μg/L,2004年毒素含量比2003年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微囊藻毒素污染较为严重的水库为汤溪、鹤地、契爷石和深圳等水库,广州流花湖和肇庆星湖等城市景观湖泊中微囊藻毒素污染也较为严重。虽然本次调查的所有水样MCs含量均在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以下,但结果说明广东省饮用水源已在一定程度上遭受MCs的污染,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质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7.
用蛋白磷酸酶抑制法比色法检测水中微囊藻毒素类物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水体富营养化加剧水华的发生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水华的普遍发生使微囊藻毒素成为了一种存在广、影响大的天然有毒物,对水体尤其是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水平的监测是水环境监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从滇池优势水华蓝藻微囊藻的干藻粉中分离出一环肽化合物,经光谱数据分析鉴定为Anabeanopeptin F(1),其结构为cyclo(Phe-MeAla-Hty-Ile—Lys)-NH—CO—NH—Arg。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富含营养的废水中生长蓝藻水华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已有报道显示水华中的有毒成分是一类单环七肽微囊藻毒素,它们对人和家畜有严重的毒害作用,本文所使用的蓝藻水华采集于我国的太湖地区。我们采用三个亚致死计量(16、32、64 mg冻干藻细胞/kg体重,相当于4.97、9.94、19.88μg藻毒素/kg体重)的蓝藻水华提取物(CBE),分析它们对小鼠肝脏抗氧化酶的影响。经过连续14d每天腹腔注射CBE,小鼠分别在第3、5、7、9、11、13、15天处死并检测三种主要的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的活性。SOD和CAT的活性均呈现了抑制效应,GST的活性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进一步确定过氧化的程度,我们又通过检测丙二醛的含量分析了脂质过氧化的程度。经过14d CBE处理后脂质过氧化表现出了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的上升趋势。我们的结果表明,CBE对小鼠的抗氧化酶有严重毒害作用,并且能够引起脂质的过氧化。  相似文献   

10.
微囊藻毒素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囊藻毒素是富营养化淡水水体中最常见的藻类毒素,是湖泊蓝藻产生的一类肽类毒素,它的产生受到藻类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由于其毒性大,分布广,结构稳定,从而成为水环境中的潜在危害物质。有关微囊藻毒素性质、毒理毒性、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以及控制预防已成为关注热点。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微囊藻毒素的性质、产生机理以及其与水环境、水生生物(水生植物、鱼类、无脊椎动物)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水生生物对微囊藻毒素的降解作用,为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牛眼透明质酸的分离及性质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牛眼透明质酸(HA)的提纯方法,采用0.125 mol/L Na2SO4取代0.1 mol/L NaCl溶解粗品,发现前者溶解液中有2个组分,一个组分被十六烷基溴代吡啶(CBP)吸附回收,产物呈纤维状,另一组分保留在溶液中并能通过分级稀释而被沉淀回收,产物呈粉末状;而用0.1 mol/ml NaCl溶解粗品,除了被CBP吸附回收外,保留在溶液中的HA不能被回收;与同类方法相比,回收率提高1.7倍以上.还分析了产物的性质,与同类样品比较,提高了纯度,降低了提纯中有机溶剂的消耗.  相似文献   

12.
13.
Twenty strains of Microcystis Kütz were isolated from different freshwater bodies in China to analyze the diversity,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toxin profiles. Based on whole-cel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of cpcBA-IGS nucleotlde sequence, the derived neighbor-joining (NJ) and maximum parsimony (MP) trees Indicate that these strains of Microcysti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lusters. The strains from south, middle and north region of China formed distinct lineages, suggesting high diversity and a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from south to north locations. Moreover, the results being indicating high variable genotypes of the strains of the Microcystis strains from the same lake show that there Is high diversity of Microcystis within a water bloom population.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with those reported for compared with 43 strains of Microcystis from other locations, also reveals Chinese strains have high similarity with those from regions in the North Hemispherical. This suggests that the Microcystis strains In the world might have a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alysis of 30 strains using the primers MCF/TER and TOX2P/TOX2M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ene of cpcBA-IGS and the presence of racy. Toxic strains were founded to be predominant in different water bodies throughout China.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长期施肥与土壤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于2001年6月至2002年10月,在陕西黄土区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农田土壤动物类群的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在6种不同施肥处理的小区内,即对照组(不施肥,简称CK)、撂荒(不施肥、不耕作、不种植,简称ABAND)、施氮磷钾(简称NPK)、施氮磷钾+秸秆(简称SNPK)、施氮磷钾+有机肥(简称MNPK)和施1.5倍MNPK(简称1.5MNPK),两年4次共采集了72个定点土壤样品.采用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共获得农田土壤动物标本5495个,隶属6门11纲22目61科2亚科35属.结果显示6种施肥处理中,大型农田土壤动物的个体总数从多到少依次为SNPK>1.5MNPK>NPK>ABAND>MNPK>CK,类群数依次是1.5MNPK>NPK>SNPK>CK>ABAND=MNPK.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由多到少依次为1.5MNPK>MNPK>ABAND>SNPK>NPK>CK,类群数依次是SNPK=MNPK>CK=NPK=1.5MNPK>ABAND.大型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布最多的分别是SNPK和1.5MNPK处理,而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则分别是1.5MNPK和SNPK处理.表明农田土壤动物类群分布与施肥处理有关.农田土壤动物优势类群分布以施氮磷钾(NPK)小区最多,常见类群以对照组(CK)最多,极稀有类群以施1.5倍MNPK小区最多.群落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之间,农田土壤动物的相似性系数一般较低,而其群落组成的异质性较高如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在撂荒地与其他施肥处理之间的相似性明显低于其他各施肥处理之间;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在对照小区与其他施肥之间的相似性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各施肥处理之间,反映出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生态系统内部环境,进而对土壤动物群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Toxin production of cyanobacteria is increased by exposure to zooplankton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1. Cyanobacterial toxin production in response to direct and indirect zooplankton feeding activity was examined using four strains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of which three were previously reported to be toxic to zooplankton and one non‐toxic. Direct (Microcystis cultured with zooplankton) and indirect effects (Microcystis cultured with filtered zooplankton culture media, ZCMF) were tested for the zooplankton species, Moina macrocopa, Daphnia magna or D. pulex. 2. With direct exposure to zooplankton, increased mass‐specific microcystin productions occurred in all Microcystis strains, with mean microcystin concentrations up to five times greater (61.5–177.3 μg g?1 dry cell) than the controls. 3. With indirect exposure, mass‐specific microcystin production increased over controls in three strains of M. aeruginosa. Mean maximum concentrations of microcystin during the experiment were 92.6–125.7 μg g?1 dry cell. 4.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everal strains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increased toxin production in response to direct and indirect exposure to herbivorous zooplankton of several species, and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this response is an induced defence mediated by the release of info‐chemicals from zooplankton.  相似文献   

16.
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氮素转化及其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氮素的矿化、损失以及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和土壤胀缩性、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等的影响进行了综合评述。研究表明,干湿交替能够对土壤氮素的矿化和损失产生影响,并且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中氮素的转化与土壤团聚体结构、土壤胀缩性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密切相关。此外,针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认为开展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氮素转化与物理性质和微生物的关系,尤其是肥料氮素的微生物转化过程,为进一步开展干湿交替条件下氮素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明确自然条件下土壤氮素转化机制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FMMU白化豚鼠免疫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测定补体含量、免疫球蛋白含量、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及红细胞免疫功能 ,比较FMMU白化豚鼠和花色豚鼠的免疫学特性。方法 利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FMMU白化豚鼠和普通花色豚鼠的免疫球蛋白含量 (IgG、IgA、IgM)、C3、C4含量及总补体水平 ;利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测定淋巴细胞的转化率 ;利用红细胞免疫复合物 (immunocomplex ,IC)花环形成试验测定两种豚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结果 FMMU白化豚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 (IgG、IgA、IgM)、C3、C4含量及补体总活性均显著低于花色豚鼠 ;FMMU白化豚鼠淋巴细胞转化率比花色豚鼠略低 ;FMMU白化豚鼠红细胞C3bR花环形成率与花色豚鼠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而RBC IC花环率显著低于花色豚鼠 (P <0 0 5 )。结论 封闭群FMMU白化豚鼠具有独特的免疫学特性 ,总体免疫学功能低于花色豚鼠。  相似文献   

18.
广东翁源青云森林公园6种林分土壤理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翁源县青云森林公园6种不同林分为研究对象,采集土壤样品进行理化性质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揭示不同林分土壤特性的差异,为森林公园资源保护管理与改造提供依据。结果表明,6种林分土壤理化性质优劣顺序为:白水寨毛竹林 > 天然居针叶混交林 > 下鹿角幼杉林 > 水缸阔叶林 > 烂泥坳桉树林 > 下排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19.
炎症向癌症转化的机制一直是癌症研究中的重点。作为炎症-肿瘤转化起始时所处的环境,炎性微环境是一个多种调控因子、细胞的大集合,其中包含的肿瘤干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以及细胞因子(如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在常见的眼部肿瘤中对肿瘤的起始、发生、演进乃至恶性转化和转移的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基于此,主要讨论了在炎性微环境中的肿瘤相关细胞、细胞因子以及细胞外基质等对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浸润、侵袭过程的影响,着重探讨了眼部炎症-肿瘤转化相关的分子机制;并综述了视网膜母细胞瘤、腺样囊性癌等常见眼部肿瘤的特征及其由炎症到肿瘤发生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的分子;最后,针对这些眼部肿瘤普遍存在的信号通路和分子靶点做出了对未来诊断及治疗方法的展望,以期在今后对眼科肿瘤的诊治过程中,能够针对提及的炎性成分设计思路,最大化防止炎症-肿瘤转化和恶性转归出现。  相似文献   

20.
飞行(学)员ACE基因的多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第 16内含子的插入 缺失多态性与运动员耐力水平有关 .为了解这一多态性与飞行员飞行耐力的关系 ,对不同阶段飞行人员ACE第 16内含子基因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结果显示 ,ACEDD基因型百分率在招飞体检应征人员为 12 5 %、基础飞行学院学员 (未飞 )为 11 5 %、飞行学院初教机飞行学员为 10 0 %、歼击机飞行员为 3 0 % .歼击机飞行员组D等位基因频率及DD基因型明显低于其他 3组 (P <0 0 1) ,而后 3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进而观察到 ,飞行员体能测试成绩优者 ,无DD基因型 .提示 ,飞行员体能表现与ACE第 16内含子的插入 缺失多态性有关 ,具有I等位基因者 ,体能较好 ,飞行耐力也较好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