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利用数码显微镜进行连续观察和拍照记录,对沱江宽体沙鳅胚胎发育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描述,并确定了到达各发育期所需的时间.成熟卵直径为0.9~1.1 mm.受精卵卵膜吸水膨胀之后直径为1.6~1.9 mm,半漂流性.卵膜直径较小是区分宽体沙鳅和其他鳅科漂流性鱼卵的标志性特征.水温23℃±0.5℃,受精卵历时27 h孵出.胚胎发育过程可划分为7个阶段、28个发育期.初孵仔鱼全长约为3.5~3.8 mm.建议水利工程规划及建设中应该保留满足漂流性卵胚胎发育的足够长的天然河段. 相似文献
3.
以中华沙鳅为母本,宽体沙鳅为父本,通过人工杂交获得受精卵,运用数码体视显微镜对杂交种的胚胎发育进行观察拍照,并对杂交种胚胎发育各时期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受精卵直径1.41 mm±0.16 mm,吸水膨胀后直径达1.91 mm±0.09 mm,半漂流性。25℃±0.5℃水温条件下,受精卵历时25 h 50 min孵出。胚胎发育过程分为7个阶段、27个发育期。初孵仔鱼全长4.71 mm±0.12 mm。经统计,杂交种受精率46.84%,孵化率72.84%,仔鱼畸形率8.62%,表明这两种沙鳅属间杂交表现出亲和性。 相似文献
4.
2010年5~9月从长江支流沱江收集性成熟宽体沙鳅个体,研究了其个体生殖力及其与多项生物学指标的关系。实验鱼共76尾,由2+、3、4龄鱼组成。其绝对生殖力(F)为414~9625粒,平均3230粒;体长相对生殖力(FL)为50~837粒/cm,平均324粒/cm;体重相对生殖力(FW)为21~789粒/g,平均227粒/g;绝对生殖力、体长相对生殖力和体重相对生殖力与成熟系数呈幂函数相关,回归方程为:F=177.99GSI0.9872,FL=20.315GSI0.9592,FW=13.957GSI0.9542;绝对生殖力和体长相对生殖力与体重呈幂函数相关,回归方程为:F=9.4876M1.9425,FL=2.2684M1.6597。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宽体沙鳅(Sinibotia reevesae)的种质特征,以野生宽体沙鳅为材料,采用腹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肾组织细胞短期培养、常规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以鸡(Gallus gallus)血细胞DNA含量(2.50 pg/2c,2c指二倍体)为标准,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宽体沙鳅外周血细胞的DNA含量。结果表明:(1)宽体沙鳅的染色体数目为2n=96,核型组成公式为2n=36m+14sm+20st+26t,染色体总臂数NF=146;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2)宽体沙鳅的DNA含量为(2.60±0.36)pg/2c。通过与其他26种鳅科鱼类核型进行比较,发现宽体沙鳅属于鳅科鱼类中的特化类群,其染色体核型经历了罗伯逊易位和染色体多倍化等过程。本研究结果可为宽体沙鳅种质资源保护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对长江上游支流沱江资中段69尾宽体沙鳅Sinibotia reevesae和长江干流宜宾段、南溪段及沱江资中段141尾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的10个常规可量性状与20个框架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主成分分析并不能区分宽体沙鳅和中华沙鳅之间的形态差异; 依据二者在尾柄高、吻须长、D1-3(胸鳍基部起点至腹鳍基部起点之间的距离)、D7-9(臀鳍基部后末端至尾鳍基部腹部起点之间的距离)和D9-10(鳍基部腹部起点至尾鳍基部背部起点之间的距离) 等形态特征的显著性差异(P<0.05), 并结合其繁殖生物学特征, 认为中华沙鳅和宽体沙鳅应为2个有效种。建议在使用框架性状度量评价物种有效性时需选择恰当的形态指标, 数据分析应结合物种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1、2、3龄宽体沙鳅养殖群体的肌肉营养成分及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 (1)各年龄组宽体沙鳅肌肉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较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长趋势。其中, 粗蛋白在2龄和3龄组增长不显著(P>0.05), 粗脂肪增长显著(P<0.05)。(2)各年龄组肌肉氨基酸组成相同, 均以鲜味特征氨基酸谷氨酸含量最高, 其次为天门冬氨酸; 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 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分别为2.22、2.08和2.12。(3)各年龄组宽体沙鳅脂肪酸在组成和含量上略有差异, 表现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P<0.05); 不饱和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P<0.05);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2龄组最高(P<0.05)且EPA+DHA含量随年龄的增长递增(P<0.05)。综上, 各年龄段宽体沙鳅肌肉营养丰富, 味道鲜美, 以2龄鱼体营养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8.
应用解剖学方法对中华沙鳅(Sinibotia superciliaris)、宽体沙鳅(S. reevesae)、紫薄鳅(Leptobotia taeniops)、小眼薄鳅(L. microphthalrna)脑的形态结构和特征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上述沙鳅亚科4种鱼脑的形态结构与真骨鱼类相似,由端脑、间脑、中脑、小脑、延脑5部分组成。脑各部分结构在属内差异不显著,属间除相对大脑体积和相对小脑体积存在极显著差异外,其他部分均无显著差异。紫薄鳅和小眼薄鳅大脑及小脑体相对体积较大,可能与喜营流水生活,需具有较高运动协调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四川动物》2016,(1)
选取健康的性成熟雄性宽体沙鳅,运用JSM 6510LV型扫描电镜、H-7500型透射电镜及Motic-BA210数码显微镜分别观察了宽体沙鳅精子的超微结构及不同浓度Na~+、K~+、Ca~(2+)对其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宽体沙鳅精子头部圆球形,无顶体,细胞核后端有一植入窝凹陷,凹陷深度为细胞核长径的1/6。中片由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组成。中心粒复合体分为近端中心粒和基体,两者呈"L"型排列;袖套呈两侧不对称分布,一侧狭长,另一侧肥厚。尾部主要由轴丝组成,为典型的"9+2"型双联微管结构,微管动力蛋白臂明显。以Na Cl、KCl和Ca Cl_2浓度分别为75 mmol·L~(-1)、0.5 mmol·L~(-1)和5 mmol·L~(-1)作为宽体沙鳅精子的激活介质,效果最佳。建议实际生产中选取合适的激活介质进行人工授精。 相似文献
10.
对2010年4~11月采集于沱江资中段的573尾宽体华鳅(Sinibotia reevesae)进行了繁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宽体华鳅性腺发育分为6期,5月卵巢发育到Ⅳ期,精巢发育到Ⅴ期。繁殖期在5~8月,盛期为6~7月,可通过胸鳍和生殖孔差异辨别性别。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1.15,2~3龄性成熟,性成熟最小年龄两性均为2龄,为补充群体占优势的繁殖群体。雄性(Ⅴ期)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71 mm,体重5.43 g,成熟系数4.76%,雌性(Ⅲ期)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76 mm,体重7.80 g,成熟系数1.46%。成熟卵巢中卵子大小基本一致,卵径分布为单峰型,属于单次产卵类型;繁殖群体体长76~120 mm,体重7.80~41.60 g;卵小,沉性,野生条件下胚胎发育需要流速较快的流水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华花龟消化系统的组织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的方法,对4只成体中华花龟(Oeadia sinensis)的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中华花龟的消化道管壁除口腔外均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消化道各部分的差别主要在于粘膜层和肌层,舌、咽上皮为复层柱状上皮,食道、胃、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大肠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食道粘膜上皮特化成与水呼吸有关的绒毛,胃体部肌层最发达,内斜中环外纵相间排列,厚约652.6±41.2μm,小肠绒毛长而密集呈叶状;肝实质内含大小不等的色素细胞,门管区明显,肝小叶分界不清;胰腺腺泡细胞发达.内分泌细胞零散分布。 相似文献
12.
13.
14.
石磺消化系统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石磺消化系统各部分结构进行组织学观察.石磺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消化道包括口、食道、贲门胃、幽门胃、中肠和后肠,不具吻;消化腺包括肝胰腺、唾液腺和肛门腺.在光学显微镜下,消化道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组成;肌层主要为环肌,粘膜层主要为柱状细胞.肝胰腺甚为发达,组织结构显示肝胰腺由很多分支的腺管组成,腺管由腺细胞、分泌细胞等组成.唾液腺和肛门腺发达. 相似文献
15.
对凹耳臭蛙Odorrana tormota消化系统进行了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消化道可以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直肠,末端开口于泄殖腔。肝脏和胰腺为消化腺。消化道管壁的组织结构均为4层结构,由管腔向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胃黏膜层中含有许多胃腺,可明显分为腺颈部和腺体部。小肠含有十二指肠腺,直肠含有直肠腺。肝脏发达,分为左、中、右3叶,肝小叶界限不明显。胰腺中的腺泡由腺细胞围成。凹耳臭蛙肠全长与头体长之比为0.44~0.91,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无尾两栖类中最小的。 相似文献
16.
2005年10月~2006年5月,用组织学技术研究中华蟾蜍颈动脉腺结构。结果表明,颈动脉腺位于外颈动脉基部,圆球形,深红色至棕褐色。组织结构显示:颈动脉腺的外壁是动脉管壁的延续,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整个外壁厚薄不均。颈动脉腺的最大特点是中膜和内膜并不像一般血管形成环圈状,而是从不同部位向管腔突出延伸、相互连接构成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迂回曲折的网状血管。管腔大者,管壁厚,弹性纤维、平滑肌纤维多,内膜靠腔面内皮细胞多成立方状,细胞核端位近圆形;管腔小者,管壁薄,弹性纤维、平滑肌纤维少,内皮细胞扁平、排列稀疏,胞核长梭形;一些区域管径极小,管壁极薄,成为开放的血窦,只允许一个血细胞通过。网状管壁间有密集成团的大型类上皮细胞等细胞分布。据结构推测中华蟾蜍颈动脉腺有调节血压等功能。 相似文献
17.
5种红树科植物叶片的比较解剖及其生态适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石蜡切片法对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 Bl.)、红海榄(R.stylosa Griff.)、秋茄(Kandelia candel(Linn.) Druce)、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Linn.) Savigny)和海莲(B.sexangula(Lour.) Poir.)等5种红树科植物的叶片进行解剖学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5种红树科植物叶片的表皮均有厚的角质膜和下皮层,表皮和下皮层的细胞常含有单宁;上表皮无气孔器;栅栏组织多层;木质部非常发达。说明了红树科植物的叶片具有很强的耐旱能力;同属植物的叶片在解剖结构上有着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