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稻米蒸煮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米品质越来越成为我国稻米市场的决定因素。本对包括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的遗传,以及对上述品质性状间及其与某些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稻米蛋白营养品质及其遗传改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米富含淀粉,贮藏蛋白易被消化吸收,是人类和牲畜能量及蛋白的主要来源;但其蛋白质和赖氨酸等含量偏低,因而营养不够全面。文章简要介绍了稻米蛋白质与氨基酸营养品质及其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稻米外观品质性状遗传与分子定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米外观品质主要是指稻米的粒形、垩白、透明度和籽粒色泽等,它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喜好,还与其他品质性状诸如蒸煮食用、加工等密切相关。因此,外观品质对稻米的商品价值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经典遗传与现代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对稻米主要外观品质的遗传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包括粒长、粒宽、长宽比、粒厚、垩白、透明度和籽粒色泽等。综合近年来的遗传研究结果发现,大多数稻米外观品质性状都是由数量基因控制的。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已将控制外观品质的QTL(qualitative trait locus)定位在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下一步的稻米外观品质改良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以2个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和4个籼稻品种为材料,配制籼粳交组合,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胚乳性状遗传模型对3个蒸煮品质性状(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碱消值)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直接加性和母体加性效应对三个性状的遗传变异起主要作用.基因型×环境互作主要表现为显性×环境以及细胞质×环境互作.直链淀粉含量的普通遗传率都不显著,只有较高的互作母体遗传率;胶稠度具有显著的普通直接遗传率和互作细胞质遗传率;碱消值的普通直接遗传率和普通母体遗传率都极显著.根据遗传效应预测值对供试亲本的利用价值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间接选择和遗传改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9个籼型不育系与5个籼型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配制杂交组合,采用胚乳遗传模型分析籼稻碾磨和外观品质与营养品质性状间的多种遗传相关.结果表明,籼稻稻米营养品质与其它一些品质性状间存在着较强的胚乳直接加性相关、胚乳直接显性相关、细胞质相关、母体加性相关和母体显性相关.糙米重与赖氨酸指数等以正向加性相关和细胞质相关为主的成对性状,具有较好的间接选择效果.除了糙米宽与营养品质成对性状外,糙米长厚比与蛋白质含量等以负向加性相关为主、细胞质相关不明显或为负值的成对性状,将不易取得良好的同步改良效果.多数细胞质相关具有正向的较大相关系数,表明控制不同稻米品质性状表达的细胞质效应之间的相关是不可忽视的.糙米宽与蛋白质含量等以显性相关为主的成对性状则可以在杂交稻育种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6.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粮作物,江苏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经过40多年的发展,江苏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稻米品质性状组成复杂,涉及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多方面.本文对江苏省水稻几个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研究历程进行了概括,重点对水稻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  相似文献   

7.
籼-粳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控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研究了40个籼-粳正、反交杂种稻米有关外观和蒸煮食用品质性状的遗传控制。结果表明:杂种稻米粒长和粒宽的遗传表达决定于二倍体的母体基因型,而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表达则主要受三倍体的胚乳基因型控制。细胞质效应一般不存在,但PC311(粳)的细胞质对粒长和粒宽,明恢63(籼)的细胞质对直链淀粉含量有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稻品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国内外水稻优质育种的现状 ;对香味、蒸煮、食味、营养、外观和碾磨品质 ,稻米理化特性、稻米质地特性和水稻淀粉粘滞谱特性等各项品质指标的遗传、基因效应、相互关系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比较分析 ;讨论了有关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近年来新的稻米品质研究技术及其理论发展。未来水稻育种将向着优质和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方向发展。需要重视新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利用、新基因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以及稻米评价技术体系的创新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籼—粳杂种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控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徐辰武  莫惠栋 《遗传学报》1995,22(3):192-198
研究了40个籼-粳正、反交杂种稻米有关外观和蒸煮食用品质性状的遗传控制。结果表明:杂咱稻米粒长和粒宽的遗传表达决定于二倍体的母体基因型,而糊化温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表达则主要受三倍体的胚乳基因型控制,细胞质效应一般不存在,但PC311(粳)的细胞质对粒长和粒宽,明恢63(籼)的细胞质对直链淀粉含量有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粳稻品质性状间及其与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文彦  张鉴  邵国军  周鸿飞  曹萍 《遗传》2005,27(4):601-604
利用朱军等提出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采用 3×3 NCⅡ正反交设计的亲本和部分组合F2代种子,分析了品质性状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AC间及上述品质性状与株高、穗部性状等的遗传相关,以期为粳稻育种后代选择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精米重与糙米率存在极显著的母体加性相关;虽然控制品质性状的主要遗传效应分量与植株性状相应遗传效应分量遗传协方差不显著,但在其他相应遗传效应分量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Macrophyte decomposition is a critical process that affects carbon and nutrient cycling, and energy flow,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the detail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remain unclear. For the present study, a litter bag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ediment-borne nutrient and litter quality on the decomposition rates and nutrient release of four macrophyte life forms (emergent macrophyte: Phragmites australis, free-floating macrophyte: Hydrocharis dubia, floating-leaved macrophyte: Nymphoides peltata, submerged macrophyte: Ceratophyllum demersum), and a species mixture.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itter qualit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macrophyte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release. High-quality litter species (high initi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s, as well as low C:N, C:P, and N:P ratios) decomposed more rapidly than low-quality litter species, and the initial C:N and C:P ratios, rather than the initial N and P contents, were effective indicators of the decomposition rate of macrophytes. Sediment-borne nutrients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decomposition rate, yet a strong effect on the release of N and P, although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litter quality and sediment-borne nutrient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decomposition rate. Three-way ANOVA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litter quality imparted a more potent effect on the macrophyte decomposition rate and release of N and P than sediment-borne nutrients. These results implied that litter quality interacts with sediment-borne nutrients and may control macrophyte decomposition in shallow lakes.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17.
群体遗传学下动物驯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子龙  赵毅强 《遗传》2021,(3):226-239
动物驯化是将野生动物改变为能够长期稳定饲养的家养动物的过程。作为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内容,驯化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和人类的密切关系,驯化不仅改变了动物的野生状态,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性和文明进程。动物驯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包含驯化祖先是谁、驯化所产生的改变及驯化时间地点等。随着高通量基因组技术和对应分析方法的发展,目前研究动物驯化一般基于群体水平,在群体遗传学的框架下研究动物驯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本文总结了群体遗传学下动物驯化研究的相关内容,包括群体动态历史、选择信号、基因交流等,着重介绍了基因选择初始时间和基因交流时间两个新的拓展内容及分析方法,概述了家猪(Sus scrofa f. domestica)、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绵羊(Ovis aries)和山羊(Caprine hircus)等几种主要农业动物近期驯化研究的进展,以期为动物驯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视角。  相似文献   

18.
Progress and prospects in human genetics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9.
乌拉尔图小麦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拉尔图小麦(T.urartu)是四倍体小麦和普通小麦A基因组的供体,它在普通小麦的发育和进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该物种的发现、形态特征和在分类学上的位置,然后从遗传多样性、它与小麦属内其它种的关系、构建基因组文库和1Ay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的研究等方面综述了乌拉尔图小麦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为了加快普通小麦遗传学、发育和进化、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本文建议今后应重点从挖掘优异基因、构建遗传图谱及分离探针和微卫星引物等方面对乌拉尔图小麦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Progress in comparative genetics of nitrogen fix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