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尽管学者近期在中国龙蜥属Diploderma分类研究上取得了连续进展,我国龙蜥属物种的分布资料中仍有大量的存疑记录,例如多种龙蜥同域分布、记录分布点远离其余已知分布区、记录点与模式产地处于完全不同的生物地理区系等。本文结合形态及分子数据,对龙蜥属部分存疑记录进行了修订。确定了先前报道的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及湖北省的草绿龙蜥Diploderma flaviceps记录为同属其他物种的误记;其中,四川省北部及甘肃省南部报道的草绿龙蜥为米仓山龙蜥D.micangshanense的误定,云南省中西部的草绿龙蜥为沙坝龙蜥D.chapaense的误定,西藏自治区与湖北省的草绿龙蜥分别为巴塘龙蜥D.batangense及米仓山龙蜥的误定,以上两地的巴塘龙蜥与米仓山龙蜥则分别代表西藏自治区和湖北省的省级爬行动物新记录。此外,确认了昆明龙蜥D.varcoae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报道为地点信息的误记,实际标本采于云南省大理市鸡足山。确定了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先前记录的云南龙蜥D.yunnanense实际为沙坝龙蜥的误定,并拓展了早先认为是狭域分布的沙坝龙蜥的分布范围,将其分布区向西北方向扩大至云南省中西部。最后,更新了我国已知龙蜥属物种的分布及相关文献,并讨论了我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更新物种分类及分布信息上的滞后及其对后续研究及物种保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近年的野外调查中,在河南省伏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7月1~9日)和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2010~2011年)分别采集到7号和5号鬣蜥科蜥蜴标本,经鉴定确定为米仓山龙蜥(Japalura micangshanensis),为河南省蜥蜴新纪录。标本分别保存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和郑州大学生物标本室。此新纪录为研究米仓山龙蜥的形态变异和地理分布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红腹锦鸡和丽纹龙蜥视网膜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探讨动物视网膜结构与机能的关系,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比较观察了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丽纹龙蜥(Jspalura splendida)视网膜的结构。结果表明,红腹锦鸡、丽纹龙蜥的视网膜均由四层细胞构成,在光镜下均可分为十层结构。红腹锦鸡视网膜平均厚225·2μm,视细胞与节细胞数比约为2:1;丽纹龙蜥视网膜平均厚156.2μm,视细胞与节细胞数比为1:1。红腹锦鸡、丽纹龙蜥视网膜视细胞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24828±24404)个/mm2和(33165±7034)个/mm2。显示了红腹锦鸡和丽纹龙蜥均具有昼行性动物视网膜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4.
横断山区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其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备受国内外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给横断山区特有龙蜥属动物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大量原始生境被道路修建和水电工程彻底破坏,有些物种甚至在局部地区灭绝。因此及时开展龙蜥保护生态学相关研究,对准确制定保护行动计划非常关键。生境偏好与形态分化是保护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采用样线和样方法,对横断山区9个龙蜥属物种生境因子进行了测量。同时借助野外标本采集和标本馆标本测量,对19个龙蜥属物种进行了形态量化。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GLMM)和基于系统发育的广义最小二乘法(Phylogenetic Generalized Least-Squares,PGLS)对龙蜥生境偏好和形态学分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生境的龙蜥对生境因子具有特殊的偏好。灌丛型龙蜥更偏好石块灌丛、阳坡、较陡、平均石块粒径较大、温度适中的生境,偏好生境中往往有两头毛(Incarvillea arguta)分布;林地型龙蜥偏好乔木、较陡的上坡位和植被覆盖率高的生境,偏好生境中往往有红花羊蹄甲(Bauhinia×blakeana)分布。从形态分化方面看,灌丛型和林地型龙蜥在体型大小和运动形态方面均发生了明显地分化,对雄性而言,林地型龙蜥尾长、鼻眼距、第4指长以及第4趾爪长大于灌丛型龙蜥,而灌丛型龙蜥吻长和胫骨长大于林地型龙蜥。对雌性而言,尾长、头长、吻长、鼻眼距、第4指长、第4趾长以及第4趾爪长均为林地型龙蜥大于灌丛型。研究为横断山区龙蜥生境偏好和形态分化提供了直接证据,有助于理解龙蜥对干热河谷生境的适应策略,同时为科学制定龙蜥保护计划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海南吊罗山3种稀有两栖爬行动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继超  史海涛  王力军  谢明东  李大江  邹强 《四川动物》2007,26(2):354-355,I0001
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在吊罗山保护区开展野外调查时,发现3种稀有两栖爬行动物:黑耳蛙(Rananigrotympanica Dubois、大泛树蛙(Polypedates dennysi Blanford)和脆蛇蜥(Ophlsaurus harti Boulenger)。确定黑耳蛙在海南的分布,补充记载了3种动物的基本生态资料。经详细比较,认为根据吊罗山1号标本命名的新种海南蛇蜥(Ophisaurus hainanensis Yang)应是脆蛇蜥的同物异名。建议今后发表新种至少依据2号以上标本,并应与已知相近种的标本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6.
昆明龙蜥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骨髓及精巢作实验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直接制片法,首次报道了昆明龙蜥Japalura vacoae(Boulenger)的核型,即2n=12+22mNF=46,并与已经报道的本属的另二个物种—J.swinhonis J.polygonata—的核型作了比较。讨论了它们的核型演化途经。在该属染色体臂数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因此,罗伯逊易位在演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核型分析还讨论了龙蜥属的分布和起源中心。 另外,本文还观察分析了精巢的减数分裂。 昆明龙蜥—Japalura varcoae(Boulenger)—属蜥蜴目(Lacertiformes),鬣蜥科(Agamidae),分布在我国的云、贵高原(川生所,1977),是高原山地型种类。各种动物的核型研究,不但对于细胞学、遗传学是项基本工作,同时还可以丰富动物的信息系统,为动物演化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据查,昆明龙蜥的核型未曾报道。特作此文。  相似文献   

7.
黄红英 《四川动物》2002,21(1):37-37
2001年5月,笔者在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进行蜥蜴类动物调查时捕捉到8条活体蜥蜴标本,经鉴定为蜥蜴蝌草蜥属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onalis),是广东省爬行动物蜥蜴类的新记录,标本现保存于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动物标本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早期分化的蜥脚型类恐龙化石主要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市早侏罗世地层。本文描述的是一件产自禄丰川街盆地禄丰组的早期分化蜥脚型类恐龙新材料, 包括较完整的颈椎、背椎以及破碎的肩胛骨、耻骨和脚趾骨骼。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形态学描述, 并与其他早期分化蜥脚型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在禄丰组发现的所有早期分化蜥脚型类中, 该标本与禄丰龙(Lufengosaurus)在形态上相似程度较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该标本与ColoradisaurusGlacialisaurus构成一个多分支, 该分支又和禄丰龙一起被归入大椎龙科。由于颈椎和背椎的椎体与椎弓未完全愈合, 推测该标本的个体发育阶段为幼年—亚成年。该标本的发现提高了大椎龙科在亚洲的属种分异度, 进一步扩充了对禄丰早侏罗世恐龙动物群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早期分化的蜥脚型类恐龙化石主要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市早侏罗世地层。本文描述的是一件产自禄丰川街盆地禄丰组的早期分化蜥脚型类恐龙新材料, 包括较完整的颈椎、背椎以及破碎的肩胛骨、耻骨和脚趾骨骼。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形态学描述, 并与其他早期分化蜥脚型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在禄丰组发现的所有早期分化蜥脚型类中, 该标本与禄丰龙(Lufengosaurus)在形态上相似程度较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该标本与ColoradisaurusGlacialisaurus构成一个多分支, 该分支又和禄丰龙一起被归入大椎龙科。由于颈椎和背椎的椎体与椎弓未完全愈合, 推测该标本的个体发育阶段为幼年—亚成年。该标本的发现提高了大椎龙科在亚洲的属种分异度, 进一步扩充了对禄丰早侏罗世恐龙动物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巫嘉伟高正发  秦爱民 《四川动物》2005,24(3):344-345,F0003
1824年德国人Theodore von Vogt报道四川巴塘有云南攀蜥和草绿攀蜥,后来我国学者否定了巴塘有云南攀蜥,认为有草绿攀蜥,但这种草绿攀蜥极有可能是巴塘攀蜥。2001年李操等根据浸制标本报道了新种巴塘攀蜥(Japalura batangensis)由于其没有看到生活标本,所以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就有不足之处。2004年我们到四川甘孜州考察两栖爬行动物,8月在巴塘县竹巴笼乡采到6只巴塘攀蜥,经几个月的室内养殖观察和特征鉴定,特此再作形态和行为的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11.
南草蜥核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秋金 《四川动物》2001,20(3):157-157
南草蜥眼斑亚种 (Takydromussexlineatusocella tus)隶属于蜥蜴科 (Lacertidae)草蜥属。该属我国已知有 8种〔1〕,其中只北草蜥 (T septentrionalis) 〔2〕和白条草蜥 (T .wolteri) 〔3〕见有核型数据。南草蜥在我国分布于福建、湖南、贵州、云南、广东、海南和广西 ,其核型未见有人报道。本文对♂性南草蜥的核型作了初步研究。1 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南草蜥 2♂ ,采自福州仓山。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着丝粒位置按Levan等(1 964 )的标准确定。2 结果和分…  相似文献   

12.
玉龙龙蜥Diploderma yulongense(Mathey,Denzer,Hou&Wang 2012)于2012年根据 Andrews R C等1914年在玉龙雪山采集的历史馆藏标本命名.至今对该物种尚未进行过研究,对其自然生活史资料和分布范围知之甚少.2019年7月,作者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下麦地乡采集...  相似文献   

13.
1824年德国人Theodore von Vogt报道四川巴塘有云南攀蜥和草绿攀蜥,后来我国学者否定了巴塘有云南攀蜥,认为有草绿攀蜥,但这种草绿攀蜥极有可能是巴塘攀蜥。2001年李操等根据浸制标本报道了新种巴塘攀蜥(Japalura batangensis)由于其没有看到生活标本,所以在形态特征的描述上就有不足之处。2004年我们到四川甘孜州考察两栖爬行动物,8月在巴塘县竹巴笼乡采到6只巴塘攀蜥,经几个月的室内养殖观察和特征鉴定,特此再作形态和行为的补充描述。巴塘县竹巴笼乡归洼村,地处横断山脉北段,金沙江东岸的峡谷地带,东高西低,山峦起伏,山势陡峭,土层瘠薄…  相似文献   

14.
吴光举  朱洁  肖立  王本菊 《四川动物》2001,20(3):147-147
1999年 5~ 8月 ,我们在攀枝花市的米易县草场乡、得石乡 ,盐边县的安宁乡分别获得 3条♂性蛇蜥类标本 ,经鉴定是脆蛇蜥 (OphisaurushartiBoulenger,1 899) ,系攀枝花市爬行动物新记录。脆蛇蜥隶属于有鳞目蜥蜴亚目蛇蜥科蛇蜥属。至此该市的爬行动物达 4 0种。这 3号标本现保存于成都市玉林中学 (初中部 )生物实验室。现将形态特征简述如下 :脆蛇蜥与相近种细脆蛇蜥极为相似 ,略呈圆筒形 ,但体较粗壮。体型似黄鳝 ,当地人称“山黄鳝” ,因尾极易断 ,所以又称“脆蛇”。体全长 3♂♂分别为 4 40 (1 4 0 3 0 0 )、 5…  相似文献   

15.
禄丰蜥龙动物群的组成及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在对禄丰蜥龙动物群的组成进行分析的同时,修正了部分化石产出层位.分层列出了迄今报道过的采自禄丰盆地下禄丰组的脊椎动物化石名单;并以此为依据,倾向于下禄丰组深红层,更确切地说是表4的第"8"层中所含化石,代表里阿斯期.  相似文献   

16.
海南脆蛇蜥(Dopasia hainanensis Yang, 1983)为杨戎生根据1号来自海南吊罗山的标本命名,其形态和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少有人研究。2018年至2019年间,作者获赠2号来自海南脆蛇蜥模式产地的标本和1号来自脆蛇蜥(D. harti)模式产地的组织样。经过形态特征比较和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两地样本Cytb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很近(仅有4.96%),且形态差异不明显,难以找到典型鉴别特征。本文研究成果支持海南脆蛇蜥和台湾脆蛇蜥(Ophisaurus formosensis)为脆蛇蜥的同物异名,同时认为越南的“海南脆蛇蜥”可能为一未描述的新种或新亚种。鉴于脆蛇蜥种下遗传差异较大,其种下关系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和山地麻蜥(Eremiasbrenchleyi)是我国长江以北数量较多、分布较广的常见小型蜥蜴类,在动物学教材中常作为爬行纲的代表动物。为便于教学和研究,现将这两种麻蜥的生态生物学特征比较如下。1 两种麻蜥的分布及形态全世界约有麻蜥50种,我国有9种,其中丽斑麻蜥和山地麻蜥是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种类。关于两种麻蜥在我国的具体分布地点和形  相似文献   

18.
四川攀蜥属一新种——汶川攀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作者于2001年8月在四川省汶川县采到攀蜥属(Japalura)动物,经鉴定为攀蜥属一新种,订名为汶川攀蜥Japalura zhaoermii sp.nov.,对鉴别特征和形态进行了描述,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9.
崇安地蜥的再发现及其分布范围的扩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崇安地蜥(Platyplacopus sylvaticus)属蜥蜴亚目,蜥蜴科,地蜥属,系C.H.Pope 1926年4~9月在我国福建省崇安县挂墩采到,并于1928年发表的新种,仅5号标本,均存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此后再无采集报道[1].  相似文献   

20.
原尾蜥虎和光蜥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该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了原尾蜥虎和光蜥的核型,原尾蜥虎2n=46,NF=46,染色体组内没有划分大染色体和微小染色体的明显界限,光蜥2n=26,NF=42,含4对大染色体和9对小染色体,属两性核型。二者都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