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过4种优势树种和7种珍稀树种种群的计盒维数来反映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4种优势种群的计盒维数在1.346-1.414之间,在历研究的整个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中占据了较大的生态空间;其中尖连蕊茶种群的计盒维数最大,占据最大的生态空间.而7种珍稀树种种群的计量续数除了金钱槭种群大于1之外,其余6个种群的计盒维数都小于1,说明它们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较小.并且这11个种群的拐点尺度都出现在5-12.5m之间.根据分形的自相似性,可以推断种群在大于拐点尺度的所有尺度上都为同一分布类型,并且在拐点前后种群的格局类型夏发生变化.种群分布格局的判定结果部分地验证了这一观点,11个物种中有5个物种的种群格局在拐点前后发生变化,另6种没有发生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2.
鄂西南后河一个典型稀有濒危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研究了鄂西南后河一个典型的稀有濒危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1400m^2的样地中自然分布有15种稀有濒危植物;群落优势种为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is)、金钱戚(Dipteronia sinensis);主要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除银鹊树为随机分布外,都为集群分布的格局;水青树银鹊树(Tapiscia sinsis)和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种群结构呈衰老型,金钱椒、天师栗(Aesculus wilsonii)和光叶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 var.vilkmorniana)种群表现为旺盛增长型结构,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则表现为成熟的种群结构;群落垂直分层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整个群落结构稳定,稀有濒危植物在群落中无论是在乔木层还是在其他层次中均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如果人为大量采挖稀有濒危植物小苗,群落将会演替成以水青冈等稀有濒危植物为主的群落。  相似文献   

3.
安徽琅琊山青檀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500m2样方8个,应用“相邻格子法”获取野外资料,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的方法与6种聚集度指标,对安徽琅琊山青檀的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样地的青檀种群结构大致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3种类型;(2)不同样地青檀种群分布格局主要为集群分布;(3)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分布格局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4.
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对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群落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征和分布格局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润楠的存活曲线表现为极显著的线性关系,罗浮栲与赤楠等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现为显著的线性关系;种群的年龄结构既有稳定型或增长型,也有衰退波动型,如木荷、润楠等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增长型,拟赤杨、枫香等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丝线吊芙蓉、罗浮槭、鹿角栲等种群的年龄结构由稳定型趋向衰退型。应用聚集度指标、方差和均值比率、负二项式分布等方法研究各主要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结果为构成群落乔木层的12个主要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均属聚集分布,并符合负二项式分布。  相似文献   

5.
濒危植物元宝山冷杉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36  
元宝山冷杉是广西特有,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群数量不足900株,在元宝山自然保护区设置5块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获取野外资料,对元宝山冷杉种群进行统计,编制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并进行种群动态谱分析;应用理论分布模型和聚集强度指数进行处群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元宝山冷杉种群幼苗个体比例大,大个体级死亡率较高,个体胸径超过21cm后,生命期望陡降,谱分析表明,种群的动态过程存在周期性,由于种内和种间竞争的影响及林窗效应,种群结构有波动性变化过程,元宝山冷杉种群当前仍为稳定型种群,元宝山冷杉种群呈现聚集分布,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分布格局有差异;幼苗,幼树阶段为集群分布,中龄阶段向随机分布发展,大树呈均匀分布,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同时受群落内小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珍稀濒危植物桫椤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对7个地段中的桫椤种群大小结构进行分析,运用C、K、m*、m*/m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不同地段内桫椤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并根据植株个体点位图,考察桫椤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不同地段中的桫椤种群结构存在增长型、稳定型、成熟型和衰退型4种类型;不同地段中的桫椤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有所差异,表现为集群分布或随机分布;在桫椤种群生长过程中,分布格局从集群型向随机型转变;种群扩散型指数随取样尺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长江流域稀有濒危植物特征及其优先保护等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江流域共有127 种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稀有濒危植物。其中,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松科、木兰科、樟科、毛茛科等4 个科的植物占1/3 强;以森林为生境的稀有濒危植物占66.93% ;因生境丧失而受威胁的植物达71 .65 % 。长江流域稀有濒危植物形成了2 区+6 片的地理分布格局:川西滇北和四川盆地盆周山地的2 区的地貌多为高山峡谷,东部平原丘陵区出现的6 个稀有濒危植物分布片都在片断化后形成的山地森林区。表明人类干扰是长江流域植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保护森林成为保护长江流域稀有濒危植物的主要途径。以种群数≤10 个作为判定植物是否属于濒危这一级的条件之一基本符合《中国植物红皮书》的标准。长江流域的稀有濒危植物可分为5个优先保护等级,其中,8 种仅有1 个种群的本区特有植物为第一优先保护对象,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8.
珍稀濒危植物长蕊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珍稀濒危植物长蕊木兰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然而,由于受研究尺度和分析方法的限制,对其种群生态特征等方面仍不清楚。以云南高黎贡山原生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4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Ripley的L函数分析了长蕊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1)长蕊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反"J"型,属稳定型种群。(2)长蕊木兰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尺度关系密切,空间尺度小于75 m时为聚集分布,大于75 m时为随机分布。生境异质性在长蕊木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差异,中树和小树阶段的分布格局在中、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大树阶段在整个空间尺度上均呈现随机分布。(4)长蕊木兰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关联性主要表现为中、小尺度上的负相关,在较大尺度上则趋向于无关联。  相似文献   

9.
山西七里峪茶条槭的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命表特征、径级结构、存活曲线及不同海拔种群和不同龄级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了山西七里峪茶条槭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1)七里峪茶条槭种群径级结构呈现幼苗比例大,幼树、小树比例次之的规律,为增长型种群;(2)不同海拔种群中,1 300~1 600m为增长型种群,随着海拔的升高,种群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成熟;(3)茶条槭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Ⅲ,除1 400m和1 700m种群外,其它海拔种群存活曲线为Deevey-Ⅱ型;茶条槭种群不同径级的个体呈现出集群分布或随机分布,其空间分布格局随龄级增加而发生改变;(4)不同海拔高度种群的分布格局表现出从集群分布趋向随机分布的规律.研究表明,七里峪茶条槭种群的生活史特征与空间分布具有较为明显的特性,其幼苗储备丰富、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种群依存的微环境因素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贵州雷公山秃杉种群生活史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秃杉是一种珍稀濒危植物,以斑块状分布于雷公山东南面斜坡海拔800-1300 m之间的沟谷两侧。从年龄结构、生命表特征、存活曲线以及种群不同龄级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了雷公山秃杉种群生活史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秃杉的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成年阶段个体较丰富,幼苗与老龄数目相对较少,秃杉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及环境因素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秃杉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出现2个死亡率高峰,一个出现在第6龄级阶段,另一个出现在第12龄级阶段,期望寿命单调下降;秃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为聚集分布,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秃杉种群,其分布格局随时间而发生变化,从幼龄期到中龄期再到老龄期,种群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逐渐变为随机分布,秃杉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同时受群落小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 hm2样地调查数据,采用点格局方法分析了混交林4个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及种内和种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木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层Ⅰ亚层以小栾树为主,Ⅱ亚层和Ⅲ亚层均以东女贞、铁榄和广西密花树为主;4个优势种群不同林层的空间分布格局在<10 m尺度上呈显著的聚集分布,>25 m尺度呈随机分布,有些尺度呈均匀分布,10~25 m尺度内则为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过渡,且不同树种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化的临界尺度不同.Ⅰ亚层小栾树与Ⅱ亚层4个优势种的相关性较弱;Ⅲ亚层各优势种与Ⅱ亚层4个优势种中,小栾树与4个优势种相关关系波动较大,东女贞<50 m尺度内呈显著正相关,铁榄与4个优势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广西密花树在<20 m尺度没有相关性,而在20~50 m尺度上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东亚特有珍稀濒危植物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在神农架地区集中分布于河岸带中。为初步探讨领春木在河岸带集中分布的成因和维持机制, 在神农架地区4条河流——沿渡河、香溪河、南河和堵河的河岸带, 共设置了30个样方(20 m × 30 m), 从种群的大小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动态5个方面分析了神农架地区河岸带中领春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1) 幼龄期个体缺乏, 中龄期个体相对丰富, 老龄期个体数量稀少。纺锤型的大小级结构表明种群属于衰退型, 但是以萌蘖为主要更新方式使其种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得以维持; 2)现存的Ⅰ、Ⅱ级个体数少, 导致静态生命表中Ⅰ、Ⅱ级个体死亡率出现负值, 自疏现象造成第Ⅳ级个体出现死亡率高峰, 由于接近实际寿命, 在第Ⅶ级死亡率达到最高; 3) 虽然其幼苗存活率较低, 但由于其幼树的存活率较高, 其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Ⅰ型, 表明该地区河岸带的环境条件较适宜领春木种群的生长; 4) 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为聚集分布, 这与大多数珍稀植物种群一致。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影响其分布格局, 使种群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发展。因此使领春木种群在河岸带中沿海拔呈现“一带多岛”现象; 5) 从幼龄期到中龄期再到老龄期, 不同发育阶段的领春木种群的分布格局由聚集分布逐渐变为随机分布。但由于分布格局受种群本身生物学特性、自然环境因素(如坡向和海拔)和人为干扰的影响, 领春木在不同河岸带中的分布格局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3.
湖北长阳光叶珙桐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分析了湖北省长阳地区光叶珙桐群落外貌与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2900m2的样方中,有维管植物238种,隶属于81科170属;群落植物区系丰富、古老、特有性强;群落中有金钱槭、水青树、白辛树、领春木、连香树、天师栗和大叶三七等珍稀濒危植物;其生活型以包括藤本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达47.06%;叶级以中型叶为主,占68.07%,小型叶次之,占28.57%;叶型以单叶占有较大的优势,达78.99%叶质以纸质叶为主,占67.12%。群落垂直结构较复杂,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年龄结构和高度结构分析表明,光叶珙桐种群更新不良,具有衰退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物候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三棱藨草群落是生长在海岸带滩涂原生裸地上的原生植被,在上海地区分布面积达20多万亩。本项工作研究了上海市南汇县东海农场海堤外侧滩涂上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物候和分布格局。根据滩涂高程以及海三棱藨草种群生长状况,可以划分成三个地带,即地带A,海三棱藨草与芦苇群落交错区;地带B,海三棱藨草种群生长最适的中潮位地带;地带C,梅三棱藨草种群定居地带。由于三个地带内,生境条件不同,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物候有明显差异。从地带A至C,海三棱藨草种群的分布格局依次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或群聚分布。其空间分布格局在随时间变化的同时也在空间上改变其位置。  相似文献   

15.
海三棱蔍草种群的物候与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三棱藨草群落是生长在海岸带滩涂原生裸地上的原生植被,在上海地区分布面积达20多万亩。本项工作研究了上海市南汇县东海农场海堤外侧滩涂上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物候和分布格局。根据滩涂高程以及海三棱藨草种群生长状况,可以划分成三个地带,即地带A,海三棱藨草与芦苇群落交错区;地带B,海三棱藨草种群生长最适的中潮位地带;地带C,海三棱藨草种群定居地带。由于三个地带内,生境条件不同,海三棱藨草种群的物候有明显差异。从地带A至C,海三棱藨草种群的分布格局依次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或群聚分布。其空间分布格局在随时间变化的同时也在空间上改变其位置。  相似文献   

16.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od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determining herbivore foraging.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clumped distribution of preferred species increases its consumption by herbivores in single‐ or two‐species systems. However,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ess preferred species on foraging was ignored. In natural grasslands with high species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ferred species impacts on herbivore foraging may b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less preferred species. Our aims wer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distribution of both preferred and other plant species on herbivore foraging under conditions close to a native, multi‐species foraging environment, and conceptuali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od resources and herbivore consumption. We hypothesized that random distribution of non‐preferred species reduces herbivore consumption of preferred species because the dispersion of less preferred species likely disturbs herbivore foraging. 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using three species with five combinations of clumped and random distribution patterns. Three species Lathyrus quinquenervius, Phragmites australis and Leymus chinensis, were of high, intermediate and low preferences by sheep, respectively. Results showed that distribution of low preferred species, but not that of high preferred one, affected the consumption of preferred species. Sheep obtained higher consumption of high preferred species when low preferred species followed a clumped distribution than a random distribution. Distance between aggregations of high and low preferred species did not affect sheep foraging.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effect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referred species on its consumption are dependent on herbivore foraging strategy, and sheep can consume more preferred species when there is a consistent spatial pattern between preferred species and the entire food resource, and that the random dispersion of low preferred species in grassland may reduce herbivore consumption of high preferred species, thus minimizing selective grazing.  相似文献   

17.
以华北落叶松和青杆为主的寒温性针叶林是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林型,也是主要保护对象之一。通过空间代时间构建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寒温性针叶林演替的时间序列,序列1是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稳定发展的过程,序列2是从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演替至华北落叶松-青杆共优群落再到青杆单优群落的过程,采用点格局分析法和与Monte-Carlo拟合检验对演替过程中华北落叶松和青杆的分布格局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序列1在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稳定发展过程中,华北落叶松的分布格局由集群分布趋向于随机分布,甚至在0—2.5 m上表现为均匀分布,驱动力是种内竞争引起的自疏现象。序列2从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演替至青杆单优群落过程中,华北落叶松的分布格局同样是由集群分布趋向于随机分布,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由于青杄侵入扩散而形成的种间竞争;青杄集群的尺度逐步增大,驱动力主要是种群拓殖和种内竞争。(2)二者种间关系,在华北落叶松单优群落阶段无明显相关,共优阶段由于竞争在0—6.5 m尺度上呈显著正相关,在青杄单优群落,青杄竞争获胜,在0—2.5 m尺度上无明显相关,二者种间关系的变化主要来自于群落剩余资源驱动下的种内种间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