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平富 《化石》2010,(2):2-9
鸟类的起源一直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自上个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约翰·奥斯罗姆复兴了赫胥黎提出的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后,鸟类起源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地史时期的恐龙和早期鸟类的大量化石证据持续不断地出现,有力地支持着这一假说。1986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嘉克斯·高斯特首次用分支系统学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鸟类与其他初龙类(一个包括恐龙、翼龙、鳄型动物以及一些绝灭支系的爬行动物类群)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鸟类起源研究的进展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由于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发现了很多早期鸟类以及与之关系接近的恐龙化石,鸟类起源的研究一时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许多带羽毛恐龙化石的发现,更为这一热点增添了很多色彩。本文旨在简要介绍最近几年国际上关于鸟类起源研究已取得的进展以及尚存在的问题。1带毛的恐龙 自70年代Ostrom(1973,1976)率先复兴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以来,鸟类的起源问题便一直成为人们争执的焦点。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鸟类和恐龙的关系最为接近,但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仍提出了许多疑问。在…  相似文献   

3.
2001年2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侯连海、周忠和、金帆、张江永及辽宁省文化厅的顾玉才等完成的“辽西中生代鸟类化石及鸟类的早期演化”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是古生物学和生物学界所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之一。近10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重大项目的支持下,项目研究者们在辽西晚中生代地层中发现并采集了大量保存精美的早期鸟类化石,填补了距今 150Ma~80Ma之间鸟类演化的许多空白。通过研究,首次确立…  相似文献   

4.
高峻 《化石》2005,(3):12-14
目前学术界对于有关鸟类起源与鸟类飞行起源等问题仍存在激烈争论。在关于鸟类飞行起源问题上一直存在两种对立假说:一种是地栖起源说,认为鸟类的飞翔是由鸟类祖先在地面奔跑和跳跃的过程中逐步升腾起飞成功的。此假说通常与鸟类小型兽脚类恐龙起源假说相关联。另一种是树栖起源说,认为鸟类最初的飞行是通过借助树木的高度,先进行滑翔,然后逐步发展,从而产生鸟类特有的振翅飞翔的本领。  相似文献   

5.
王少彬  李东升 《生物学通报》2012,47(1):1-4,I0001,I0002
主要介绍了鸟类早期演化的历程和早期鸟类分类.始祖鸟是目前最为原始的古鸟类,本文对其发现历史、标本状况及演化意义做了较简明、通俗的总结;同时也简要介绍了热河生物群的重要成员——孔子鸟类的属种构成、形态学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最后围绕中华龙鸟的丝状皮肤衍生物的属性问题,对带毛兽脚类恐龙的争论与演化意义做出了说明.鸟类起源及系统发育的问题仍期待大量的探索性和完善性的科学工作.  相似文献   

6.
王烁 《化石》2005,(3):35-36
关于鸟类飞行的起源问题,与鸟类的起源问题同样重要。这一问题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假说:一种是由美国学S.W.Willistong在1879年提出的地栖起源说(疾走起源说),另一种是美国学O.C.Marsh在1880年提出的树栖起源说。前通常与鸟类兽脚类起源说相联系,而后往往被认为同鸟类槽齿类起源说有关。  相似文献   

7.
高峻 《化石》2001,(2):34-35
鸟类起源问题在学术界仍然存在分歧 ,现在大多数古生物学家都支持鸟类起源于恐龙之说。虽然化石证据表明恐龙和早期鸟类之间确实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仍有一些疑问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那么鸟类是否起源于恐龙呢?很多学者认为霸王龙和驰龙类同鸟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但是却无法解释这类进步的恐龙为何出现在比中生代早期化石鸟类更晚的地层之中?笔者认为霸王龙及驰龙类的始祖同鸟类最终始祖之间可能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可以认为霸王龙及驰龙类在它们的演化过程中除体型以外在其他方面同其始祖之间并无较大区别 ,笔者认为霸王龙可能处于…  相似文献   

8.
中国中生代的鸟类:介绍及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忠和  张福成 《动物学报》2004,50(6):913-920
最近十来年 ,中国辽宁发现的早白垩世的鸟类化石超过了世界上其它任何一个地区。中国的中生代鸟类化石代表了始祖鸟化石之后鸟类历史上第一次显著的分异。它们不仅包括了带有明显恐龙祖先特征的长尾的鸟类 ,而且还包括了许多进步或特化的种类 ,如早白垩世最大的鸟类 ,最原始的反鸟类 ,以及保存最好的、飞行结构和现生鸟类几乎一样的今鸟类。这些早期鸟类在诸如飞行、大小和食性等所反映的演化、形态和生态学特征等方面出现了重大的分异。具有长尾骨骼的原始基干鸟类热河鸟和驰龙类具有的相似性 ,进一步支持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中国发现的早白垩世的鸟类以及树栖的恐龙化石还为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假说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证据。“恐龙下树”的假说结合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学说和鸟类飞行的树栖起源学说 ,因此也得到了化石证据的支持。由于多种恐龙带有羽毛 ,因此羽毛不一定代表了恒温。恒温的鸟类可能到了早白垩世的进步鸟类中才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生代鸟类概述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对中国中生代鸟类的发现和研究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近年来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的工作表明,这些鸟类主要属于早白垩世的中晚期(131~120Ma),延续了争少11Ma,但主要的辐射发生在125~120Ma 间。为便于分析早白垩世鸟类多样性的演变,本文依据已发表的化石,新建了6个目和科,从而将中国早白垩世鸟类目的总数提高到了15个,进一步揭示了鸟类出现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辐射事件。这一大的辐射还表现在鸟类在形态、飞行能力个体大小、食性和生态习性等均出现了显著的分异。早期鸟类进化过程中首先经历了个体减小过程,其后在今鸟类中率先开始了个体增大的趋势。早期鸟类个体大小的变化受其飞行能力的限制;同时还与食性、习性等的变化密切相关。对热河鸟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其脚趾可能不具备完全对握的功能,但这并不影响其攀援树干的能力。树栖的适应对鸟类飞行的起源及其早期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样,适应湖岸生活方式对今鸟类的起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早白垩世的鸟类保存了许多食性的直接证据。推测最早的鸟类以食昆虫为主,尔后才出现了特化的植食性和肉食性(如食鱼类)的种类。早白垩世发现的惟一一件鸟类的胚胎化石表明早成性鸟类在鸟类演化史上的出现先于晚成性的鸟类。此外,根据胚胎的大小等特征推测这一鸟类可能还具有较短的孵化周期。腿羽在早期鸟类中可能具有广泛的分布,这一观察进一步表明腿羽在鸟类祖先的飞行之初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最后,探讨鸟类的演化离不开它所生活的生态系统。鸟类与其他生物如翼龙竞争中的优势可能直接导致了鸟类的快速发展和分化;同时,这些类群相互间的竞争对翼龙等其他生物的地理扩散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生命世界》2005,(3):27-27
鸟类的生活方式使得它们较难形成化石。在所有的脊椎动物当中,鸟类的起源问题是人们了解最少,也是最有兴趣的。自1861年始祖鸟的发现使得人们知道了鸟类与爬行动物的关系后,对鸟类起源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In experiments on Black Sea skates (Raja clavata), the potential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of the ampullae of Lorenzini and spike activity of single nerve fibers connected to them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electrical and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Usually the potential within the canal was between 0 and –2 mV, and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250–400 k. Heating of the region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was accompanied by a negative wave of potential, an increase in input resistance, and inhibition of spike activity. With worsening of the animal's condition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became positive (up to +10 mV) but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during stimulation with a positive current was nonlinear in some cases: a regenerative spike of positive polarity appeared in the channel. During heating, the spike response was sometimes reversed in sign. It is suggested that fluctuations of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and spike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reflect changes i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n the basal membrane of the receptor cells, which is described by a relationship of the Nernst's or Goldman's equation type.I. P. Pavlov Institute of Physiolog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I. M. Sechenov, 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Pacific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Far Eastern Scientific Center,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Vladivostok. Translated from Neirofiziologiya, Vol. 12, No. 1, pp. 67–74, January–February, 1980.  相似文献   

16.
Evolution of living organisms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evolution of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of regulations and its mechanisms. The functional ground of regulations is chemical signalization. As early as in unicellular organisms there is a set of signal mechanisms providing their life activity and orientation in space and time. Subsequent evolution of ways of chemical signalization followed the way of development of delivery pathways of chemical signal and development of mechanisms of its regulation. The mechanism of chemical regulation of the signal interaction is discussed by the example of the specialized system of transduction of signal from neuron to neuron, of effect of hormone on the epithelial cell and modulation of this effect. These mechanisms are consider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of the fine and precise adaptation of chemical signalization underlying functioning of physiological systems and organs of the living organism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