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其彪  孙军  李丹  宣基亮 《生态学报》2015,35(7):2366-2379
根据2011年5月、8月、11月在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25°00'—33°30'N,120°00'—127°30'E)进行的多学科综合调查,对东海低氧区及邻近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相关研究。经Utermhl方法初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74属248种(含变种、变型,不含未定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金藻和蓝藻。春季优势种主要为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骨条藻(Skeletonema sp.)和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夏季主要是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秋季主要是具槽帕拉藻、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和柔弱伪菱形藻。调查区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在夏季最高,达到85.002×103个/L,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在水平方向上,春、夏两季,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近岸出现高值,由近岸到外海细胞丰度逐渐降低;而在秋季则相反,在调查海域的东北部出现高值,随离岸距离的增加细胞丰度逐渐增加。在垂直方向上,春、夏两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表层出现最大值,随着深度的增加细胞丰度逐渐降低;而在秋季细胞丰度分布比较均匀,随水深变化不明显。调查区表层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面分布基本一致,并且与细胞丰度的分布大致呈镶嵌分布。调查浮游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是:从春季的甲藻(具齿原甲藻、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mum)等)为主,硅藻(柔弱伪菱形藻、骨条藻等)为辅;演替至夏季的硅藻(中肋骨条藻、海链藻等)为主,甲藻(主要是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和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为辅,到秋季进一步演替为硅藻(具槽帕拉藻、圆筛藻、柔弱伪菱形藻等)为主,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ltii)为辅。浮游植物物种组成、优势种、细胞丰度及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低氧区与非低氧区浮游植物群集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Wang Y  Lin M  Lin GM  Xiang P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2):503-512
基于2009年6月11—16日闽粤近岸(21.6°—24.3°N,115.7°—118.7°E)30个站位133个样品的调查资料,对闽粤近岸上升流区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度变化进行了三维结构(水平、垂直、断面)研究,并探讨其与下层水涌升、营养盐补充的关系.共记录浮游植物4门85属159种,以及未定种9种.其中,硅藻为优势类群,甲藻次之,以束毛藻为主要组分的固氮蓝藻也占有较大比例,而金藻仅在近岸10 m上层检出.细长翼根管藻、菱形海线藻、尖刺伪菱形藻、中肋骨条藻、佛氏海线藻、具槽帕拉藻、斯氏几内亚藻、铁氏束毛藻、纺锤角藻和旋沟藻为群落的优势种.调查区内浮游植物以广温种为主,其次是暖水种,而热带高盐和外海广温种较少.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平均为每升67.59×102个.浮游植物垂直分布的总体特点是丰度在表层最大,随着水深增加逐渐减小.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和断面分布不均匀,密集区出现在南澳岛邻近海域,与上升流中心重合.上升流强度较弱或在涌升早期阶段,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增长不明显,密集区位于或邻近上升流中心.南澳岛至漳浦一线海域的4条断面(B、C、D、E)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值较高,存在经由台湾浅滩的陆架海流向近岸的上涌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变化规律,根据2006年6–7月、2007年1–2月、2007年11月和2009年4–5月在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域(25.00°–39.00°N,118.00°–129.00°E)进行的综合采样调查,对调查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网孔直径77μm)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4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70属257种(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是主要功能群,其次是甲藻,主要的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p.)、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囊状海链藻(T.scrotiformis)、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菱形海线藻(T.nitzschioides)、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旋链角毛藻(C.curvisetu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2×104–31,350.21×104cells/m3,最低值出现在冬季黄海海域,最高值出现在春季长江口邻近海域。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呈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趋势,浮游植物各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等值线均呈现西北–东南走向。  相似文献   

4.
夏、冬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威  孙军 《生态学报》2014,34(3):621-632
对2009年7月19日—8月16日和2010年1月6—30日南海北部(18°—23.5°N、109°—120°E)两个航次的浮游植物样品应用Utermhl方法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如下:夏季样品鉴定浮游植物4门72属150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为(0.16—6001.78)×103个/L,平均细胞丰度为26.49×103个/L,硅藻的平均细胞丰度为25.81×103个/L,主要优势种属有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及裸甲藻(Gymnodinium spp.)等;冬季样品鉴定浮游植物4门58属168种,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范围为(0.08—37.52)×103个/L,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2.69×103个/L,硅藻的平均细胞丰度为2.49×103个/L,主要优势物种为菱形海线藻、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及短刺角毛藻(Chaetoceros messanensis)等;夏季调查区5m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近岸到外海迅速减少,高值区主要在广东东部近岸及海南东部近岸;冬季则在珠江口近岸和海盆区出现较高值。两次调查中,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浅水站位(200m)远高于深水站位(200m);较冬季相比,夏季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偏高,但物种丰富度却略偏低。夏、冬季浮游植物的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12和2.36,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9和0.81。两个航次调查中,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均与盐度表现出显著性负相关性;在冬季还与磷酸盐浓度表现出显著性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2013—2014年四季度月在金门岛北部海域获取的浮游植物及环境因子监测数据, 分析该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及其与温度、盐度、悬浮物、营养盐、叶绿素等的关系, 初步探讨涉海工程建设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 鉴定出的浮游植物隶属3门43属82种(不含未定种), 群落构成以硅藻为主, 其次是甲藻, 蓝藻仅1种。物种组成的季节差异较大, 3月物种贫乏, 1月次之, 7月和11月最丰富。四季丰度平均为47.09×103 cells/L, 1月丰度最高, 7月次之, 11月最低, 3月高于11月少许。四季优势种均为硅藻, 13个优势种分别为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短角弯角藻(Ecampia zoodicaus)、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微小海链藻(Thalassiosira exigua)、标志星杆藻(Asterionella notul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新月菱形藻(Nitzchia closterium)、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异常角毛藻(Chaetoceros abmormis)、小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inutum)、宽角曲舟藻(Pleurosigma angulatum)和美丽曲舟藻(Pleurosigma formosum)。不同季节优势种有一定程度交错, 仅在单季占优的有6种, 有2/3在3个以上季节出现, 具槽帕拉藻、骨条藻为四季优势种。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总体较好, 群落结构稳定。与毗邻海区相比, 本区物种丰富度偏低, 丰度高于毗邻海区, 种类组成相似, 优势种却有较大差别。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 溶解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仅在1月与丰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 是促使丰度为四季最高的原因。涉海工程施工产生的悬浮物和冲击波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因素, 大量海洋工程建设案例表明, 施工期造成的浮游植物丰度下降趋势和优势种更替混乱在工程结束后能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6.
2006年秋季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群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6年11月19日--12月24日在东海陆架海域(24.0°--32.0°N,120.0°--127.0°E)进行的综合采样调查,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集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64属145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是该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的主要功能群,其次为甲藻.主要的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圆海链藻、丹麦细柱藻、斯氏几内亚藻、尖刺伪菱形藻和铁氏束毛藻等.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9~5.11 cells·ml-1,平均值为4.92 cells·ml-1,秋季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主要由浮游硅藻刻画,其高值出现在调查区的北、东部离岸海域,细胞丰度大于30 cells·ml-1.浮游植物及硅藻和甲藻的细胞丰度垂直变化趋势基本上都是随着水深增加,丰度逐渐减小.各个断面细胞丰度密集区主要集中在表层,个别站位的中层和底层也出现浮游植物密集区.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80,其高值位于调查区东北和东南部,物种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81,其高值位于调查区中部,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与细胞丰度的分布一致.从Pearson相关性指数来看,亚硝酸盐、溶解态有机氮(DON)和温度显著影响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2006年秋季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群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11月19日—12月24日在东海陆架海域(24.0°—32.0°N,120.0°—127.0 °E)进行的综合采样调查,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集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64属145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是该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的主要功能群,其次为甲藻.主要的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圆海链藻、丹麦细柱藻、斯氏几内亚藻、尖刺伪菱形藻和铁氏束毛藻等.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9~5.11 cells·ml-1,平均值为4.92 cells·ml-1,秋季东海陆架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主要由浮游硅藻刻画,其高值出现在调查区的北、东部离岸海域,细胞丰度大于30 cells·ml-1.浮游植物及硅藻和甲藻的细胞丰度垂直变化趋势基本上都是随着水深增加,丰度逐渐减小.各个断面细胞丰度密集区主要集中在表层,个别站位的中层和底层也出现浮游植物密集区.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80,其高值位于调查区东北和东南部,物种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81,其高值位于调查区中部,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与细胞丰度的分布一致.从Pearson相关性指数来看,亚硝酸盐、溶解态有机氮(DON)和温度显著影响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孙军  田伟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1):235-242
于2009年4月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采集浮游植物水样,用Utermöhl方法进行初步分析,同时进行叶绿素a粒级分离研究,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讨论了浮游植物优势物种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46属64种(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33属45种(不包括未定名种),甲藻12属18种(不包括未定名种),定鞭藻1属1种,硅藻在细胞丰度和物种丰富度上占有优势.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主要以温带近岸种为主,优势物种为多尼骨条藻(Skeletonema dohrnii)、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颗粒直链藻狭型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 angustissima)、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和柔弱几内亚藻(Guinardia delicatula),同时调查区也出现少数的半咸水种和大洋种.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3~13447.7 cells·ml-1,平均为1142.385 cells·ml-1,硅藻的细胞丰度显著高于甲藻.细胞丰度高值区位于调查区的中部偏北区域,以多尼骨条藻为主.垂向上在表层出现最大值,随着深度的增加丰度降低.调查区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平面分布基本一致,并且与细胞丰度呈镶嵌分布,即在细胞丰度高的调查区中北部较低.表层叶绿素a浓度介于0.34~29 g·L-1,平均为3.30 g·L-1.叶绿素a的高值区主要位于调查区的中部偏北区域,其分布趋势与浮游植物和硅藻细胞丰度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粒级组分为小型浮游植物(microphytoplankton),而其他靠近外海一侧的站位则以微型浮游植物(2~20 μm, nanophytoplankton)和超微型浮游植物(<2 μm, picophytoplankton)为主.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春季长江口影响最优势物种多尼骨条藻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硝酸盐、pH和微型浮游动物,而包括甲藻在内的其他各物种则主要受盐度、磷酸盐和硅酸盐影响.本次调查浮游植物定量研究方法与以往不同,在长江口今后需要加强骨条藻的个体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西沙宣德群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9年2月和11月对该海域进行采样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环境影响因素。两个航次共发现109种浮游植物,其中硅藻门最多,有81种。冬秋季节优势种不尽相同,冬季优势种为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红海束毛藻(T. erythraeum)和标志星杆藻(Asterionella notata)等,秋季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和劳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冬季浮游植物平均丰度[(5.27±6.14)×107 cells/L]显著高于秋季[(1.56±1.40)×105 cells/L]。浮游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受亚硝酸盐、盐度等环境因子影响。冬秋季各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3.15、0.71、1.36和3.28、0.75、1.77。因此,宣德群岛海域冬秋季节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较高,物...  相似文献   

10.
2012年5—12月,对渤海湾长芦汉沽盐场盐度从5~20!Bé逐级升高的5个盐池进行了卤水理化指标以及浮游植物种类和丰度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取样鉴定检测出浮游植物共5门27种,其中硅藻18种,占绝对优势;各盐度盐池中(A1~A5)蓝藻门颤藻(Oscillatoria spp.)均为优势种,硅藻门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菱形藻(Nitzschia spp.)和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等在较低盐度盐池中(A1和A2)占优势,而绿藻门杜氏藻(Dunaliella spp.)在中高盐度盐池中(A3~A5)为优势种;不同盐度盐池中浮游植物密度为6.47×103~5.07×106ind·L-1,多样性指数为0.13~1.57,均匀度为0.01~0.58,优势度均0.5,且均随盐度和季节呈规律性变化。总体而言,汉沽盐场浮游植物种群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优势度明显,且随卤水盐度升高和温度降低,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1.
2009年冬季东海浮游植物群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术津  孙军  戴民汉  刘志亮 《生态学报》2012,32(10):3266-3278
2009年12月23日—2010年1月5日在东海海域(24°00’—32°00’N,120°00’—128°00’E)68个站位进行了水文、化学和生物的综合调查,应用Utermhl方法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集进行了研究。经284个浮游植物采水样品的分析,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67属171种(含13个未定种)。浮游植物群集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蓝藻和金藻,物种以沿岸广温型为主,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柔弱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安哥拉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gulata=并基海链藻Thalassiosira decipens)和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等。调查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356×103—142.578×103个/L,平均值为14.137×103个/L;硅藻占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比例最大,介于0.356×103—142.578×103个/L,平均值为13.023×103个/L;其次为甲藻,细胞丰度介于0.356×103—11.378×103个/L,平均值为1.177×103个/L。调查海域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硅藻刻画,高值区出现在调查区北部即长江口东北部海域,甲藻在调查区南部和东南部丰度较高。细胞丰度在水体中的垂直分布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0m层。从断面分布上看,细胞丰度在调查区近岸和远岸较高、中部较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磷酸盐和硅酸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硝酸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夏季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8年8月15日—2008年9月7日南海北部调查期间所获得的网采浮游植物资料,对该海域的4个断面共计13个站位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包括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多样性以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相关关系等基本状况。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53属169种(含变种和变型),主要以暖水性、广温性和广布性种为主,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ceae)37属114种,占总种数的67.4%,甲藻门(Pyrrophyta)12属50种,占总种数的29.6%,蓝藻门(Cyanophyta)2属3种及金藻门(Chrysophyta)2属2种等。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18.06×104cells/m3,其中硅藻丰度平均值为55.72×106cells/m3,甲藻丰度平均值为0.81×106cells/m3。调查区域内的优势种包括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柔弱菱形藻(Nitzschia delicatissima),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藻类为聚类分析(UPMGA)将站点大致上分为4个生态区(珠江口生态区,吕宋海峡区,琼东上升流区和18°N断面区),结果表明,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比较相近的站点具有较高的群落结构组成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王雨  林茂  林更铭  项鹏 《生态科学》2009,28(6):516-522
针对广西涠洲岛海域的突发溢油事件,于2008年9月下旬进行了溢油海域浮游植物跟踪监测,并与历史资料比对,探讨溢油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调查中,共记录4门106种,硅藻92种,甲藻12种,蓝藻1种,着色鞭毛藻1种,主要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和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浮游植物种类多,站间差异小,分布均匀。浮游植物细胞密度高,平均2 645.32×104cells·m-3,密集中心位于涠洲岛西北部海域。优势种密度分布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分布态势基本一致。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均较高,群落结构稳定。与国家海洋局同期调查资料及相关文献报道比对,表明溢油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无较大变化,细胞密度有较小降幅,密集中心不同,优势种变更明显,群落结构稳定,应重视溢油应急反应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4.
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多元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8-1999年对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周年调查资料,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该海域浮游植物的主要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的基本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伏氏海毛藻(Thalassiothrix fauenfeldii)、小舟形藻(Navicula subminuscula)、颤藻(Oscillatoria sp.)、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细弱海链藻(Thalassiosira subtilis)、齿角毛藻(Chaetoceros denticulatus)、北方劳德藻(Lauderia borealis)、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纺锤角藻(Ceratium fusus)、翼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斯氏根管藻(Rhizosolenia stolterforthii)、短角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笔尖形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等种类构成了粤西海域浮游植物的主体。春季、夏季和秋季该海域浮游植物可明显划分为近岸类群和近外海类群2个群落,冬季群落结构分化不显著,不形成明显的类群。各主要种类的季节演替现象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5.
2010年夏季白令海小型浮游植物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7月10-19日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考察船在白令海(52°42.29′-65°30.23′ N, 169°20.85′ E-179°30.37′ W)采集的70份水采样品,共鉴定小型浮游植物5个门类143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37属95种,甲藻门15属44种,绿藻门2属2种,裸藻门和金藻门各1属1种.聚类分析表明: 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可分为深水区群落和浅水区群落.深水区群落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和白令海海盆,种类组成主要以温带大洋性种西氏新细齿状藻、大西洋角毛藻和广布种菱形海线藻、扁面角毛藻为主,浮游植物的丰度较低,种间分配均匀,优势种不突出,种类多样性指数高;浅水区群落分布于白令海陆坡区和北部陆架区,主要由近岸冷水种诺登海链藻、叉尖角毛藻和广温广盐种丹麦细柱藻、旋链角毛藻等组成,浮游植物的丰度高,种间分配不均匀,优势种突出,种类多样性指数低.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58722 cells·L-1,变化范围在950~192400 cells·L-1,站间差异显著.平面分布趋势总体呈白令海陆架区>白令海陆坡区>白令海海盆>太平洋西北部海域.垂直分布均以表层浮游植物丰度较低,至温跃层附近出现高值.不同水域温跃层的差异决定了其垂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