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据报道,科学家们在苏格兰发现了距今约三亿三千八百万年前的爬行动物化石。这是迄今所知道的最古老的爬行动物遗骸。在此以前,被视为最古老的爬行动物出自新苏格兰上石炭系的Hylonomus。这些加拿大沉积物大约有三亿年之久。化石收藏家斯坦利·伍德在苏格兰的东基尔克通下石炭系石灰岩层中发现了一些骨骼遗骸。经英国剑桥地方学院的史密森确认,它们是最古老的爬行动物,大约生存在三亿三千八百万年前。这个个体较小的爬行动物化石约长18—20厘米,骨架和头骨保存完好,肢体也能清晰地辨认出来,所以将其归  相似文献   

2.
《生命世界》2008,(8):9-9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利用高清晰度工业CT对柳江头骨化石进行了扫描和三维重建,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利用CT技术清晰展示的古人类脑的形态特征。20世纪50年代发现于广西柳江的人类头骨化石,是迄今在华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其与北京周口店及其他古人类化石以及现代人颅内模比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云南禄丰晚三叠世(Rhaetic)下禄丰组地层中,采集了不少各类脊椎动物的化石,包括十余个保存完好的小头骨。经过初步修理和观察后,可以确定,其中一部分是三列齿兽类(Trity-lodonts)的兽形爬行动物。此外,尚有几个是保存相当完好的原始哺乳动物的头骨,根据初步鉴定,都可归入广义的三尖齿兽类(Triconodonta)。有的标本与始齿兽科(Morganucodontidae或Eozost-rodontidae)的已知属种很近似,但保存较完好;另  相似文献   

4.
199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人民来信中得知,在山西永和县桑壁镇附近的河沟中发现了陆生四足动物化石。不久古脊椎所的专业人员就到化石产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发掘出了几具保存较好的爬行动物化石。化石保存在坚硬的细砂岩中,已经修理出其中一个头骨(如图1所示)。经初步鉴定,这批化石是一类初龙形类动物,与产自新疆吐鲁番盆地中三叠世克拉玛依组的达板吐鲁番鳄(Turfanosuchusdabanensis)(Youns,1973)关系较近,但是其内颈动脉孔位于基蝶骨侧面,而不是位于腹面,这表明…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北地区更新世野牛化石的发现已有近一个世纪历史, 尽管先后有不少零星报道, 但至今无一篇专门文献, 并且前人报道的头骨化石材料无一是完整的。本文记述了保存基本完好的2件野牛头骨和3件下颌骨; 化石来自吉林省乾安县大布苏地区, 地质时代为距今约2万年。基于其形态特征和测量数据, 本文将其归入草原野牛Bison priscus(Bojanus, 1827)。前人将东北平原晚更新世野牛归入Bison exiguus Matsumoto, 1915的做法存在诸多问题, 因为后者在模式产地、地质时代及形态特征等方面都与东北晚更新世的野牛差异甚大。我国东北平原晚更新世的野牛应归入草原野牛种, 该种是中-晚更新世广泛分布于全北区的种类, 也是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最主要成员之一。  相似文献   

6.
辽宁营口金牛山人化石头骨的复原及其主要性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叙述了辽宁营口金牛山人化石头骨的保存情况、复原过程及其主要性状。从头骨壁之薄、脑量之大、以及其他的形态特征,认为它属于早期智人类型而不是猿人,对它的年代为距今28万年的报道,提出了疑问。  相似文献   

7.
1972年夏,在云南禄丰盆地采得一批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一三列齿科(Tritylo-dontidae)的小头骨,保存相当完好。这类化石早在十九世纪末,在非洲南部、西欧已有发现。当时大多数人把它归入早期哺乳类。1938年,杨钟健等在禄丰发现了卞氏兽(Bienothe-rium),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卞氏兽上下颌的连接方式、下颌骨的组成等方面,仍然保留着典型的爬行动物特征。这就使三列齿类正式归于爬行动物。三列齿兽是一类接近于哺乳类的爬行动物,对了解脊椎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根据辛博生(Simpson)1928年叙述的三列齿科的特征(颊齿的齿型一致,齿尖新月状,由三个齿列组成,咀嚼方式由下颌骨的前后运动),可看出这一高度特化了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叶祥奎 《化石》1992,(3):14-15
据报道,1988年,英国科学家斯坦·伍德在苏格兰爱丁堡之西的东基尔克顿下石炭统地层中,发现了一具爬行动物骨架化石,包括头骨(背面暴露向上),以及与之关连在一起的带有尾椎的中轴骨,两前肢、腰带和两后肢。按地质年代推算,化石距今约有三亿四千万年,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爬行动物。此前的最早爬行动物是产自上石炭统下部的林蜥(Hylonomus),距今约三亿多年。这件新发现的爬行动物化石个体不大,长约18—20厘米。蒂姆·史密森在作初步描述,尚未  相似文献   

9.
山东、广东爬行动物蛋化石埋藏方式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1951年、1958年在山东萊阳两次发現了較多的爬行动物蛋化石以后,1962年10月至11月,又在广东省南雄县的紅色岩系中发現了更多的爬行动物蛋化石,其中有三窝保存十分完整。我們观察了在山东萊阳、广东南雄爬行动物蛋化石在野外的埋藏情况以及修理后成窝的蛋化石的自然排列方式,使我們对在山东、广东的爬行动物蛋化石的埋藏方式得出几点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吴秀杰  张玄 《人类学学报》2018,37(3):371-383
颅内模保存有脑表面的形态结构,是脑演化研究的直接证据。中国最早复原和研究的颅内模来自20世纪20年代北京周口店遗址发现的3号猿人头骨;此后虽然中国境内也相继发现了一些古人类的头骨化石,但由于古人类标本非常珍贵,不允许对其进行实体解剖,加上多数头骨破碎或者内部附有地层胶结物,导致颅内模无法成功复原。受技术水平及研究手段的限制,研究者一般只是侧重于化石外表形态结构的研究。高分辨率工业CT和3D软件的应用,可以在不损坏标本的情况下,虚拟复原出化石的内部解剖结构,使得一些重要的古人类化石标本的颅内模被复原出来,促进了脑演化的研究。近年来,本文第一作者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复原了南京直立人、柳江人等一些重要的中国古人类头骨的颅内模,通过对其颅容量、脑沟回特征、脑不对称性、脑表面的动、静脉血管压迹、各脑叶的大小、形状及比例的研究,获取了中国古人类脑形态特征变化的数据,为探讨东亚地区古人类的演化提供了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山顶洞101号头骨化石是东亚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化石之一,是探讨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的重要研究材料。本文依据数据集中现生人的面部软组织平均分布,提出了计算机三维颅面复原方法,实现了101号头骨生前面貌的预测复原。主要包括三个步骤:首先使用CT完成了101号男性头骨和下颌骨仿制模型的三维重建。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现生人的面部软组织分布作为101号头骨的面部软组织分布,实现了颅面虚拟复原,并采用手工绘画技巧再现了复原面貌的形态特征。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面部软组织分布和面貌统计形状模型的形态分析方法,实现了颅面复原结果的评估。山顶洞101号头骨的复原面貌具有头部较长、额头前倾、眉弓粗壮等特征,与101号头骨的几何形态基本一致。该技术再现了更新世晚期人类的脑颅及面部的形态特征,为古人类颅面复原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郧县人类头骨化石与周口店直立人头骨的形态比较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对郧县人类头骨化石与周口店直立人头骨作了形态上的比较以检验直立人特征在郧县头骨化石上的表现情况.比较项目包括眶上圆枕、枕骨圆枕、枕平面与项平面之间的转折情况、眶后收缩、颅骨最大宽位置、颅盖低平情况、前额后倾情况和颅容量.结果表明,在郧县人类头骨化石的这些特征项目中,有的因头骨破损和变形而难以肯定.其余的则应是早期智人的特征.从形态上讲,郧县人类头骨化石目前还难肯定是属于直立人,而有可能属于智人,如果认为“直立人”和“智人”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的话.  相似文献   

13.
在新西兰及其周围的小岛上,你可以见到一种很奇特的小型爬行动物——楔齿蜥。它是爬行动物喙头目中仅存的一种,它的形态构造相当原始、古老,和科学工作者在两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的一些喙头类化石构造很相似,其骨胳特征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可是昔日颇为繁盛的这类爬行动物。现在已经几乎灭绝了,这种楔齿蜥只有在新西兰被保存下来。因此古生物工作者特别重视它,称它是“活化石”。楔齿蜥的样子乍一看很象四脚蛇(蜥蜴),但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类动物。楔齿蜥有一个大的三角形的  相似文献   

14.
记述了甘肃玉门上二叠统西大沟组上部恐头兽类Anteosauridae科一新属新种——玉门中华猎兽(Sinophoneus yumenensis gen.et sp.nov.),该化石与俄罗斯伊舍夫地区Ⅱ带的Titanophoneus处于同一进化水平,其时代应为晚二叠世早期.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原始肉食anteosaurid恐头兽类头骨化石,甘肃西部成为继俄罗斯、南非之后该类原始似哺乳爬行动物化石的又一重要产地.  相似文献   

15.
张银运  刘武 《人类学学报》2007,26(3):237-248
KNM-ER 3733人类头骨化石的年代为距今1.78百万年,1975年发现于肯尼亚。Walker和Leakey注意到这具头骨与周口店直立人的在脑颅形态上很相近,但二者在年代上相差大约1百万年,故认为直立人形态在这1百万年期间是稳定的。长期来此观点缺乏更多的人类化石证据来支持。1993年在中国发现了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该头骨与KNM-ER 3733头骨一样兼具脑颅和面颅,且都属于成年女性个体,但南京1号人类头骨化石的年代比KNM-ER 3733人类头骨化石的要晚大约1百万年。因此,南京1号人类头骨是目前所知的可用来验证直立人头骨形态是否在1百万年期间保持稳定的唯一合适的人类头骨化石材料。形态比较表明,这两个人类头骨化石的脑颅虽然在眶上圆枕上沟的发育程度、眶后收缩的程度、额骨横向隆起的程度、角圆枕和乳后突的发育与否、顶骨形状以及骨壁厚度的表现上有所差异,但有更多的形态性状显示出相近。这些相近表现在脑颅的长、宽、高值上;颅容量上;脑颅的低矮性上;脑颅最大宽之位置上;额骨、顶骨、枕骨之矢弧值的比例上;眶上圆枕的纤细上;顶骨的大小和矢向扁平性上;颞线位置和颞鳞顶缘的形状上;枕鳞的低宽形状上;上枕鳞与下枕鳞之间的转折形状和比例上;枕骨圆枕和枕骨圆枕上沟的发育程度上等。这两具头骨的面颅虽然有同属突颌型的面角、皆发育有鼻骨间嵴、两鼻骨组成的上部宽度与下部宽度皆差别很大,但有更多的形态性状显示出差别。这些差别表现在面型上、颜面上部扁平度上、眶形和眶型上、上颌额突外侧面的朝向上、鼻骨横向隆起程度上、鼻梁外突程度上、鼻型上、颧骨下缘外展程度上、颊高上、颧上颌下缘的形状上、上颌颧突基部的位置上以及颧结节的位置上等。因此,南京1号头骨与KNM-ER 3733头骨之间在脑颅上显示出较多的相近性状,在面颅上则显示出较多的相异性状。脑颅方面的相近性状大多具有分类上的鉴别价值。这两个头骨脑颅形态的相近支持把KNM-ER 3733头骨鉴定为"直立人"的观点;也提示了南京1号头骨的脑颅似乎保持着1百多万年前的"祖先"形态。如果直立人的某些成员在至少1百万年期间保持着形态稳定的话,则这种形态上的稳定主要是表现在脑颅形态上。这两具头骨的面颅形态上较大差异的意义,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6.
南京汤山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简述了南京汤山直立人头骨化石发现的经过j描述了头骨的形态特征;通过对比认为,汤山直立人头骨与北京周口店直立人的相近程度大于其与安徽和县直立人的相近程度;据共生的哺乳动物分析,汤山直立人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7.
南京汤山古人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简述了南京汤山直立人头骨化石发现的经过j描述了头骨的形态特征;通过对比认为,汤山直立人头骨与北京周口店直立人的相近程度大于其与安徽和县直立人的相近程度;据共生的哺乳动物分析,汤山直立人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8.
人类头盖骨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和演化的最重要依据。通过研究人类的头骨化石,能够了解古人类的直立程度、手脚分工和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年龄、寿命、食性等特征。并且根据头骨的形态特征,推断当代世界四大人种的可能祖先和来源。因而人类学工作者,对于寻找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格外重视。  相似文献   

19.
发现于埃塞俄比亚MiddleAwash地区Bodo地点距今60万年的人类头骨化石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古老和完整的非洲中更新世人类化石。由于Bodo头骨化石在形态特征上兼有直立人与智人的特点,多年来学术界对其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Rightmire认为Bodo头骨化石与BrokenHill及Petralona等在分类上属于古老型智人的中更新世人类更为接近,是非洲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过渡的代表。至少在距今60万年的中更新世早期直立人向古老型智人转变的成种事件在非洲就已经发生。以Bodo头骨为代表的一批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洲人类化石构成了可能是后期人类祖先的人属海德堡种。这些观点导致了近年学术界对古老型智人在非洲及欧亚出现时间以及更新世中期非洲和欧亚地区古人类相互之间演化关系的关注。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年代与Bodo化石接近的周口店直立人头骨特征与Bodo头骨的相似及差异表现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Bodo头骨在一系列特征上与周口店直立人相似,同时在包括颅容量在内的其它一些特征上呈现出后期智人的特点,但总体形态上似乎与直立人更为相似。作者认为尽管这种进化上的镶嵌现象在中国古人类化石记录上也广泛存在,但由于中国人类化石标本在年代上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证据说明这种集直立人与智人化石特征为一体的镶嵌性在中国古人类化石出现的时间接近或早于非洲。考虑到中国与非洲直立人生存年代的巨大差异及人类演化的不同步或地区间差异,具有较多后期人类特征表现的人类首先出现在非洲是完全可能的。根据这些研究对比,作者就人类演化的镶嵌现象、更新世中期非洲与亚洲地区人类演化上的差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迄今爬行动物胚胎化石中被详细描述过的还只有唯一的一个例子,即鱼龙的胚胎。最近,瑞士苏黎世大学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幻龙的胚胎化石,地点在瑞士南部和意大利北部,地质年代属于2.3亿年前的三叠纪。幻龙是一种小型的肿肋龙,成体总长只有230至370毫米,外形象蜥蜴,栖息于温暖的沿海浅水中。幻龙是该地区最多的化石爬行动物。目前大约有800号标本保存在苏黎世大学古生物学研究所和博物馆内。在97具制备好的标本中,24具属于幼年标本,它们从小到大,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长序列。其中大的标本已经达到性成熟。这些标本中最小的一个,体长只有51毫米,只有成体平均体长的22%,可能为已知的最小的爬行动物化石。现在这样大小的爬行动物在达到成体体长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