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132例患者冠脉造影(CAG)结果,结合临床诊断进行分组并分别从体表静息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测量得出QT间期离散度(QTd)与QTc间期离散度(QTcd)。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QTd.QTcd.在冠脉正常组(C组)分别是22.7±19.8ms与28.0±15.9ms,冠脉病变组(B组)分别是36.4±16.6ms,41.0±17.5ms,与前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均<0.01)。急性心肌梗塞组(A组)QTc.QTcd.分别是64.8±25.4ms,73.1±29.4ms,与前两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01)。结果显示:不但急性心肌梗塞组QTd增大,而且冠脉病变组QTd也增大。故认为心肌缺血是QTd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可能与缺血产生速度和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接受诊治的冠心病(CAD)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心电图仪检测记录24h心电图信息,将动态心电图检测为心肌缺血的患者分为A组(无症状心肌缺血)、B组(有症状心肌缺血),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心肌缺血发作阵次、ST段下降幅度、ST段下降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心率及心率失常发生率。结果:120例CAD患者中有95例患者出现心肌缺血,其中A组66例(占69.47%),B组29例(占30.53%),差异显著(P0.05)。A组ST段阵次改变明显高于B组,A组ST段下降幅度、ST段下降持续时间、心肌缺血阈变异性明显低于B组(P0.05)。A、B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发作表现出昼夜节律,在时间段6:00-12:00最高,在时间段0:00-6:00最低(P0.05)。A组患者平均心率显著低于B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准确的诊断出无临床症状心肌缺血,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QRS时限值(QRS)、QT间期延长(QT)、QTc间期(QTc)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预测心源性猝死的价值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356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研究,设为病例组,并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人2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QRS、QT、QTc及LVEF水平变化情况及其预测价值。结果:病例组QRS、QT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QT、LVE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轻度QRS、QTc显著低于中度、重度患者,QT、LVEF水平显著高于中度、重度患者;中度患者QRS、QTc显著低于重度患者,QT、LVEF水平显著高于重度患者,差异显著(P<0.05);ROC结果显示,QRS预测心源性猝死的AUC为0.989,灵敏度△为84.59%,特异度为87.68%,截断值为115.59ms;QT预测心源性猝死的AUC为0.944,灵敏度85.12%,特异度为88.45%,截断值为21.69ms;QTc预测心源性猝死的AUC为0.984,灵敏度为86.05%,特异度为88.61%,截断值为416.39ms,LVEF预测心源性猝死的AUC为0.997,灵敏度87.15%,特异度为89.05%,截断值为45.63%,(P<0.05)。结论:QRS、QT、QTc及LVEF在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检查,可显著提高心源性猝死临床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6年1月于医院接受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常规12导联及24 h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比较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结果:①24 h动态心电图对心室过感知、心房感知不良、心室感知不良检出率均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②24 h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总检出率明显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③24 h动态心电图HRV时域指标24 h内所有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相邻正常R-R间期之差均方根值(RMSDD)、全程每5 min时间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均高于12导联心电图(P0.05)。结论:24 h动态心电图对起搏器植入术后起搏功能异常、感知功能异常及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且对心率变异性诊断相对敏感,对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12导联心电图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冠心病治疗的86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86例有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取动态心电图24h进行连续监测,比较诊断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ST段发作高峰为早上6点~12点,以及最低时段为晚上12点~早上6点,两个时段的发生率具有明显差异,且P0.05;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发生次数为990次,其中观察组775次,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次数,且P0.05;两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135例,其中观察组检出121例,检出率为89.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且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灵敏性,可有效提高心肌缺血检出率,为冠心病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规心电图(ECG)与冠脉造影术(CAG)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冠心病患者,入院后先行CAG,后经ECG检查,通过CAG检查的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病变支数与ECG检查结果的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冠心病诊断结果,评价ECG与CAG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CAG诊断冠心病的阳性诊断率82.0%,ECG诊断冠心病阳性诊断率为79.0%,两组阳性诊断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CG对三组冠心病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65.0%,92.6%,96.9%,冠脉狭窄程度50%-70%时,灵敏度低于其他两组(P0.05)。经CAG诊断为冠脉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患者,采用ECG诊断时,组间灵敏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G多支病变冠心病患者容易出现漏诊、误诊情况,CAG与ECG诊断灵敏度相当,可直观反映冠脉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抬高与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195例NSTE-ACS患者按照入院时a VR导联ST段是否抬高分为ST段抬高组和非ST段抬高组;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相关检查指标、冠脉病变情况以及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脏时间(MACE)等情况。结果:与非ST段抬高组比较,ST段抬高组患者心率较快、收缩压及舒张压较高,Killip分级≥2的比例亦较高(P0.05);ST段抬高组患者血清hs-CRP、NT-pro BNP、c Tn I、CK-MB高于对应组(P0.05),LVEF低于对应组;a VR导联以外ST段压低总例数及幅度亦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5);ST段抬高组患者中冠脉三支病变以及左主干的比例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5);与非MECE组比较,MECE组中入院AVR导联ST段抬高的比例及抬高的幅度较高(P0.05);心率、NT-pro BNP、c Tn I、冠脉左主干及三支病变与NSTE-ACS患者入院时a VR导联ST段抬高呈正相关(P0.05),而LVEF与其呈负相关(P0.05);a VR导联ST段抬高是NSTE-ACS患者近期发生MACE的高危因素。结论: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抬高与严重广泛的冠脉病变及大面积心肌缺血有密切关系,可能是NSTE-ACS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采用结扎大鼠冠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动态观测Ⅱ导联心电图ST段的变化,以S-T段上移为指标反映缺血程度,观察了滇产回心草及回心康对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检测血清SOD、MDA、PGI2和TXA2.结果表明,回心草及回心康均能显著减少S-T段上移,均以2 g/kg组为显著;其1 g/kg及2 g/kg均使心肌梗塞范围缩小(p<0.05,p<0.01);均使心肌缺血大鼠血清SOD显著提高(p<0.05及p<0.01);MDA显著降低(p<0.05,p<0.01).回心草及回心康还能提高大鼠血清PGI2水平,降低TXA2含量,以回心草2 g/kg及回心康2 g/kg为显著(p<0.05),呈剂量依赖性.实验结果提示,回心草及回心康均具有抗心肌缺血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其提高PGI2/TXA2可能与其抗心肌缺血作用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电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科收治的ACS患者285例,分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NSTEMI,153例)和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STEMI,132例)。记录两组患者心电图发生ST段改变导联数,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受累血管数及狭窄程度。结果:NSTEMI组患者单支血管受累比例低于STEMI组,多支血管受累比例高于STEM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NSTEMI组发生ST段改变的导联数与冠脉血管受累数目存在正相关(r=0.355,P=0.000),与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576,P=0.176)。STEMI组发生ST段改变的导联数与冠脉血管受累数目及血管狭窄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r=-0.005,0.153;P=0.927,0.221)。结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多支血管受累为主,且发生ST段改变的导联数越多,发生多支血管受累的几率越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以单支血管受累为主。  相似文献   

10.
乳酸左氧氟沙星对豚鼠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乳酸左氧氟沙星(LVFX)对豚鼠心室肌细胞电生理的影响.方法经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LVFX,记录并分析注药后5~360 min豚鼠Ⅱ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以及校正的QT间期(QTc).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不同浓度LVFX对体外单个心室肌细胞的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作用.结果①LVFX给药量为200 mg/kg时,心电图QT间期延长19.38%±3.15%(P<0.05);在50 mg/kg和100 mg/kg等较低剂量时,QT间期延长不明显(P>0.05).②LVFX抑制IK电流,且抑制作用呈现电压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结论LVFX可能通过抑制心肌细胞IK电流引起心脏QT间期延长,临床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压晨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8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将血压晨峰≥23.6mmHg或23.6mmHg分成A组(晨峰组)79例与B组(非晨峰组)89例,所有患者均同步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具有可比性。与B组比较,A组的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频发房性早搏、房速、频发室性早搏和室速等心律失常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总数明显高于B组(=52.19,r=0.552,P0.001)。与B组比较,A组的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ST段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T改变和T波改变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情况明显高于B组(=10.05,r=0.213,p=0.001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若出现血压晨峰提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发生率增加,尤其是房性早搏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血压晨峰与患者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关系密切,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结合动态心电图夜间ST段趋势图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2月在我院疑似冠心病的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CTA、动态心电图及临床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分析比较冠状动脉CTA、动态心电图夜间ST段趋势图及两者联合诊断冠心病的诊断效能和一致性。结果:104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确诊93例(89.42%)。冠状动脉CT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0.32%,特异性为72.73%,阳性预测值为96.55%,阴性预测值为47.06%,准确率为88.46%,与冠状动脉造影的Kappa值为0.813,一致性好。动态心电图夜间ST段趋势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4.95%,特异性为63.64%,阳性预测值为95.18%,阴性预测值为33.33%,准确率为82.69%,与冠状动脉造影的Kappa值为0.724,一致性较好。有夜间ST段动态改变的冠心病检出率(84.95%,79/93)明显高于无夜间ST段动态改变的冠心病检出率(15.05%,14/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冠状动脉CTA结合动态心电图夜间ST段趋势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6.77%,特异性为90.91%,阳性预测值为98.90%,阴性预测值为76.92%,准确率为96.15%,与冠状动脉造影的Kappa值为0.923,一致性好。结论:冠状动脉CTA结合动态心电图夜间ST段趋势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优于冠状动脉CTA或动态心电图夜间ST段趋势图单独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颈股搏波传导速度(cfPWV)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90例,依据心脏彩超EF值分别分为三组,A组(EF值>40%),B组(30%0.05)。C组的cfPWV明显快于A、B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收缩压、Gensini积分和血清BNP水平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B组间脉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与A组、B组脉压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CfPWV与血清BNP水平、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cfPWV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7,其预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灵敏度为81.8%,特异性为60.9%;血清BNP水平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7,其预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灵敏度为93.2%,特异性为56.5%。结论:cfPWV与血清BNP水平、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具有相关性,cfPWV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具有中等的预测价值,但其敏感性及特异性有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病心肌缺血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180例被疑诊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36例,女性患者4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心电图与心脏彩超检查,然后对常规心电图阴性者再进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平板运动试验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普通心电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板试验是一种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的辅助诊断技术,弥补了普通心电图的不足,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早期检出率高,能为临床诊断心肌缺血提供有力证据,提高早期患者无创诊断率,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十二导联远程动态心电图对基层女性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年龄段(青年组,围绝经期组,绝经组)的基层女性患者的远程动态心电图检测指标,与同期我院门诊女性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围绝经期组、绝经组,远程女性患者和门诊女性患者的多项动态心电图指标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异常动态心电图检出率高,表明十二导联远程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提高基层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检出率,进而提高了基层地区女性心血管健康的关注度。另外,三甲医院门诊的青年女性患者动态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青年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分析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的关系及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经冠脉造影确诊的165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检测两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使用靶血管造影检测冠脉斑块形态学指标,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脉斑块形态学指标的关系,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糖化清蛋白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对功能性心肌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均小于稳定型心绞痛组,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面积均大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在165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中,发生冠脉易损斑块53例;易损斑块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非易损斑块组(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血清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与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呈负相关,与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面积呈正相关(P<0.05);经ROC曲线分析,血清糖化清蛋白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预测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发生功能性心肌缺血的AUC为0.910。结论:糖化清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冠脉斑块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有助于评估冠脉斑块易损性,联合预测功能性心肌缺血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17.
该文评估了和肽素(CPP)、正五聚蛋白3(PTX3)、脑钠肽(BNP)、磷酸二酯酶9A(PDE9A)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选取58例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为稳定性冠心病的患者,其中,冠脉狭窄≥70%组患者30例(I组),冠脉狭窄70%组患者28例(II组),两组病史情况无显著差异。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CPP、PTX3、BNP、PDE9A浓度,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PP、PTX3、BNP、PDE9A与冠脉狭窄程度是否≥70%之间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分析CPP、PTX3、BNP、PDE9A对冠脉狭窄的预测价值。研究结果表明,I组患者血浆中CPP、PTX3的水平明显高于II组(P0.05),而I、II两组的BNP、PDE9A血浆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浆中CPP、PTX3的水平高低与冠脉狭窄程度是否达到70%具有相关性(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CPP(1.07 ng/m L)预测冠脉狭窄≥70%的敏感度为63.3%,特异性为64.3%;PTX3(20.56ng/m L)预测冠脉狭窄≥70%的敏感度为63.3%,特异性为67.9%。综上可得,血浆中CPP、PTX3的水平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是否≥70%具有一定评估价值;而血浆中PDE9A、BNP的水平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是否≥70%是否具有评估价值依据不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不同导联方法分析动态心电图(Ambulatory Eletrocrrdiograhy;AECG),评价导联方法在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检测上的诊断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分组的方法对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要求检测动态心电图进行分组:12导联组,3导联组;比较两组动态心电图表现.结果:(1)12导联发生缺血性ST-T下降的病例比例高于3导联(P<0.05),缺血部位明确.(2)12导联和3导联在不同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诊断方面无统计学差异;(3)12导联对室性期前收缩定位存在可行性.结论:12导联(AECG)相对3导联更能及时检出缺血性ST-T改变,并准确定位;对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判定准确;对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定位存在可行性,对提高心电图临床诊断提供了较准确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范围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患者22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及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按狭窄范围分为单支狭窄组(n=68)、双支狭窄组(n=82)、三支狭窄组(n=70),按狭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狭窄≤50%,n=62),中度组(50%狭窄70%,n=66),重度组(狭窄≥70%,n=92),另选取51例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记录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HRV各项指标,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狭窄范围患者、不同狭窄严重程度患者正常平均N-N间期(SDNN)、正常相邻每5minR-R间期均数标准差(SDANN)、正常相邻正常N-N间期的均方根(RMSSD)、正常相邻间期差值高于50 ms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低频(LF)、高频(HF)及低频/高频比值(LF/HF)。结果: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RMSSD、pNN50、LF、H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SDNN、SDANN低于对照组,LF/HF值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冠脉狭窄范围、不同冠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患者pNN50、LF、HF整体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冠脉狭窄范围的增加或狭窄病变严重程度的加重SDDN、SDANN、RMSSD逐渐降低,LF/HF值逐渐升高(P0.05)。结论:HRV是评估心脏自主功能的良好指标,该指标中SDDN、SDANN、RMSSD、LF/HF值可作为评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和狭窄范围的良好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电图ST段不同改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病变特点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选取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8例,根据心电图ST段的改变情况将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124例)、ST段压低组(64例)、ST段无偏移组(20例),所有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和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的冠脉造影情况和冠脉狭窄程度,比较治疗1个月后三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在ST段抬高组中,共检测出单支血管闭塞病变99例,占79.84%,两支或两支以上血管病变25例,占20.16%,其中侧支循环开放19例,开放率为15.32%。在ST段压低组中,共检测出单支血管非闭塞病变6例,占9.38%,两支或两支以上血管非闭塞病变56例,占87.50%,单支血管闭塞病变2例,占3.13%,其中侧支循环开放34例,开放率为53.13%。在ST段无偏移组中,单支血管闭塞病变15例,占75.00%,单支或多支血管非闭塞病变5例,占25.00%,其中侧支循环开放7例,开放率为35.00%。ST段抬高组、ST段无偏移组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以重度狭窄为主,ST段压低组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以中度狭窄为主,三组患者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整体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疼痛评分、躯体受限评分、精神及活动评分整体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ST段压低组的上述评分均显著高于ST段抬高组和ST段无偏移组(P0.05)。结论:心电图ST段不同改变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病变密切相关,且ST段压低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