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伟大宝库及如何发掘整理问题我国传统医学经过数千年历史,在理论和医疗技术上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系统,其中包括应用植物和动物药、应用针灸和其他方法进行治疗,通过古代商旅传播到外国,特别是一些亚洲国家,以不等程度影响了那些国家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医学发展的长久  相似文献   

2.
黄尚志 《遗传》2014,36(11):1179-1181
正罗会元是我国医学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医学遗传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6年至1951年就读于Johns Hopkins医学院,获医学博士。1955年毅然回国,在他所钟情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半个多世纪。因在医学遗传学教学和国际交流中的杰出贡献,1999年获Johns Hopkins医学院国际教育成就奖。历任中  相似文献   

3.
<正>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研究已成为自然科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其理论的日臻完善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在疾病治疗、动物育种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产生划时代的成果,将是对传统医疗手段和医疗观念的一场重大革命。干细胞在医学应用上有着光辉的前景,国内外政府、企业及相关单位也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到了战略的高度。为推动我国干细胞技术与临床应用加快发展,继2009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药物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我国医疗事业的稳定发展,就需要保证药物的质量与安全,同时,保证药物安全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药物检测技术由于其稳定性与灵敏度落后,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治疗需求。因此,探析现代药物分析中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将主要针对几类常用的快速检测技术在现代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简单介绍,希望能对我国医疗事业的进步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精准医疗是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病理学、分子遗传学、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以及目前火热的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结合患者生活环境和临床数据,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和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诊疗方案,包括对风险的精确预测、疾病精确诊断、疾病精确分类、药物精确应用、疗效精确评估、疗后精确预测等。精准医疗是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人民群众对健康新需求的使然。精准医疗的核心价值是造福于患者,造福于人类,尤其是在当今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和提高,人民对健康的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2月,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暴发,来势汹汹,迅速蔓延,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人们的恐慌情绪不断加剧,全世界都在焦灼于没有有效的抗埃博拉病毒药物。在灾难面前,人类不甘束手就范,各国医药研发机构和国际药企巨头纷纷加入了抗埃博拉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大军。埃博拉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可能出现输入性埃博拉病例国家进行的预测排名中,中国排名16位。在抗击埃博拉疫情中,我国实现了国内防控"零输入"和中国埃博拉医疗队援非抗疫的"零感染"。  相似文献   

7.
转化医学作为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从其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十多年间发展迅速,广泛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转化医学的核心是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并在实验室与病房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鉴于此,《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推出"转化医学信息"栏目,对该领域相关报道内容进行介绍,希望对相关科研和医疗工作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前中国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病理生理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委医学专业组组员、卫生部高等教育医学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医学》、《中华血液学杂志》和《生理科学进展》编委、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病理生理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朱益栋同志,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86年12月15日逝世,终年76岁。朱益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病理生理学和血液学专家、医学教育家,是我国病理生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11年1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29  相似文献   

9.
西安医学院生理学教授侯宗濂先生,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事生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将近65个春秋。他还曾多年担任医学行政工作,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具有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历史。对于医药方面来说,中医技术更是我国独有的医学手段。中医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于药物炮制来说,也是我国所独有的制药工艺技术和医药理论。在药物炮制过程中加入相应的固体辅料能够很好地改善药物作用,减缓其对患者的刺激作用,增强医疗功效,改善药物自身"毒性",达到减少药物本身对人体毒性副作用的目的,能够更好的发挥药物调理人体机制的作用,达到快速治愈的功效。此外,辅料的添加还能够促进药物的制成和完善。药物炮制添加固体辅料也是讲究自然和谐,相互相生的医药理论,能够更好的验证中医药和谐共生理论。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麻醉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在追求确保患者安全的同时,也重视医疗质量和成本的控制。传统的静脉、吸入麻醉药物的给药方式没有反馈控制,麻醉医生根据手术刺激程度和病人的生理状态等监测指标来进行药物调整。由于临床环境的复杂性和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即使是临床技能高和经验丰富的麻醉医生也难免发生给药过多而导致心血管或神经损伤等事件,或是药物不足而发生术中知晓。因此研究人员把临床麻醉和自动控制技术、设备  相似文献   

12.
1984年12月21日上海市泌尿外科新器械、新手术、新技术学术交流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吴阶平就“医工结合”问题答新华社记者周解蓉问。吴院长说:“医工结合在我国医学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发展。在医学科学上也一样。自然科学通过医学造福于人类,而医学发展要靠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医疗工作要有高的水平就必须有优良的仪器设备。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要提高我国的医学水平,必须着力提高医疗器械水平。要达到这一点,医疗器械的研制、生产必须与应用密切结合。这次“三新”会议的最大特点正是这两者的结合,这是医工结合的一次很成功的会议,这样的规  相似文献   

13.
《四川动物》2013,(1):28
[本刊讯]近日本刊接到通知,《四川动物》杂志被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的《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录。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于1994年研制开发的综合性中文医学文献数据库,是国内最专业、权威的医学、生物学数据库之一,作为国家查新必备库,已在国内各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CBM收录1978年以来1600多种中国生物医学  相似文献   

14.
<正>陈华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土壤学家和优秀的教育家,我国农业微生物学奠基人之一。他1914年1月13日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昆山,14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1939年获博士学位,1940年回国,在昆明西南联大等单位工作。1946年任北京大学农  相似文献   

15.
老药已在临床上应用,其物化、药代和安全性应有保障,新用途的开发可以大大节约研发周期和成本,因此老药新用以及联合用药被认为是新药开发中最快捷、最有效的策略之一。随着组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人类医学开始进入"精确医学时代",为老药新用以及联合用药的快速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就老药新用的发展、意义以及组学技术对老药新用的促进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王振纲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药理学家,自1948年至今服务于协和医学院(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45年之久,在1984~1993的10年间担任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为中国药理学的教学、科研和学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转化医学作为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从其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十多年间发展迅速,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转化医学的核心是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可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并在实验室与病房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门话题。鉴于此,本刊推出"转化医学信息"栏目,对该领域相关报道内容进行介绍,希望对相关科研和医疗工作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正>吴旻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医学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医学遗传学的主要奠基者,中国人类基因组项目的倡导者和启动者。吴旻祖籍江苏常州,1925年12月生于北平,195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61年在莫斯科苏联医学科学院实验和临床肿瘤研究所获医学科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学生留学苏联获得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9.
正《微生物学通报》创刊于1974年,月刊,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中国微生物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収行,以微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创新与应用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刊登内容包括:工业、海洋、环境、基础、农业、食品、兽医、水生、药物、医学微生物学和微生物蛋白质组学、功能基因组、工程与药  相似文献   

20.
张昌颖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一位在我国生物化学界受到广泛尊敬和爱戴的老前辈. 张昌颖教授1906年2月14日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一个书香世家.1921~1923年,张教授就读于四川成都高等师范附属中学.由于自幼勤奋好学、奋发努力,于1923年考进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读书;就读清华学校期间考取了官费留美预备班,于1929年赴美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化学专业,先后以优异成绩获学士(1931年)、硕士(1932年)及博士(1933年)学位.1933~1934年,就职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农学院.上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灾难深重、兵荒马乱,百废具兴,急需有识之士.1934年,张教授断然拒绝美国继续聘留,应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科主任吴宪教授邀请,毅然回国、报效中华,开始献身于祖国的生物化学教学与研究事业. 1934~1941年间,张教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前身)生物化学系任教,继续从事在美国开展的营养学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奔赴抗战后方,先后在江西中正医学院化学系(1941~1942年)任副教授兼系主任,在贵州大学化学系(1942~1945年)任教授;后来转贵阳医学院化学系(1945~1946年)任教授兼系主任,在抗战后方培养有志青年,为发展中华教育、支援抗日前线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教授应北京大学医学院(1953年更名北京医学院、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的聘请,任生物化学科教授,与科主任刘思职教授、丁延NFDA5教授、王世中教授等共同建设生化科.自1946至1958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任教授,从事生物化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其间还曾兼任辅仁大学(1947~1951年)、北京大学农学院(1947~1949年)、河北医学院(1949~1950年)及哈尔滨医科大学(1950年)教授,为新中国的科学发展和医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1958年以后,他任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及师资培养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张昌颖教授为我国培养医学专家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北京医学院工作期间,从举办高级生化师资班开始,到招收进修生和研究生,他培养的医学生化高级人才不计其数;“文化大革命”后,他先后培养了数十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吴阶平、严仁英、胡亚美、沈渔邨、李玉瑞、张树政、蔡良婉、李载平、张友尚、邓昌亮等著名科学家、医学家都曾受教于张教授.张教授是刘思职主编《生物化学大纲》(1964年)一书的主要撰写人之一.张教授曾主编过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生物化学》(1959年、1978年以及1985年版本),这些都是我国非常有影响的医学院校教材.张教授还主编过《核酸生物化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化分卷>》及《生物化学词典》.张昌颖教授重视教书育人,常以个人亲身体会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对准备出国的学生谆谆教导,勉励他们学成归国为国家效力,受他影响者为数很多.由于他对医学教育的贡献,1989年张教授荣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 张昌颖教授先后从事过营养生化、肿瘤生化和眼生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研究工作中,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基础.在白内障发病生化机理、中药治疗机理及实验动物模型等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获得198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近年来,他关心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肿瘤及白内障研究工作中开展基因水平研究工作,张昌颖教授先后发表论文79篇,论著13部. 张昌颖教授积极参加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建设.1979~1987年任学会常务理事,为推动我国的生物化学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鉴于高等学校及全国各个地区的生化工作者缺少发表研究成果的园地,张教授与南京大学郑集教授、北京大学张龙翔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福愉院士、邹承鲁院士、第四军医大学苏成芝教授等经过多年努力,在中国生物化学会领导下,终于在1985年创办了《生物化学杂志》(现名《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在他担任主编的十年中,他呕心沥血,克服困难,不断地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1995年,他退居二线任该刊名誉主编,仍一如既往地指导《学报》工作.张教授在100周岁之际,倾一生积蓄,赞助《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建设与发展. 张昌颖教授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以他始终如一的爱国热忱,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孜孜以求的执著精神,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我们树立了生化界一代宗师的完美形象,是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我们永远缅怀张昌颖教授!张昌颖教授安息! 北京大学医学部张昌颖教授治丧委员会 2006年7月29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