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宁一 《微生物学通报》2014,41(6):1243-1243
<正>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化合物,易溶于水、醇和醚,在常温下是气态,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现。环境中甲醛的主要污染来自于合成纤维、染料、木材加工及制漆等化工行业排放的废水、废气等。其主要危害表现为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高浓度甲醛则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都有毒害[1],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甲醛上升为第I类致癌物质,因此对甲醛污染进行防治工作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由于甲醛的分子结构在环境中极为稳定,一般氧化剂无法破坏其结构,也就无法消除其污染。目前去除甲醛污染的  相似文献   

2.
甲醛(FA)具有高反应活性和短的检测半衰期,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和环境中。正常浓度范围的甲醛可以参与一碳循环,维持人体代谢稳态,而甲醛浓度的异常波动又会诱导机体病变,导致一系列疾病。实时测量甲醛在活细胞和组织中的浓度、持续时间和位置,对于破译甲醛的生理或病理功能、诊断和治疗甲醛诱发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具有灵敏度高、膜通透性好、实时原位分析、生物损伤小、操作方便等显著优势,是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实时监测细胞内甲醛浓度与分布的一种强大的非侵入性工具。近年来,一系列小分子荧光探针被开发出来用于生物体内甲醛的检测。本文将对这些用于生物体内甲醛可视化检测的荧光探针从识别机理(席夫碱反应、Aza-Cope重排)和荧光开启方式两方面进行阐述,并展望甲醛荧光探针的设计和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3.
甲醛对DNA损伤的彗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醛是一种遗传毒性物质。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证实,甲醛可以引起DNA-DNA、DNA-蛋白质分子交联,但对于甲醛是否能够引起DNA 分子的断裂,学界却存在分歧。本实验以颊黏膜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彗星实验对甲醛的遗传毒性——尤其是DNA 分子断裂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甲醛在较低浓度(5μmol/L,7.5μmol/L,10μmol/L)时具有断裂作用,在较高浓度(15μmol/L,30μmol/L,50μmol/L)时则具有交联作用。根据本实验的结果,本文还首次论证了甲醛断裂作用的断裂峰值(7.5μmol/L)。  相似文献   

4.
甲醛对DNA损伤的彗星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甲醛是一种遗传毒性物质。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证实,甲醛可以引起DNA-DNA、DNA-蛋白质分子交联,但对于甲醛是否能够引起DNA分子的断裂,学界却存在分歧。本实验以颊黏膜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彗星实验对甲醛的遗传毒性——尤其是DNA分子断裂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甲醛在较低浓度(5μmol/L,7,5μmol/L,10μmol/L)时具有断裂作用,在较高浓度(15μmol/L,30μmol/L,50μmol/L)时则具有交联作用。根据本实验的结果,本文还首次论证了甲醛断裂作用的断裂峰值(7.5μmol/L)。  相似文献   

5.
甲醛、苯、氨等是室内主要的空气污染物,这些有机化合物具有挥发性,这些污染物中污染最为普遍以是甲醛、苯。由于甲醛和苯的挥发性,两者常常在多种污染源共存,是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这两种物质由于挥发性大污染扩散很快,而且具有很大的生物毒性,对基因具有致突变性,这两种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对甲醛的净化效应与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醛是一种无色、强刺激性、危害人体嗅觉及免疫功能的有毒气体。目前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室内装修的盛兴使得甲醛成为工业废气和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开发高效净化甲醛的新技术是解决空气污染的重要途径。生物因能动态、持续地吸收利用甲醛,使得生物净化成为一种新兴、高效、绿色的甲醛污染防治技术。甲基营养菌等微生物可特异地吸收、同化甲醛等一碳化合物,逐渐成为生物净化甲醛的新宠。本文在分析甲醛的危害及其净化技术现状的基础上,从种群多样性、作用机理和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微生物净化甲醛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甲醛是一种毒性很高的一碳化合物,甲基营养菌是一类能在有高浓度甲醛的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它们体内有多种降解甲醛的氧化途径和将甲醛转化为细胞组分的同化途径。丝氨酸途径和酮糖单磷酸途径是同时存在于甲基营养型细菌中的两种甲醛同化途径,木酮糖单磷酸途径是甲基营养型酵母菌中独有的甲醛同化途径。为了充分挖掘甲基营养型微生物在环境生物技术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最近有很多研究尝试利用甲基营养微生物的细胞及其甲醛代谢途径关键酶开发甲醛污染检测方法和生物治理技术,对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我们以往的研究工作证实了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对甲醛神经毒性和氧化应激具有拮抗作用.Paraoxonase-1(PON-1)是机体重要的内源性抗氧化剂.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PON-1是否可介导H2S的抗甲醛神经毒性作用.采用甲醛损伤PC12细胞为甲醛神经毒性的细胞模型.硫氢化钠(NaHS,一种H2S的供体)不仅可以上调PC12细胞PON-1的活力,还可恢复甲醛对PC12细胞PON-1表达与活力的抑制作用.2-hydroxyquinoline(2-HQ)是一种选择性PON-1抑制剂,它可显著降低H2S对甲醛细胞毒性、凋亡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累积的抑制作用.而且,2-HQ可阻止H2S逆转甲醛激活PC12细胞caspase-3和下调PC12细胞bcl-2表达.结果提示H2S依赖PON-1去保护PC12细胞对抗甲醛的神经毒性.我们的这一发现表明PON-1有希望成为防治甲醛神经损伤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贺辉  彭其安 《广西植物》2019,39(6):737-742
该研究采用密封舱法模拟室内甲醛污染环境(熏蒸箱内甲醛浓度设置为0.1~0.5 mg·m~(-3),熏气时间12 h),对6种常见室内观赏植物进行甲醛熏蒸实验,测定了植物对甲醛的吸收效率、叶面伤害指数及过氧化物酶(POD)等指标。结果表明:这6种常见观赏植物对甲醛均具较好的净化效果,甲醛熏蒸浓度为0.1~0.3 mg·m~(-3),白鹤芋对甲醛的净化效果最好;熏蒸浓度0.5 mg·m~(-3),绿萝和吊兰具有较好的净化和抗逆性能;铁线蕨对甲醛的耐受力较弱,适合作为室内甲醛污染的指示性植物。几种受试植物的POD酶与甲醛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植物POD活力变化是受甲醛胁迫后的主要抗逆应答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利用酶清除室内甲醛气体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醛脱氢酶是一种可以将甲醛进行转换的氧化还原酶,利用改质甲醛脱氢酶对于甲醛的专一反应性可达到去除甲醛气体的效果.根据密闭空间测试甲醛去除效率,在10min 内可去除空间中85% 的甲醛气体.经过现场测试后发现,将甲醛去除器置放在含有福尔马林的储藏室中可在一周内降低70% 的甲醛浓度,两周后可将甲醛浓度降至安全标准以下.结果显示甲醛去除器不仅能够去除实验室中密闭空间内的甲醛气体,在一般布满甲醛气体的空间中依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去除空间中的甲醛气体,避免人体受到甲醛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甲醛胁迫下四种盆栽植物的生理动态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巢蕨(Neottopteris nidus)、巴西铁(Dralaena fragrans)、虎尾兰(Sansevieria trifasciata)和黑美人(Aglaonema commutatum)4种室内盆栽植物作为典型的试验材料,以15 mg·m-33甲醛分别进行熏蒸处理,测定单位干物质甲醛的吸收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等,以研究这些植物在甲醛胁迫下的生理动态反应。结果表明:在甲醛胁迫的4 d时间内,巢蕨和巴西铁的单位干物质甲醛吸收量均在第3天达到峰值,而黑美人和虎尾兰则一直在缓慢增加,其中以巢蕨吸收的量最多,巴西铁单位干物质甲醛吸收量最少; 4种植物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的含量均随甲醛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以巢蕨的相对电导率最高,虎尾兰最低,但巴西铁的丙二醛的含量最高,巢蕨最低; 4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均随甲醛胁迫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其中黑美人降低幅度最高,虎尾兰最低。  相似文献   

12.
选择巢蕨(Neottopteris nidus)、巴西铁(Dralaena fragrans)、虎尾兰(Sansevieria trifasciata)和黑美人(Aglaonema commutatum)4种室内盆栽植物作为典型的试验材料,以15mg·m~(-3)甲醛分别进行熏蒸处理,测定单位干物质甲醛的吸收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等,以研究这些植物在甲醛胁迫下的生理动态反应。结果表明:在甲醛胁迫的4d时间内,巢蕨和巴西铁的单位干物质甲醛吸收量均在第3天达到峰值,而黑美人和虎尾兰则一直在缓慢增加,其中以巢蕨吸收的量最多,巴西铁单位干物质甲醛吸收量最少;4种植物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的含量均随甲醛胁迫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以巢蕨的相对电导率最高,虎尾兰最低,但巴西铁的丙二醛的含量最高,巢蕨最低;4种植物的叶绿素含量均随甲醛胁迫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其中黑美人降低幅度最高,虎尾兰最低。  相似文献   

13.
甲醛作为室内装修的主要污染物,是对环境及人类健康影响较大的一类致癌物质.现阶段去除甲醛的常见方法包括空气过滤器过滤法、室内绿植净化法、活性炭吸收法等,而利用微生物降解甲醛具有一定的优势.概述了几种目前已发现的降解甲醛的微生物,集中研究并探讨了其相关降解特性及机理,总结并展望了将甲醛降解微生物投入生产应用的实例和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消耗的情形下,利用生物合成的技术,将甲醛转变成糖类,具有重要意义。该过程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催化剂组合来实现甲醛的二聚反应。在最近的研究中,报道发现了一种乙醇醛合酶(Glycolaldehyde synthase,GALS)可以催化这一反应,将其与D-果糖-6磷酸醛缩酶(D-fructose-6-phosphate aldolase,FSA)组合使用,即"一锅酶"法,可以利用甲醛合成L-木糖,并且转化率可达64%。这一过程的实现也为合成其他糖的反应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9种氨基酸对甲醛的捕获效果,筛选出了对甲醛捕获效果较好的4种氨基酸,即精氨酸、赖氨酸、半胱氨酸盐酸盐、组氨酸,并研究了这4种氨基酸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对甲醛的捕获规律。结果表明,半胱氨酸盐酸盐的甲醛捕获效果最好,捕获率可达100%,而且受温度影响最小;其次是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捕获效果均在50%左右,但受温度影响较大;精氨酸、赖氨酸在低温下对甲醛生成有促进作用,高温下有捕获作用;组氨酸在高温下对甲醛的捕获率显著提高,可达87.99%。  相似文献   

16.
为预防饮用水流行病的发生,饮用水消毒成为20世纪最有效的公共健康措施之一。饮用水消毒有氯、氯氨、二氧化氮、和臭氧等消毒方法。其中饮用水中加臭氧消毒产生的副产物有甲醛、乙醛、丙烯醛等醛类物质。甲醛、乙醛、丙烯醛对人体皮肤和粘膜具有刺激作用,进入人体后易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及视网膜造成损害,且具有致癌危险性。在GB/T5750.1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消毒副产物指标中,甲醛采用的是4—氨基-3-联氨-5-巯基—1,2,4—三氮杂茂(AHMT)分光光度法,乙醛、丙烯醛采用的是气相色谱法,检出险为:0.02—0.3ug/m L。为建立一种高灵敏度,可同时测定这3种醛类的方法,我们开展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甲醛、乙醛和丙烯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质监局日前通过官网公布了北京生产的木制家具质量抽检结果,32种不合格家具中12种含有超标甲醛,且多为摆放在卧室床边的床头柜。由此,人们为甲醛污染牵动的神经再度紧绷。据专家介绍,甲醛是许多建材及家具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其实只要产品甲醛含量不超标就无须恐慌。关键是消费者要避免一些认识和消费中的误区,科学合理地预防甲醛超标造成的危害。容易忽视的甲醛污染源人们往往误以为甲醛只来自于大型家具、大面积铺设的地板等家居物品。其实,家居中有很多我们注意不到的地方,也在悄悄地散发出甲醛。而且由于消费者在选购中往往忽视对某些家居产品甲醛含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实验室的动物肝脏浸置标本分离得到一株甲醛降解菌CSLG1,并考察其对甲醛的降解特性。方法:通过形态学和18S rDNA测序鉴定菌种,改变液体培养基中甲醛浓度确定该菌株的甲醛抗性,并在较高甲醛浓度的培养基中测定菌株CSLG1的生长曲线,证实其对甲醛具有降解能力。结果:鉴定结果显示,该菌CSLG1属于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daclylethromorphus),其能在6.52 g/L的高甲醛浓度下生长;当甲醛初始浓度为3.73 g/L时,菌株CSLG1能在60 h内彻底降解。结论:菌种CSLG1对甲醛具有良好的降解效率,研究结果对甲醛污染环境的生物降解具有较好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内源性甲醛与心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源性甲醛是甲胺由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催化而生成,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多种组织细胞。已经证实,内源性甲醛参与了神经变性病、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发病过程。脂肪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富含甲醛生成酶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semicarbazide-sensitive a-mine oxidase,SSAO)。甲醛具有细胞毒性,易损伤血管内皮并介导多种致病因素诱导的血管损伤过程,在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甲醛脱氢酶(formaldehyde dehydrogenase,ADH)与甲酸脱氢酶(formate dehydrogenase,FDH)是甲醛氧化途径的两个关键酶.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的PADH是一种不依赖谷胱甘肽可以把游离甲醛直接氧化为甲酸的脱氢酶,博伊丁假丝酵母菌(Candida boidinii)的FDH在有NAD+存在时可以把甲酸氧化为二氧化碳.以基因组DNA为模板用PCR方法,从P.putida中扩增出PADH基因的编码区(padh),从C.boidinii中扩增出FDH的编码区(fdh),然后亚克隆到pET-28a(+)中分别构建这两个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padh和pET-28a-fdh,转化大肠杆菌,利用IPTG诱导重组蛋白PADH和FDH的表达.通过优化条件使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70%以上,通过亲和层析法纯化出可溶性PADH和FDH重组蛋白.对重组蛋白的生化特性分析结果表明:PADH在最适反应温度50℃的活性为1.95 U/mg;FDH在最适反应温度40℃的活性为0.376 U/mg.所表达的重组蛋白与之前报道过的相比,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更广的温度适应范围.将PADH、FDH两个重组蛋白及辅因子NAD+固定到聚丙烯酰胺载体基质上,对固定化酶甲醛吸收效果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固定化酶对空气中的甲醛有一定的吸收效果,说明这两种酶被固定后具有开发成治理甲醛污染环保产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