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你喜欢恐龙吗?你见过恐龙吗?为什么恐龙会消失啊?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呢?咦?这个琥珀里为啥有三只蚊子呀……带着这些问题,1月17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区定慧里小学一年级一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化石科普课——话说琥珀。当然了,这也是《化石》杂志推出的"化石四季"科普系列的一场活动,由2016年第四期《化石》杂志的作者之一,《琥珀解码》一书的作者、《北京观赏石》杂志主编浅草女士为小学生们主讲。 相似文献
2.
正自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伊始,生命徜徉于时间的洪流中,在地球广袤的天地间留下了种种印记。人类第一次仰望星空时,就不禁发问:生命自何处来?将到何处去?人类是如何从过去的蛮荒岁月步入到了如今的科技时代?在这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人类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又是否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9.
化石是古代各种生物的遗体被埋在地下 ,经过矿物质的长期填充和交替等作用逐渐形成的。由于它和沧海桑田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此成为古生物学、地质学、古气候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资料。一、化石的科学价值1960年12月31日 ,中国科学院在给国务院“关于保护古脊椎动物化石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是这样评价化石的作用的 :“古脊椎动物化石 ,是地质工作者鉴定和对比地层、了解地球历史的重要根据 ,是生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研究动物和人类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珍贵材料。同时 ,也是群众学习并认识自然和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0.
<正>泥河湾盆地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桑干河谷地,最初由Barbour等学者1927年作为桑干河盆地中的一个子盆地提出,但是古人类学家卫奇在2016年指出,从地理学的盆地概念认证,泥河湾盆地与桑干河盆地属于全同关系,应该是一个事物两个名称。在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一带,晚新生代地层被桑干河水系流水切割,露头地层厚度大,而且盛产哺乳动物化石闻名于世界,近年来泥河湾盆地以大量旧石器时代遗址不断涌现而被世人赋予东亚奥杜威峡谷的高度称誉。 相似文献
11.
近二、三年来,中国生理科学会有了新的发展,先后纷纷成立了专科学会并出版了专门刊物。因为近几十年来科学的突飞猛进,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普遍开花,超微结构的研究日见重要,基因工程与生物工程的应用渐有端倪,这是发展的规律。因而对“生理科学”遂有“明日黄花”之见,对生理科学会亦有改称之议。那么“生理科学”的涵义又何在?迫溯历史,当年我国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的几位老前辈,为了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创建了生理学会,出版了《中国生理学杂志》,刊登结合我国实际而具有相当水平的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药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面向基层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以中国生理学会主办、山西省九三学社承办的“生命与健康”为主题的科普报告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面向基层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以中国生理学会主办,山西省九三学社承办的“生命与健康”为主题的科普报告会,于2007年8月10—11日在山西省忻州市举办,来自忻州市各医疗单位的近200名医务工作者参加了此次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化石》杂志自1972年创刊以来,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四十年来,在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广大读者、作者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化石》杂志得以茁壮成长.尤其是自2009年起,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成为《化石》杂志的协办单位并进行改版以来,《化石》杂志内容不断扩充和丰富,版式改为为80页的彩色印刷,焕然一新的面貌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已经成为古生物专业科普交流和展示的重要平台,为我国古生物科普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化石燃料”是化石形成的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化石燃料”即我们常说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天然有机燃料矿产,本文主要针对天然油气的成因作些讨论。关于天然油气成因的两种观点──有机论与无机论之争前两篇文章《石油,来自何方?》、《同源说与石油成因》已作过一些介绍,尤其是以“同源”的观点对“无机论”作了分析和推论。本文是在前两文的基础上对两大成油学说的现有证据材料加以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特别是就有机成油机制作些探讨和推论,提出“二源成油说”及其例证分析。一、事实究竟说明了什么1.综合两大学说的证据材料,特别是模拟实验材料,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构成… 相似文献
16.
远古动植物遗骸变为化石的概念由来已久。晚唐末期(公元十世纪)诗人陆龟蒙描绘松柏化石时有诗吟道:“东阳多名山,金华为最大。其间绕古松,往往化为石”。可惜诗中“化为石”始终未能演变成名词“化石”。当古生物名词英文“Fossil”一词译成中文时,开始称为“殭石”,见于玛高温口译、华蘅芳笔述的《地学浅释》一书中。(此书为现代地质学之父的英国莱伊尔(原译赖尔)所著,原名《地质学原理》。该书译本卷四、卷九、卷十三的篇目中,均作“殭石”。殭为僵的异体字, 相似文献
17.
18.
“第一”是最诱人的一个词 ,人们想方设法的去美化它 ,创造了许多好听的字眼 :在科学上常用首次 ;在体育比赛是冠军 ;在政府官员称元首或首脑 ;科举的头名状元是最风光的事。最近有人报道中国的“带羽毛的恐龙” -中华龙鸟(距今1.25亿年) ,不是第一次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只“带毛的恐龙” ,而100多年前在美国马萨诸赛州的下侏罗统发现的一带“毛”的恐龙印迹化石才是第一。1.爱德华.希珂卡的发现1992年冬 ,世界几位著名的化石印迹学家 :马丁.劳克利(Martinlocley) ,杰米斯.费劳(JamesFarlow)和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