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东湖的鲢(Hypophthalmichthy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在天然条件下摄食强度具季节性变化。摄食强度高峰处于夏季,低谷处于冬季。在实验条件下,按周年采样期间水温变化范围,测定鱼的肠管排空率。食物通过鱼肠管时间(Y_p—h)与水温(X_t—℃)的关系为: 鲢Y_p=270.63 X_t~(0.6408) 鳙Y_p=280.46 X_t~(0.6642) 根据修正后Bajkov公式(D=C (24.A)/n),估算鱼的日粮。鱼日粮(Y_D)与水温(X_t)关系为: 鲢Y_D=0.2683e~(0.1503X_t) 鳙Y_D=0.0075X_t~(2.2715) 计算鱼在天然条件下周年月粮及年粮。鲢、鳙对天然饵料年消耗量分别为18.924公斤及17.39公斤,饵料系数分别为18.02及13.38。  相似文献   

2.
3.
鲢鳙鱼种昼夜摄食强度和投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种是发展淡水成鱼养殖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巩固和大力发展淡水养鱼事业,重要任务之一,是要求鱼种逐步达到“良种化”。为此,必须对各种家养鱼类幼鱼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点,进行一系列的观察研究。 鲢、鳙幼鱼的饲养,一般要经过夏花(也叫寸片)和冬片二个阶段。在培育过程,生活条件的优劣,可以直  相似文献   

4.
《遗传》1975,2(2):144-152
我们自工,68-1974年对嵘宁x(鲡罕x赃少)少回交鱼进行受精过程、胚胎、形态、食性和生长等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阅明了下列两个问题:1鳙. 杂交后代与亲本鳙鱼回交,所得到的回交鱼出现杂交优势— 回交鱼的(鳃耙排列整齐者)生长速度,无论在鱼种阶段或成鱼阶段都比祖传的良种‘鱼较快;有常规的受精细学程序,受精卵在水温22-24C'的条件下,经26.5小时左右胚胎以头部破膜孵出,畸形率低,从卵球受精开始到成色各发育阶段发育良好;形态结构为鳙、鲢的中间型,更似鳙鱼,但头比鳙鱼小些,且鳃耙有排列整齐和不整齐两种个体类型;食性与鳙鱼相近,但比鳙、鲢都广,食浮游动物及较大型的浮游植物,偏重食浮游动物,摄食强度也较鳙鱼强。2 试验证明,鳙,鲢不但可以相互杂交,而民子代具有能育性;与缩亲本回交,也能成功地得到回交鱼。从细胞学和胚胎学的研究来看,回交鱼与亲本间亦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认为鳙、鲢鱼间的亲缘关系,是否达到属间差异的地步,似乎还有考虑的余地。回交鱼所表现的性状,既充分反映了结构与机能的统一,也反映出与遗传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高温季节,在静止吋(摄食状态)的氮代谢方程式鲢为Mg=0.054W~(0.884)(毫克-氮/小时);鳙为Mg=0.073 W~(0.782)(毫克-氮/小时);氮的运动代谢量随游泳速度(s)的增大呈指数增长。氮的收支公式鲢为0.44 C_N=0.181 W~(0.61) 24/0.75{0.054-0.021(1-e~(0.2168)}W~(0.884);鳙为0.57 C_N=1.98 W~(0.61) 24/0.75{0.075-0.033(1-e~(0.1798)}W~(0.782)。以鲢和鳙对微囊藻和溞的氮的消化吸收率为基础,推算出在湖中的鲢、鳙对食物的消化率(按氮计算)分别为44%和57%。上述摄食量与使用森下(1968)公式所求得的结果极为一致。按湿重计算,20克的鲢每天的摄食量为体重的65—80%,鳙则为47—55%。  相似文献   

6.
控(微囊)藻鲢、鳙排泄物光能与生长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通过原位培养滤食性鱼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摄食微囊藻(Microcysis)后的排泄物,研究鲢、鳙滤食对藻类光能及生长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囊藻经鲢、鳙滤食后,排泄当天,其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Ⅱ潜在光合活性(Fv/Fo)、PSⅡ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光化学猝灭(qP)和非光化学猝灭(NPQ)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后,微囊藻的光合活性逐渐恢复,鲢、鳙组的Fv/Fm、Fv/Fo、Yield和qP分别在第3天和第5天开始呈上升趋势,至实验结束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鲢组高于鳙组。而NPQ呈下降趋势,第13 d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原位培养期间,鲢、鳙组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Chl a)浓度呈增长趋势,且鲢组明显高于鳙组;鳙组藻类游离胞外多糖含量增长幅度高于鲢组。实验结束时,鲢、鳙组浮游藻类总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组7.78、6.55倍,绿藻(Chlorophyta)和硅藻(Bacillariophyta)相对生物量增加,但微囊藻贡献率达93%以上。相关性分析显示,鲢组藻细胞密度、Chl a浓度和胞外多糖含量与Fv/Fm、Fv/Fo、Yield、ETR、qP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NPQ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鳙组藻细胞密度、Chl a浓度和胞外多糖含量仅与ETR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NPQ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可见,鲢、鳙单次滤食未对微囊藻造成生理上的致命损伤,藻类由于超补偿生长,其光合及生长活性在短期恢复并显著增强,有潜在加速水体富营养化可能,鲢、鳙增殖放流以控制蓝藻水华的措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鲢、鳙肌肉生化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同一季节收集的不同体长组的鲢、鳙肌肉的生化成分,随着鱼体的增长水分含量逐渐下降,而脂肪含量则逐渐增加,蛋白质、无氮浸出物及灰分变幅不大,且与体长变化无明显的从属关系;同一体长组的鳙肌肉水分高于鲢,而脂肪含量则低于鲢,蛋白质、灰分、无氮浸出物含量差异不大。同年收集的1+及2+龄鲢、鳙的肌肉生化成分随着季节的延续,水分含量逐步下降,蛋白质及脂肪含量逐步上升,无氮浸出物及灰分含量变化不大;1+龄鱼水分含量比2+龄鱼高,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则比2+龄鱼低,其余成分含量差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50年来长江鲢、鳙形态特征的变迁(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u HX  Tang WQ  Li SF 《动物学研究》2010,31(6):651-656
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采自长江中游的上世纪中期(下称早期)和本世纪初(下称当前)的121尾1龄鲢、鳙的30项形态度量性状进行了分析。依据对判别贡献最大的5个参数所建立的判别公式,对鲢、鳙早期和当前群体的平均判别准确率分别达94.2%和98.%,显示鲢或鳙的当前与早期群体间在总体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早期和当前群体间,鲢有12个特征差异极显著、8个差异显著,鳙分别有8个特征差异极显著或显著。其中,鲢和鳙的6个显著或极显著变大的特征参数集中在头部,而14个鲢和10个鳙的显著或极显著变小的特征参数则主要集中在躯干部与尾部。研究表明,最近50年来长江鲢、鳙的头及头部特征有相对变大的趋势,而躯干部与尾部的许多特征参数则有相对变小的趋势,这些形态演变趋势符合人们喜食鱼头、追求高经济效益的期望。  相似文献   

9.
清河水库鲢、鳙鱼种群动态研究Ⅰ.生产量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Robson-Chapman公式估算了清河水库鲢、鳙可捕群体的残存率,计算了非捕捞群体的残存率和种群生产量。清河水库非捕捞群体平均年残存率约为0.25,可捕群体的平均年残存率鲢为0.32、鳙为0.38。鲢、鳙鱼种群生产量分别为141和110kg/ha,种群年P/B系数分别为1.15和1.09。鲢、鳙鱼获量仅为其生产量的33%和34%,库存生物量的36%。  相似文献   

10.
鲢、鳙、青、草鱼地理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思忠  方芳 《动物学报》1990,36(3):244-250
鲢、鳙、青、草鱼是我国最重要的四种淡水家养鱼类,自1958年人工繁育成功后,现已被各处广为引种养殖,其原来的自然分布区迄今尚无专文研究,为了避免将来无从查考,本文根据较早文献记载及有关鱼化石的研究等,对其自然分布区作了归纳,并对其分布规律作了较详的分析及说明。  相似文献   

11.
关于鱼类的胚胎、胚后发育的研究工作,国外的鱼类学家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工作,而且找出了一般规律,确立了硬骨鱼类发育阶段的理论。我国的鱼类学工作者对草、鲢、鳙、鲤、非洲鲫鱼等淡水养殖鱼类的胚胎、幼鱼发育的研究,也进行了许多细致深入的工作,积累了颇为丰富的观察研究资料,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渔业生产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国内、外对于杂交种胚胎、胚后发育的研究较少,更由于生产的需要,回交鱼具有生长优势,进一步推广应用吋需要这方面的理论指导,为此,我们在品种改良和培育过程中,对鳙_(♀x)(鳙_(♀x)鲢_(?))_(?)回交鱼胚胎、幼鱼的发育进行初步观察,目的在于:(1)为今后进一步探求回交杂种的胚胎、幼鱼发育的规律,打下基础。(2)在掌握此回交鱼发育阶段形态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所要求的生活条件,为培育回交杂种提供合理饲养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论鲢、鳙对微囊藻的消化利用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1980年—1985年7—8月在水温30℃,溶氧8mg/L以上,pH值7—8,光照度2800lx的限制摄食量条件下,鲢、鳙鱼种对微囊藻干物质的消化率分别为29.45±4.37、26.07±2.15%;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39.20±3.44、33.71±2.93%;脂肪消化率分别为34.03±5.38、30.29±2.16%;碳水化合物消化率分别为36.61±4.15、30.39±2.81%。鱼种对微囊藻日需量分别为其体重的54.44和60.53%。鱼的生长与其生活水体中藻类的初始浓度有密切关系:(1)藻类浓度在0.4—0.8g/L时鲢、鳙分别增重1.55—7.41和0.78~6.21%;(2)藻类浓度在1.0—1.3g/L时鲢、鳙分别减重2.0—5.9和2.2—8.3%。0.8g/L为鲢、鳙滤食微囊藻的最大浓度。  相似文献   

13.
作者于1955年冬和1956年夏,先后发表了关于寄生鲩鱼和青鱼的原生动物。本文是这一研究的第三部分,记述鳙和鲢两种家鱼中所发见的各种原生动物共21种.其中已见诸文南的种类14种,新种6种,未定种一种。这些种在分类系统上位置如下:  相似文献   

14.
鲢、鳙在东湖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中的作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我们研究了鲢、鳙在停食状况下氮、磷的排泄量及在有鱼及无鱼的水环境中鱼类及微囊藻的氮、磷释放率。结合有关参数进行换算,从量的方面评价了鲢、鳙在东湖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所起作用:①鲢、鳙摄食过程加速了水体氮、磷释放进程(有鱼水体氮、磷释放率分别为无鱼水体的1.88和1.41倍),但其释放量(粪便的氮、磷释放量分别为水体氮、磷总含量的11.45%和3.4%)不足以左右东湖水体初级生产量的变动;②鲢、鳙摄食过程一方面提高了对初级生产量的利用率,而另一方面却通过鱼体积贮从水体中移出大量氮(52.20吨)、磷(11.36吨),分别占水体浮游物总氮、磷的3.01%和5.28%;③鲢、鳙大量摄食浮游动物,降低了被摄食种群的密度,缩短被摄食种群生物量周转期(1982年被摄食种群的生产量为1981年的1.05倍,鲢、鳙放养量为1981年的7倍;这两年鱼摄食量分别占其被摄食种群产量的31.73%及0.63%,被摄食种群的ρ/B系数分别为67.92及48.01);这样水体中浮游动物产量的相对稳定,也就促使浮游植物产量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15.
16.
在强化培育下草、鲢、鳙鱼一年两次产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高州水库多年来在强化培育下草、鲢、鳙鱼一年二次产卵的生产实践经验,并从卵巢发育的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后指出:在这几类家鱼第一次刚产卵后的卵巢中可以观察到第Ⅱ、Ⅲ、Ⅳ时相卵母细胞同时并存,其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处于早、中、晚期的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它们在亲鱼强化培育下可以当年发育成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如果对产后的亲鱼不进行强化培育,卵巢将退化至第Ⅱ期。家鱼卵巢中卵母细胞发育的非同步性,是获得一年多次产卵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高州水库多年来在强化培育下草、鲢、鳙鱼一年二次产卵的生产实践经验,并从卵巢发育的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后指出:在这几类家鱼第一次刚产卵后的卵巢中可以观察到第Ⅱ、Ⅲ、Ⅳ时相卵母细胞同时并存,其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处于早、中、晚期的第Ⅲ时相卵母细胞,它们在亲鱼强化培育下可以当年发育成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如果对产后的亲鱼不进行强化培育,卵巢将退化至第Ⅱ期。家鱼卵巢中卵母细胞发育的非同步性,是获得一年多次产卵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用光谱光度术测定了五种淡水鱼视色素的吸收光谱,并用部分漂白法分析了它们的差别光谱。温带原生类淡水鱼青、草、鲢、鳙均为单纯的网膜醛_2色素,峰值分别位于530,528,525和527nm。热带次生类淡水鱼罗非鱼具混合型的网膜醛_1色素和网膜醛_2色素,即 VP500_1和 VP522_1。  相似文献   

19.
鲤、鲫、鲢、鳙染色体组型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探求鳙×鲢、草×(鱼团)和鲤×鲫杂种表现全育、不育和半育的原因,分析比较了鲤、鲫、鲢、鲸的染色体组型,发现鲤、鲫鱼有一对“推测是性染色体的染色体”,经讨论认为,亲本染色体组型的近似、不同和X、Y型性别决定机制的确立,可能分别是鲢×鳙杂种全育、草×(鱼团)杂种不育和鲤×鲫杂种雄性不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关於淡水鱼类寄生原生动物的研究,外国已有不少文献,但有关我国淡水鱼,特别是几种主要池养鱼的这步面资料,颇感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