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述了基干新角龙类恐龙黎明角龙属一未定种。标本发现于中国西北马鬃山地区俞井子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包括一关联的具有头骨带下颌的部分骨架。未定种与模式种(皱褶种)相比具有较长的吻部,较窄的鼻骨及其他一些特征。该未定种的发现使黎明角龙属的地理分布范围向南东延伸了约100km,也使马鬃山地区的早白垩世成为世界上惟一保存大量基干新角龙类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化石》2015,(4)
<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和浙江自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郑文杰、金幸生在9月21日出版的自然子刊《科学报告》在线杂志上报道了发现于河南南阳的一类似于鹦鹉嘴龙的基干新角龙类化石:东氏镶嵌角龙(Mosaiceratops azumai)。这是徐星课题组在原始角龙类及角龙类的早期演化方面取得的又一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郭建崴  王克柏 《化石》2010,(1):12-14
40多年前,巨型山东龙的发现使山东省诸城县名扬天下。最近,在这片神奇土地的下面又发掘出了重要的恐龙化石,经徐星等古生物学工作者研究后认定,这是中国第一种角龙科成员——诸城中国角龙(图1、图2)。这一发现使这个已经升级为市的地区又一次成为令古生物学界注目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4.
韩凤禄 《化石》2016,(1):79-80
2015年12月9日出版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期刊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韩凤禄、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Catherine Forster,James Clark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联合报道了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晚侏罗世早期石树沟组发现的一新的基干角龙类化石——五彩湾花脸角龙(Hualianceratops wucaiwanensis),这是继发现当氏隐龙之后在该地区发现的第二种原始角龙,对于研究角龙类的早期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960年自湖北西部巴东县神农架以及1979—1980年自四川北部南坪县和黑水县林区所采得的蚤类标本中,发现有多毛蚤科(Hystrichopsllidae)纤蚤属(Rhadinopsylla)角头纤蚤亚属(Actenophthalmus)一新种,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记黑龙江畔一鸭嘴龙足印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2年9月,来自七个国家的地层古生物学者,在中国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大学举行了“黑龙江流域白垩纪生物群及K/T界线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之后学者们对黑龙江沿岸中新生界地层进行了实地踏勘,在踏勘的过程中在嘉荫县永安村之东南1.2km的黑龙江岸边发现了一滚石板,其上保存一较完整的大型恐龙足印。足印印迹在厚层钙质胶结的粗砂岩上,经查对化石产出岩层为嘉荫群永安村组(Sun et a1.,2003)。化石是一大型的三趾的足印(tridactyl),三趾短粗,中趾呈U型,趾间有蹼的痕迹,造印者应是一只鸭嘴龙(Thulbom,1990)。黑龙江省嘉荫县是我国第一只命名的恐龙——黑龙江满洲龙(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化石的产出地,化石产自嘉荫群渔亮子组(Riabinin,1925,1930;Dong,1992)。本文记述的标本是嘉荫群中发现的第一件足印化石,也是我国鸭嘴龙类足印化石的首次记录(甄朔南等,1996)。  相似文献   

7.
恐龙分两大支系,一支叫蜥龙类(包括兽脚类和晰蜥脚类),另一支叫鸟龙类(包括鸟脚类、剑龙类、甲龙类和角龙类)。每类恐龙又各有自己的谱系和小分支,错综复杂,光怪陆离。它们在中生代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生存一亿多年! 最早的恐龙出现在距今二亿多年前的中三迭世,经过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发展、繁盛后,到距今约七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全部绝灭。关于恐龙绝灭问题,长期以来是古生物学上的一个悬案,至今尚未解决。虽然,多年来不少学者对此问题做了这样那样的解释和探讨,但各只强调一面,各有漏洞,未能得出全面的科学的答案来。有人说,在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地表构造起了变化,致使环境、气候发生变  相似文献   

8.
正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广场的博物馆群中,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国家自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作为史密森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一员,该馆及其附属设施的总面积近12.3万平方米,自然类标本和文化类藏品的总量超过1.45亿件,是全球藏品数量最多的自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小盗龙亚科是驰龙科兽脚类恐龙中新近发现的一个亚群,多数属种产自中国辽宁西部下白垩统热河群。本文描记一件产自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地区九佛堂组(热河群上段)的小盗龙亚科的新标本,该标本具有一些未曾报道过的有趣形态特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特征呈现出介于中国鸟龙和小盗龙之间的过渡状态,其中部分来自牙齿和坐骨。这些特征突出显示了在更接近典型驰龙类的中国鸟龙和具有许多伤齿龙科特征的小盗龙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形态变异。然而,这些变异特征在分类上的意义尚未得到充分评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标本中相互愈合的耻骨和肠骨,这一特征有助于阐明复合骨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模式。初步分析显示许多鸟类的复合骨都是通过在过型形成过程中各组分的顺序愈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正> 最近几年,云南省华宁县法味地区曾三次在含褐煤地层中发现脊椎动物化石:在法味向阳煤矿发现两次,葫芦冲小煤窑发现一次。这批标本包括鱼类和哺乳类,它们为该煤系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重要实物资料。经初步鉴定,哺乳类包括似小龙潭嵌齿象(Gomphotherium cf.xiaolongtanensis)的下第三臼齿一枚,獏类(Tapirus或Fal-aeolapirus)的带P_4—M_3的下颌骨一件,猪类(?Listriodon sp.)的下第三臼齿一枚。鱼类脊椎骨数件。法味地区的动物种属与开远含古猿的小龙潭动物群相应种属十分相近,两地含哺乳类化石的地质时代很可  相似文献   

11.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驰龙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底部陆家屯层近年来产出大量恐龙和其他脊椎动物化石 ,其中包括兽脚类恐龙当中的伤齿龙类和窃蛋龙类 (Xu ,2 0 0 2 )。本文报道该层位产出的一件驰龙类化石标本。通过对比研究 ,我们确认这一标本不同于热河群已知的其他 3种驰龙类 ,并建立了驰龙类的一个新属种 :陆家屯纤细盗龙 (Graciliraptorlujiatunensisgen .etsp .nov .)。驰龙类最初发现于北美晚白垩世地层中 (MatthewandBrown ,1 92 2 ) ,随后在蒙古晚白垩世地层中也有发现 (Osborn ,1 92 4 ) ;现在已知驰龙类的化石记录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中亚地区的白垩纪地层中 (Xu ,2 0 0 2 )。千禧中国鸟龙 (Sinornithosaurusmillenii)曾代表最早的确定无疑的驰龙属种 (Xuetal.,1 999) ,其生存时代大约为 1 2 5Ma (Swisheretal.,1 999)。陆家屯纤细盗龙正型标本产于义县组底部陆家屯层 ,其上覆和下伏岩层的同位素年代分别为 1 2 8Ma和 1 39Ma (Swisheretal.,2 0 0 1 )。因此 ,陆家屯纤细盗龙代表已知最早的驰龙属种。陆家屯纤细盗龙和其他驰龙类共享以下近裔特征 :尾椎前关节突和脉弧极度加长、上颌齿后缘锯齿明显大于前缘锯齿和指节III- 2明显缩短。陆家屯纤细盗龙的以下近裔特征区别于其他驰龙类 :中部尾椎有一板状结构连接左右后关节  相似文献   

12.
A群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类致病菌,可以引起人类的化脓性感染和非化脓性后遗症。A群链球菌能表达或分泌多种毒力因子参与其致病性。大量文献报道,纤溶酶原也是A群链球菌侵入机体的重要因子,A群链球菌通过其纤溶酶原受体能与纤溶酶原特异性结合,从而使与A群链球菌结合的纤溶酶原更易被激活为纤溶酶。纤溶酶能降解宿主的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有利于A群链球菌在人体内的扩散。本文就A群链球菌如何激活并利用人纤溶酶原的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白垩纪介形类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描述了四川盆地中江地区城墙岩群之上、嘉定群之下古店组的介形类化石,计7属3亚属、9种2亚种,其中4新种和2新亚种。通过这些化石的研究,并在笔者《川南、黔北嘉定群的介形类》(1982)及《四川盆地城墙岩群的介形类》(待刊)的基础上,将四川盆地白垩系红层的介形类划分为五个组合。自上而下为(一)  相似文献   

14.
1985年侯连海初步报告了发现于云南禄丰中新世古猿地点的部分鸟类化石,建立了一新种石灰坝潜鸭(Aythya shihuibas),并将另一件标本定为河鸭属未定种(Anas sp.)。针对这两件鸭类标本保存的特征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二者目前已知的分布情况,可以确定禄丰鸟类至少存在两个不同种(不同的系统发育支系),这和之前的结论相似。石灰坝潜鸭的肱骨腹侧气窝中具有骨质支柱,异于现生潜鸭类,代表了气窝演化的较原始形态,依此认为其很可能为一潜鸭类冠群以外的绝灭支系。另一件原命名为Anas p.的鸭类标本保存非常破碎,无法对其进行较精确的系统发育分析。它很可能为鸭科成员,或许可以称为河鸭类,尽管此属(Anas)为非单系类群。这件禄丰河鸭类标本可能与发现于蒙古中新世-上新世的另一河鸭属未定种关系较近,二者具有相似的特殊特征组合。  相似文献   

15.
淫羊藿属植物中的黄酮类成分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3  
用HPLC法研究了具8位异戊烯基的黄酮醇甙类(A类)及一般结构的黄酮醇甙类(B类)在淫羊 藿属Epimedium L.中的存在和含量情况,得到一些具分类学意义的结论。1)依据化学成分可将 Epimedium 分为3群:A群,主要含A类成分;B群,主要含B类成分;AB群,两类化合物含量都高。B 群的8个类群(种或亚种)有多项演化程度较高的形态特征,它可能是Epimedium发展演化中较为进化 的一个分支群。—朋群的种类为本屑较原始的类群,因而在化学性状上有朋群→A群、AB群→B群的 演化趋势,与形态演化趋势基本相关。A、B、AB群的划分与现有分类系统不一致,也与花粉、染色体C 带的结果不很吻合。2)分布于地中海的E. alpinum因有较高含量的厶2类成分(A类中4'-OH的一类 化合物)而体现了与中国的原始类群的一些联系。3)E. davidii和E. ecalcaratum的化学成分几乎相 同,表明花瓣距的有无在Epimedium中的原始类群可能不具重要的分类价值。4)HPLC图谱为E.Х fanjingshanense这一杂交种的亲本来源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本研究结果为建立一个合理的Epimedium的分类系统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兴保 《动物学研究》1982,3(2):165-170
条纹纤恙螨Leptotrombidium(Leptotrombidium) striatum 由 Nadchatram 等(1964)首先在东南亚发现。通过调查证实,条纹纤恙螨在我国上海、江苏及安徽数量甚多,而且发现它的季节高峰与已确认的恙虫病媒介小盾纤恙螨 L.(L.) scutellaris(Nagago,1921)相似。为了探索条纹纤恙螨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与疾病的关系,作者首先对其生活史进行了研究,并首发现了它的若虫和成虫,随即对其形态进行了观察。本文就条纹纤恙螨的若虫和成虫的形态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恐龙是我们地球上非常奇特的一类动物,主要生活在距今2亿年前到6千6百万年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包括了体型巨大的蜥脚类和凶猛的霸王龙等兽脚类。不过霸王龙却很少能遇到蜥脚类,因为霸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那时北半球的动物世界里植食性的恐龙主要是鸭嘴龙类和角龙类,尤其是体型较大的鸭嘴龙。鸭嘴龙是群居的,它们头顶上常常长着奇形怪状的中空的嵴冠,这是它们鼻腔的延伸,可以让鸭嘴龙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是彼此交流非常  相似文献   

18.
链激酶(Streptok inase,SK)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也是最早作为临床药品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溶栓酶。它是由A,C,G群链球菌中β-溶血性链球菌分泌的胞外非酶蛋白质,能和纤溶酶原结合,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本文详细综述了该酶的性质、在溶栓酶中的地位、研究历史、作用机理等。此外,由于它有半衰期短、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治疗后出血和血栓易复发的缺点,所以有必要用基因工程的手段进行改造,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自1974年以来,我国扬子区(Yangtze Province)和华北区(North China Province)的广大范围内相继地发现和研究报道了寒武纪的单板类化石,尤其是扬子区产有世界上最丰盛的微型单板动物群,使它们成为“扬子微型软体动物群”(Yangtze Micromolluscan Faunas)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西北的广大地区,目前除新疆库鲁克塔格和甘肃北山发现少数的单板类化石外,其它的地区内就很少见有描述报道。1978年,新疆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张太荣、乔  相似文献   

20.
素称哑地层的古城畈群,首次发现了牙形类,肯定了桐柏山南麓存在地槽型奥陶系。古城畈群分为下部立秋湾组(中—晚寒武世);上部高家湾组(奥陶纪)。其中含牙形类组合Ⅰ、Ⅱ,分别与北大西洋牙形类分区的Paroistodus proteus带和Prioniodus elegans带对比,文中提出了中国东都奥陶纪牙形类地理分区的机制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