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峡库区森林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目兴  吴丹  吴四平  廖丽娟 《生态学报》2016,36(11):3189-3196
土壤大孔隙是土体内孔径较大能优先传导水分的根孔、洞穴或裂隙,大孔隙内优先流的产生是土壤水分运动研究由均衡走向非均衡的标志。利用原状土柱的水分穿透试验,对三峡库区山地不同林型覆盖下土壤的大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温性阔叶林棕壤、针阔混交林黄棕壤、暖性针叶林黄壤及弃耕草地剖面内大孔隙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森林土壤的大孔隙当量孔径在0.3—3 mm之间,占土壤总体积的0.15%—4.72%。大孔隙中孔径0.3—0.6 mm的大孔隙密度最大,占大孔隙总数量的72.2%—90.4%;而孔径1 mm的孔隙仅占大孔隙总数量的1.26%—8.55%。土壤大孔隙密度和大孔隙面积比的顺序为:温性阔叶林棕壤针阔混交林黄棕壤针叶林黄壤弃耕坡地。各孔径段的大孔隙密度在不同样点均呈现A层-B层-C层逐渐减小的趋势,大孔隙密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饱和导水率与不同孔径大孔隙的密度、面积比均成显著正相关关系,孔径1mm的大孔隙仅占大孔隙总数量的1.26%—8.55%,但决定了饱和导水率84.7%的变异。此外,森林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各土壤层的有机质含量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质的增多有利于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  相似文献   

2.
1前言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和动态的检测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把土壤样品铺在垫有沙子(经消毒除去沙子内可能有的种子)的花盆或其它发芽框上,给予合适条件使土样中的种子萌发,记录幼苗数及种类[1~5];另一种是用物理方法分离土样直接得到种子,检测种子活力和统计...  相似文献   

3.
李实叶蜂PriophorusvaripesL .属膜翅目叶蜂科是李果的主要害虫。据在郑州观察 ,一些果园虫果率可达 5 0 %以上 ,被害果实停止生长 ,最后死亡脱落 ,小果内充满虫粪 ,造成大幅度减产。现将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 1 )休眠期深翻土壤 ,将滞育的虫体埋入深土中 ,次年成虫飞不出来 ,压低越冬基数。 ( 2 ) 3月下旬到 4月上旬成虫羽化期 ,在树下及树上喷施 5 0 %的杀螟松乳油 1 0 0 0倍或敌杀死 30 0 0倍液 ,毒杀蛹、成虫及卵。 ( 3)幼虫成熟入土前 ,在树下铺一层塑料布 ,上盖 1 0cm厚的土壤 ,诱集幼虫越冬 ,然后用筛将茧筛出加…  相似文献   

4.
银合欢在酸性土壤上生长很差,已经证实铝中毒和磷不足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报道指出,在酸性土壤上,低效率的生物固氮是限制银合欢生长的另一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测定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石灰和磷对银合欢生长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三种老成土表层(0—15厘米)土样分别釆自位于尼日利亚东南部伊莫州的Ammakama、河流州的Onne和阿南布拉州的Isienu. Ammakama和Onne土样采自灌丛荒地,Isienu土样则采自耕地。土样经过干燥和过筛后,用Juo(1979)的方法进行常规  相似文献   

5.
土壤中氨基酸的检测及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采集了江苏省及其他省(区)不同生物、气候条件下的土壤样品,采用同一测试方法研究了表土中的有机氮的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介绍实验土样的酸水介液通过乙酰丙酮──氯仿溶液并调节pH值的方法处理,以除去用色谱法测试土壤中氨基酸的最大干扰物-铁、铝。叙述了土壤中氨基酸检测技术及其组成。  相似文献   

6.
室内用稻种苗法大量饲养二化螟幼虫.然后用该幼虫在室内连续累代饲养二化绒城茧蜂达15个世代.先用55℃温水浸稻种10分种,然后在室温下浸种24小时.催芽后,将发芽的种苗放入大口玻璃瓶中,在恒温室内饲养二化螟幼虫.取二化螟幼虫一头,放在直径15mm.长100mm的指形管中。再接入已交配的二化螟绒茧蜂雌蜂。待产卵寄生后,取出被寄生的幼虫放入另一指形管中。用适量稻种苗饲养.至绒茧蜂化蛹羽化即完成一个世代.在饲养过程中,用5℃低温冷藏被绒茧蜂寄生的和未被寄生的二化螟幼虫1—90天,或绒茧蜂茧块1-10天,使之停止发育,从而达到使寄主二化螟幼虫和绒茧蜂成蜂发生期相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Obraztsov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食心虫是我国东北地区大豆上的重要害虫。此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越冬。成虫于七月下旬至九月上旬间出现,盛期在八月中旬左右。于成虫盛期后3—5天和10—12天为卵及幼虫孵化盛期。卵及幼虫孵化盛期历年比较一致,而成虫发生盛期个别年有所不同,其原因主要与气象条件有关,尤其是和降雨关系比较密切。成虫的寿命与产卵和温、湿度有密切关系,高温、低湿成虫寿命短,同时也影响到卵的发育和孵化。新孵化的幼虫在豆荚上停留时间很短,入荚时在荚面筑了一个丝网,为药剂防治造成一定的困难。幼虫在入荚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死亡,不同大豆品种中幼虫死亡率是不同的,最高达92.0%,最低仅为16.0%,可见在大豆中有较好抗虫性品种的存在,这是值得利用的一个因素。幼虫于豆荚内取食至老熟即脱荚,于土内3—15厘米处筑茧越冬,潜土深度以3—6厘米最多,作茧部位以壠台上为主。幼虫在土内生活期长达十个月以上,其越冬死亡率平均为14.26%,但在化蛹前死亡率高达45.33—82.27%,蛹前幼虫死亡率高主要是生活力减弱所致,而蛹对环境适应力更较幼虫为低,如埋于3厘米以下或土壤湿度低于5%时,则完全不能羽化。因此,利用农业防治具有很大意义。 关于防治此虫的办法:栽培抗虫品种,如铁荚四粒黄及吉林一号大豆品种,可较现有一般推广品种(小金黄一号)降低虫食率50—70%,其次是推行耕、耙豆后麦茬,提倡较远距离轮作以及使玉米混作大豆及大豆小麦间作等均能减轻为害。在为害严重地区须进行药剂防治:在成虫发生盛期撒布6%666和6%666+5%DDT(4:1)混合粉剂。于幼虫孵化盛期前撒布6%666+5%DDT(4:1)混合粉剂均有良好效果(70%以上),但后者在多雨年份效果不稳定,宜采用2%百治屠粉剂,雨季使用效果亦能稳定在70—80%。  相似文献   

8.
芦笋木蠹蛾Isoceras sibirica(Alpheraky)是危害芦笋的重要害虫。该虫在山西省运城市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薄茧越冬。翌年3~4月老熟幼虫由深土层上移至地表土壤结茧化蛹。4月中下旬为化蛹高峰。5月上中旬为蛹羽化高峰期。6月上旬为卵孵化高峰期。幼虫为害期为5月下旬至10月下旬。对该虫的形态、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作了描述和报道。  相似文献   

9.
灵芝的人工栽培方法很多,我这里介绍的是,菌种接种在活体灌木的茎上,在自然条件下培养的方法。菌种为紫芝,以马铃薯、蔗糖、琼脂为培养基。二级菌种培养基为:木屑70%、麦麸25%、过磷酸钙2%、蔗糖2%、石膏粉9%o具体做法如下: 三月底将灌木玉桂丛中过密的茎上部截去,留下15—20厘米长并除去残存的枝叶。五月中旬,把基部的泥土扒开,在木桩基部用消过毒的解剖刀切开树皮长2厘米左右,宽1厘米左右的口,用无毒接种勺取二级菌种块接在树桩的开口内,然后用树皮覆盖,再用松土封口。接种40天后,有白色乳头出现,而后芝蕾、菌柄、菌盖陆续出现,十一月停止了生长。次年五月再继  相似文献   

10.
<正> 1977年在河北省迁西县杨家峪大队首次发现酸枣尺蠖Chihuo sunzao Yang(见图)为害栗树,尚未发现其他寄主。据《华北灯下蛾类图志》等记载,在宁夏曾发现此种尺蠖,为害酸枣、大枣、苹果及野酸枣等。1978—1980年作者对栗树上发生的酸枣尺蠖做了初步观察,其结果如下。 一、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一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据1979年3月调查,越冬部位多在距树干20厘米左右处,深度在地表下5—10厘米左右,10厘米以下未见越冬蛹。  相似文献   

11.
川西北草原土壤及冷暖季牧草微量元素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勇立  李辉  李学伟  杨雪  王洪志  朱刚 《生态学报》2007,27(7):2837-2846
改善土壤的理化环境及提高牧草的营养水平必须了解草地土壤及牧草微量元素的分布与含量。试验从川西北草地的亚高山丘原草甸、亚高山平坝草甸和沼泽平坝草甸采集土样和冷暖季草样。土样采集深度范围是0~10cm,10~20cm,20~30cm。应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草样中铜、铁、锰、锌和钴的含量和土样中这些元素的有效态含量,应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了土样中的氟离子浓度和草样中的氟含量。土壤pH高低顺序为草甸土>冲积土>泥炭草甸土,pH随土壤深度变深而下降;土壤和牧草的钴含量都处于缺乏状态,分别为0.64mg/kg和0.26mg/kg。牧草铁和锰含量都高于正常水平,铁为414.51~565.06mg/kg,锰为138.68~247.09mg/kg.  相似文献   

12.
蓖麻蚕蛹蛹虫草人工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蛹虫草菌种通过人工接种蓖麻蚕蛹,控制培养环境条件,经过40-60天培养,可长出子实体,最高达8.5厘米,经两年来探索研究,栽培种内已可达到100%出草率。  相似文献   

13.
选择银杏优良品种盛果期的植株作母本树,母树休眠期适当重剪,促发新枝。3月上旬取前一年萌生的新枝,每枝长15—20厘米。基部浸在1:400倍的植物细胞分裂素中24小时。选林缘作扦插床,以冲积细沙土或细沙内加入腐植土作基质。株行距各10厘米,插深2/3,表面露一芽。用拱棚薄膜保湿,保温。一般成活  相似文献   

14.
蛹 (Pupa)为全变态昆虫生活的第 3个发育阶段 ,大多不食不动 ,体内却进行着变化 ,幼虫原有的组织遭破坏 ,成虫新的组织、器官逐渐长成 ,此过程叫化蛹。1 化蛹1.1 化蛹的方式1)在柱果孔内化蛹 :如梨大食心虫的幼虫老熟后 ,在梨果或苹果的柱果孔内吐丝作羽化蛹。2 )用叶作巢化蛹 :如稻弄蝶的老熟幼虫缀叶、吐丝作巢 ,躲在巢内取食化蛹。3)在茧中化蛹 :蛾类中的家蚕及蝶类中的黄毛白绢蝶的老熟幼虫吐丝作茧 ,化蛹在其中。4 )倒吊化蛹 :常见的如蝶类中的小菜粉蝶的老熟幼虫 ,找到树枝等物体 ,自己吐丝作垫 ,用尾足钩钩倒吊着 ,倒悬化蛹。此蛹…  相似文献   

15.
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与土壤中香蕉枯萎病菌FOC4的数量密切相关。为了在香蕉定植前准确检测土壤中FOC4的数量,本研究以本实验室克隆的FOC4特异性基因片段作为标准线性片段,设计特异性荧光定量引物:以标准线性片段为模板建立荧光定量标准曲线,以无FOC4的土壤配置FOC4孢子浓度梯度标准土样,采用MoBio土壤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DNA,以各FOC4孢子浓度梯度(1.66×10~3~1.66×108)的标准土样所提取的总DNA为模板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各标准土样中FOC4数量。以标准土样FOC4线性片段基因拷贝数的结果与FOC4线性片段基因100%提取率时的理论拷贝数的比值作为该标准土样FOC4基因组的提取率,对待检测土样FOC4的定量检测值进行校正,建立了一套较准确检测土壤FOC4数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其检测下线可达400个孢子/克土。应用该项技术对南天黄品种蕉园10个枯萎病病株的土样和10个未发病植株的土样和巴西蕉园5个发病植株的土样进行实际定量检测。结果表明,南天黄发病植株、未发病植株和巴西蕉发病植株的土样中FOC4的数量分别为每克土5 100~11 000个孢子/克土,3 500~7 800个孢子/克土和11 800~101 000个孢子/克土。本研究可准确检测土壤中的FOC4含量,同时也为香蕉枯萎病的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湿度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的影响,并结合当地冬季地表温度分析,以期为粘虫越冬种群预测及其防控提供指导。【方法】在山东德州地区,通过设置室内和室外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梯度分别为0、10%、20%、40%、60%、80%和100%),并结合当地地表温度,观察并分析粘虫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情况。【结果】土壤不同相对含水量对粘虫入土化蛹、羽化出土及土中历期的影响差异显著。2016-2017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0、10%、20%、40%、60%、80%和100%的粘虫平均入土化蛹率分别为75.0%、82.5%、92.5%、90.0%、77.5%、65.0%和60.0%;2017-2018年,粘虫平均入士化蛹率分别为70.0%、75.0%、90.0%、87.5%、77.5%、60.0%和57.5%。粘虫化蛹的最适土壤相对含水量在20%-40%,0%和100%土壤相对含水量都不利于粘虫入土化蛹。2016-2017年,土壤相对含水量为0、10%、20%、40%、60%、80%和100%的粘虫平均羽化出土率分别为12.5%、47.5%、42.5%、47.5%、77.5%、45.0%和7.5%;2017-2018年粘虫羽化出土率分别为20.0%、27.5%、40.0%、57.5%、67.5%、52.5%和25.0%。粘虫羽化为成虫的最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0%和100%土壤相对含水量都不利于粘虫正常的羽化出土。2016年11月和2017年11月份在室外大田埋蛹,发现相同土壤相对含水量处理下,第二年春天均未见有粘虫成虫羽化出土。【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德州地区粘虫入土化蛹的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0%-40%,而羽化出土的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可见,土壤相对含水量影响粘虫的入土化蛹和羽化出土,过高或过低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导致粘虫土中蛹大量死亡而不能羽化出土。结合当地冬季地表温度分析,山东德州宁津地区粘虫无法越冬存活。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自然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和蛹室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蛹越冬的影响,发现蛹在自然蛹室中能存活30d以上(不超过60d)。处理15d,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蛹的存活率分别降至80%、20%和43%。但处理30、60、90和120d时死亡率均达到100%。调查发现,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土壤含水量中所埋的蛹死亡特征均有一个相同趋势,即发黑、发霉——肿胀——腐烂——残留部分蛹体。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蛹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蛹体含水量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尤以在最低的土壤含水量条件下蛹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蛹体含水量最低,分别为(-20.2±1.1)℃、(-11.95±2.5)℃和(57.6±7.7)%。在室外变温条件下,结果初步表明蛹室对蛹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全列虫属(Holosticha)—新记录种宋碧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环保室武汉430072于天目山亚热带土壤原生动物调查中,发现全列虫属一新记录种——弯全列虫Hoforoicha。智一nZOthe。土样采自浙江省天目山仙人顶,海拔1500m,土深0—...  相似文献   

19.
郑霞林  王攀  王小平  雷朝亮 《生物学通报》2010,45(2):11-14,F0004
鳞翅目昆虫的主要化蛹场所为地下(即入土化蛹)和地上(寄主植物及地表)。入土化蛹的昆虫挖掘蛹道,进入土壤并分泌丝状物和粘液将土粒粘在一起做成一定形状的蛹室化蛹。在地上化蛹的部位较多,有茎杆、叶片和果实等,以在茎杆内和叶片上化蛹居多。蝶类幼虫多在寄主植物上化蛹,常见种类的蛹可分为悬蛹和缢蛹。对鳞翅目幼虫化蛹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降雨和土壤湿度。通过研究鳞翅目幼虫的化蛹场所、化蛹行为及影响化蛹的因素,了解越冬蛹的化蛹场所,为野外调查、预测预报以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一、发生状况 大地蚕(Agrotis tokiouis Butter)在南京一带年发生一代,以2—4龄(主要为3龄)幼虫在杂草地或苜蓿地的土层内越冬。春间3月初,大田温度近8—10℃时即活动取食,到5月上旬(20.5℃)幼虫陆续成熟停食,在土面下1-2厘米处筑土室滞育。经6,7,8月到9月初开始化蛹,蛹期32.4天,10月上、中旬始化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