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中新世通古尔组 Tungurictis(Carnivora:Hyaenidae)的新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氏通古尔鼬 (Tungurictisspocki)是 1 939年Colbert描述的一个采自内蒙古中中新世通古尔组的小型食肉类的新属、新种。他最初认为通古尔鼬属于灵猫科 ,但最近Hunt( 1 989)及Hunt和Solounias( 1 991 )提出通古尔鼬具有一些鬣狗科耳区的特征 (如水平方向的听泡隔板等 )但缺少典型鬣狗科强壮的用来咬碎骨骼的前臼齿。Werdelin和Solounias( 1 991 )对鬣狗科分支系统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通古尔鼬实际上是一种鬣狗科较为原始的成员。因此通古尔鼬成为研究鬣狗科初期演化关系的重要一环。Tungurictisspocki的正型标本 (AMNH 2 660 0 )是一件相当完整的头骨 ,但这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第三次中亚考查团在狼营地点 (WolfCamp)获得的惟一标本。缺少下颌骨和非常关键的下裂齿对于研究鬣狗科关系总是一件憾事。因此在通古尔台地南缘首次发现的出自同一个体的斯氏通古尔鼬上、下颌骨 ,对加深该种形态特征的认识和对鬣狗科系统关系的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新发现的材料 (IVPPV 1 3784)包括很可能属同一个体头骨的前半部分以及下颌骨 ,并保存了P3~M2及m1~m2。V 1 3784采自内蒙古苏尼特左旗IVPP 346地点西 1 .5km(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亚考查团推饶木诺尔地点TairumNorlocality ,又称南营地SouthCamp) ,属通古尔组下部  相似文献   

2.
最后斑鬣狗化石在我国的分布非常广泛。除少数省外,大部分省都发现有它的遗迹。它起源于中更新世末期,但目前,它被认为是我国第四纪晚更新世的典型化石。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对我国含有最后斑鬣狗化石的动物群进行了年代测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因此依最后斑鬣狗化石的存在初步推断一个动物群、一个含人类化石或一个旧石器地点的距今年龄就有了可能。我国更新世的鬣狗化石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桑氏缟鬣狗,它的上、下裂齿尺寸较小。上裂齿(P~4)的第一叶(统一译名为前附尖)长<第二叶(统一译名为前尖)长<第三叶(统一译名为后附尖)长,第三叶比第二叶稍长,未磨损 P~4的原尖(统一译名为前尖)尖端靠后,内尖(统一译名为原尖)中等大小,且位置稍向后。下裂齿(M_1)短而宽;跟座较大,有的有下次尖,有的有下内尖及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恐龙化石展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花费三千四百万美元资金,对该博物馆的哺乳动物化石馆、爬行动物化石馆、两栖动物化石馆和鱼类化五馆的陈列进行了革新改造,其中新的爬行动物化石馆包括两个恐龙展厅,即蜥臀类恐龙厅和鸟臀类恐龙厅,陈列展出近100具...  相似文献   

4.
关于山东临朐山旺的蛙类和翼手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山东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临朐县山旺获得了大量的各种化石。以下所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为两栖类中的蛙类和一个很特别的翼手类。一、无尾类  相似文献   

5.
在晚新生代大型食肉目动物中,鬣狗科动物地史分布广、种类和数量多,在中国出现于中中新世至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形态功能学家将鬣狗科的60多个化石种分为似豺、似狼和似灵猫等生态类群,这些生态类群和现生仅存的3个食骨和1个食虫类群形成鲜明的对比。生态形态学是基于生物形态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研究不同物种形态所代表的生态位的一种方法;研究者依靠化石鬣狗类与现生种类牙齿和头骨整体形态的相似度进行了生态形态(ecomorphology)的分类,但尚未对这些已定的生态形态进行过多变量的头骨形状分析。本文拟采用平面几何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晚中新世临夏盆地的鬣狗类进行研究,并探讨以头骨形状划分其生态形态类型的可行性。几何形态测量法是以生物形态的轮廓作为数据的计算方法,虽然目前尚未被国内古生物研究者广泛采用,但自20世纪30年代多变量统计学的理论成熟以来,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和软件算法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近代生物学(neontology)和古生物学形态研究领域的一个常用工具。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分析也因为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普及而变得更简单和直观。然而,化石标本由于埋藏和保存的关系通常会出现变形或残缺不全,使目前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在古生物学的应用仍主要以平面数据分析为主。平面数据采集的第一步是从与标本某一平面相垂直的角度拍摄数码照片;虽然拍摄平面的选择通常由研究者自定,但一般会选择待研究类群形状变异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如,鱼类一般选取侧视)。第二步是形态的数字化,即使用某一种形态测量软件来标出地标点(landmarks;或称界标点、标志点、标点)。地标点的选择对于分析的结果有直接而且重要的影响,一般会选择Bookstein分类中的I型或II型作为地标点的标准。这两种地标点的共同点是可以从解剖学特征上准确地在每一个标本上找到,而无不明确或复现困难的可能性。数字化后的数据在软件中用数学算法叠加起来(superimposition,或称叠合,重叠),以去除原始图片数据中标本位置、角度及其他与几何形态无关的冗余信息。所有的数字化数据叠加起来后,利用软件计算所有标本之间的几何距离。现在常用的软件中都会以平均几何形状作为中心,而且利用类似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的多变量计算来呈现相对扭曲(或称相对反卷)轴(relative warp axis),后者即是可以用来把形态差异视觉化的多变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平面坐标图来看不同形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用所谓的薄板样条曲线图(thin-plate spline grid)来表示相对形态上的变化。相对扭曲轴所代表的形状数据还经常被拿来与代表几何物体大小的距心值(或称重心距离,centroid size)做回归曲线分析,以便发现种群中某些形态的异速生长模式(allometry)。本文采用几何形态测量的方法对产自和政地区的鬣狗科Hyaenictitherium,Ictitherium,Adcrocuta和旁鬣狗科Dinocrocuta的材料进行研究,分析了这4个属保存完好的头骨标本的侧面形态。与东非大草原现生食肉动物的头骨整体形态分布的比较和分析表明,和政的鼬鬣狗(Ictitherium)和鬣型鼬鬣狗(Hyaenictitherium)的头骨形状分布介于现生斑鬣狗(Crocuta crocuta)、犬科猎狗(Lycaon pictus)和金豺(Canis aureus)之间,为二者似豺生态形态的解释提供了几何形态测量证据。再者,上述两属化石鬣狗的形状分布与现生斑鬣狗的幼年个体形状重叠,表明现生斑鬣狗头骨的发育机制可能是在鼬鬣狗祖先类型的异速生长规律基础上的持续发育,进而演化出现有的粗壮形态。此外,巨鬣狗(Dinocrocuta)和副鬣狗(Adcrocuta)的头骨形状与现生的斑鬣狗在几何形态测量空间内有普遍重叠的现象,指示了这些异时出现的种类具有相似的生态形态,因而可能占据相近的生态位。结果还显示巨鬣狗和斑鬣狗的幼年个体形状相近,以及两者从幼年到成年发育的形状变化过程也具有相似的规律。因而,巨鬣狗和斑鬣狗之间的趋同演化不仅表现在成年头骨的粗壮程度上,而且在幼年发育模式中也存在平行演化现象。现生发育学与行为生态学已经证实,相对其他大型食肉动物,现生斑鬣狗发育粗壮头骨形态的机制不是以增速生长,而是以延长发育期来实现的。由此推断,巨鬣狗的发育期有可能和现生鬣狗相当(35个月),也可能由于具有相对粗壮和巨大的头骨形态,其发育期会延长些。当然,这个新解释仍需要更多的化石数据和发育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6.
<正> 在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我国古生物工作者齐陶从有关方面获悉,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克累顿(Clayton),麦肯纳(McKenna M.C.)和道宁(DomningD.P.)不久前在美国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发现中渐新世的海生哺乳类索齿兽目(Desmostylia)化石.化石地点位于太平洋的西海岸.此次发现的这类化石,共有两个属两个种,均为首次发现.其中一个属、种为一  相似文献   

7.
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是我国近年来发掘的最为重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该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动物化石、粪便化石等遗存以及人类头盖骨化石等。我们对该遗址出土的鬣狗粪化石进行了类型学及其包含的微体化石等方面研究,从分析统计结果来看,鬣狗粪化石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信息,如古寄生虫卵、动物毛发、孢粉、植硅体、真菌等。本文主要针对鬣狗粪化石中古寄生虫卵及动物毛发进行分析,探讨了作为寄主鬣狗罹患的寄生虫病,以及鬣狗的食物来源等情况,为深入理解更新世晚期人类适应环境与气候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陕西乾县发现的纳玛象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西乾县兴修水利工程时,在河边台地上的地层中,发现了一个将近完整的象化石骨架。后经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进行发掘。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在将此标本陈列之前,将牙齿拓片送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鑑定。因我国象类化石研究专家周明镇在蒙古工作,古脊椎  相似文献   

9.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古巴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合作,在古巴发现了一些动植物新品种,共有数十个新物种,包括晰蝎、鱼类、植物和无脊椎动物。同时发现的还有猴和树獭的化石,这两种动物的新种以前  相似文献   

10.
于小波 《化石》2023,(3):56-64
<正>今年8月25日是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助理里切尔·尼科尔斯夫人(Rachel Husband Nichols,1898–1985)诞辰125周年的纪念日。尼科尔斯夫人是美国古脊椎动物学会荣誉会员,曾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脊椎动物学部供职达35年之久。尼科尔斯夫人负责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的编目管理,还负责奥斯朋图书馆的藏书和文献管理。她以超群的亲和力和敬业精神著称,成为博物馆工作人员中备受瞩目的焦点人物。在全世界古生物学家中,尼科尔斯夫人受到普遍的尊敬与爱戴。她作为东道主,和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纽约博物馆”)研究、访问的众多古生物学家结成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11.
鬣狗行迹辨     
最近在报刊上几次有人提到了鬣狗,引起了人们对这类动物的兴趣。确实,鬣狗身上的一些独特之处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也颇使人感到困惑不解。因此,从古希腊开始直到近代,一直流传着关于鬣狗的种种传说。这就更增加了这种动物的神秘色彩。只是到了最近几十年,随着人们对非洲天然动物园中现生鬣狗的实地观察,鬣狗的某些“奇行怪癖”才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它的神秘的外衣才被剥去。对于古生物学工作者来说,鬣狗甚至更为有趣。大家知道,现生鬣狗仅有三属四种,而且只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南部部分地区。但在历史上,鬣狗的化石家族却曾繁盛一时,广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入侵到了北美,曾成为食肉猛兽中最占优势的一类,留下了大量的化石记录。更为有趣的是,现生鬣狗的发源地,根据最近的研究,极有可能恰恰是中国这块大地。这样看来,我们和鬣狗也并不是毫无干系的了。  相似文献   

12.
巨鬣狗(Dinocrocuta gigantea)之前曾因其特殊的乳齿特征而被排除于鬣狗科之外,而归入单独的中鬣狗科(Percrocutidae)。对一产自陕西府谷的巨鬣狗头骨后部进行了扫描和内部结构重建,详细描述了颅基部内外形态,并与其他猫形类进行了对比。巨鬣狗在颅基部显示出了鬣狗科的典型模式,支持将其置于鬣狗科之内的传统观点,而中鬣狗科的有效性则值得怀疑。巨鬣狗的颅基部还具有很多独特特征,暗示其可能是鬣狗科的一个早期旁支。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蓝田地区灞河组与蓝田组产出了大量的古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序列为认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详细描述和研究了其中的食肉类化石。计有鬣狗科3种(Ictitherium viverrinum、Hyaenictitherium cf.H.wongii、Adcrocuta eximia)和猫科2种(cf.Metailurus major与cf.Metailurus parvulus)。在下部的灞河组与上部的蓝田组界线附近,食肉类动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改变,但引起这种改变的原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4.
今年五至六月,在伦敦的郊区,英国古生物学家在距今1亿年前沉积的威尔顿层中,采得一较完整的恐龙化石。这件化石经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爬行、鸟类学部主任A.查瑞格博士鉴定为一具肉食龙。它的形态特征近似于巨齿龙,与我国的四川龙也相似,大小相近。但它有一巨形的爪,长可达31厘米,查氏认为该标本可能代表一新属。这一发现引起英国国民们的极大兴趣和自豪。  相似文献   

15.
湖南慈利晚二叠世松藻类化石古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湖南慈利虾米洞剖面上二叠统长兴组含有丰富的松藻类和粗枝藻类化石,并且两者各自成带。松藻类化石包括3属(Anchicodium,Gymnocodium,Permocalculus)7种;粗枝藻类化石包括3属(Epimastopora,Mizzia,Macroporella)。基于形态结构和矿物组构的相似性,本文建议将以前归入裸海松藻科的化石属全部归入松藻科。松藻类化石分布在代表低能环境的粒泥岩和泥粒岩中;而粗枝藻类化石产出在松藻类层位之上代表高能环境的亮晶颗粒岩中。由于对光线的依赖,本文把晚二叠世松藻类的古水深范围限定在20–80 m,把粗枝藻类的生活环境限定在水深约为20 m以浅的浪基面之上的较高能浅水环境。认为该剖面从下部的松藻类群落演替到上部的粗枝藻类群落的主控因素是水深的变浅。  相似文献   

16.
南京汤山驼子洞洞穴堆积中鬣狗粪化石含有相对丰富的孢粉,推测草食性哺乳动物食用带有孢粉的植物后,经鬣狗的猎杀、摄食、消化和排泄,孢粉较好地保存在鬣狗粪中,形成粪化石,成为洞穴地层的组成部分。虽然鬣狗粪化石中的孢粉含量不及湖沼相地层中丰富,但有几种植物的花粉保存较好且相对集中,如Pinus,Tsuga,Quercus,Carpinus,Artemisia,Cyperaceae,Polygonum,Polypodiaceae出现的频率较高。孢粉组合揭示早更新世南京地区植被主要是草原或森林-草地,气候凉干或半干旱半湿润,可以和地层中脊椎动物群反映的自然环境相互印证。在研究洞穴古环境的代用指标中,堆积物中的鬣狗粪化石中包含的孢粉是比较好的研究对象,对环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古盗鸟”是一件从中国走私到美国的人为拼接的化石标本 ,被拼接的化石材料均来自于辽西朝阳近郊的早白垩世九佛堂组。 1 999年 1 1月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Sloan ,NationalGeographic ,1 999,1 96:98~ 1 0 7)将其命名为“辽宁古盗鸟” (“Archaeoraptorliaoningensis”) ,作为一种特征介于恐龙和鸟类之间的新类型而进行了报道。 1 999年 1 2月 ,徐星博士在研究采自辽西的兽脚类恐龙化石时 ,发现确凿证据表明“辽宁古盗鸟”标本是由不同动物骨骼拼凑而成 ,是一个人为的“物种”。 2 …  相似文献   

18.
我国更新世两属鬣狗(Hyaena,Crocuta)的关系与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学者认为,更新世的两属鬣狗与现生两属鬣狗相比,化石Hyaena不同于现生Hya-ena,而与Crocuta更为相近。本文结合近年来采集的新材料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化石Hya-ena与Crocuta的密切关系,并且赞成把我国的Hyaena licenti和H.sinensis的属名订正为Pachycrocuta。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被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精美而丰富的化石标本陈列品所吸引和陶醉,并因之而流连忘返时,很少会想到这些大自然塑造的精品是经过怎样的过程到博物馆来的。它们是由多少个地质古生物学家、热心的业余化石爱好者、辛勤和仔细的采石工人和矿工们长年累月的搜罗、发掘和保存起来的啊!有些标本还有着一番颇不平凡的经历呢! 这里介绍英国曼彻斯特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块名叫“克莱顿树”的著名标本(见照片)。这棵树只保存了基部的一截,很象现代林区被砍伐树木留下的树桩。不过,它和现代的林木是完全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20.
王宇 《化石》2005,(2):33
贵刊2004年第2期中与封底关于柏林自然历史博物馆实照相符的《恐龙、始祖鸟和陨石》一文中提到“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化石为该馆的Brachiosaurus rancai的骨架”,但其所给数据并不支持这一说法(长23m,高12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