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6年长阳人化石发现后 ,很长时间未曾在长阳人化石产地或附近发现过旧石器。当然 ,这绝不能说长阳县境内就没有旧石器 ,只能说工作还做得不够。正如中科院贾兰坡院士在为“长阳人”题词时所写 :“长阳人不可能单独存在 ,附近还会有更多的材料 ,应进行大量调查工作。”真的不出贾老所料。就在贾老题词后不到10年的1993年 ,我们在配合清江隔河岩水电工程的考古发掘中 ,在长阳人化石产地西北不到30公里的清江南岸鸭子口乡的“鲤鱼山”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用火的遗迹 ,经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实验室用铀系法测定 ,其年代为距今1…  相似文献   

2.
贾兰坡教授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参加早期北京猿人发掘和研究的古人类、旧石器考古学家贾兰坡教授,在最近的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31次会议上,当选为该院的外籍院士,同时也是对他的几十年来科学研究工作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承认。(华实)贾兰坡教...  相似文献   

3.
《化石》2001,(3)
本刊2001年第3期截止发稿时 ,惊悉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贾兰坡先生因病医治无效 ,于2001年7月8日在北京医院逝世 ,亨年93岁。沉痛悼念贾兰坡院士  相似文献   

4.
许家窑遗址1977年出土的人类化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1976年,在许家窑遗址发掘获得9件人类化石、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和石器。这些遗骸和遗物已由贾兰坡教授等进行了研究和报道(1979)。1977年7—9月,我们对许家窑遗址又作了进一步发掘,共获得人类化石8件及大量的石器和骨器,还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本文仅对1977年发现的人类化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人类大发现》一书问世中华地阔物丰,文化源远流长。自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周口店北京人发现至今,我国人类化石和石器文化的出土已遍及各省、市、自治区,大量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这一学科的宝库,而且推进了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的研究。贾兰坡教授根据这些发现和自...  相似文献   

6.
陕西蓝田陈家窝中更新世哺乳类化石补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64年,本文前一作者曾记述了1963年在陕西蓝田泄湖陈家窝中更新统发现的与蓝田猿人下颌骨共生的哺乳类化石(周明镇,1964)。1964年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蓝田发掘队赵资奎、柴凤岐等同志,在贾兰坡教授领导下,又继续在该地点进行了较大规模  相似文献   

7.
周口店第一地点蝙蝠动物群的新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34年杨锺健教授研究过周口店第一地点的蝙蝠化石后,近30年来很少有人继承这一工作。1936—37年间,贾兰坡教授在主持该地点的发掘时,从第八层中又获得了大量的小哺乳动物化石材料,其中包含有两种以前在第一地点未发现过的蝙蝠化石。通过对这两种新材料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这一著名地点的动物羣的内容,而且对该地点的蝙  相似文献   

8.
侯江  刘立民 《化石》2007,(4):15-17
贾兰坡、卞美年这对老友、地质调查所早期同道、周口店遗址第一批研究人员、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发现者,上个世纪80年代初,相聚北京又到重庆以后,由时任四川省重庆自然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枇杷山和北碚区文星湾两地)的副馆长方其仁陪同,于上午驱车来到北碚文星湾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抗战时期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内迁落脚之地。贾兰坡时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卞美年曾任职美国大西洋石油公司。贾兰坡与卞美年有着许多珍贵的同时。同时进入地质调…  相似文献   

9.
潘云唐 《化石》2003,(4):11-13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贾兰坡 ,从一个穷苦的高中毕业生 ,自学成才 ,一跃而为杰出的旧石器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他同时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取得了最高学术称号 ,堪称奋斗者、成功者的楷模。他的光辉业绩已见于很多出版物、很多媒体报道 ,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了。在今年 1 1月 2 5日———他 95岁诞辰就要来临之际 ,我们很想从他身上找到更多有益的启迪。家和万事兴贾兰坡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城北约 7公里的山村———邢家坞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贫穷…  相似文献   

10.
周口店第22地点是一个裂隙堆积,位于中国猿人产地(周口店第1地点)东北約2公里,东溶洞之西北约120米,高出现在河面約40米。这个地点是1953年开采石灰岩时被发现的,同年进行了发掘。有关该地点的堆积概况和洞内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見于贾兰坡等的报告中。在那篇报告里说:“除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外,还发现有5件石英碎片,但人工痕迹不甚清楚”(贾等,1959,第49页)。  相似文献   

11.
《化石》1994,(1)
朝鲜发现始祖鸟化石朝鲜的考古学者最近宣布,他们发现了1.5亿年前的始祖鸟化石。朝鲜发现的始祖鸟化石共有两块,是1989年3月5日在与中国接壤的新义州市的一个建筑工地上被一名女中学生发现的。朝鲜一些考古学家最近在平壤的金日成综合大学举行学术讨论会,宣布...  相似文献   

12.
马宁 《人类学学报》2008,27(4):335-335
2008年9月21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年会暨纪念贾兰坡院士百年诞辰会议在山西省太原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博物院共同主办,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等80余家  相似文献   

13.
自研究北京猿人的美国人类学家魏敦瑞指出北京人可能残食同类的假设之后,关于是否存在这种食人之风的讨论一直延绵不断。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吴汝康分别曾在《化石》杂志上撰文予以探讨,国外潜心于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也为数不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古生物学家帕特·希普曼(PatShipman)在最近一期《发现》(Discorer)杂志上讨论了这个问题,并介绍了他借助于扫描电镜和实验手段观察比较所获得的一些饶有兴味的发现。  相似文献   

14.
1965年5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持,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了“蓝田中国猿人初步研究成果学术报告会”。北京各有关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学工作者二百余人出席了会议。在报告会上,贾兰坡、周明镇和吳汝康分別作了关于蓝田公王岭第四纪地层、哺乳动物羣和猿人化石的报告。根据初步研究结果,产蓝田人化石的地层为中更新统(泄湖组红色土的埋藏土中)下部。动  相似文献   

15.
1959年中国猿人化石产地的发掘工作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的,第1阶段由6月19日起至9月24日止,第2阶段由10月14日至11月17日止。参加发掘的,除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组织的发掘队外,还先后有中国科学院义务劳动队和复旦大学生物系人类学专业师生协助我们共同完成这一工作。在贾兰坡先生指导之下以及全体工作人  相似文献   

16.
一、地层观察灵山县位于广东省的西南角。境内分布着很多喀斯特孤峯或峯林,孤峯脚下有许多溶洞(图1)。 1960年初,广东省文管会在灵山县进行洞穴调查时,发现了人类化石和哺乳类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得知后,于同年4月下旬,在贾兰坡和颜訚教授的领导下,刘昌芝、操汉文及笔者等5人前往孩地工作。探查了马鞍山的东胜岩、葡地岩、尽头岩;钟秀山的滑岩洞;石背山的洪窟洞;龙武山的乞丐岩;恩胜岩、三海岩等15个地点,  相似文献   

17.
这里記述的标本是1951年由周口店第20地点发掘出来的。这一化石地点(贾兰坡,赵資奎和李炎賢,1959)位于第14地点东北60米,根据对化石动物羣的分析,其时代为更新世中期的晚期。在这一地点的哺乳动物化石中,有一个保存得相当完好的犀牛头骨,附有完整的上頰齿齿列。可以較全面的观察到各部分的特征,提供較全面的測量数据。对于进一步研究周口店各地点的犀牛化石,以至其他地区的犀类化石均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自1974年山西阳高许家窑遗址发现以来,关于该遗址的地质时代,许多科学工作者发表了很不相同的看法,用同位素等方法测定的绝对年代数据也相差很大。贾兰坡教授等根据一1974年首次发掘的动物群和文化遗物,认为许家窑人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当于欧洲发达的莫斯特文化期至奥瑞纳文化期之初的阶段,也就是玉木冰期早期阶段,估计它的绝对年龄约在距今6万至3万年前。1976年卫奇等进一步发掘该遗址,发现了北京猿人遗址的代表种——裴氏扭角羊和似布氏田鼠,结合地层的分析,贾兰坡教授等认为该遗址的年代应超过10万年。严富华等分析了许家窑遗址的孢粉  相似文献   

19.
1954年12月2日是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发现25周年,中国科学院在27日上午邀请首都科学文化界人士举行了纪念会。出席纪念会的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副院长张稼夫、竺可桢及科学文化界人士范文澜、胡绳、马寅初、许杰、钱崇澍、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尹达、夏鼎、孙云铸、袁复礼等120多人。国务院陈毅副总理及外宾多人也应邀出席了纪念会。纪念会由中国科学院张稼夫副院长主持。会上郭沫若院长作了关于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日报告。接着,国务院陈毅副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指示。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马克思大学东方学院院长考古学家爱吉士、北京地质学院苏联教授帕夫林诺夫等也在会上讲了话。裴文中并报告了中国猿人化石失落的经过。  相似文献   

20.
1974年冬,北京郊区各县组织群众开挖草木炭,用作农肥。挖掘过程中,在通县的尹各庄和三河县的燕郊两处采矿点上分别发现了丰富的动植物化石。1975年元月根据通县农林局的通知,北京市地质局水文地质一大队草木炭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贾兰坡、袁振新、卫奇等同志到出土地点进行观察,又采集到大量的化石。根据初步观察,通县尹各庄的草木炭分布情况与三河燕郊基本一致,采得化石的层位也相当。两处草木炭均埋藏在距地表约4米左右。在黑色泥炭层中含有大量植物碎片、木屑、半石化的菱角、莲子、棒子和其他一些植物种子。在该泥炭层底部发现一棵比较完整的古树,长约60厘米,直径12厘米,表层已经碳化。黑色泥炭中还含有大量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如介形虫、孢粉等,内容极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