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可行性,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为骨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方法:取SPF级5周龄健康SD大鼠2只,脱颈处死,分离双下肢股骨、胫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BMSCs;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传代细胞生长情况、绘制生长、贴壁率曲线,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物、诱导成成骨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应用全骨髓贴壁法可在体外分离出活性好、纯度高的BMSCs。倒置显微镜下可见原代细胞呈梭形、多角形,传代细胞形态均一呈纤维样;P3代BMSCs经流式细胞鉴定:CD44、CD90高表达,CD31、CD45低表达;定向诱导向成骨细胞分化,可见明显矿化结节。结论:证实应用全骨髓贴壁培养法体外可成功分离BMSCs,所分离培养、纯化的细胞生物学稳定,纯度高、活性好,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为骨组织工程、骨质疏松症和骨折不愈合疾病的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集兔股骨及胫骨骨髓组织,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和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绘制原代、第1、3、8代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培养鉴定,观察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培养的BMSCs呈纺锤形、长梭形,旋涡状排列、放射性生长,增值活跃.各代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细胞增值活跃.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分子阳性,CD34和CD45分子阴性.经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后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和油红O染色阳性.结论:成功建立了兔B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有效方法,扩增的BMSCs仍保留多向分化潜能,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分离培养以及扩增的方法并鉴定。方法:取100g左右雄性SD大鼠后肢股骨、胫骨骨髓,原代全骨髓培养法,多次传代纯化,体外扩增后,观察细胞形态,并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90、cd105细胞因子,鉴定是否为BMSCs。结果:所获取的细胞呈长梭形,呈现特征性的漩涡状生长,CD34阴性,CD90、CD105阳性。结论:利用全骨髓培养法成功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代以内的细胞纯度高,活性好。全骨髓培养较为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分离培养以及扩增的方法并鉴定。方法:取100g左右雄性SD大鼠后肢股骨、胫骨骨髓,原代全骨髓培养法,多次传代纯化,体外扩增后,观察细胞形态,并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90、cd105细胞因子,鉴定是否为BMSCs。结果:所获取的细胞呈长梭形,呈现特征性的漩涡状生长,CD34阴性,CD90、CD105阳性。结论:利用全骨髓培养法成功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代以内的细胞纯度高,活性好。全骨髓培养较为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纯化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方法,分析其部分表型特点。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传代扩增,测定生长曲线,形态学观察,免疫细胞化学及图像分析测定细胞表面抗原和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SCs属骨髓中单个核细胞,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MSCs在含10%小牛血清的L-DMEM中生长性状相对稳定,1、3、5代细胞生长曲线基本一致,增殖速度快。细胞呈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均一表达CD44、CD54、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Ⅰ型胶原(CollagenⅠ)。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一种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大鼠骨髓MSCs的方法,MSCs稳定表达CD44、CD54、FN、CollagenⅠ。  相似文献   

6.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求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培养与分离简单易行的方法,为下一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打好基础。方法:取3个月龄家兔1只,经双侧髂前上棘抽取骨髓共5.0 ml,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相结合分离、纯化获得BMSCs,倒置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特性,流式细胞仪鉴定CD34、CD133表达。结果:接种细胞于24小时有少量细胞贴壁,72小时多数细胞可贴壁,贴壁细胞形态多为长梭型或多边形,原代细胞呈集落生长,12-16天可达90%融合,1%胰酶消化后传代培养,培养至第三代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90%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论: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与贴壁筛选法可成功分离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此方法简单易行,成功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7.
应用犬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犬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分离、扩增,观察生长情况,评价其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法分离犬BMSCs,培养扩增,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Hoechst33342标记后传代,检测细胞荧光.结果:分离的BMSCs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到SH2-ir、Vimentin.ir、a2-SMA-ir细胞,标记后细胞生长旺盛,荧光无衰减.结论:BMSCs可以作为构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MSC),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足月胎儿脐带分离、纯化和培养h UC-MSC,健康成人骨髓肝素抗凝后,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和培养h BM-MSC;用倒置显微镜观察两种细胞的形态及细胞生长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第3代细胞表面标志的表达,Von?Kossa染色及油红O染色检测分化潜能。结果镜下两种细胞均为贴壁生长,形态为均一的成纤维细胞样,取相同数量的细胞传代接种后,h UC-MSC的增殖速率快于h BM-MSC,两种细胞具有均一的细胞表型,均表达CD29、CD44、CD105,不表达CD45、CD34、HLA-DR、HLA-G、CD80、CD86,两种细胞都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但h UC-MSC的分化潜能更强。结论 h UC-MSC与h BM-MSC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且前者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h UC-MSC有望成为h BMMSC理想的替代来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体外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分离应激耐受多系分化细胞(Muse cells)及其扩增培养的技术方法.方法 分离、扩增、鉴定BMSCs,应用长时间应激方法酶消化分离Muse细胞,悬浮扩增培养4d后Western blot鉴定特异性抗原.结果 第3代生长良好的BMSCs中表达CD29、CD90而不表达CD45的占细胞总数的97.89%.长时间酶消化结合悬浮培养后,以酶消化8h组细胞表达CD105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符合Muse细胞特征.结论 Muse细胞可由BMSCs经消化分离扩增获得,可望为其进一步研究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PMSCs)的体外分离和培养方法,建立稳定的PMSCs体外培养扩增体系。方法:将胎盘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法分离,获得并培养人PMSCs,观察细胞形态及其超微结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及CD14、CD29、CD34、CD44、CD45的表达,研究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结果: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人PMSCs贴壁生长,为成纤维细胞样,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CD14/CD34/CD45阴性,CD29/CD44阳性,核浆比大,细胞周期检测G0/G1期约占95%,具有原始细胞的特征。结论:体外获得的PMSCs形态单一、生长稳定、增殖能力较强,具有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细胞形态、表面标志。由于其来源方便、丰富,无伦理学限制,因此可进一步用于细胞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离、培养、纯化家猫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获得细胞的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为进一步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移植实验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家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多次更换培养液获得较纯化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根据第1、3、5、7、9代细胞的镜下增殖情况绘制出生长曲线;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抗原CD34、CD44和CD90的表达率。结果: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呈梭形或纺锤形;原代细胞生长丛集成片,5~7 d达到融合,进行传代;培养到第三代以后,细胞出现相对均匀的梭形扁平外观,迅速增殖的细胞呈涡流样排列;第3、5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强于第7、9代;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细胞的CD34、CD44和CD90阳性率分别为17.5%、97.9%和91%,这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一致。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性,成分相对单一,第3、5代细胞纯度高,增殖能力强,适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治疗疾病已经逐渐成为现实,但是作为被移植的种子细胞,BMSCs体外传代能力非常有限,种子细胞来源极为贫乏。本研究通过差速贴壁筛选的方法分离出一种猪BMSCs的衍生细胞株,命名为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derived cells,BMSDCs)。分别对BMSDCs与BMSCs细胞进行细胞生物学特性分析,探讨其体外诱导分化特性,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表面标记物。结果表明,BMSC和BMSDCs细胞倍增时间分别为31.3 h和30.3 h,平均传代时间分别为3-5 d和2-3 d;两种细胞均阳性表达CD34、CD90,阴性表达CD44、CD45;经体外诱导后均可分化为成脂细胞和成肌细胞。在传代能力上,前者可传代15至20次,后者可长期传代(200次以上)且维持正常染色体特征。研究认为在适宜的实验条件下,体外培养的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衍生细胞——BMSDCs能够稳定生存增殖并维持BMSCs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分离、纯化和体外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定期换液,分离纯化出生大鼠MSC,传代扩增,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大鼠MSC的表面抗原。含地塞米松、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和胰岛素的培养液诱导MSC分化后,油红O染色鉴定。结果 大鼠MSC体外扩增10代以上,稳定表达CD44、CD54、CD106。油红O染色显示诱导后,71.2%有脂滴积聚。结论 从大鼠骨髓分离、纯化、体外诱导培养MSC,可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表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在体外缺氧环境下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和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分离成人骨髓血MSCs并进行体外培养扩增,传代至4代进行实验,流式细胞仪鉴定MSCs表面标志.BMSCs缺氧培养0h(对照组)、12h、24h和48h后,RT-PCR检测SDF-1和VEGF基因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SDF-1和VEGF蛋白含量.HUVECs传代培养后分成三组进行实验:对照组、BMSCsCMN-HUVECs组,BMSCsCMH-HUVECs组,MTT检测三组细胞增殖能力,体外血管形成实验分析三组细胞在Matrigel上管腔样结构形成情况.结果 (1) BMSCs呈旋涡状长梭形即纤维母细胞样生长;(2) 人BMSCs阳性表达CD29、CD44和CD90,而CD34、CD45和CD106为阴性;(3) BMSCs缺氧培养后SDF-1和VEGF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均较常氧培养显著增高(P均<0.05);(4) BMSCsCMH明显提高HUVECs增殖能力(P<0.05),显著增加HUVECs在Matrigel上形成管腔样结构的能力(P<0.05).结论 人BMSCs在缺氧环境下通过旁分泌SDF-1和VEGF提高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管腔样结构形成能力,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脊髓型肌萎缩症(SMA)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体外培养体系,研究反义寡核苷酸(ASO)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深入研究SMA发病机制及药物筛选提供可靠的体内模拟工具细胞。方法 选取刚出生4 d的SMA小鼠,CO2窒息法处死后,于75%乙醇中浸泡,分离、纯化骨髓细胞。细胞荧光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RT-PCR及Western Blot研究ASO对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2(SMN2)外显子(exon7)列入水平以及运动神经元存活(SMN)蛋白表达量;EDU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的SMA模型小鼠BMMSC具有贴壁生长、可以传代等特点;对P3代BMMSC进行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结果显示:CD44、CD29高表达,CD34、CD45低表达;转染ASO后细胞SMN2 exon7列入率显著上升以及SMN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并显著促进细胞增殖能力,同时核内Gemini bodies(gems)数量也有所增多。结论 成功建立SMA小鼠BMMSC体外培养体系,通过阳性药物ASO验证可促进BMMSC SMN2 exon7列入及SMN蛋白表...  相似文献   

16.
该文建立了一种简便、高效的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分离方法,为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采用全骨髓贴壁培养与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筛选法无菌分离Wistar大鼠BMSCs,常规传代和成骨、成脂诱导后,经显微观察、细胞计数、免疫印迹、q 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细胞形态、增殖与分化特性。结果表明,分离细胞传至3代后细胞呈漩涡状生长、形态为长梭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表面分子CD29、CD34、CD44、CD45和CD90的阳性率分别为98.21%、0.78%、91.62%、0.93%和99.27%。成脂和成骨诱导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脂蛋白脂肪酶(LPL)、骨髓基质细胞核心结合因子α1(Runx2)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细胞内分别出现了大量的红色脂滴和钙化结节。该研究运用全骨髓贴壁培养与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筛选法成功分离了BMSCs,分离细胞具有向成骨和成脂细胞分化的潜能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并建立稳定可靠的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B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利用MSC易黏附塑料贴壁生长的特性,分离MSC并进行体外扩增培养,观测其形态学特征,绘制不同代数hUCBMSC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34、CD105、HLA-DR等表达情况.结果:本法可成功、可靠地在体外自hUCB中分离培养出粘附细胞,该细胞在体外培养呈梭形或成纤维样,其指数生长倍增时问约为36h,其细胞表面表达β1整联蛋白CD29、CD105(endoglm),不表达造血细胞标志物CD34以及HLA-DR.结论:人脐带血中存在问充质干细胞,采用优化的实验方法可以提高培养成功率,稳定获得MSC并体外扩增培养.人脐带血可以作为获得间充质干细胞稳定充足的来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MSCs)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的方法,为下一步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骨髓单核细胞,接种后形成单层贴壁的成纤维样细胞.免疫荧光及PCR检测细胞表面标志及多能性基因的表达,并鉴定分离细胞的多向诱导分化潜能.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细胞10天达到融合,传代后仍具有成纤维样的形态;免疫荧光结果见波形蛋白(Vimention)和Oct4标记阳性,CD45阴性;PCR分子检测见多能性基因OCT-4,nanog的表达;细胞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脂细胞的能力.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pMSCs体外增殖能力强,纯度高,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pMSCs分离培养体系的成功建立为下一步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早孕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通过对早孕胎盘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分离,纯化和培养,寻找一种稳定、简便可获得较高纯度滋养层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通过胰酶/DNA酶联合消化法对妊娠6-10周绒毛组织进行消化,获得单细胞悬液,比较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和淋巴细胞分离液对滋养层细胞的分离纯化效果。含10?S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并比较是否应用鼠尾胶原对细胞贴壁和生长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方法对滋养层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经简化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的滋养层细胞纯度高,明显优于淋巴细胞分离液的分离效果(P<0.001);细胞生长表面预先经鼠尾胶原处理后,细胞贴壁良好,分裂生长旺盛。结论利用简化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细胞,并在应用鼠尾胶原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可以获得满意的人绒毛膜滋养层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MSCs)的分离培养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其定向诱导为内皮样细胞(ELCs)的可行性。方法:采用Percoll(1.073g/ml)分离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FBS)的LG-DMEM培养基贴壁纯化培养,倒置显微镜、免疫细胞化学法、流式细胞仪、MTT法、透射电镜(TEM)联合对rBMMSCs形态、表型、生长曲线、细胞周期以及超微结构进行鉴定;诱导后的细胞,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31、CD144(VE-cadherin)和CD34表达以及摄取Dil-ac-LDL、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结果:rBMMSCs呈长梭形,漩涡状排列。细胞生长曲线显示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符合干细胞的生长规律。透射电镜结果表明:rBMMSCs有两种不同的形态结构,其中体积较小、核质比大、胞质内细胞器稀少者为处于未分化或分化较低状态的幼稚型rBMMSCs。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第4代细胞G0/G1期为95.67%,表明绝大部分细胞处于非增殖状态;诱导后的部分细胞形态可见类似ELCs改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ECs)特异性表面标志CD31、CD34和CD144,具有摄取Dil-ac-LDL以及结合FITC-UEA-1的功能特点。结论: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所培养的rBMMSCs在体外具有定向诱导分化为ELCs的潜能,可能成为血管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