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石》2020,(1)
正奥陶纪距今4.85-4.43亿年,是古生代第二个时代。奥陶纪海洋无脊椎动物获得了极大发展,是海洋生物最主要的类群。在世界范围内的生物辐射事件再次发生,即所谓的"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在演化层次和分类等级上,这次大辐射虽逊于"寒武纪大爆发",但其辐射规模远大于后者,是寒武纪的3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主要体现在门纲级别的生物大辐射,而奥陶纪大辐射则在目、科、属级别的生物类群获得极大丰富  相似文献   

2.
鄂西长阳宜都一带奥陶纪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李四光教授于1924年研究扬子峡东地质之后,鄂西奥陶经地层已经初步奠定了基础。后来经过多地质工作者的调查和研究,在奥陶纪地层方面及古生物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笔者等于1951年在鄂西工作时,对奥陶纪地层作过多处的视察。所得的结果,曾经在科学通报上简略地报道过。本文仅就我们在长阳县及宜都县所作的几个奥陶纪地层的剖面以及所采得的一些化石材料,对鄂西奥陶纪地层作一点补充。此处所介绍的地层单位,只限于下奥陶纪的宜昌统和中奥陶纪的艾家山统。至於五峯页岩则不在讨论范围之内。因为我们的工作重点不在地层,没有时间逐层详细寻求化石,只是在观测地层剖面时顺便采集。  相似文献   

3.
陈平富 《化石》2012,(4):72-79
2006年5月国际地科联正式批准确立中国湖北宜昌王家湾北剖面观音桥层底界之下0.39m处为全球古生代奥陶纪末期赫南特阶底界的"金钉子",以异形正常笔石(N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的首次出现层位为标志,距今约4.456亿年。  相似文献   

4.
距离马德里30 km的阿尔卡拉德赫纳雷斯市(Alcalá de Henares),是塞万提斯的故乡,也是世界上第一座被规划成为大学城的城市.第11届国际奥陶系大会(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Ordovician System)于2011年5月9-13日在此召开.来自中、美、...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北部早奥陶世层孔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对奥陶纪层孔虫的研究甚少;过去只有Yabe & Sugiyama (1930)和Ozaki (1938)描述过我国北方和山东中部的奥陶纪层孔虫18种.1975年,笔者与陈均远在安徽区调队三分队李自堃同志的帮助下,观察了肖县老虎山奥陶系剖面,并采获少量层孔虫标本.此后,安徽区调队三分队又送赠宿县夹沟和肖县老虎山的若干层孔虫化石.本文对上述材料作了研究,共描述9种,分属于6属,其中有3新种.近年来,有关同志对北方奥陶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争论颇多,主要是马家沟组的时代归  相似文献   

6.
1963年7月,山西省地质局某地质队在山西省东部平定、盂县一带研究地层时,发现许多寒武纪、奥陶纪三叶虫化石。1964年初,山西省地质局王绍鑫同志曾携带平定及盂县的一部分寒武纪及奥陶纪三叶虫化石来南京,交笔者鉴定。其中寒武纪三叶虫皆为华北各地常见的属群;奥陶系底部有三种三叶虫,经笔者鉴定为Koraipsis shansiensis Chang(新种),Asaphellus sp.及一种不能鉴定但与Hystricurid 类很相似的三叶虫。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奥陶纪介形类化石最初发现于辽宁省太子河流域本溪县田师付附近;标本系1950年东北地质调查队杨敬之、穆恩之二先生采自中奥陶纪马家沟下部不纯的深灰色虫迹石灰岩中。仅有Bollia sinensis 及Bollia taitze(?)oensis 两种,种的个体分布相当普遍;与头足类Armenoceras,Steroplasmoceras,腕足类Rafinesquina,Dalmanella及三叶虫、苔藓虫等共生。1951年杨敬之、穆恩之二同志调查鄂西地质时在湖北长阳杨柳屯中奥陶纪艾家山层的上部又发现了介形类化石一层,个体虽甚丰富,但仅有Euprimitia sinensis 一新  相似文献   

8.
苔藓动物是一类多为海生、滤食性的群体生物。奥陶纪是苔藓动物发生、演化辐射和灭绝的重要时期,也是苔虫礁形成的最早时期。已知最老的化石苔藓动物发现于中国特马豆克晚期。构成苔藓动物基本分类框架的狭唇纲(包括变口目、隐口目、泡孔目和管孔目)和宽唇纲(包括窗孔目和栉口目)也都是在奥陶纪时期逐步形成的,其中,变口目出现于特马豆克期Tr2时间段,在弗洛期和大坪期,多样性较低,但从达瑞威尔期开始,经桑比期至凯迪期,多样性不断增高,并出现辐射。隐口目(特别是"双叶类隐口目苔虫")也经历了与变口目相类似的发展过程,但它首次出现的时间要相对略迟于变口目。这两个目在整个奥陶纪苔藓动物群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泡孔目、管孔目和窗孔目,先后首次出现在弗洛期Fl2时间段、大坪期Dp1和Dp2时间段,但它们在整个奥陶纪期间一直处于低多样性态势。至于栉口目,它首次出现的时间可能更迟,在凯迪期Ka4时间段,犹如昙花一现。苔藓动物的演化在接近奥陶纪末时呈两幕式灭绝,一次发生在凯迪期Ka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拉夫塞伊灭绝"),另一次发生在赫南特期Hi2时间段(可能相当于塔凯和安斯蒂的"赫南特灭绝")。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证据表明,苔藓动物属原口动物,而不是以前长期认为的后口动物,或介于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而且,苔藓动物与腕足动物、帚形动物之间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苔藓动物可能起源于一种叫原内肛动物的生物,它们的目一级分类单元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本文绘制的谱系图还有待于化石记录的不断补充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逐步介入以使其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9.
志留纪最早期的腕足动物群在文献中很少记录,与标准笔石相伴者更为稀罕。江西玉山志留系底部因发现Akidograptus ascensus带的笔石而确定该处盛产志留纪初期(鲁丹早期)、多样性较高的腕足动物群。根据组成、性质与层位,它与浙江江山、常山、淳安、余杭等7个地点的同期组合可统一命名为华夏正形贝动物群(Cathay-siorthis Fauna)。它包含了不同群集,都产自细碎屑岩(如泥岩)中,其分布主要受海水深度和距华夏古陆远近的控制。这个动物群生长在奥陶纪大灭绝后的残存期,文章探讨了它的残存特征。研究揭示,奥陶纪末大灭绝对腕足动物演化的一个实质性的贡献在于制约了奥陶纪占优势的A组(正形贝/扭月贝大类群:发育铰合面、窗齿型铰齿、正扭型主突起和简单腕器官)的繁盛态势,滋生了B组(五房贝/无洞贝大类群:发育后转面、弓齿型铰齿和复杂腕器官但缺失正扭型主突起)在志留纪的优势,造成腕足动物宏演化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文中提出"优势替代滞后型式(Pattern of lag of dominance replacement)",专指A组类群的优势被B组类群替代的时间不是紧跟在奥陶纪末大灭绝之后,而是距大灭绝结束约4Ma之后。文中描记新属华夏正形贝(Cathaysiorthis gen.nov.)。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华南(包括扬子台地),塔里木和华北板块疑源类资料作出奥陶纪属级疑源类多样性曲线,这一多样性曲线与地区及全球海平面变化有一定联系.中国奥陶纪疑源类多样性曲线峰值的时间与早-中奥陶世之交(阿伦尼格阶中部),桑比阶-凯迪阶之交和凯迪阶上部(阿什极阶)等三次全球性海平面上升时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中段奥陶纪的腕足化石还未报道过。1978—1980年期间,吉林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四分队唐守贤、林质彬等于伊尔施北的三角山一大山一带实测了含有奥陶纪腕足类、苔藓虫等化石的地层剖面,自下而上新建立了中奥陶世断岩山组、晚奥陶世三角山组及大山组三个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12.
川黔地区奥陶纪珊瑚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绪言我国奥陶纪珊瑚化石早在本世纪的初期已有报导。但是,比较大量地报导中国奥陶纪珊瑚化石,则始于本世纪五十年代的末期。1957年俞昌民首先发表新疆中奥陶世一个四射珊瑚的发现及其意义,以后,相继有璕教授的贵州奥陶纪珊瑚化石的新资料,林宝玉的江西玉山晚奥陶世床板珊瑚化石,俞昌民的中国晚奥陶世珊瑚化石。这些资料的研究不仅对阐明古生代珊瑚化石的分类和演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推动我国奥陶纪珊瑚化石的研究,划分和对比我国奥陶纪地层,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这是唐代诗人李广白对黄山的感叹。人们对黄山又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如果从地质地貌上解读黄山,不能不先谈谈古特提斯洋与江南古陆。古特提斯洋(亦称古特提斯域)是地质学的概念。距今约5亿年的奥陶纪,地球表面存在两个古陆:一个是位于北半球的劳亚古陆,又称北方大陆;另一个是冈瓦纳古陆,亦称南方古陆,包括现在的非洲、  相似文献   

14.
中国奥陶纪古地理重建及其沉积环境与生物相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汪啸风 《古生物学报》1989,28(2):234-248
奥陶纪是我国地史上最大的海侵时期。奥陶纪地层在我国分布广泛、化石丰富,岩相、生物相分异明显。不同地区岩相、生物相特征既受一定构造运动、古地理位置制约,又是说明和再造当时构造运动和古地理环境的主要依据之一。本文试用活动论的观点探讨中国奥陶纪古地理格局及其沉积环境与生物相特征,以便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1956年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某野外队在库鲁克塔格山地的硫磺山(东经88°30′,北纬42°30′)的奥陶纪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形体细小,非常值得令人注意的珊瑚化石。这些化石标本均保存在紫红色的泥质石灰岩中,与其共生的,尚有许多头足类化石,其中经穆恩之、梁希洛先生鉴定的,计有Michelinoceras(Orthoceras),Discoceras,Troedssoneeras,Gobyoceras 等属,于是此紫红色含化石地层之時代,应属中奥陶纪无疑。该区下古生代地层的层序,根据野外队的划分,自上而下,大致可归纳如次:上覆地层:中生代——侏罗纪地层  相似文献   

16.
素称哑地层的古城畈群,首次发现了牙形类,肯定了桐柏山南麓存在地槽型奥陶系。古城畈群分为下部立秋湾组(中—晚寒武世);上部高家湾组(奥陶纪)。其中含牙形类组合Ⅰ、Ⅱ,分别与北大西洋牙形类分区的Paroistodus proteus带和Prioniodus elegans带对比,文中提出了中国东都奥陶纪牙形类地理分区的机制和模式。  相似文献   

17.
奥陶纪Darriwilian早、中期的向阳组三叶虫动物群仅分布于滇西东部红河断裂和南定河-澜沧江断裂之间,这一狭长地带代表奥陶纪印支地体的北延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下扬子区奥陶纪牙形刺多样性演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前人和作者现有资料,对下扬子地区,特别是宁镇地区奥陶纪已经报道的牙形刺属种进行厘定,并按牙形刺带逐带进行多样性统计分析,初步编制出该地区奥陶纪牙形刺属种的地层延限表.研究表明;下扬子区牙形刺在奥陶纪的宏演化经历了3次较明显的辐射事件,分别发生在特马豆克期晚期-弗洛期早期(Serratognathus diversua带)、大坪期早期(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达瑞威尔期晚期(Eoplacognathus suecicus带);此外,还经历了2次快速增长期,分别发生在达瑞威尔期早期(Lenodus antivariabilis带)、桑比期晚期至凯迪期早期(Hamarodus europaeus带),后者可能与局部环境变化有关.研究表明:华南海平面升降对下扬子区牙形刺宏演化趋势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ORDOVICIAN NAUTILOID FAUNA FROM LUNSHAN, JURONG, JIANGSU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fossil nautiloid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were collected in 1984 and 1985 from Lunshan, Jurong in Jiangsu; there the Ordovician strata are well developed and may be divided in descending order into seven formations as follows:Upper Ordovician: Wufeng Formation Tangtou FormationMiddle Ordovician Pagoda Formation Lower OrdovicianKuniutan FormationDawan FormationHunghuayuan FormationLunshan FormationThese nautiloids comprise 36 species belonging to 13 genera (including one new genus and 11 new species), namely,Middle OrdovicianPagoda FormationSinoceras chinense (Foord), Michelinoceras changjiangense Chen, densn (Y), M. paraelongatum Chang.Lower OrdovicianKuniutan FormationRhynchorthoceras jurongense sp. nov., R. lunshanense sp. nov., Dideroceras wahlenbergi (Foord), D. holmi Flower, Michlinoceras irregulare sp. nov., Kotoceras gaoluncunense sp. nov.Dawan Formation.Cochlioceras yantzeense Chang, Chisiloceras ichangense Wang, C. yaoshanense Qi, C. changyangense (Chang), Protocycloceras deprati Reed, P. hupehcnse (Shimizu and Obata), P. sichuanense Wang, P. remotum Lai, P. gangshanense sp. nov., P. siphosedimentum Pan, P. chaoi sp. nov., P.shishantouense sp. nov., P. gaojiabianense sp. nov., Changyangoceras gaojiabianense sp. nov., Gangshanoceras jurongense gen. et sp. nov., G. densum gen. et sp. nov., Michelinoceras cf. dayongense Lai, Troedssonella lunshanensis sp. nov., Mesosendoceras leei (Y), Vaginoceras peiyangense malukonense Chen, Dideroceras mui (Chang), D. gaoluncunense sp. nov.  相似文献   

20.
正张文堂教授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长期以来,他主要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工作,他主要的成就和贡献是早古生代地层和三叶虫动物群的研究。在叶肢介化石研究方面亦有重要的贡献。他第一篇毕业论文是《河北开平盆地奥陶纪三叶虫》,发表于1949年《中国地质学会志》24期。文中报导和研究了我国华北奥陶纪重要的三叶虫属种,如古等称虫Eoisoletus,小栉虫Asaphellus等,广泛被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