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光合抑制剂DCMU对异养生长蓝藻叶绿素合成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与被子植物不同,蓝藻叶绿素的合成存在依赖于光和不依赖于光的两条途径1,故异养生长的蓝藻在黑暗条件下同样合成叶绿素。在不同营养条件下,蓝藻的叶绿素合成也相对稳定,其含量常作为生物量的指标。已知DCMU是一种光合作用抑制剂,阻断光系统向质体醌的电子传递。有报道显示,DCMU可调控蓝藻Calothrix的细胞分化2。但DCMU对于蓝藻叶绿素合成的作用从未见报道。在对表达glk和lac ZYA基因蓝藻的异养生长研究中3,作者发现DCMU显著抑制丝状固氮蓝藻的叶绿素合成,而对单细胞蓝藻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遮黑培养缺失frxC基因的蓝藻Synechocystissp.PCC6803突变工程株,获得了叶绿素缺失的藻细胞,吸收光谱测定及数学计算表明,藻细胞中叶绿素缺失后藻胆蛋白含量增加,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含量分别为相同条件下野生株对照组的4倍和6倍。野生株遮黑培养时,细胞进行异养生长,藻蛆蛋白含量下降,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一分别为光照培养条件下自养生长的野生株细胞的34.5%和25.3%。另外,缺  相似文献   

3.
通过遮黑培养缺失frxC基因的蓝藻Synechocystissp.PCC6803突变工程株,获得了叶绿素缺失的藻细胞,吸收光谱测定及数学计算表明,藻细胞中叶绿素缺失后藻胆蛋白含量增加,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含量分别为相同条件下野生株对照组的4倍和6倍。野生株遮黑培养时,细胞进行异养生长,藻胆蛋白含量下降,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含量分别为光照培养条件下自养生长的野生株细胞的34.5%和253%。另外,缺失apcE基因的突变工程株细胞的藻胆蛋白含量也少于对照野生株,表明apcE基因的编码蛋白LCM与藻胆蛋白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4.
集胞藻PCC6803能够在微弱、短时光刺激的条件下利用葡萄糖进行异养生长,称为光激活异养生长(LAHG)。从其随机插入诱变文库中,筛选到3个不能进行光激活异养生长的突变株,通过反向PCR和测序确定突变基因全部为s110886。将s110886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1-b,在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表达,并对产物进行了纯化。用Western印迹法研究s110886在集胞藻PCC6803的表达情况,发现在完全黑暗和光照情况下,其表达水平几乎没有差异,并证明其编码产物分布于膜上。因此,s110886是一个编码膜蛋白的不受光调控的LAHG基因。  相似文献   

5.
鱼腥藻HB1017株化能异养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葡萄糖和蔗糖为碳源,检测了六株(种)鱼腥藻的化能异养生产能力。其中鱼腥藻HB1017株化能异养生长较快,鱼腥藻HB0株化能异养生长缓慢,其余四种鱼腥藻不能进行化能异养生长。鱼腥藻HB1017株能利用果糖、葡萄糖、蔗糖为底物进行化能异养生长,但生长速率依次递减,差别显著。8磅湿热灭菌的果糖和蔗糖,与过滤灭菌的相比,只能维持低得多的化能异养生长速率。然而,8磅湿热灭菌的葡萄糖能维持比过滤法灭菌的高得  相似文献   

6.
解毒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和蓝藻中的表达(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 ,在明确了杀虫药剂抗性机理的基础上 ,从杀虫药剂抗性的昆虫中分离出高抗性基因 (即解毒酶基因 ) ,将该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 pRL 4 39上 ,得到表达载体 pRL B1,将其转化大肠杆菌HB10 1,获得了可以表达解毒酶基因的转基因工程菌株。同时构建了穿梭表达载体 pDC B1,并转化大肠杆菌HB10 1后 ,在抗生素氨卞霉素 (30 μg/mL)和卡那霉素 (30 μg/mL)平板上挑选阳性克隆 ,将阳性克隆的细胞、蓝藻和结合质粒以三亲结合转移的方式转入蓝藻。斑点杂交、Southern分析结果表明已经获得了Synechococcussp .PCC 794 2转基因工程藻。  相似文献   

7.
小球藻的异养生长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丽君  杨汝德  肖恒 《广西植物》2001,21(4):353-357
对小球藻异养培养中的碳源、氮源、微量元素—镁离子以及其他培养条件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并测定了小球藻的生长曲线。优化结果 :C∶ N为 4∶ 1~ 5∶ 1 ,硫酸镁的量为 1 g/L;培养条件为 :p H6~ 7,接种量1 0 % ,温度 3 0°C。在此条件下 ,异养培养小球藻 ,其 OD值可达 1 8,蛋白质为 3 0 % ,叶绿素含量为 1 .2 %。  相似文献   

8.
通过遮黑培养缺失frxC基因的蓝藻Synechocystis sp.PCC 6803突变工程株,获得了叶绿素缺失的藻细胞,吸收光谱测定及数学计算表明,藻细胞中叶绿素缺失后藻胆蛋白含量增加,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含量分别为相同条件下野生株对照组的4倍和6倍。野生株遮黑培养时,细胞进行异养生长, 藻胆蛋白含量下降,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含量分别为光照培养条件下自养生长的野生株细胞的34.5%和25.3%。另外,缺失apcE基因的突变工程株细胞的藻胆蛋白含量也少于对照野生株,表明apcE基础因的编码蛋白Lcm与藻胆蛋白的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9.
蓝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蓝藻的细胞壁是吸收营养物质的第1道屏障,是揭示蓝藻与质体进化关系的关键组分,随着蓝藻全基因组测序的不断完成,对蓝藻细胞壁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综述了近年来对蓝藻细胞壁结构和功能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杜氏盐藻异养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异养转化株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构建杜氏盐藻诱导型和组成型异养表达载体,筛选并初步鉴定异养转化藻株。通过RT-PCR从人胎盘组织中克隆并鉴定人红细胞葡萄糖转运基因(Glut1),构建以诱导型双拷贝碳酸酐酶启动子(DCA)驱动Glut1表达的中间载体,然后与筛选标记Bar盒连接形成盐藻诱导型异养表达载体pMDDGN-Bar。此外,将pU?GUS(简称G5)质粒的GUS基因去除,回收大片段载体后与Glut1基因连接,构建以组成型启动子ubiquitin驱动的组成型异养表达载体G5Glut1-Bar。通过电击转化法转化盐藻,使Glut1得到表达,筛选具有草丁膦(PPT)抗性的表达Glut1的盐藻转化株。提取转化株总RNA,RT-PCR检测目的基因的整合。克隆获得了1479bp的Glut1序列,编码493个氨基酸。电泳检测各酶切结果表明Glut1、DCA、Nos和Bar盒已依次连接到相应的载体上,说明异养表达载体构建成功。经PPT筛选数周后,转化藻株生长良好,而对照野生藻株全部死亡。电泳检测RT-PCR产物表明两株转化株在相应位置(约250bp处)出现了较为特异的扩增条带,Blast同源性分析显示序列与人Glut1基因的同源性为100%。诱导型...  相似文献   

11.
凤眼莲根区异养细菌的群落特征与异养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研究了凤眼莲根区(根际与根面)异养细菌的群落特征与异养活性。从根区分离出24株优势菌,经鉴定有10个属。其中以气单胞菌属、微球菌属、假单胞菌属、土壤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为主要菌属。细菌总数:根际>根面>水体。异养活性以氧化葡萄糖的速率计算。在30℃和pH7.0的条件下。根区菌群都显示较高的活性,且按下列顺序增强:老根区菌群>幼根区菌群>枯根区菌群;而根面菌群活性均大于根际菌群。但在10℃和pH5.0、8.6时,其活性明显地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2.
系统研究了小球藻FACHB 484在含有葡萄糖的不同营养方式下的生长情况,并通过抑制试验探讨葡萄糖在小球藻FACHB 484光异养和兼养生长条件下所起的作用以及小球藻FACHB 484是否存在氧化呼吸系统的关键酶类。结果表明:小球藻FACHB 484可利用葡萄糖进行化能异养、光激活异养、光异养及兼养生长,其生长速率大小为:兼养光异养光激活异养化能异养光合自养。兼养培养的最大生物量和比生长速率分别是自养培养的8.6和3.4倍,其比生长速率接近于光合自养和光异养培养下的比生长速率之和。葡萄糖主要作为小球藻FACHB 484兼养和光异养培养的碳源,而能量主要源自光。小球藻FACHB 484存在氧化呼吸链代谢途径,其细胞中有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相似文献   

13.
14.
15.
某些藻类植物,如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绿藻,不但能利用无机碳源通过光合作用进行自养生长,还能利用有机碳源转化为异养生长,这种转化又是可逆的。迄今为止,对于人工控制下藻细胞向异养转化的代谢和调控机理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分析小球藻细胞异养转化过程对氧气的依赖性,进一步研究它们在厌氧条件下的生长和乳酸发酵特征,探讨可异养转化的单细胞藻类(作为特殊的实验生物系统)在发酵工程和细胞工程领域里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蓝藻运动是蓝藻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体现。根据蓝藻种类及运动方式不同可将蓝藻运动概括为三类: 即蓝藻泳动、蓝藻蹭动、蓝藻滑动。文章综述了蓝藻运动的相关研究进展, 对蓝藻不同运动方式进行描述, 并对蓝藻各种运动方式可能产生机制进行了总结, 列举了未来研究蓝藻运动需要解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Circadian periodicity in cell division and death was investigated in the cyanobacterium Anabaena flos-aquae (Lyngb.) Bréb in a phosphorus (P)-limited, N2-fixing chemostat culture. When entrained under 12:12 h LD cycles, not only cell division but also cell death showed a clear circadian rhythm in this filamentous cyanobacterium. The rhythm persisted under continuous light and was temperature compensated. Circadian rhythm was clearly observed in the steady-state cell number and instantaneous growth rate, μ(t), which reached a maximum at about 2 h before sunset and a minimum at about 2 h before sunrise. The number of dead cells and the instantaneous death rate γ(t) also showed a circadian periodicity; the peak of γ(t) occurred approximately 8 h before that of μ(t). Therefore, cell growth and death in A. flos-aquae appear to be under the control of circadian clocks, and thus it seems that their death is programmed cell death.  相似文献   

18.
东湖异养细菌群落的分类结构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对东湖异养细菌群落结构采用系统分类和微机聚类分析方法作了比较研究。169株由东湖Ⅰ、Ⅱ、Ⅲ站水体中分离的异养细菌分别隶属于30个细菌属。其中以芽孢杆菌属居于明显优势,其次是微球菌属。在不同水域或水层,细菌的分布表现有一定的差别,但各站间多样性指数值没有明显的差异。基于113项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采用lBM PC/XT微机聚类分析后计算各站细菌的多样性指数发现:Ⅰ站明显高于Ⅱ、Ⅲ两站,43项检测系统所得结果与此表现了一致的趋势。这与东湖各站水环境的理化分析参数是比较吻合的。作者对以上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砷对蓝藻光合作用和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世界的许多地方, 砷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尤其是水体中的污染程度更加严重。砷主要以As( V) 和As( ó ) 形式存在。由于AsO43- 在结构上与PO43-很相似, 它通过磷转运途径进入细胞, 因此砷的毒性主要是源于对磷代谢的干扰1 。砷对于人和动物的危害性是人所共知的, 它会引发细胞凋亡, 导致多种组织和器官发生癌变, 从而引起死亡。但是砷对于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类群) 藻类的生理和生长的影响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20.
The effect of external glucose (51 mM) and acetate (13 mM) on growth and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of Ulva lactuca L. was tested in laboratory cultures over 41 days in the dark and in dim light (0.9 μmol photons·m?2·s?1) at 7–8° C. Glucose and acetate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growth rate,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quantum yield for discs grown in the dark and in dim light. The carbon gain from heterotrophic uptake was low and only allowed U. lactuca to maintain a specific uptake was low and only allowed U. lactuca to maintain a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0.005 day?1 compared to 0.06–0.1 day?1 at higher light intensities. However, plants with added organic substrate maintained a normal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were able to photosynthesize whereas control plants lost pigmentation and photosynthetic capability after 41 days in both dim light and darkness, probably because of disorganization of the photosynthetic apparatus. This suggest that the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heterotrophic uptake is to allow U. lactuca to survive during prolonged low light conditions with an intact photosynthetic apparat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