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庞泉沟冠纹柳莺繁殖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纹柳莺(Phyloscopusreguloides)是庞泉沟保护区近几年来新发现的繁殖鸟类,从而使该区繁殖柳莺的种类增加为4种[1,2]。国内关于该种繁殖习性的报道尚少。为了系统搞清本区柳莺的生态资料,1993-1997年的4-9月,对该种的繁殖习... 相似文献
5.
6.
虎纹捕鸟蛛的饲养与繁殖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简要介绍饲养、繁殖虎纹捕鸟蛛的技术,包括它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食物种类及饲养器具等,并介绍了在饲养和繁殖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大鲵的人工驯养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鲵 (Andriasdavidianus)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 (Cryptobranchidae)、大鲵属 (Andrias) ,俗称娃娃鱼 ,英文名Giantsalamander,是中国内陆淡水中一种珍贵动物 ,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 ,最大个体体长近 2m ,体重约 50kg ,人工驯养寿命可达 60余年 ,自然界有活 1 0 0多年的记载。1 大鲵的形态特征及分布中国大鲵的外部形态早在 2 2 0 0年前就有记载 ,《山海经·北山经》云 :“泱泱之水 ,其中多人鱼 ,其状如鱼帝鱼 ,四足 ,其音如婴儿”。大鲵体大扁平 ,头部宽阔 ,躯… 相似文献
8.
9.
10.
中国淡水鱼的寄生线虫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鱼类寄生线虫的研究,在国外已有很多人做过,尤其在苏联还有特设的专门机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其重要性于此可以想见。我国淡水鱼的种类有五百多种,多数都是有经济价值的食用鱼,但有关寄生线虫的研究,以前虽也有不少数学者做过一些,可是与其他国家比起来则显得非常贫乏了。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青、鲩、鳙、鲢等家鱼寄生原生动物的研究——Ⅱ.寄生青鱼的原生动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去年(1955)冬,发表了关于寄生鲩鱼的原生动物报告。本文是这一研究工作中的第二部分,所记述的原生动物,是青鱼这一寄主中已发见的种类共16种,其中已见于文献的11种,新种5种。其分类系统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蚁形郭公虫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蚁形郭公虫Thanasimusformicarius(L.)属鞘翅目(Chlaptera),郭公虫科(Cleridea),为小蠹虫重要的捕食性天敌[1]。蚁形郭公虫的幼虫和成虫均表现出较强的猎物搜寻和捕食能力,可以借助小蠹虫释放的聚集信息素确定小蠹虫的行踪,并能挖掘隧道深入到树皮内捕食蠹虫[2,3];此外,该虫的主要捕食时期与多种小蠹虫的发生期相吻合,对春季出现较早的小合虫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4]。90年代初,为对正在美国大湖地区迅速蔓延的纵坑切梢小蠹实施生物控制,美国农业部特地从欧洲引进了20…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猎隼及其相关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结合作者多年来非连续性的野外观察资料和研究结果,对珍稀濒危物种猎隼、阿尔泰隼、矛隼在有关地理分布、亚种划分、生活习性和繁殖行为等方面内容,进行了概括性叙述。 相似文献
19.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鼠兔的繁殖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2002年4月至8月,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附近,采用标志重捕法对高原鼠免的繁殖特征进行了研究。高原鼠兔的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4月下旬和5月为繁殖高峰期,雄性的睾丸重而饱满,雌性的怀孕率最大。雄性成体的体重和睾丸重在繁殖期的不同时段具有显的差异,在4月11日至5月10日、6月11日至7月10日体重和睾丸重之间呈显正相关。雌性怀孕早期胚胎数与临产前胚胎数没有显差异,未发现胚胎吸收现象;同时,胚胎数在繁殖期的不同时段存在显差异。采用种群统计学中同生群的划分方法,将5~8月份出生的幼体依次记为L1、L2、L3、L4。在出生后20天内L1、L2幼体存活率明显高于L3、L4;在从出生50天至80天期间L4的存活率显高于L2。当年出生的雌雄幼体在发育上存在不同步现象,当年出生的雌性幼体性成熟早,有的可以直接参加繁殖,但当年出生的雄性幼体却无此现象。结果表明:在海北地区,经过综合治理后,高原鼠兔的生境发生改变,其繁殖策略也随之发生改变,即,减少每次繁殖活动的投入,增加繁殖次数,延长繁殖时间。 相似文献
20.
小腺蛙(Glandirana minima)是福建特有两栖动物,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危级(CR),IUCN评估为濒危级(EN),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腺蛙种群极小,但是其目前在福建省的分布区没有被任何自然保护区覆盖,面临极大的灭绝风险。自2019年7月至2021年8月,连续2年在小腺蛙历史分布点及福州周边地区调查了小腺蛙分布及数量,初期采用目击计数法,掌握鸣声特征后则采用目击及鸣声计数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在发现小腺蛙的地点使用测量工具调查其生境及微生境;在福州一条溪流中采用样线法结合摄影设备观察记录其生活史各阶段信息。基于调查数据及《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3.1版)评估标准,对小腺蛙的濒危等级进行了再评估。结果显示,目前发现的小腺蛙与模式标本形态一致。在小腺蛙的4个历史分布点中,仅模式标本产地福建福清市灵石寺仍有小腺蛙分布。新发现村级分布点22个,涉及9个县级行政区。分布点的连线面积是历史分布区的6倍。各分布点小腺蛙数量累计459只,主要分布于海拔740m以下丘陵山地的撂荒水稻田、溪流和水塘及水坑。繁殖期5到7月,蝌蚪可当年变态或第二年变态。再评估结果显示,小腺蛙的受胁状态处于濒危级(EN)与易危级(VU)之间。水环境的人为改变是小腺蛙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