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大新黑洞哺乳动物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本文研究的材料是1955年初,由裴文中教授领导的野外考察队在广西大新、武鸣、柳州、崇左、扶绥等县进行古人类和第四纪哺乳动物洞穴调查时发现的。这批材料发现于大新县正隆乡牛睡山黑洞(野外编号:5657),计有巨猿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巨猿牙齿化石已由裴文中、吴汝康共同研究并于1956年发表了专题报告。报告中曾提到,与巨猿同时发现的其它哺乳类化石有猩猩、大熊猫、剑齿象和巨獏等,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2.
鄂西巨猿化石及共生的动物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所一野外队于1968年3—4月间,在湖北省有关单位协助下,在该省的一些部门中发现了近两百颗巨猿的牙齿化石。遵照毛主席的教导:“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1970年夏,我所又组成了一个野外组到湖北省西部进行调查,在恩施专区建始县高坪(高店子)龙骨洞中发现了巨猿牙齿化石(图1)。本文记述了这次发掘所得巨猿和其他动物化石材料,附带观察了历次找到的巨猿牙齿化石。在野外工作期间,得到湖北省各级革命委员会和广大革命群众的大力支持,省博物馆和建始县中药材经理部也热情参加过我们的调查和发掘,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巨猿洞哺乳动物年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序言广西柳城县硝岩洞(通称“巨猿洞”)里的发掘工作中,除了“巨猿”的许多材料外,还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的化石(裴文中、李有恒,1958)。巨猿洞的发掘工作现仍在进行,本文仅根据1956—1958年三次发掘中的部分哺乳动物的材料。裴文中教授和周明镇教授嘱我,作一初步的年龄观察报告。  相似文献   

4.
湖北巨猿牙齿化石龋病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调查了267枚从鄂西山区收集的巨猿牙齿化石现发生情况,发现其中有52枚(占19.5%)的颊齿有程度不同的龋蚀现象,其患龋率显著高于古人类,同时也高于广西巨猿的患龋率。巨猿牙齿的这种高频率龋蚀现象,除牙齿结构因素外,可能与该物种食性的狭窄化和营养贫乏导致牙齿不良钙化有关,是伴随巨猿体型的巨型化而趋向该物种衰退和绝灭的病理表征之一。  相似文献   

5.
岩亮洞是广西扶绥地区最近新发现的早更新世巨猿化石点,经过初步发掘,采集到了丰富的巨猿材料及大量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犀类化石居多,包括146颗完整的牙齿及十多件头后骨骼化石,从形态特征判断,这些犀类化石应属于独角犀的一新种Rhinoceros fusuiensis。岩亮洞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以种群丰度最大而不同于其他已知东亚地区的巨猿动物群中的独角犀类材料。本文从犀类牙齿的主尖釉质层、齿质暴露程度、咀嚼面的磨蚀程度等方面对岩亮洞独角犀的年龄结构进行了研究。该死亡群中至少有4头幼年个体、5头青年个体、5头成年个体和1头老年个体。依据牙齿磨蚀程度和牙齿萌出顺序对年龄结构的分析及统计显示,其中青年个体和成年个体最多,幼年个体次之,老年个体最少,其死亡的原因不是通常意义上磨耗型死亡,突发性的灾害可能是造成这种死亡年龄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我国人类学家吳汝康新著“巨猿下頜骨和牙齿化石”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系统研究到目前为止发現于我国广西柳城等地的巨猿下頜骨和牙齿化石全部材料的专著。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卽“巨猿下頜骨”、“巨猿牙齿”和“巨猿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及其生活习性等問題”。在第一部分,作者詳細地記述了已发現的三具巨猿下頜骨的年龄性別、形态特征,以及有关下頜骨的各种測量結果和下頜枝的复原等情况。在第二部分,作者对1094枚巨猿牙齿归类作了詳細的描述,并对其萌出順序以及大小比例等问題作了闡述。在第三部分,作者对  相似文献   

7.
通过1957—1960年间,在华南地区的野外工作,发现了剑齿象-熊猫(Stegodon-Ailu-ropoda)动物群的许多新的化石地点。从广西大兴县牛睡山和柳城楞寨山两个地点发现了出乎意外的大量的巨猿(Gigantopithecus)牙齿(约900个包括3个保存很好的下颌骨)。这些材料已有了初步的报导。随着这些发现的发表,对于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系统关系和时代问题发生了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广西巴马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3年,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在广西巴马县所略公社调查石灰岩洞穴时,于那合村东南的弄莫山一溶洞内采到若干哺乳动物化石。同年年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野外队与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等有关人员,在自治区文化局和巴马县革委会的支持和协助下,对该洞进行短期发掘,采到巨猿牙齿化石一枚和更多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是我国继广西大新、柳城、武鸣和湖北建始之后的又一个产巨猿化石地点。巨猿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直系祖先,最近仍有人提出巨猿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巴马巨猿的发现将使我们对这古代灵长类有更多约了解。巴马巨猿化石地点编号为73133号。  相似文献   

9.
这里记述的丘齿鼷鹿(Dorcabune)的材料是我国广西柳城楞寨山硝岩洞(由于出产大量的巨猿化石又称“巨猿洞”)中采集的偶蹄类化石的一部分。丘齿鼷鹿的材料,(?)在巨猿洞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数量甚少,仅发现了十个牙齿,它的发现对我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的研究,特别是对柳城巨猿洞动物群的性质的确定以及地层对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伟 《人类学学报》2020,39(4):717-726
巨猿是中国南方更新世特有的大型猿类,因其巨大的牙齿和颌骨被认为是迄今生活在地球上体型最大的猿类。迄今为止,年代学和生物地层学证据显示巨猿的生存年代2~0.3 MaBP。由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时期化石记录的缺失,有关巨猿的起源和演化一直存在诸多争论。2019年,《自然》杂志报道广西吹风洞早更新世早期(1.9 MaBP)巨猿牙齿化石的古蛋白质研究[1]。结果显示,巨猿牙齿牙釉质中保存了较为丰富的古代蛋白质,这些古蛋白质由409个特有的肽组成,分属6个内源性蛋白。对这些古老蛋白质的研究表明,巨猿在系统发育上属于猩猩分支系统,大约从10~12 MaBP前分化出来并独立演化。这是在亚热带地区的化石中首次提取如此古老的分子证据,提示古蛋白质研究有望为探索早期物种(包括人类)起源与演化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将简要回顾巨猿系统演化研究的历史,并对利用古蛋白技术分析巨猿的演化地位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1.
<正> 这份材料的初稿是1963年冬写成的。文中的基本素材,除了作者参加过的两次发掘记录外,其中绝大部分资料是根据柴凤岐同志的笔记和口述整理的。柴凤岐同志自巨猿洞发现以来,他一直在那里从事发掘工作(1957—1963)。两个巨猿下颌骨(不包括覃秀怀首次发现的下颌骨)及其1100余个巨猿牙齿,以及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的采集,与柴凤岐同志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由于他长期的参与发掘工作,因此对巨猿洞内的堆积和巨猿化石的埋藏情况有着深刻的了解;在整编时,也访问了曾经同柴  相似文献   

12.
建始四月天     
仪明洁 《化石》2010,(2):52-55
2008年4月15日至5月1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湖北省建始县展开考古调查。回想此行,心旷神怡。有此记。建始遗存1935年,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在香港中药铺的龙骨中找到巨猿牙齿化石,从此之后,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广西、湖北洞穴中相继出土巨猿化石。由于未发现头骨和较完整的肢骨化石,不能确定巨猿的生活行走方式及其在人类演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2012年6月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广西课题组的野外调查,而这次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去大新黑洞(又名大新巨猿化石点)采集一些原始的野外资料.这项任务令我感到很兴奋,毕竟能亲自去首次采集到巨猿化石的地点、去体验解开谜题时的激动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机会的.怀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我便与几个师兄及其他同队的人踏上了此次旅途. 巨猿是迄今为止地球上最大的灵长类.1935年荷兰古生物学者孔尼华(G.H.R.von Konigswald)在香港中药铺所获得的大量哺乳动物牙齿化石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下右第三臼齿,认为是属于高等灵长类,于是建立了新种新属,定名为布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  相似文献   

14.
体重270余公斤,身高2.74米,人类的直系祖先,——一些人曾对巨猿作过这样的描述。巨猿,是生活在远古时代的一种灵长类,人们知道它的存在只不过近四十年来的事。除了有一处发现地点在国外以外,绝大多数材料都是在我国发现的。它果真是人类的直系祖先吗? 药铺巨牙四十年前,一位荷兰古生物工作者在香港中药铺里捡出三枚奇怪的牙齿。这是一些臼齿,看起来很像人的,但比人的臼齿大好几倍。他认为这种牙齿化石可能代表一种古代体型巨大的猿类,起名为巨猿。 1945年,另一位美国的“权威”详细研究了这三枚巨猿臼齿后,认为巨猿并不是猿而是人,应改名为“巨人”,它是北京猿人和爪哇直立猿人的直系祖先,现代  相似文献   

15.
董为  白炜鹏 《人类学学报》2021,40(3):490-502
1956年在广西大新黑洞发现了第一个具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此后在广西的柳城和武鸣、湖北建始、广西巴马、重庆巫山、广西田东和崇左、贵州毕节及海南昌江也陆续发现了有明确地点和层位的巨猿化石地点。其中田东有么会洞和吹风洞两个地点,崇左有三合大洞、泊岳山、缺缺洞、百孔洞、岩亮洞和合江洞等地点群。这些地点均分布在长江以南,在31°N以南、19°N以北、105°E以东、110°E以西的范围内。与巨猿伴生的大哺乳动物中,种类及标本数量占有显著比例的偶蹄类总计有30个种类,可以归入5个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偶蹄类是最后河马齿河猪(Hippopotamodon ultimus)、小猪(Sus xiaozhu)、裴氏猪(S. peii)、麂属(Muntiacus sp.)、凤岐祖鹿(Cervavitus fenqii)、黑鹿亚属(Cervus (Rusa))及广西巨羊(Megalovis guangxiensis)。如果在新的化石地点找到这些代表性种类,就有可能发现新的巨猿化石,突破巨猿现有的分布范围。在上述30个种类中从新近纪延续下来的属有河马齿河猪、猪、丘齿鼷鹿(Dorcabune)、麝(Moschus)、麂(Muntiacus)、副麂(Paracervulus)、后麂(Metacervulus)、祖鹿、羚羊(Gazella)和转角羚(Spirocerus)共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种有17个,其中未能延续到中更新世的种有10个;早更新世出现的属有7个,均为牛科成员。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中牛科动物指示存在局部的草原草甸环境,其余偶蹄类均指示阔叶森林和灌木林环境。猪科、黑鹿和水牛还指示存在零星水域。杂食的巨猿在食性上与猪科有部分重叠而有一定的竞争关系,和粗食的牛科几乎没有重叠和直接的竞争,而和嫩食的鼷鹿科、麝科和鹿科只有少量重叠。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均是食肉类的捕食对象,从而为巨猿分担了大部分被捕食的危险,因此与巨猿伴生的偶蹄类有利于巨猿的生存和繁衍。  相似文献   

16.
最近在广西崇左泊岳山巨猿洞采集到大量步氏巨猿、猩猩、长臂猿等高等灵长类及伴生的属种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化石点小哺乳动物群中的优势群体——鼠科化石:似锡金小鼠(Mus cf.M.pahari)、似大林姬鼠(Apodemus cf.A.peninsulae)、细狨鼠(Hapalomys gracilis)、狭齿狨鼠(Hapalomys angustidens)、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拟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oides)和似始家鼠(Rattus cf.R.pristinus)共6属8种,其中包括了5个绝灭种。研究表明,泊岳山巨猿洞鼠类主要属种的形态特征显然要比同地区的三合大洞显得原始,而较相似于重庆巫山龙骨坡的相关鼠类,因此推测其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这与古地磁的测年结果(距今约180万年)相吻合。泊岳山巨猿洞的鼠类大部分均为东洋界成员以及树栖、半树栖及林地生活的种类,反映当时的自然景观为热带-亚热带的森林-林灌环境。泊岳山巨猿洞鼠科化石的研究丰富了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中小哺乳动物化石的记录,这对于探讨我国南方第四纪生物地层的划分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广西的喀斯特地貌非常发育,因此有很多的溶洞,第四纪洞穴堆积也很发育。柳城巨猿洞动物群、柳江人动物群、来宾、大新榄圩巨猿动物群、乐业天坑群大熊猫小种等,均发现于溶洞堆积中。最近,在崇左地区也发现了巨猿动物群化石,使我们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2008年4月我们乘坐“海航”的班机到达广西南宁,在机场遇到了北京大学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的创始人潘文石教授。  相似文献   

18.
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是更新世时期生活于我国华南地区的一种超大型猿类, 它的体态特征和演化分类倍受关注。牙齿釉质厚度在探讨灵长类食性、环境适应以及系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显微CT技术构建18颗巨猿臼齿虚拟模型, 测量其釉质厚度。将巨猿釉质厚度与现代人、现生类人猿、古人类、中新世古猿及其他现生灵长类进行比较, 从牙齿釉质厚度探讨巨猿的食性适应和系统演化问题。结果发现巨猿的实测釉质厚度是目前所有已知现生和化石灵长类中最厚的, 只有傍人、南非早期人属及奥兰诺古猿三种化石灵长类与之接近; 如果考虑不同物种牙齿与身体大小的关联因素, 相对釉质厚度指数显示巨猿属于"厚"釉质类型, 但非"超厚"类型, 低于奥兰诺古猿、傍人、南非早期人属; 巨猿与某些中新世古猿 (如原康修尔猿尼安萨种、非洲古猿)、南方古猿、东非早期人属、亚洲直立人以及现代人、现生卷尾猴的相对釉质厚度指数相近。巨猿的厚釉质特征与其食性和环境适应密切相关, 使得牙齿具有非常强的抗磨损功能, 能够适应长时间的咀嚼和研磨食物。从釉质厚度的系统演化角度推测, 厚釉质应该是人类祖先的特征性状, 巨猿有可能是早期人类支系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化旁支, 同时也不排除巨猿是从某种具有厚釉质的中新世古猿旁支平行演化而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方早更新世主要哺乳动物群层序对比和动物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南方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中学术界十分关注是含巨猿的"巨猿动物群"。上世纪50年代广西仅发现个别有确切层位的巨猿地点,现已扩展到鄂、桂、黔、琼和渝5省市12个地点;同时也发现了重要的人猿超科化石及文化遗存。这对探讨人类进化和古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依动物群和年代学的研究,本文将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根据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文中对含哺乳动物主要层位(遗址)的厘定、层序对比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以供讨论;同时对我国南北动物地理区系间过渡带作了必要的阐明。  相似文献   

20.
步氏巨猿牙齿大小上的变异性和南方古猿类食性假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银运 《人类学学报》1983,2(3):205-217
步氏巨猿牙齿大小上的变异性表明,在柳城巨猿洞局部地区的堆积中可能有少量时代稍晚的巨猿牙齿标本。晚期步氏巨猿与早期的相比,后部齿显著增大而前部齿则无显著差异。从步氏巨猿牙齿在大小上的演化趋势来看,南非南方古猿类中的纤细类与粗壮类之间在齿列比例上的不同不一定意味着其食性上有大的差异,纤细类与粗壮类也未必有“属”这一分类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