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瑜  王士俊 《植物学报》2000,17(4):352-359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三种国产阴地蕨科植物:劲直蕨萁(Botrypus strictus)、小阴地蕨(Botrychium lunaria)和薄叶阴地蕨(Sceptridium daucifolium)〖WTBZ〗叶的成熟表皮构造进行了详细观察和研究。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气孔散生,气孔类型无规则型,气孔长轴方向多与叶脉延伸方向一致。但也存在明显区别,特别是劲直蕨萁与另外二个种的区别更为明显:前者表皮细胞垂周壁直,相邻气孔不接触,保卫细胞平周壁具细条纹。但后二者之间亦有一定区别:薄叶阴地蕨的气孔为下生式,不下陷,而小阴地蕨的气孔为两面气孔型,气孔下陷。本文是国内首次对阴地蕨科叶的表皮构造进行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表皮构造在阴地蕨科植物的鉴定上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研究阴地蕨科的分类以及起源和演化上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三种国产阴地蕨科植物叶的表皮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三种国产阴地蕨科植物 :劲直蕨萁 (Botrypusstrictus)、小阴地蕨(Botrychiumlunaria)和薄叶阴地蕨 (Sceptridiumdaucifolium)叶的成熟表皮构造进行了详细观察和研究。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 :气孔散生 ,气孔类型无规则型 ,气孔长轴方向多与叶脉延伸方向一致。但也存在明显区别 ,特别是劲直蕨萁与另外二个种的区别更为明显 :前者表皮细胞垂周壁直 ,相邻气孔不接触 ,保卫细胞平周壁具细条纹。但后二者之间亦有一定区别 :薄叶阴地蕨的气孔为下生式 ,不下陷 ,而小阴地蕨的气孔为两面气孔型 ,气孔下陷。本文是国内首次对阴地蕨科叶的表皮构造进行研究 ,其研究结果表明 ,表皮构造在阴地蕨科植物的鉴定上具有重要意义 ,并且在研究阴地蕨科的分类以及起源和演化上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议将蕨盲蝽属Bryocoris Fallen分为两个亚属:蕨盲蝽亚属subg.Bryocoris Fallen和锥喙蕨盲昃亚属subg、Cobalorrhynchus Reuter(stat.nov.)。文中记载此属的中国种类共13种,包括8个新种:卜氏蕨盲蝽B.bui sp.nov.(正模♂,云南绿春),凹北蕨盲蝽B.concavus sp.nov.(正模♂,云南云龙),李氏蕨盲蝽B.li  相似文献   

4.
沙顿蕨——曲柄沙顿蕨(新种)在我国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自新疆西准噶尔和丰县中泥盆统(相当于艾菲尔阶)呼吉尔斯特组下部的沙顿蕨一新种——曲柄沙顿蕨(Saw donia curstipa sp.nov.)进行了一些形态学方面的描述,并与已知的沙顿蕨属(Saw donia)的两个种S.ornata 和S.acanthotheca 作了对比。研究表明,S.curstipa 在孢子囊柄长度和孢子囊着生方式等方面与沙顿蕨属的两个种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北地区蒿属(Artemisia)植物,莳萝蒿组(A.sect.Absinthium DC),艾蒿组(Sect.Abrotanum Bess),艾组(Sect.Artemisia),龙蒿组(Sect.Dracumculus Bess),牡蒿组(Sect.latiobus Y.R.Ling)36种成熟代表植物叶表皮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比较研究。其中表皮细胞大小、形状不等。  相似文献   

6.
在承德市不同功能区测定了9 种木本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阻力,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气孔受颗粒物的影响。结果发现,繁忙道路区和生活居住区气孔阻力很大。9 种植物上下表皮气孔阻力平均值为10.5±5.1 s·cm - 1,繁忙道路区植物平均气孔阻力是相对清洁区的2倍以上,个别植物达8 倍以上。植物上下表皮气孔阴力相差很大,最大相差25 倍,一些植物如白蜡树(Fraxinusam ericana)上表皮气孔阻力太大,仪器测不出。植物气孔阻力与大气TSP的关系以下表皮最明显,其中白蜡树和旱柳(Salix m atsudana)的相关系数分别达0.9968(P<0.001)和0.9951(P< 0.001),而上表皮除个别植物外相关性较差或没有关系。在扫描电镜下,上表皮颗粒物大小变化于1—90 μm ,有些积累成大型颗粒。繁忙道路区和工业区下表皮受到严重污染,有些气孔部分被堵塞或完全堵塞。研究地区植物气孔大小一般在7—15 μm之间,而颗粒大小为1—90 μm ,这样气孔既能被吸附进气孔孔下室的小型颗粒物(< 5 μm )堵塞,又可被大型颗粒物(> 30 μm )所封盖。这两种情况均造成气孔阻力增大,是气孔阻力监测TSP污染的主要机理  相似文献   

7.
狭基巢蕨叶表皮的结构和气孔器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云龙  陈焱   《广西植物》1997,17(2):158-161
狭基巢蕨Neotopterisantrophyoides(Christ)Ching叶片的上表皮无气孔器,仅具表皮细胞,下表皮由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组成,气孔指数为2.5。上下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的细胞中均含有叶绿体。每个气孔器由2个肾形的保卫细胞和2~6个副卫细胞组成,其中以3个和4个副卫细胞的占绝大多数(3细胞的占45.1%,4细胞的占43.5%)。从发育上看,气孔器原始细胞进行2次分裂,产生2个保卫细胞和1个同源的副卫细胞。气孔器的发育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时期:(1)气孔器原始细胞的分化和分裂期;(2)保卫细胞母细胞成熟期;(3)保卫细胞母细胞分裂和气孔器幼期;(4)气孔器成熟期。狭基巢蕨的气孔器属于中周型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镜对叉蕨科7属30种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详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1)叉蕨科30种植物的叶上表皮和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型,垂周壁式样为深波状或浅波状,具单晶或针晶;上表皮细胞的长宽比为1.62~4.0,下表皮细胞的长宽比为1.63~3.06。(2)在30种植物中共观察到7种气孔器类型,分别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和不规则型,每种植物分别具有4~7种气孔器类型,均为下生型气孔;气孔长宽比为1.22~1.91,气孔密度为8~76个/mm2,气孔指数为3.9%~25.7%。(3)基于气孔器类型组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30种植物分成3个类群。(4)对叶表皮形态特征分析认为,轴脉蕨属应介于叉蕨属和肋毛蕨属之间,且与叉蕨属关系更近;叉蕨属的范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支持将肋毛蕨属从叉蕨科中分离出来置于鳞毛蕨科,但不支持黄腺羽蕨属归入鳞毛蕨科。  相似文献   

9.
一般说来,从枝菌根(AM)真菌大多数是从植物根系根毛区(成熟区)侵入和扩展的,在显微镜下往往看不到根尖分生区和根冠表皮细胞被AM真菌侵染的特征。这就很容易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似乎AM真菌不能侵染根尖分生区和根冠表皮细胞,即它们对AM真菌是免疫的。然而笔者多次于显微镜下看到AM真菌侵染根尖分生区和根冠表皮细胞,并形成典型的泡囊、丛枝、菌丝等结构。这一现象导致作者在温室盆栽和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玫瑰红巨孢囊霉( Gigaspora rosea Nicol & Schenck)、珠状巨孢囊霉(Gigaspora margarita Becker & Hall)、根内球囊霉(Glomus omtraradices schenck & Smith、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 (Nicol & Gerd.) Gerdemann & Trappe)、地表球囊霉( Glomus versiforme( Karsten)Berch)和弯丝硬囊霉( Sclerocystis sinuosa Gerdemann & Bakhi)对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和白  相似文献   

10.
九种蹄盖蕨科植物配子体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林孝辉  傅桂荣 《植物研究》1996,16(1):100-107
本文培养了蹄盖蕨科9个种即中华蹄盖蕨(Athyriumsinense)带岭蹄盖蕨(A.dalingense)、多齿蹄盖蕨(A.multidentatum)(包括青柄和紫柄2种带岭蹄蕨类型)、东北蛾眉蕨(Lunathyriumpycnosorum)、朝鲜介蕨(Dryoathyriumcoreanum)、山冷蕨(Cystopterissudetica)、假冷蕨(Pseudocystopterisspinulosa)、欧洲羽节蕨(Gymnocarpiumdryopteris)和黑鳞短肠蕨(Alantodiacrenata)的配子体为材料,进行酯酶同工酶的分析,以表明它们的种间差异,其中多齿蹄盖蕨的青柄和紫柄两种类型的酶谱存在明显差异,应考虑紫柄为多齿蹄盖蕨的变型。  相似文献   

11.
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Ⅶ.金星蕨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文美  王全喜 《植物研究》1994,14(4):409-415
本文研究了金星蕨科的2属,各属中1种即卵果蕨(PhegopterispolypodoidesFee)和沼泽蕨(Thelypterispalustris(Salib)Sochott)的配子体发育全过程,比较了该2种的特征,以表明秦仁昌(1963)将它们分为2属的合理性。并观察到印果蕨配子体后期,中脉区域出现细胞壁由螺纹加厚的维管细胞,连成维管系统。  相似文献   

12.
山茶属五种植物叶片解剖特征及与光合生理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山茶属(CamelliaLinn.)五种植物叶片解剖特征,并与光合生理相关性进行分析。实验选择的五种植物均为C3植物,其中小黄花茶(CamellialuteofloraY.K.Li)和四球茶(C.tachangensisF.C.Zhang)为阴性植物.叶绿素含量较高;咸宁短柱茶(C.saluenensisStapf.exBean.)为偏阴性植物,叶绿素含量较低;美丽红山茶(C.delicataY.K.Li)和狭叶瘤果茶(C.neriifoliaChang)则属于半阴性植物。它们的光合生理指标值差异取决于叶片解剖特征的差异;与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Pn),光呼吸速率(Pr),暗呼吸速率(Dr)相关性最密切的解剖指标是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中的细胞层数、栅栏细胞内的叶绿体数,栅栏组织厚与叶厚的比值、与栅栏细胞粗度的比值、与海绵组织厚度的比值.叶片上表皮厚、上表皮角质层厚及下表皮气孔密度亦与上述光合生理指标呈弱正相关,叶片大小、气孔器大小及气孔口长则与上述光合生理指标呈弱负相关;下表皮厚、海绵组织厚度及栅栏细胞内叶绿体大小与各项光合生理指标几乎无关。该五种植物的叶片解剖和光合生理特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铁角蕨科15种植物的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15种铁角蕨科植物的叶上、下表皮细胞形状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深波状、波状或浅波状;上表皮细胞长宽比1.3~2.6,下表皮细胞长宽比1.3~4.1;(2)在15种铁角蕨科植物中共观察到7种气孔器类型,分别为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无规则型、极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和聚腋下细胞型,每种植物具有2~5种气孔器类型,气孔均为下生型,多为椭圆形;气孔的长宽比1.12~2.81,气孔密度16.4~105.1个·mm-2,气孔指数为5.7%~21.1%;(3)铁角蕨科植物叶表皮形态特征中的上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形状、上表皮细胞长宽比、主要气孔器类型及衍生类型等具有一定的属内稳定性,可作为铁角蕨科属间分类的依据之一;(4)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秦仁昌和吴兆洪对铁角蕨科的划分以及铁角蕨属内分组和组内分系,并为铁角蕨科植物的分类鉴定及系统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云南发现珍稀濒危树蕨巨大古树——屏边桫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屏边桫椤新种当地名:多头树蕨、树蕨王图1:1~8图版1:1~4AlsophilapingbianicaY.K.Yang.Y.M.HeetJ.K.Wusp.nov.SpeciesnovaafinisAlsophilacostularisBak.etAl...  相似文献   

15.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蕨类植物科属区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蕨类植物区系共含45科、108属。主要科为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80/5,种数/属数)、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65/14)、蹄盖蕨科Athyriaceae(45/11)、铁角蕨科Aspleniaceae(23/3)、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19/6)、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18/9)、凤尾蕨科Pteridaceae(13/2)、卷柏科Selaginelaceae(12/1)和膜蕨科Hymenophylaceae(11/3)。主要属是耳蕨属Polystichum,鳞毛蕨属Dryopteris,铁角蕨属Asplenium,蹄盖蕨属Athyrium等系统发育上较高级的类群;无典型的特有属,可认为它是随青藏高原隆起而形成的较年轻的蕨类区系。其热带成分科属虽多(科占622%,属占676%),但优势科、优势属均为广布类型。本区蕨类植物的起源是古老的热带亚洲成分。  相似文献   

16.
四棱草属Schnabelia及其近缘属筋骨草属Ajuga,香科科属Teucrium(唇形科Labiatae),获属Caryopteris,大青属Clerodendrum(马鞭草科Verbernaceae)5属,6种代表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形状、气孔类型和毛状体类型的比较研究结果是:(1)叶上表皮细胞形状是深波纹状不规则形,浅波纹状不规则形和浅波纹状四边形;(2)气孔类型是不规则型,平列型,横列型和等位横列型。(3)毛状体类型属单毛和鳞片毛二种类型。根据上述特征及其分布规律,作者认为四棱草属在唇形科与马鞭草科系统演化的框架里,是处于中间过渡类型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植物园引种苏铁蕨成功①王用平魏德生曾莉莉陈德明(贵州省植物园,贵阳550004)苏铁蕨(Braineainsignis(Heek.)J.Sm)又称赤蕨,为乌毛蕨科苏铁蕨属单一野生蕨类,是孢子植物向裸子植物进化的一种植物。属珍稀濒危植物。我省镇宁...  相似文献   

18.
心叶三脉蕨(新属,新组合)及大羽羊齿类的分类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大羽羊齿类中的一真蕨植物新属和新组合。标本采自福建将乐县晚古生代的“龙潭组”。曾以脉序介于重网状和单网状之间,鉴定为心叶单网羊齿(新种)(Gigantonoclea cardio-phylla Zhu etGeng)。重新研究后,根据其三出脉和不完全的重网状脉式,又发现了其孢子囊群,从营养叶看,可归入大羽羊齿类,介于大羽羊齿和单网羊齿之间,从孢子囊群看,则肯定是真蕨,重新命名为心叶三脉蕨(新属、新组合)[Trinerviopteris cardiophylla (Zhu et Geng)Zhu gen.et com b.nov.]。与之同时发现的其它植物有:Sphenophyllum em arginatum 、Bow -m anites laxus、Lobatannularia lingulata、Chansitheca palaeosilvana、Ch. cf. kidstonii、Pecopteris anderssonii、P.echinata、P.? taiyuanensis、P.unita、Danaeites m irabilis、Fascipterisdensata、Cladophlebis ? perm ica、C  相似文献   

19.
蹄盖蕨科植物叶表皮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国产蹄盖蕨科18属47种植物的叶表皮特征进行了比较观察,同时选取了5科15属植物作为外类群,对它们的气孔器类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蹄盖蕨科植物的气孔器类型与近缘的各科植物有明显的区别,叶表皮特征支持将假冷蕨属、峨眉蕨属、短肠蕨属、假蹄盖蕨属、轴果蕨属、网蕨属作为独立属的观点,但不支持将单叶双盖蕨属从双盖蕨属中分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新疆亚鳞木(比较种)角质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产自江苏宜兴晚泥盆世五通组新疆亚鳞木(比较种)Sublepidodendron cf. xinjiangenseSun)的表皮角质层用荧光分析显示的特征.该种茎干表皮角质层覆于叶座及叶座间隔带,其中间隔带角质层厚于叶座.表皮细胞在间隔带与叶座表现特征不同.间隔带中部,表皮细胞呈纵长的多边形,其纵长方向与茎干延伸方向相同,细胞壁略有弯曲.间隔带靠近叶座之表皮细胞,细胞壁直,形状类似于前者;但大小仅为前者的1/2左右,且其纵长方向逐渐向叶座边缘偏转.叶座表皮细胞呈近等多边形,有胞间隙.该种茎表皮无气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