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与直接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玉书  张秀霞 《遗传》1990,12(4):34-35,36
  相似文献   

2.
甲基纤维素法制备外周血微核标本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新跃 《遗传》1988,10(1):42-42
人及动物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是细胞遗传学较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其优点是快速简便,观察容易。因研究对象、目的不同,各种实验材料方法很多。过去我们所使用的甲基纤维素法(下简称甲纤法)[1],由于受某些因素影响,结果淋巴细胞体积略有缩小,细胞染色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核观察的可靠性。为克服其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这一方法,近来作者在原方法基础上,作了改进,其效果较为满意。本文介绍改进后的方法,并将21例正常人结果与原方法130例正常人结果作比较,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60Co r线1.0-5.0Gy照射狗,比较照后12小时培养法和直接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结果微核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培养法增加的速度和幅度明显高于直接法,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白玉书  张秀霞  关树荣 《遗传》1990,12(4):34-35
60Co r线1.0-5.0Gy照射狗,比较照后12小时培养法和直接法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结果微核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培养法增加的速度和幅度明显高于直接法,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沈维干 《生物学杂志》1999,16(1):28-28,48
本实验应用不同剂量的雷公藤多甙处理人外周血Go期淋巴细胞,放置18小时后,直接观察微核率及核损伤的变化。结果显示,雷公藤多甙对人外周血Go期淋巴细胞微核率,核变形率和核碎裂率均无明显的影响,亦无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增加。因此,作者认为,雷公藤多甙是一种对人类无潜在遗传毒性的药物,临床上可以安全作用,另一方面,本实验方法比传统的微核测试法更为直接,简便,敏感,有望成为一种简便实用检测化学诱变剂的诱变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核损伤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薛开先  王苏 《遗传学报》1990,17(1):70-74
核异常作为组织特异性的遗传毒理体内短期检测法,现已日益受到重视。它比微核测试更敏感和合理。核异常包括多种形式的核损伤,而它们与致癌因子的损伤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本文以r-射线作为致癌与诱变因子,在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系统地比较研究了常用核损伤指标:微核、核变形、核碎裂和核固缩等的剂量(0-5Grag)一反应关系,并作线形回归分析。作者认为,作为人体淋巴细胞核异常测试法,应包括微核,核变形及核碎裂3个核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7.
微核测定法是在染色体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细胞遗传学测定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快速简便、评价标准客观和易于掌握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评定理化因素诱变活力的监测上.最近,我们用一种改良方法制备微核标本,得到淋巴细胞数量多、细胞保留胞浆、染色清晰的图象.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辐照保藏食品的技术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 效益。但人们普遍关心食用后是否安全,尤其 关注它食用后的致突变效应。尽管国内外已有 了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它是安全的,但人体试 食的研究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Schmid等 人‘习建立的微核测定方法,现在已广泛应用于 筛选未知的潜在致突变物,是一个简便、可靠而 又比较灵敏的指标。本文对35种辐照食品,经 混合配膳后,给70名健康青年学生(分为试验 组和对照组两组)食用90天,采用浓集法和培 养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观察食用后 的致突变效应。  相似文献   

9.
小鼠尾血淋巴细胞微核制片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测试法建立以来,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可评价各种理化因子的致癌、致突变效应,并可了解对生殖细胞的遗传效应。制备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片,程序较复杂,且需处死动物,所以实验必须采用组间设计,显然没有采用自身对照、系统观察为合理和节约实验动物。我们采用肝素抗凝,甲基纤维素(下简称甲纤)促红细胞凝集,建立了仅需  相似文献   

10.
中子主要由核反应产生,用放射源和一定 的靶物质,借助于(a"n)或(Y "n)反应,就能 射出中子。加速器中用高能粒子打击靶或反应 堆中的裂变过程都能产生中子流。尤其是近代 医学上中子治癌机的应用和核武器的发展,人 们接触中子的机会就逐渐增多。如果这些场合 安全防护或操作程序出了故障,就有产生过量 照射的危险。所以研究反映中子损伤效应的生 物学指标是必要的。中子以穿透力强为其特 点,它对外周血液尤其是淋巴细胞的辐射效应 是显著的。我们过去的工作已证明,人体接受 分次局部61C0照射后,用直接浓缩法发现外 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增高和染色体畸变率有一 定相关[1]。用X线照射诱发人淋巴细胞微核, 其剂量效应亦呈线性关系[2]。为评价微核测定 在辐射损伤中的意义和提供实验依据,本实验 采用氖一氖中子发生器照射健康人离体血1),经 过培养诱发淋巴细胞微核,观察剂量效应以及 微核和染色体畸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出现率的观察》(实验生物学报第13卷第4期421页),有两点不同看法: 1.文中认为许多资料都曾指出微核不见于正常人,其根据不足。据笔者所知,绝大多数作者都认为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可以见到微核。在普通血片上直接观察,平均微核率自  相似文献   

12.
13.
微核测试教学实验的两点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核测试是高校遗传学实验课必修的内容之一。传统的实验方法因为种种原因成功率较低。本文阐述了该实验的两点改进方法,用物理辐射(紫外线)诱发大蒜根尖细胞产生微核。结果表明,教学实验经改进后材料易得、步骤简便,增加了微核率,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细胞形态学方面的多年观察,证明淋巴细胞是对射线最敏感的细胞之一。机体受电离辐射照射后,淋巴细胞的改变出现很早,而且显著,可直接从外周血中检查出来。因此,依据淋巴细胞的变化作为诊断射线损伤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虽然过去对射线照射所致的淋巴细胞变化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大都是一般变化的观察,对淋巴细胞的特殊形态改变观察较少。有人报道在照射后的外周血中出现双叶核淋巴细胞增多现象,并将其视为射线损伤的血象特征。后来有人对双叶核淋巴细胞的意义提出怀疑,因为它的出现率不受射线照射的影响。近些年来,有些研究者应用遗传学方法,分析照射后离体培养的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表明  相似文献   

15.
在辐射损伤、药物筛选、肿瘤防治等有关题课研究领域内,应用微核率观察其效应,已经受到了研究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我们在人外周血细胞体外经受(80)~Coγ-线不同剂量照射、不同培养时相观察的微核出现率效应的研  相似文献   

16.
一种快速简便的完整淋巴细胞微核制片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微核测定是常用的短期测试法之一,可用来评价各种理化因子的诱变和潜在的致癌效应。为了发展人类细胞的检测系统,Heddle等首先研究了辐射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影响,由于采用染色体制片技术,故细胞膜破裂,精确计数微核有困难,后来一些作者采用改变低渗液或培养物直接推片等方  相似文献   

17.
“自发”SCE频数在细胞间的分布,服从Poisson分布;而以CSC诱发的SCE频数则服从正态颁。分布类型的改变,可能是由于平均数的增加所致。平均数的增加,以A组和C组染色体为甚。  相似文献   

18.
《生命科学研究》2014,(5):418-422
采用流式细胞术双标法检测拟诊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A组)、非免疫相关性恶性血液病患者(B组)及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结合的自身抗体,同时检测B组、确诊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C组)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及CD5+B淋巴细胞比率;A组中16例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88.88%;B组1例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阳性,阳性率9.09%。C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5+B淋巴细胞比率显著高于B组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5+B淋巴细胞显著高于B组(P均<0.05);IRP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自身抗体表达显著增高,B淋巴细胞总数及CD5+B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增高可能是IRP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及B淋巴细胞数可以为IRP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优于骨髓Coomb’s实验。  相似文献   

19.
中子测井及铀矿作业人员外周淋巴细胞微核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纪兰  黄权光 《遗传》1981,3(2):4-5
染色体畸变分析,在辐射损伤早期诊断及 辐射防护药物效价的评定工作中,既可靠又灵 敏,是一种比较好的生物学指标。但此法较为 繁琐,影响因素也较多。  相似文献   

20.
染色体畸变分析,在辐射损伤早期诊断及辐射防护药物效价的评定工作中,既可靠又灵敏,是一种比较好的生物学指标。但此法较为繁琐,影响因素也较多。 七十年代初,Matter和Schmid应用染色体畸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有丝分裂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