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庆五 《化石》2016,(4):12-14
正1962年4、5月间,我第一次见到吴汝康先生。那时,正值复旦大学人类学教研组为我们开办"人类学专题讲座"。教研组主任吴定良先生从中科院古脊椎所邀请到吴汝康等三位先生,为我们作"古人类学与古脊椎动物学"系列讲座。吴先生主讲"古人类学",我们才首次面见吴先生,聆听到他的讲课;另外两位,即邱中郎先生讲"古人类的旧石器文化",孙艾玲先生讲"古脊椎动物学"。吴汝康先生来到复旦,与当年他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导师吴定良先生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通报本年第五期上发表了吴元玠先生所撰“论‘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的存在”一文,正像吴先生所说:“本着不怕犯错误,大胆提问题的精种……”,我原提出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来与吴先生共同商榷。当然,由于自己没有系统的学过这一专门科学,理论和业务水平都很低,因此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就难免有欠妥当,甚或是错误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房桂珍 《化石》2016,(4):15-18
正我认识吴汝康院士是在上世纪的1985年年底,那时我从军队转业刚来到中国解剖学会办公室工作。当时吴汝康院士是中国解剖学会的理事长,学会里无论是专家教授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都习惯地称呼他为"吴先生"。有意思的是,吴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竟是从一本画报上开始的。事情是这样的,我在军队18年,转业后才觉得有个像样的家,为了能有一个气氛好的家和住房,免不了对"家"不断地进行收拾。有一天,我在我爱人的书柜里看到一本画  相似文献   

4.
正赵喜进先生于2012年7月21日仙逝,享年77岁。两年来一直想撰文纪念先生,但忙于各种事务,直到今天才得以动笔。我第一次见到赵喜进先生是1991年深秋的一天,当时他还在古脊椎所院落当中的一处平房办公。记得他办公室中间是一张大桌子,上面有些凌乱,摆放着各种东西,有书籍,有稿纸,还有化石。第一印象是赵喜进先生非常随和,笑眯眯地告诉我,在古脊椎所研究恐龙至少有一个  相似文献   

5.
王谦 《化石》2016,(4):23-28
正吴汝康先生(1916~2006)是世界著名的古人类学家。他以古人类和古灵长类的研究,尤其是中国的直立人到晚期智人、禄丰古猿以及步氏巨猿的研究闻名于世。吴先生也是中国现代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研究的早期代表人物。他于1946年底到1949年中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古植物学家和孢粉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徐仁教授是我的导师,于1992年不幸病故.先生逝世,我深感悲痛,谨以此文来表达我对先生的怀念. 先生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古植物学和孢粉学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十几年来,我受先生的教诲,终生难忘.他不仅教我如何做学问,而且教我如何做人. 1978年,当我报考徐仁教授的研究生时,大有自不量力之嫌,加之我以前与先生从不相识.初试完毕,先生阅卷后很高兴,并约我到他家里谈话.在书房里初次见面,先生十分和蔼  相似文献   

7.
肖方 《生命世界》2015,(2):80-83
<正>谭邦杰先生是北京动物园里诞生的科学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有缘与这位科学家相处相识是我人生经历中的幸运之事,铭刻心中那些星星点点琐事的积累,让我与谭邦杰先生的友谊致深致远。在纪念谭邦杰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以缅怀之情致远方的动物科学家、科普作家、翻译家——谭邦杰先生!最初我与谭邦杰先生的接触,是在1981年,那时我刚到北京动物园兽医院工作,我们同在一座二层小楼内,我在楼的一  相似文献   

8.
杨永 《生命世界》2014,(1):16-17
正《王文采院士论文集》终于出版了,从计划到完成编辑出版2卷,共耗时6年之多,基本收录了王先生的毕生心血之作。当然,正如他的弟子、我的老师傅德志研究员所说,王先生是一部写不完的书。在论文集出版之后,王先生仍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分类学研究,最近,又有毛茛科、荨麻科等的一些新分类群描述和发表。特别说明一点,我称呼王文采院士为王文采先生,不同于一般的女士、先生之先生,而是对我  相似文献   

9.
上学期我烧显微镜头—玻璃球—时,也是用镊子夹着一小粒很清洁的碎玻璃放在酒精灯上烧,结果需要3—5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烧得好,并且所烧出的小玻璃球,总有一个小疤痕.于是就去与我校的吴先生共同研究,他告诉我一个改进的方法,现在我把它介绍在后面,供诸位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81年秋,我接受搜集和整理地质科学院十几位老地质学家著作目录的任务。在工作过程中,已故谢家荣先生的事迹引起了我的极大关注,一种对谢先生的敬仰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1.
《化石》2015,(4)
<正>禄丰古猿发现于1975年,那时我在小学读书。1988年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我来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吴汝康院士学习体质人类学,当时专业方向是今人类学,研究现代人群的体质特征。有段时间吴先生出访美国,我曾帮他传递禄丰古猿标本资料,因此认识了徐庆华、陆庆五等老师。后来毕业留所工作,正赶上研究所专业布局调整,我从今人类学转向古人类学。古人类学是研究化石材料的学科,考  相似文献   

12.
王祖 《动物学报》2006,52(6):I0003-I0004
今年是我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动物学会创始人、《动物学报》创始人和第一任主编秉志先生诞辰120周年。10月18日,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京举办了秉志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我虽无缘亲聆秉志先生的教诲,但通过秉志先生身边工作人员和他的学生们的缅怀感言,通过这篇《秉志传略》,以及在承担《所史》的编撰过程中对许多史料的查阅,不禁深深为他强烈的爱国热忱、渊博的知识、在维护科学家的良知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和胆识所感动,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值此纪念秉志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不揣浅陋,将它写出来,以表达我对秉志先生的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13.
张素君女士:前些日子意外地收到了您的来信,谢谢。罗宗洛先生去世时,理应吊唁,但由于不知通讯地址之故,非常失礼。那年的正月,我寄了贺年片,想不到又被退回,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实在奇怪。这时却收到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的通知,才知道先生已经长眠了,甚为震惊。罗先生在生前不仅做出了许多出色的工作,而且大战以后他在台湾热情地帮助了山根教授、小田教授等日本人,他们回到日本后都很感激先生,而且十分高兴。住在札幌的情景,回忆起来,就像昨天一样很难忘记。先生使用装得满满的方盒子,带来了美味的中国菜,…  相似文献   

14.
我与陈明洪先生相识甚晚,1994年春,由成都去“华西”同乘一车,陈先生在剧烈的咳嗽间隙,向我表达了对《植物杂志》的关心和支持之心,令我甚为感动。在华西亚高山植物园“观光”之日,又耳闻目睹陈先生创业之艰辛与贡献之卓著,令我深感钦佩:人活一世能有此作为足矣。2002年3月5日陈明洪先生在北京病逝的消息令我震惊,谨以此片言相悼,愿陈先生足迹在“华西”永存。片言悼念陈明洪@杨斧  相似文献   

15.
其它     
地点与日期:上海,1991年6月 组织者:上海科协、上海市生物物理学会 联系人:上海医科大学生物物理学教研室(邮政编码:200032)、施永德 截稿日期:1990年12月31日 注:需要“稿件打印格式”和会议的“首轮通知”者,请向联系人函索。  相似文献   

16.
陈家宽 《生物多样性》2016,24(9):1000-196
正受《生物多样性》主编之邀,我对洪德元先生(2016)的"生物多样性事业需要科学、可操作的物种概念"一文谈一点体会。鉴于在学术声望上我只能望洪先生之项背以及"可操作性的物种概念"之复杂性,我后悔轻率答应了撰文。但为了引起我国植物分类与系统植物学界关注这一重要问题的讨论,我不得不勉为其难。1三个目的我理解,洪先生撰写此文有三个非常明确的目的:第一,他以熟知的芍药属(Paeonia)植物为例,指出科学认识物种是有效保护我国珍稀濒危物种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是王应睐先生110周年诞辰。先生年长我54岁,我入所的时候先生76岁,我毕业的时候他82岁,虽然直接交流不多,但我有幸获得先生鼓励、提携与帮助,对我的人生道路影响至深。记忆中留下了吉光片羽: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实验室与先生办公室同在生化楼4楼。导师许根俊曾经告诉我,"王所长很看重你"。当时年少,得先生垂青,平添几分自信。1989年我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先生以82岁高龄亲自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我的论文当年获得了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相似文献   

18.
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洁先生和北京爱鸟养鸟协会王增年先生等所著的《圆明园鸟类招引与生态环境研究》一书,于1991年10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并发行。该书为16开本,128页,175千字,附有精细彩图12幅及足够数量的线墨图和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最东部之第三纪哺乳动物在黑龙江省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1991年夏,地矿部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苏养正先生来京,转交给我所一采自黑龙江省桦南县的哺乳动物牙齿化石以及一些鱼类化石请求鉴定.10月,笔者据此线索前往桦南县进行实地考察.其间曾到桦南县四方台村观察采到化石的砂金矿井内的地层剖面.黑龙江省地质三大队的倪春林工程师又将在同一地点采到的其它牙齿化石交与笔者,同时尚有一些鱼类及植物化石.经鉴定,这些牙齿化石属于一中新世轭齿象  相似文献   

20.
《化石》2015,(4)
<正>程政武先生于2015年4月12日与世长辞,享年84岁。一直以来感激先生对我的帮助,特写此文,以为纪念。我与程政武先生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当时正在赵喜进先生指导下攻读研究生学位。虽然不记得第一次面见程政武先生是具体哪一天,但至今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先生来拜访赵喜进老师,两人攀谈片刻后,赵老师就叫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