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持续抗性的筛选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稻品种苗期和分蘖期后对褐飞虱的抗性筛选,提出TN_1受害9级时受害1~5级的为抗性品种,TN_19级后苗期10天、分蘖期后24天内保持1~5级的为持抗品种,不具持抗的抗性品种为短期抗性品种。  相似文献   

2.
抗稻瘿蚊水稻品种的筛选鉴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就收集到的包括籼稻、粳稻、糯稻、陆稻、杂交稻和野生稻在内的水稻品种资源共13037份,采用先室内后田间,先苗期后分蘖期的筛选鉴定方法对稻瘿蚊的抗性进行了鉴定。选出了高抗级品种4个,抗级品种15个。同时还通过试验研究探知稻种抗稻瘿蚊害的机制是属于抗生性类型,与品种的物理性状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目前江西主栽水稻品种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的抗性级别,为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选育、推广和褐飞虱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评价了江西推广的25个水稻品种(3个早稻品种,15个中稻品种,7个晚稻品种)苗期和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早稻品种苗期和成株期的抗级为7级(感虫)或9级(高感);中稻品种中隆两优534和五山丝苗苗期抗级为5级(中抗),但成株期抗性丧失,其余品种苗期、成株期的抗性等级为7级(感虫)或9级(高感);晚稻品种高优红88和丰源优2297苗期抗级分别为7级(感虫)和9级(高感),成株期抗级均为5级(中抗),其余品种苗期、成株期的抗级为7级(感虫)或9级(高感)。【结论】目前在江西普遍种植的水稻品种中,多为感虫和高感品种,抗性品种较少,且抗性不高。  相似文献   

4.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建龙  王汉荣 《遗传学报》1997,24(4):330-335
分析了Hashikalmi,Dular和90IRBBN44三个抗源品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S-103菌株和白叶枯病P1菌系的抗性遗传。结果表明,Hashikalmi和Dular对S-103的抗性均由2对隐性基因所控制,90IRBBN44则带有1对隐性抗性基因。经等位性测定表明,Hashikalmi和Dular的2对基因中至少有1对是等位的,但它们与90IRBBN44的1对基因均不等位。3个抗源品种对P1的抗性都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基因与xa-5等位。连锁遗传分析表明,Hashikalmi和Dular对S-103的2对抗细条病基因中的1对与xa-5相连锁,而90IRBBN44的1对抗性基因与xa-5呈独立遗传。本文还就开展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育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利用Tn5定位诱变筛选紫云英根瘤菌Exo^—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n5定位诱变方法,对质粒pJBB5进行Tn5插入诱变,得到10个Tn5在59kbB5外源片段上有不同插入位点的质粒TN11,TN112,TN22,TN23,TN31,TN41,TN91,TN101,TN131,TN141。将Tn11等分别转移到已经含有不相容质粒pPH1JI的紫云英根瘤菌107菌株中,使之发生同源变换。通过抗性选择及表型鉴别,筛选到3株菌落表型干燥(Muc-)的酸性胞外多糖(EPS)合成缺陷菌株(Exo-)107(TN22),107(TN101),107(TN131)。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这3株变种的Tn5插入确实是同源交换而不是转座产生,表明经过适当改良的Tn5定位诱变法可以应用于紫云英根瘤菌Exo-变种的筛选。  相似文献   

6.
褐稻虱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及抗虫品种资源推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谭玉娟  张扬 《昆虫学报》1997,40(1):32-39
本文报道近十多年来广东省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生物型变异动态监测的研究结果,针对当前褐稻虱优势生物型及发展趋势,推荐优良的抗褐稻虱品种资源。监测结果表明;根据苗期抗性反应,分蘖期生存率测定,田间系统调查监测,广州褐稻虱田间种群对带有Bph1抗性基因的代表品种IR26的致害力不断增强,1992年以来抗性反应达生物型2的水平。1992~1994年在全省7个不同生态类型地区取样测定及验证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型 2已上升为广东褐稻虱田间主害代的优势种群。多年的抗性鉴定结果证实,外引品种IR56、IR50404同其对应亲本PTB33、Babawee一样,对褐稻虱的抗性稳定,已推荐用作进一步抗 性育种的优良抗源。粳籼89等23个品种能抗褐稻虱生物型1和2,可及时替代带即BPh1抗性 基因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免疫白粉病的小麦种内易位系的创制与C—分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玉香  薛民生 《遗传学报》1997,24(6):513-518
以普通小麦A552为父本,1RS/1B黑麦和小麦易位系早抗为母本的杂种S3063,经C-分带和原位杂交鉴定,发现丢失了母本的黑麦成分,同时又发生了小麦种内易位,变成了5BS/7B要慢地在花药中预5BL/7BL臂间双晚位系,与此同时,白粉病抗性和一些农艺性状也发生了变化,此系已连续3年地白粉病免疫,且免疫条锈、叶锈和高抗黄矮病,每公顷5523千克,拉近北京推广品种京冬6号。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辽宁地区水稻品种对本地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Fallén)的抗性水平及其抗虫机制,本研究利用改进的苗期集团鉴定法,以IR36为抗虫对照品种、武育粳3号为感虫对照品种,对42份辽宁地区主栽水稻品种和研究待推广品种进行了水稻苗期对灰飞虱抗性鉴定,并从中选取20份不同抗性水平的品种进行了排趋性和抗生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从42份水稻材料中仅筛选出1份抗虫材料辽优5218,中抗品种11份,其余均为感虫或高感品种。在不同水稻类型中,杂交稻的抗虫性普遍较常规稻强,而从水稻株型上看,抗性品种大多为披散型。抗虫机制研究发现,抗虫品种辽优5218和中抗品种港育129兼具排趋性和抗生性,是非常理想的抗性种质资源,中抗品种港源8号和粳优558具有很强的排趋性,也是较为理想的抗性资源,为抗性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材料。但大部分省内主栽主推品种不具备对灰飞虱的抗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亚蔬中心绿豆品种(系)抗白粉病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法,在大棚种植条件下对12个亚蔬中心(AVRDC)绿豆品种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显示,VCl560C、V4785和VC2768A三个品种高抗(HR)白粉病,VC6173—14、V1132为中抗(MR)白粉病品种。其它品种对白粉病表现高度感病。在田间种植条件下对亚蔬中心16个抗豆象回交9代品系(BC9)进行了成株期白粉病抗性鉴定。与对照感病品种VCl973、VC1178A相比,VC6459—3—6—37和VC6458—6—3—16对白粉病具有一定抗性,但白粉病感染程度仍很严重,其它14个BC9品系均对白粉病表现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10.
一些小麦白粉病抗源抗性基因鉴定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鉴定了我国37份小麦白粉病抗源的抗性基因,19份材料不具有任何抗性基因;6份材料具有来自1BL/1RS易位系的抗性基因Pm8;5份材料具有抗性基因Pm5a;3份分别具有对目前欧洲所有生理小种均抗的抗性基因Pm21、Pm16和Pm12;4份材料具有新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香蕉自主选育品种对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热带4号小种(tropical race 4, Foc TR4)的抗性。[方法] 以浸根法和2种灌注法将Foc TR4接种于不同抗性的香蕉品种上,分析接种后香蕉的发病情况,比较筛选这3种评价方法,并评价7个香蕉品种的苗期和田间抗性水平。[结果] 采用浓度为2×105 个·mL-1的PDB培养基Foc TR4孢子悬浮液灌注法进行香蕉苗期抗性评价更为高效可行;综合苗期和田间抗性评价结果,7个香蕉品种的抗性由高到低为:南天黄>红研3号>红研5号>红研2号>滇蕉1号>巴西蕉>红研1号。[结论] 以南天黄作为高抗品种对照,以巴西蕉作为高感品种对照条件下,红研3号和红研5号抗性为中等抗性偏强,红研2号达到中抗水平,滇蕉1号为感病,红研1号为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12.
广东高州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苗期采用人工接种稻瘟病混合菌株对108份高州普通野生稻样本进行了稻瘟病抗性鉴定,经过初鉴和复鉴,筛选出抗级为2—3级的抗病样本3份;利用我国稻瘟病菌5个菌群7个生理小种22个菌株对初鉴表现中抗的2份种茎样本B35和C1的各2个F1单株进行苗期抗谱测定,获得全群抗性频率分别达到86.36%和81.82%的材料各1份。本鉴定结果可供高州野生稻资源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苗期室内鉴定和成株期田间自然感蚜鉴定相结合的方法对292份高粱育种材料进行麦二叉蚜和高粱蚜的抗性鉴定,旨在为高粱抗蚜品种的聚合育种及品种抗蚜性改良提供精准抗源。抗性鉴定结果显示,PB14648-6、PI550607、Tx2737的抗性比较稳定,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对麦二叉蚜表现出一定的抗性;3765白B、L27(粉)、R1027、冀蚜2号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抗高粱蚜;仅在成株期鉴定中筛选到河北糯R、青稞洋、Tx2737同时对高粱蚜和麦二叉蚜有较好抗性,也仅达到抗(R)级水平。从统计结果来看,苗期接种麦二叉蚜14 d抗性呈极显著差异;而接种高粱蚜7 d抗性呈显著差异,接蚜后10 d、14 d抗性呈极显著差异。接蚜14 d后,高感材料出现死亡、干枯现象,抗感性易于鉴别,因此,接蚜后14 d是进行苗期抗、感性分析的最佳调查时期;在高粱成株期抗蚜鉴定中,全生育期平均蚜量与盛发期平均蚜量有较高正相关关系(麦二叉蚜相关系数为0.844,高粱蚜为0.954),盛发期蚜量能够较好的代表供试材料的田间抗性,可以用于高粱抗蚜鉴定复筛试验。  相似文献   

14.
用氰戊菊酯对来自阳谷的棉铃虫(YG)Heliothisarmigera(Hubner)进行抗性品系的筛选。在15代期间经过9代的室内选育,获得抗性品系(Fen-R),抗性倍数高达2463倍,筛选后F1,代LD50值(24.1412g/头)比筛选前F1代LD50值(0.2020 g/头)提高了119.5倍。对来自偃师的棉铃虫(YS)进行了连续两代单对筛选,得到敏感品系(Fen-S),敏感品系的LD50值为0.0116g/头,接近1983年东台敏感品系的LD50值(0.0098g/头)。Fen-R抗性品系筛选前后分别测定了七种杀虫剂的剂量-死亡回归线,发现Fen-R抗性品系对溴氰菊酯[LD50(Fen-R)LD50(YG)=5.2X]和氯氰菊酯(2.5X)具有一定程度的交互抗性;而对功夫菊酯(0.66X),氯菊酯(0.87X)、灭多威(0.74X)及久效磷(1.5X)没有交互抗性。氰戊菊酯加Pb的增效试验结果表明棉铃虫对氰戊菊酯的抗性主要是由于多功能氧化酶的代谢作用。毒理学资料还暗示抗性为多因子(基因)的。  相似文献   

15.
用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和人天然α干扰素(Interferon-α-,IFN-α)在人胚胎肺纤维母细胞(HEF)和Hep-2细胞系上对常见呼吸道病毒所致细胞病变抑制进行比较观察。病毒包括不同型别的腺病毒5株,单疱病毒Ⅰ型(HSV-I)1株,鼻病毒1株,仙台病毒1株,VSV1株。结果提示TNF-α和IFN-α均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TNF-α的抑毒作用能被TNF-α申抗和IFN-β单抗完全去除,被IFN-α单抗部分去除TNF-α的抗病毒效应。TNF--α中和试验的结果提示:TNF抗病毒活性仍为IFN-β诱生所介导。  相似文献   

16.
任树新 《遗传学报》1997,24(4):336-343
对不同1BL·1RS易位系品种中Pm8抗性表达的差异进行了遗传学及生化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8位于1RS染色体上,但在一些1BL·1RS易位系品种中,Pm8的抗性表达受一对位于小麦染色体组中的显性抑制基因所控制。生化研究结果显示,在种子蛋白SDS-PAGE电泳图谱上的低分子量区域,有一条醇溶蛋白带(称为SB带)与Pm8的抗性表达紧密相关。所有IBL·IRS感白粉病基因型都含有SB带。利用SB蛋白带做生化标记,可以准确预测1BL·1RS易位系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感性。通过时1BL·1RS易位系品种格蓝森81单体1A种质的综合分析,进一步将Pm8抗性抑制基因定位于其相应的部分同源染色体1As上。这一结果可能预示着小麦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小麦品种抗性对麦长管蚜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高崇省 《昆虫知识》1994,31(4):201-205
本研究采用室内、外结合的方法,分苗期和拔节期,对大田抗蚜性鉴定中表现不同的10个小麦品种的抗性对麦长管蚜种群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品种抗性对麦长管蚜的存活率、发育进度、繁殖力有一致的抑制作用;品种间抗蚜性存在显著差异。同时通过组建不同品种上麦长管蚜繁殖特征生命表,从量的角度揭示了小麦品种抗性与麦长管蚜种群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法,在大棚种植条件下对12个亚蔬中心(AVRDC)绿豆品种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显示,VC1560C、V4785和VC2768A三个品种高抗(HR)白粉病,VC6173-14、V1132为中抗(MR)白粉病品种。其它品种对白粉病表现高度感病。在田间种植条件下对亚蔬中心16个抗豆象回交9代品系(BC9)进行了成株期白粉病抗性鉴定。与对照感病品种 VC1973、VC1178A 相比,VC6459-3-6-37和 VC6458-6-3-16对白粉病具有一定抗性,但白粉病感染程度仍很严重,其它14个 BC9品系均对白粉病表现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19.
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培育及其抗性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是危害水稻的主要虫害之一,发掘和利用新的抗褐飞虱基因培育抗性品种是目前防治褐飞虱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抗褐飞虱基因来自药用野生稻的抗虫品种B5,对褐飞虱生物型1和2具有高度抗性,B5携带的抗性基因Bph14被定位在第3染色体上。本研究以B5-10为抗源,以优良杂交稻亲本扬稻6号为受体亲本,通过复交和回交,利用与Bph14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MRG2329在后代中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苗期分子标记检测和成株期农艺性状选择,最后育成恢复系R476和杂交组合广两优476。采用苗期群体鉴定技术对R476和广两优476的褐飞虱抗性进行了鉴定,R476和广两优476的抗性水平分别为中抗和中感。广两优476在稻飞虱发生较重的稻田进行试种示范,与对照品种扬两优6号和两优培九相比,广两优476对稻飞虱表现出明显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育种过程中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Bph14基因是培育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小鼠大脑机械损伤模型及体外培养的胶质细胞,采用同位素渗入法观察了细胞介素及其抗体对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培养时TNF-α在浓度为10~200u/ml培养液时均能促进胶质细胞增生(P<0.05),IL1-β在浓度为5~200u/ml培养液时能促进胶质细胞增生,TNF-α+IL1-β其促进胶质细胞增生作用更强烈,TNF-α抗体能完全阻断TNF-α的促增生作用,部分阻断TNF-α+IL1-β的促增生作用。在体实验时,IL1-β及TNF-α的作用与离体时相似,IL1-β及TNF-α亦能促进胶质细胞增生,二者共同作用时促细胞增生作用更强。以上结果提示,外源性TNF-α及IL1-β能促进中枢神经损伤后胶质细胞增生且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