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臭椿茎中分泌道的发育及其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臭椿茎和叶柄中分泌道的结构、分布和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臭椿茎和叶柄中的分泌道分布于髓的周缘,次生木质部中无分泌道.分泌道是由一层分泌细胞围绕分泌腔而构成,分泌细胞外有1~2层鞘细胞.分泌道以裂生方式形成,其发育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原始细胞阶段、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在原始细胞阶段,一群原始细胞具浓厚细胞质,细胞核清晰可见;形成阶段,原始细胞的中央细胞间细胞壁中层降解,细胞壁分离,形成腔隙,随着分泌细胞数量的增加,分泌腔体积扩大;成熟阶段的分泌道具有12~16个分泌细胞,1~2层鞘细胞,分泌腔直径为30~50μm.组织化学研究表明,分泌细胞及分泌道内含物中含大量的萜类、多糖和脂类物质.机械创伤能够诱导次生木质部中产生创伤分泌道.臭椿茎中的分泌道和创伤性分泌道在抵御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神经垂体主要由神经分泌纤维、脑垂体细胞和微血管组成。神经分泌纤维主要是无髓鞘神经纤维,也有一些是有髓鞘神经纤维。神经垂体中还有一些多层体构造。神经分泌纤维有两个基本类型:A型纤维含有直径为1250—1750Å的神经分泌颗粒;B型纤维含有直径为450—1000Å的颗粒状囊泡。腺垂体的分泌细胞按其超显微构造的特点和所含的分泌颗粒大小不同可以区分为六个类型:催乳激素分泌细胞、促甲状腺激素分泌细胞,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细胞、促生长激素分泌细胞、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和后腺垂体的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3.
淡水育珠蚌外套膜表皮细胞分泌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用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对3种淡水育珠蚌外套膜表皮细胞的分泌方式进行了观察研究。几种显微镜观察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外套膜细胞的分泌方式主要有小泡式的局部分泌;液流式、缺口式的顶浆分泌和巨浆分泌;分泌物排出时连同整个细胞一起排出和形成复层表皮后外层脱落的全浆分泌。内表皮细胞以小泡式和缺口式分泌为主;外表皮细胞多为液流式分泌和全浆分泌。内表皮分泌活动表现为持续性和连续性的特点,观察相邻细胞同时可见到各种不同的分泌时相;外表皮分泌活动呈节律性和区段性的特点,分泌活动旺盛的细胞区段和无分泌活动的区段相间出现。以上结果表明内、外表皮细胞在分泌方式及分泌物性质上均有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内、外表皮功能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生成素(hepatopoietin ,HPO)是一种分泌蛋白.为了研究肝细胞生成素的分泌途径,利用SignalP软件分析了HPO的氨基酸序列,但HPO序列中没有经典分泌蛋白的信号肽.Western印迹实验证明,HPO能以双体形式从细胞中分泌出来.特异性体外阻断实验表明,布雷菲尔德菌素A(brefeldinA)和莫能菌素(monensin)都不能阻断HPO的分泌,说明HPO并不通过经典的内质网 高尔基体(ER -Golgi)途径分泌;优降糖(glyburide)对HPO的分泌没有抑制作用,说明HPO的分泌并不是由ABC1(ATP bindingcassette)转运子介导的;DNP和NH4Cl也不能刺激HPO的分泌,说明内体 溶酶体系统不参与HPO的分泌.上述结果表明,HPO是一种非经典分泌蛋白(non classicalsecretoryprotein) ,能以双体形式从细胞中分泌出来.但和已知的非经典分泌蛋白IL -1β不同,HPO的分泌并不是通过ABC1转运子介导的,内体 溶酶体系统也不参与其分泌.  相似文献   

5.
丝状真菌由于其胞外蛋白分泌的高效性,成为生产酶制剂的高效细胞工厂.近年来针对真核生物胞外蛋白分泌途径的研究发现,丝状真菌蛋白的分泌途径相比其他真核生物具有高效分泌的特性.为了研究丝状真菌高效分泌的机制,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丝状真菌分泌途径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且选取了分泌途径中关键环节的数种蛋白进行分析,通过与其他真核生物相关蛋白进行结构与序列比对,推测了丝状真菌胞外蛋白高效分泌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6.
金丝桃属植物叶中分泌结构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整体透明法、石蜡制片法和半薄切片法,对金丝桃属9组43种l亚种1变种的植物叶分泌 结构的类型、形态、结构和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分泌结构是金丝桃属植物叶片普遍的结构特征,根据其分泌结构的特征,可划分为分泌细胞团、分泌囊(道)和韧皮部中分泌小管道等3种分泌结构。其中,分泌细胞团按其在叶片的分布可分为叶缘型和散生型;分泌囊按其在叶横切面中的位置可分为栅栏组织型、海绵组织型、居中型(位于栅栏组织型与海绵组织型之间)和横跨叶肉组织型。根据分泌囊和分泌细胞团在该属植物叶中的分布可划分为3种类型:(1)只有分泌囊的类型;(2)只有分泌细胞团的类型;(3)具分泌囊和分泌细胞团的类型。两种主要分泌结构的类型、分布密度、分布位置及其形态等方面在组间和种间均存在—定的差异,对金丝桃属属以下等级的区分具有一定意义。在此基础上,对该属分泌结构的形态演化以及金丝桃属各组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博园  王娟  高静  陈旋勐  陈莹 《广西植物》2020,40(4):471-481
为探明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var.formosana)根中分泌道发生方式、分布及其挥发油转运积累特征,该研究利用光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分泌道发生过程及挥发油转运特征,结合组织化学定位确定挥发油的主要积累部位。结果表明:杭白芷根中分泌道由中柱鞘细胞最先发生,次生结构中分泌道主要分布在韧皮部和皮层中;挥发油的合成不仅与分泌细胞中质体及细胞质有关,而且还与周围细胞关系密切;分泌细胞内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丰富,可能先通过形成小泡参与转运,再经由细胞壁向腔道内转移;相邻分泌细胞靠近角隅处的细胞壁分泌活动活跃,腔道内积累大量电子致密物质;成熟分泌道中分泌细胞及其腔道内积累大量油滴,因此挥发油主要积累场所为分泌细胞及其腔道。该研究明确了杭白芷根中分泌道的发生方式、分布及其挥发油积累部位,揭示了分泌道发育过程中挥发油的转运积累特征,为进一步阐明分泌组织生长发育与有效成分积累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杭白芷根中分泌道结构及其挥发油的分泌,并重点探讨分泌道中挥发油的分泌过程。结果显示:(1)杭白芷的分泌道是由上皮细胞围绕着的伸长的胞间隙,腔道内贮存着挥发油。(2)分泌道细胞的质体、细胞基质以及线粒体参与挥发油或其前体物质的合成。(3)在分泌道发育的后期,大量小泡与分泌细胞的液泡膜和细胞质膜融合,将其内的物质释放进入空腔。研究认为,杭白芷分泌道中挥发油主要合成部位为质体及细胞基质,之后以扩散渗透或通过膜质小泡与液泡及质膜融合这两种方式分泌到空腔内,丰富的线粒体可能为这一系列过程提供能量。  相似文献   

9.
青麸杨分泌道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育麸杨分泌道的结构、分布和发育。青麸杨的分泌道是由14—41个分泌细胞围绕细胞间隙而成的腔道,分泌细胞外侧又被多层扁平的鞘细胞所包围。青麸杨的分泌道主要分布于根、茎、叶、花和果实的维管束的韧皮部内,此外,茎的髓中也有少量分泌道,分泌道位于木质部脊处的薄壁组织内,排列成一圈。青麸杨各器官中的分泌道的发生方式一致,都是裂生方式起源的。  相似文献   

10.
真核细胞非经典蛋白分泌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楠楠  刘欣  孙晶  吴毓  李庆伟 《遗传》2009,31(1):29-35
在生物体中, 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细胞生长、分化、发育、增殖、凋亡等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 而蛋白分泌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大多数分泌蛋白都是通过内质网-高尔基体(ER-Golgi)途径分泌的。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存在着一类无信号肽的分泌蛋白, 这类蛋白不依赖ER-Golgi途径就能分泌到细胞外发挥功能, 被称为非经典分泌蛋白。非经典蛋白的分泌有其特有的机制, 它对ER-Golgi分泌途径是一种必要和有益的补充。非经典分泌与细胞增殖、免疫反应、肿瘤形成、传染病病理学等密切相关。文章旨在对非经典分泌蛋白的特点、分泌机制及生物学意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用外源性雄激素引起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和睾丸间质细胞分泌抑制,对这两种细胞中的溶酶体及分泌吞噬和自体吞噬活动进行了超微结构形态观察和半定量分析。实验中应用了CMP酶细胞化学技术和免疫胶体金技术。研究结果显示,在分泌受抑制状态下,垂体促性腺激素细胞中溶酶体增多,分泌吞噬活动加强;与此同时,睾丸间质细胞也表现溶酶体增多、自体吞噬活动加强。这些结果不仅再次证明在分泌蛋白质激素细胞中溶酶体以分泌吞噬的方式参与了激素分泌调节,更重要的是初步证明在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分泌调节中,也有溶酶体的参与,其形式是自体吞噬作用。细胞通过自体吞噬作用得以在短时间内清除一部分合成激素的细胞器和其中的激素,这可能是分泌类固醇激素的细胞及时有效地调整激素分泌量的一项重要机制,与分泌蛋白质激素细胞的分泌吞噬有着相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火炬树分泌道的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火炬树分泌道的结构、分布和发育。火炬树的分泌道是由一层分泌细胞及其外侧1—5层薄壁组织细胞组成的鞘细胞所包围。分泌道主要分布于根、茎、叶、花和果实的维管束的韧皮部内,此外,在茎的髓部也存在散生的分泌道。各类器官中的分泌道都以裂生方式发育;营养器官中的分泌道先于维管分子分化,生殖器官中的则后于维管分子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贯叶连翘的分泌结构及其与金线桃素积累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贯叶连翘地上器官分布着分泌细胞球(黑色腺点)、分泌囊(半透明腺点)和分泌道(半透明腺条)3类内部分泌细胞,分泌细胞球在茎,叶和花器官中均有分布,由2层鞘细胞包围多个分泌细胞的构成实心的分泌细胞团。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枯草芽孢杆菌脂肪酶A(Lipase A)为报告蛋白,尝试利用4种非经典分泌蛋白质及其前50个氨基酸作为分泌信号以实现其分泌表达。【方法】我们扩增了脂肪酶A的编码基因和非经典分泌蛋白质的编码序列,构建了8种针对脂肪酶A的分泌表达载体,并转化至枯草芽孢杆菌WB800菌株,通过测定重组菌株的酶活、利用蛋白质电泳和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脂肪酶A的分泌情况【结果】以Pdh A的氨基酸序列和Sod A、Eno的前50氨基酸序列作为分泌信号的重组菌株较好的实现了脂肪酶A的分泌表达。【结论】部分非经分泌蛋白质的编码基因或其前50个氨基酸序列能够引导脂肪酶A分泌至细胞外。  相似文献   

15.
用免疫组化和光镜、透射电镜等观察了中国少棘蜈蚣毒腺的结构。结果显示,纵贯颚肢的弯月形毒腺为单管泡状腺,主要由柱状分泌细胞和介于其间的纤细表皮细胞组成。被肌肉束环绕的分泌细胞辐射状排列于几丁质的毒液导管外,其纤细的颈部由环状括约肌控制,分泌端以折叠回转的单向瓣膜经导管壁上的孔道直接伸入管腔,膨大的盲端直达毒腺底膜。高电子密度的分泌溶酶体向分泌口汇集时电子密度逐渐降低并降解为分泌小泡,其中的杆状结晶样毒蛋白也经无定型状态逐渐分散,经胞吐作用进入管腔并进一步疏散和均质化。免疫组化显示,分泌细胞颈部密集的分泌颗粒的主要成分为毒蛋白,毒蛋白在分泌细胞中呈明显的向心式梯度增强型分布。根据上述观察,提出了蜈蚣毒液以分泌溶酶体介导的非经典途径分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蛋白质分泌对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革兰氏阴性菌中,蛋白质分泌包括两步和一步分泌途径,主要涉及Sec、SRP和Tat途径.近年来发现I-Ⅳ型途径也参与胞内蛋白质转运.主要介绍革兰氏阴性茵蛋白分泌的机制及生理意义.对于细菌蛋白分泌机制的深入研究将为细茵蛋白质分泌工程和病原微生物的防治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中国芸香科植物叶分泌囊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整体透明、石腊和薄切片方法对芸香科22属,40种和2变种植物叶分泌囊的形态结构和分 布进行了比较研究。成熟分泌囊都由鞘细胞和一层上皮细胞围绕圆形腔隙构成,上皮细胞扁平,细胞壁 薄、完整,故分泌囊属裂生方式发生。鞘细胞1~5层,不同种类的层数有变化,个别种缺乏。内层鞘细 胞为扁平的薄壁细胞,外层的细胞壁较厚。分泌囊的形态结构、着生位置和分布密度等在不同属或不同 种间存在一定差异。根据分泌囊在叶中的分布位置和形态结构特点,可将其划分为:叶缘齿缝分泌囊, 叶肉分泌囊和两者混合型。叶肉分泌囊又可分海绵组织分泌囊和栅栏组织分泌囊。在此基础上对该科各类型分泌囊的形态演化关系以及各亚科或各属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铝胁迫下黑麦和小麦根尖分泌有机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建立的活体根培养及微量根尖分泌物收集系统,对铝胁迫下黑麦和小麦根尖分泌的有机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0、100、200、300μmol·L-1 AlCl3处理后黑麦根尖分泌柠檬酸和苹果酸,而铝仅诱导小麦根尖分泌苹果酸。铝处理3h后,根尖分泌的苹果酸显著增加,并在9h内维持较高的分泌速率。铝诱导黑麦根尖分泌柠檬酸有明显的迟缓期,Al(300μmol·L-1)处理后的最初3h,根尖分泌的柠檬酸并不显著增加。在铝溶液中添加的阴离子通道抑制剂A-9-C(20、60、100μmol·L-1)显著抑制根尖分泌有机酸。然而,将黑麦根尖浸泡于含异三聚体G蛋白激活剂霍乱毒素(50ng·mL-1)后,根尖分泌的有机酸显著增加。说明建立的微量根尖分泌物收集系统适合于铝诱导根尖分泌有机酸的研究,小麦和黑麦根尖在铝胁迫下以不同模式通过阴离子通道分泌有机酸,而异三聚体G蛋白可能介导根尖分泌有机酸。  相似文献   

19.
植物表达分泌蛋白的运输及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泌途径主要由内膜系统构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对于分泌蛋白的运输及定位具有重要作用。分泌蛋白的运输包括顺行途径和逆行途径。蛋白质通过质流和受体介导的途径运输到小泡中。在植物中,分泌蛋白的运输主要通过小泡和相连的小管来完成。分子伴侣和质量控制不仅能优化新合成蛋白的折叠和组装,而且去除了有折叠缺陷的蛋白。分泌蛋白的定位需要特定的信号肽,而高尔基体固有蛋白以依赖跨膜长度的方式,沿着分泌途径的细胞器分布。本文对植物表达分泌蛋白的分泌途径及定位、相关的分子伴侣和质量控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蜜腺位于花瓣内侧,按Fahn蜜腺分类法,属花被蜜腺;其由分泌表皮细胞构成,从植物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又属典型的非结构蜜腺;经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淀粉粒的动态不明显,因此又属非淀粉蜜腺。唐古特白刺的分泌表皮细胞,在蜜腺发育过程中特化为分泌表皮毛,分泌腔原始细胞在蜜腺发育过程中裂解成分泌腔,分泌表皮上具有特殊的角质层纹理,在分泌表皮细胞发育过程中,液泡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其变化与蜜汁的合成和分泌规律相关,液泡是参与了多糖物质的降解、蜜汁的转运等物质的循环而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淀粉和糖原的动态不明显。最后形成的蜜汁经分泌腔,由分泌表皮细胞特化为单细胞的表皮毛中泌出,在败花期时,分泌表皮毛萎缩并随花瓣一起脱落,泌蜜由此停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