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绝大部分坐落在我国境内.它的形成、发展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为世界学术界所关注.中国科学院自五十年代以来组织了多次综合科学考察,特别是1973-1976年间的考察,持续的时间最长,涉及的学科最多,开展的规模也最大.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组织撰写、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之一——《西藏古生物》就是这次科学考察的古生物方面的研究成果.该书中所描述的化石材料,主要是1973-1976年考察期间采集的,同时也收入了少量西藏、四川、青海有关地质队采自西藏境内的标本,其中许多系首次发  相似文献   

2.
西藏飞蝗各发育阶段的耐寒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是青藏高原的重要农牧业害虫。对该虫各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测定表明,西藏飞蝗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为最低,分别为-22.02℃、-16.36℃,4龄蝻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高,分别是-6.46℃和-5.05℃,西藏飞蝗在甘孜以卵越冬。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暖的敏感地区, 温度是影响青藏高原昆虫分布的重要因素。作为青藏高原的本地物种的蝗虫, 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对高原升温的反应就是获得的有效积温增加, 分布范围扩大。为了准确估计西藏飞蝗发生面积, 以期为西藏飞蝗监测、 预警及控制提供依据, 本研究以1961-2005年90个高原气象站点地面温度资料计算了西藏飞蝗的有效积温(accumulated degree-days, ADD), 建立了1961-2005年有效积温与地理位置的模型; 并根据这些模型利用GIS技术, 计算了各年西藏飞蝗的潜在分布面积(area of potential distribution, APD)。结果表明: 温度升高能明显增加西藏飞蝗获得的有效积温, 西藏飞蝗的分布主要沿高原河谷分布。1961-2005年, 西藏飞蝗平均潜在分布面积为91 081 km2, 约占高原面积3%; 次热年1998年西藏飞蝗的潜在分布面积最大, 达142 988 km2, 是最冷年1968年的1.9倍。相关分析表明: 西藏飞蝗潜在发生面积与年平均地面温度显著相关。趋势线分析表明: 45年间青藏高原每年平均增温0.0301℃, 而西藏飞蝗潜在发生面积平均每年增加504.38 km2, 两者之比为16 756.8, 温度的增加能够引起西藏飞蝗潜在分布面积大幅上升。本文为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生态的影响提供了事例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MaxEnt的西藏飞蝗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茹琳  李庆  封传红  石朝鹏 《生态学报》2017,37(24):8556-8566
西藏飞蝗是青藏高原本地特有物种,为青稞和牧草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危害范围有扩大蔓延趋势。研究并明确西藏飞蝗在中国的适生区域,对制定该虫的早期监测、预警及控制措施意义重大。近年来最大熵理论在物种适生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基于西藏飞蝗的分布信息和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对其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用ROC曲线检测模型精度、刀切法(jackknife test)筛选主导环境变量及其适宜值。两次模拟的AUC值分别为0.996和0.993,预测结果与实际拟合度很高。西藏飞蝗在中国的高适生区主要位于四川的甘孜州,西藏的昌都地区、林芝地区、山南地区及拉萨市,中适生区则以高适生区为中心向外扩散,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海拔、8月份平均雨量、1月份平均雨量、等温性、12-2月份的平均温度是影响西藏飞蝗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  相似文献   

5.
西藏那曲地区兽类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87年,笔者等应西藏那曲地区科委邀请,对那曲地区的兽类作了调查。根据所收集的标本及文献,初步查明该区共有兽类39种,隶于6目13科。其中有13种系青藏高原特有种,有6种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该地区兽类的分布差异与气候及景观类型的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西藏豆科植物一新记录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从事《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植物区系及分布格局研究 (KSCX2 - 1 - 0 6B)》项目研究时 ,对PE所藏青藏高原地区豆科标本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鉴定 ,首次发现民和黄芪在西藏有分布 ,本文予以报道并附有该种详细的形态描述  相似文献   

7.
《化石》2014,(3):2-3
正青藏高原拥有在北极和南极圈之外地球上最大面积的冻土和冰川,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生活在青藏高原高寒地带的哺乳动物与南北极动物同样拥有适应低温的厚重皮毛,而且其中的食肉类也较其他地区具有更强的猎食性。在西藏札达古动物群被报道之前,普遍认为现生的北极圈哺乳动物起源于广袤的全北区(即北回归线以北的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然而,中  相似文献   

8.
胡延萍  包蕊  王莉  石琳  李毅 《广西植物》2016,36(8):915-922
西藏嵩草( Kobresia tibetica )为莎草科嵩草属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秆密集丛生。生于海拔2550~4950 m的河滩地、湿润草地、高山灌丛草甸,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部、西藏东部,其根系发达,喜湿,耐寒,生活力强。西藏嵩草繁殖以营养繁殖为主、有性繁殖为辅,其茎叶茂盛,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产草量高,是青藏高原夏、秋两季的主要放牧饲草。该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沼泽化草甸的建群种和优势种———西藏嵩草为材料,对影响其ISSR-PCR反应的因素( Mg2+、Taq DNA聚合酶、dNTP、引物和模板DNA)进行5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以确定西藏嵩草ISSR分析的最佳反应体系,并筛选适宜的ISSR引物及各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结果表明:建立了适宜于西藏嵩草I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为20μL反应液中包括10× PCR buffer 2μL、1.5 mmol?L-1 Mg2+、1.0 U Taq DNA聚合酶、0.100 mmol?L-1 dNTP、0.3μmol?L-1引物和30~40 ng DNA模板;同时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扩增结果清晰、稳定的12条引物,各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为48.0~53.2℃(引物不同,其最佳退火温度也不同);西藏嵩草ISSR-PCR适宜的扩增程序为首先预变性94℃5 min,然后变性94℃20 s、复性48.0~53.2℃1 min、延伸72℃80 s、38个循环,最后72℃延伸6 min。体系稳定性验证结果表明,该体系在西藏嵩草其他样品中所得条带清晰且多态性丰富,为后续西藏嵩草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优良牧草种质资源筛选研究奠定了基础。该研究结果对以西藏嵩草为优势种的高寒沼泽化草甸研究及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藏的松树和松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西藏的六种松树,大都为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的特有种类。本文通过对这些松树及其群落的生态地植物学研究,分析了它们的生态学特性,水平和垂直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高山植物谱系地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世界上高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通过谱系地理学研究可以探讨高山植物演化历史与高原隆升和第四纪冰期的关系。根据对已经报道的36种高山植物的谱系地理分析,其谱系地理模式主要表现为:一、冰期退却到高原边缘的避难所,冰后期回迁到高原面;二、地理隔离造成冰期存在多处避难所(含微型避难所),冰后期发生局域性扩张。青藏高原在晚第三纪的快速隆升促进了物种的分化和成种,而第四纪冰期更是加剧了物种的快速分化,高原隆升和第四纪周期性气候波动是形成青藏高原高山植物现代谱系地理格局的主要原因。横断山脉地区作为第四纪冰期高山植物的主要避难所,在进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最后在物种选择、采样策略、基因片段选择和研究方法等4个方面提出青藏高原地区谱系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西藏植物区系地理区域分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数量统计方法及植物区系分布区型谱图探讨西藏植物区系地理的地域分异。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在藏东和藏东南占优势,热带成分集中分布于喜马拉雅南翼的低海拔地区;在高原内部青藏高原成分占统治地位,而中亚成分则在高原的西北部起重要的作用。植物区系成分的这种水平地域分异和西藏境内自东南向西北植被由森林、草甸、草原至荒漠的地带更迭是相吻合的。海拔1800米可以看作是热带成分占优势的垂直系列的上界。根据优势植物区系成分确定的几条界线,西藏可划归如下植物区系区域:古热带植物区印度马来亚植物亚区的喜马拉雅南翼亚地区,泛北极植物区的中国-喜马拉雅亚区和青藏高原亚区。  相似文献   

12.
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是影响青藏高原藏族群众农牧业生产的重要害虫,具有取食量大、繁殖力强和迁飞力强等特点.为了解西藏飞蝗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进展,本文对西藏飞蝗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梳理;并借鉴国内外对飞蝗类害虫的防控技术研究成果,提出了西藏飞蝗综合治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横断山系西部的西藏察隅地区,在自然区划上属于青藏高原的藏南区;因受印度洋季风影响,雨水特别丰富,气候也很温暖,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5℃。动物种类繁多,具有南亚次大陆的区系特点。该地区的马氏蜈蚣是1912年格雷夫里(Gravely)在我国雅鲁藏布江下游的罗龙(Luolung亦名Rotung)地方发现的,因过去记述比较简略,我们这次报道,除详细描述外,并增加了插图,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蝇科昆虫生物地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青藏高原蝇科昆虫进行了生物地理学研究.青藏高原已知蝇科9亚科42属574种,以特有类群占优势.其中特有属占11.9%,特有种占66.2%,文中讨论了该地区区系成分的多源性,特有成份的特异性及青藏高原北缘特有属的起源与演化,特有种的狭域分布现象及理论探讨.讨论了该地区与其它地区间隔分布的多样性及高原蝇科昆虫的适应性.分析了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冰期对蝇科昆虫的作用.青藏高原的横空崛起以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循环往复,导致该地区生境千差万别,使蝇科区系不仅有地域分异,且垂直差异显著.在此期间,北方物种向南入侵,南北成分交互渗透,高山类群适应进化,使许多特有成分在这里被陶冶、孕育,故而造成了该地区蝇科区系的特有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西藏是青藏高原的核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由于高、寒、旱的特点,西藏高寒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极易发生退化,治理难度大。草地退化和土地沙化治理一直是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此,国家在"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里启动了"西藏退化高寒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2016YFC0502000)"项目,旨在研究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和影响机理的基础上,针对西藏高原不同的退化区域,重点研发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沙化土地治理、生态产业及生态畜牧业发展等技术与模式,开展县域水平的集成示范,实现高寒生态系统功能的提升与适应性优化管理的目标,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目前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古DNA研究匮乏。拉托唐古墓地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高海拔区域,本文对该墓地出土距今约700年的人骨进行古DNA提取,捕获了高质量线粒体全基因组数据,结合东亚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库,运用遗传统计方法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距今3000年以内青藏高原西南部人群的遗传历史具有连续性,距今700年左右的拉托唐古墓地居民与距今3150-1250年的古代尼泊尔居民以及现代中国西藏居民母系遗传关系较近,且他们都具有共同的M9a1a1c1b1a单倍群。对M9a1a1c1b1a单倍群的深入研究发现,距今10930-5150年期间青藏高原可能发生了人口扩张事件。以上结果为我们了解古代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人群遗传历史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研究生入学以后,多次听到导师表达想去西藏采集标本的意愿。然而,终因时间、工作、教学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了却此心愿。2007年在导师的安排下,我有幸跟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梁老师前往西藏东南部采集标本。正是这次西藏  相似文献   

18.
西藏蟾蜍(Bufo tibetanus)主要生活在海拔2 400~4 300 m的高海拔地区,本研究分析了这一高原两栖物种雄性个体的鸣声特征和听觉敏感性。采用录音机和指向性话筒,在野外记录西藏蟾蜍的广告鸣声,使用听觉脑干反应(ABR)检测听觉敏感性。采用Praat声音分析软件绘制广告鸣声的波形图和频谱图,鸣声特征参数通过Adobe Audition软件获取。广告鸣声由多个单音节鸣叫组成,鸣声主频为(1150±99)Hz。ABR对于刺激的响应以谷峰波形展示,听力图结果显示,听觉敏感区域在1.4~2.0 kHz,但在0.6~6.0 kHz范围的听觉阈值均高于70 dB,表明雄性西藏蟾蜍相较于其他物种听觉敏感性较差。尽管雄性西藏蟾蜍的最佳听觉敏感频率(1.6kHz)稍高于鸣声主频,但其鸣声能谱结构与听觉敏感性曲线在1.0~1.4 kHz存在一定程度重叠,符合"匹配过滤假说"。  相似文献   

19.
对青藏高原长花马先蒿9个居群的核型及细胞地理学进行研究,所有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16,染色体基数为x=8。现有的细胞学资料表明:分布于云南中甸的居群可能为较原始的类群,而分布于西藏日土和青海门源的居群较为进化。长花马先蒿的9个居群均为二倍体,并未出现多倍化现象,可能是由于在末次冰期青藏高原存在广泛的避难所,二倍体得到很好的保存,冰期对它们的影响不是很大; 也可能是对环境的选择压力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耐寒性理化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庆  王思忠  封传红  张敏  蒋凡  杨刚  罗林明 《生态学报》2008,28(3):1314-1320
西藏飞蝗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 西藏飞蝗在西藏、青海玉树以及川西高原上危害十分严重.通过对该虫各发育阶段过冷却能力测定,研究了各发育阶段虫体内生理生化物质与过冷却能力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该虫耐寒性规律.结果表明,西藏飞蝗蝗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为最低,分别为-22.02℃和-16.36℃.在1~4龄蝗蝻期,过冷却点随体内水分、糖原和脂肪含量随着虫体的发育而升高,其过冷却点分别为-9.28℃、-8.51℃、-7.18℃、-6.46℃;到5龄蝗蝻时,虫体脂肪和糖原含量达最高值,过冷却点下降为-8.07℃.讨论了虫体脂肪、糖原和甘油含量变化与其耐寒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