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以L—谷氨酸为原料,经过酯化、氨解、酸解等工艺路线制备L—谷氨酰胺的方法。本工艺综合了德国和日本专利所报导的合成方法,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在酰化反应后不将所生成的L—谷氨酸—r—甲酯分离出来,而采用低溫酯化以控制L—谷氨酸二甲酯的生成,并在产品精制过程中采用树脂方法,分离少量未反应完全而混入产品中的L—谷氨酸。此法优点是:中间产物不用分离,减少了工艺步骤;操作简便,易实施工业大生产;减少了设备投资。采用本法生产的L—谷氨酰胺质量符合日本味之素公司的质量标准,收率达到理论值的52.8%。本工艺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在武汉通过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以L—谷氨酸为原料,经过酯化、氨解、酸解等工艺路线制备L—谷氨酰胺的方法。本工艺综合了德国和日本专利所报导的合成方法,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在酰化反应后不将所生成的L—谷氨酸—r—甲酯分离出来,而采用低溫酯化以控制L—谷氨酸二甲酯的生成,并在产品精制过程中采用树脂方法,分离少量未反应完全而混入产品中的L—谷氨酸。此法优点是:中间产物不用分离,减少了工艺步骤;操作简便,易实施工业大生产;减少了设备投资。采用本法生产的L—谷氨酰胺质量符合日本味之素公司的质量标准,收率达到理论值的52.8%。本工艺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在武汉通过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从猪血粉中提取分离七种氨基酸(L—Phe、L—Tyr、L—His·HCl、L—lys·HAC、L—Arg·HCl、L—leu、L—Val)的小试工艺。通过合成一系列专用树脂(AAS—1、AAS—2、D083)对现行工艺脱酸、脱色及层析分离等过程作了较大改进,使猪血粉分离氨基酸的生产工艺全部树脂化,并使氨基酸收率大幅度提高。经周期性实验,每批投料130g猪血粉,七种氨基酸总回收率平均达34.9%。(占血粉量)。经自检产品质量基本符合注射用结晶氨基酸原料标准。  相似文献   

4.
<正> N—乙酰—L—谷氨酰胺(N—Acetyl—L—Glutamine)为L—谷氨酰胺的乙酰化衍生物。具有抗痉挛活性。它比L—谷氨酰胺更易透过“血脑屏障”。改善脑的功能以维持其良好应激机能。适用于肝昏迷及脑外伤、脑肿瘤、神经外科手术等引起的昏迷等。并可调整变态代谢,在体内不会很快消  相似文献   

5.
母乳中的免疫因子和细胞是新生儿获得抗感染能力的重要来源。人初乳中细胞总数约有1—3×10~9个/L,其中巨噬细胞(Mφ)居多,占30—85%,多形核细胞(PMN)占40—60%以及少量淋巴细胞和初乳小体等。目前,国内外对人初乳巨噬细胞(CMφ)形  相似文献   

6.
<正> 1、发明的名称:发酵法制备L—酪氨酸2、专利申请范围:采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属的L—苯丙氨酸缺陷型,以及对L—苯丙氨酸类似物及磺酰胺有抗性的突变株制造酪氨酸的方法,该突变株在培养基中可以生成和积累L—酪氨酸。3、本发明的详细说明:本发明是关于发酵法制备L—酪氨酸。用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已知的有谷氨酸微球菌的L—苯丙氨酸缺陷型的制造方法、短杆菌属等的对一氟苯丙氨酸抗性株或棒状杆菌属的L—酪氮酸及L—苯丙氨酸的类似物的抗性菌株的制造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发酵法生产 L—酪氨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发明的名称:发酵法制备L—酪氨酸2、专利申请范围:采用谷氨酸棒状杆菌属的L—苯丙氨酸缺陷型,以及对L—苯丙氨酸类似物及磺酰胺有抗性的突变株制造酪氨酸的方法,该突变株在培养基中可以生成和积累L—酪氨酸。3、本发明的详细说明:本发明是关于发酵法制备L—酪氨酸。用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已知的有谷氨酸微球菌的L—苯丙氨酸缺陷型的制造方法、短杆菌属等的对一氟苯丙氨酸抗性株或棒状杆菌属的L—酪氮酸及L—苯丙氨酸的类似物的抗性菌株的制造方法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克隆汉滩病毒84FLi株L片段的cDNA。方法:提取病毒总RNA,反转录为cDNA模板,用高保真的Toq酶扩增出含有L片段部分克隆的片段84L1(1-1875)、84L2(1725—3352)、84L3(2921-4961)和84L4(4727—6533),将这4个片段分别与T载体pGEM-T-Easy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后获得4个克隆pGEM—L1、pGEM—L2、pGEM—L3和pGEM—L4。利用酶切连接方法获得pGEM—L12和pGEM-L34,2段产物覆盖全长的L片段,并且于2921—3352nt区域内相互重叠;再利用酶切连接的方法获得了含有L片段全序列的cDNA克隆。结果:获得6个含有L片段部分片段的克隆,进而酶切组装为含有L片段全序列的cDNA克隆。结论:应用分段克隆和逐次拼接法成功构建了84FLi株L片段全序列的cDNA克隆。  相似文献   

9.
L—赖氨酸脱羧酶是尸胺杆菌产生的胞内酶。用于L—赖氨酸的含量分析。其作用原理是每个分子的L—赖氨酸在其脱羧酶的作用下放出一分子的CO_2,产生的CO_2可通过检压法测定其含量。该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在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用耳蜗灌流和电生理技术,研究了L—天冬氨酸(L—ASP)和草酰乙酸(Oxa)对豚鼠耳蜗电位的影响。对照灌流液为人工外淋巴液(Elliotts’液),试验液分别为20或25mM的L—ASP或10mM的Oxa,均做鼓阶灌流以进行比较。灌流液由电子微量泵驱动。在灌流过程中记录由短声引起的CM和APN_1,并在微处理机上作常规处理。20mM的L—ASP使APN_1振幅降低49%,P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Cd、Cu、Zn处理浓度对黑藻体内活性氧()产生及对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的分子毒理学效应以探讨高等水生植物抗氧化酶对重金属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三种重金属都不同程度地加快了产生速率;Cu使SOD、POD、CAT活性下降;Cd也都减弱了SOD和POD活性,而CAT活性在0.5—5mg/L处理浓度时增加;Zn对SOD活性也为抑制作用,当浓度为0.5—5mg/L时POD和CAT活性都上升。关联度分析发现Cd、Cu和Zn胁迫下黑藻起主要保护作用的分别为SOD、POD和CAT,而SOD最易受到影响。Cd、Cu处理下的叶绿素含量也都呈下降趋势,而0.5—5mg/L的Zn浓度刺激了叶绿素合成。所有Zn处理、0.5mg/L的Cu处理和0.5—1mg/L的Cd处理的叶绿素a/b值都大于对照值。除了Cu使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外,0.5—5mg/L的Zn和0.5—1mg/L的Cd都使其含量增加。综合起来,Cu的毒性最强,其次为Cd,Zn最弱。致死阈浓度分别为:Cu:0.5—1mg/L;Cd:1—2mg/L;Zn:5—6mg/L。SOD是评价重金属对沉水植物毒性效应的灵敏指标。黑藻对水环境Cu污染反应敏感。    相似文献   

12.
骆驼蓬的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骆驼蓬(Peganum harmala L)无菌苗下胚轴切段为材料,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发现在MS基本培养基附加2.0mg/L 2,4—D、0.5mg/L 6—BA和3%蔗糖时,可100%的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附加2.0mg/L 6—BA、0.5mg/L NAA、500mg/L CH和3%蔗糖的MS培养基上诱导出丛生芽,进而发育成苗,苗的分化频率在30%左右。分化苗或其茎切断在附加0.2mg/L IBA、0.2mg/L NAA和3%蔗糖的l/2MS培养基上出现根的分化,分化频率在90%以上。再生植株经炼苗后移栽成活,成活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三相流化床L-乳酸发酵及与离子交换分离耦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乳酸因其能被人体代谢而将在食品、医药工业中代替DL—乳酸。另外均聚和共聚L—乳酸在医学及生产可生物降解的包装材料、农膜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在市场。L—乳酸一般采用米根霉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高浓度O3对冬小麦籽粒发育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通过OTC设置了活性碳过滤空气(CF,4—28 n L/L)、不通风(5H,15—68 n L/L)、环境空气(NF,7—78 n L/L)、100n L/L O3(CF100,96—108 n L/L)和150n L/L O3(CF150,145—160n L/L)等5种O3熏蒸处理,测量了籽粒干物质累积、光合色素含量及果皮的叶绿素荧光特性(IMAGING-PAM)。结果显示,CF100和CF150处理显著降低了冬小麦籽粒的长度、最大宽度、最大厚度、10粒体积、穗粒数、灌浆持续时间和灌浆高峰结束前的平均灌浆速率,其千粒重在整个灌浆过程中均显著低于NF,收获时分别下降了10.7%和17.8%;CF100和CF150的光合色素含量在扬花后8—16d内显著高于其余3组(伴随着较强的光合能力),扬花16d后迅速下降18d后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穗粒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籽粒体积缩小、灌浆持续时间缩短和穗粒数下降;高浓度O3在灌浆前期延缓了冬小麦的生育进度,在灌浆后期使得植株迅速衰老,灌浆持续时间大幅缩短;籽粒果皮的最大光合能力在灌浆初期受到一定抑制,在灌浆中期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在中后期由于籽粒衰老提前而迅速下降。高浓度O3条件下,果皮绿色层在籽粒干物质累积和营养物合成过程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钩端螺旋体脂多糖提高机体非特异性抗感染力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L—LPS和E—LPS均能增强豚鼠腹腔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吞噬功能。两者激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使胞体增大,并提高细胞内酸性磷酸酶的含量与活性。L—LPS可能对酶的合成具有较强的作用,而E—LPS相对增强酶的活性。两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小鼠在免疫3d后接受L—LPS,产生免疫佐剂作用,而在免疫前24h给予L—LPS,却导致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对大鼠脑缺血耐受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Liu HQ  Li WB  Feng RF  Li QJ  Chen XL  Zhou AM  Zhao HG  Ai J 《生理学报》2003,55(2):219-224
采用大鼠四血管闭塞全脑缺血耐受模型和脑组织切片形态学方法,观察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NAME对大鼠海马CAl区脑缺血耐受(BIT)诱导的影响,在整体水平探讨一氧化氮(NO)在BIT诱导中的作用。54只Wistar大鼠凝闭双侧推动脉后分为6组:(1)假手术组(n=6);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阻断脑血流;(2)损伤性缺血组(n=6):全脑缺血10min;(3)预缺血 损伤性缺血组(n=6):脑缺血预处理(CIP)3min,再灌注72h后行全脑缺血10min;(4)L—NAME组;分别于CIP前1h和后1、12及36h腹腔注射L—NAME(5mg/kg),每个时间点6只动物,其余步骤同预缺血 损伤性缺血组;(5)L—NAME L—精氨酸组(n=6):于CIP前1h腹腔注射L—NAME(5mg/kg)和L—精氨酸(300mg/kg),其它步骤同L—NAME组;(6)L—NAME 损伤性缺血组(n=6):于腹腔注射L—NAME(5mg/kg)72h后行全脑缺血10min。实验结果表明,(1)单纯10min全脑缺血可使海马CAl区组织学分级增加(表明损伤加重),神经元密度降低(P<0.01);(2)预缺血 损伤性缺血组的海马CAl区组织学分级、神经元密度与假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别(P>0.05);(3)L—NAME组中,应用L—NAME后海马CAl区组织学分级增加,神经元密度降低,与预缺血 损伤性缺血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L—NAME可阻断CIP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4)L—NAME L—精氨酸组与L—NAME组相比,海马CAl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P<0.05),但与预缺血 损伤性缺血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别(P<0.05),提示L-精氨酸可部分逆转L—NAME的作用;(5)L—NAME 损伤性缺血组的组织学表现与损伤性缺血组相同(P>0.05)。这些结果表明,在整体情况下N0参与BIT的诱导。与CIP前1h及后1、12h给予L—NAME组相比,CIP后36h给予L—NAME对CIP保护作用的阻断效应明显减弱,提示N0在CIP后较早阶段即开始参与BIT的诱导。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光周期对毛健夜蛾Brithys crini(Fabricius)交配和产卵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观察了5个光周期(L14∶D10、L16∶D8、L18∶D6、L20∶D4和L22∶D2)下成虫交配及产卵行为。结果表明:(1)光周期为L14∶D10、L16∶D8、L18∶D6、L20∶D4和L22∶D2时,毛健夜蛾成虫总交配率(分别为26.09%、31.25%、17.93%、26.32%和11.76%)或暗期的交配率(分别为100.00%、83.33%、100%、75.00%和100%)均有显著性差异;毛健夜蛾成虫交配起始时间(分别为21:00、22:00、0:00、3:00和5:00)和交配高峰(分别为21:00—22:00、1:00—2:00、3:00—5:00、4:00—5:00和5:00—6:00)随断光时间的延迟而推后。(2)各光周期下已交配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441.33、453.80、414.00、120.80和145.50粒)或未交配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15.35、77.09、90.21、17.79和12.07粒)亦有显著性差异;光周期为L14∶D10、L16∶D8和L18∶D6下,产卵高峰均在1:00—4:00之间,光周期为L20∶D4时,产卵高峰在4:00—5:00之间,而光周期为L22∶D2时,产卵高峰则出现在光期开始的1 h内(即6:00—7:00)。这些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不同光周期对毛健夜蛾交配和产卵行为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8.
以乳糖发酵短杆菌ATCC13870作亲株,经诱变处理,在添加L—谷氨酸(GA)的培养基中筛选L—脯氨酸产生菌。在GA存在下选出了L—脯氨酸的高产菌株TA—20,该菌株的试管培养L—脯氨酸的积累量是:在不添加GA时,  相似文献   

19.
从鸡毛中分离 L—脯氨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羽毛中含有较多的L-脯氨酸。干鸡毛水解后用离子交换树脂层析分离可得到纯L—脯氨酸,产率5.6%左右。同时可以分离得到L—丙氨酸、L—丝氨酸和L—精氨酸。  相似文献   

20.
我们分离到19株螺旋霉素抗性(spi~R)突变体和49株核糖霉素抗性(Rib~R)突变体。其中有5株带有改变的核糖体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S4,S5,L18,L23和L13,它们的改变同抗菌素抗性表型没有因果关系。遗传定位spi和rib在主要核糖体蛋白质基因群中,基因排列的顺序是:cysA—rib—rpsL—spi—ts-5—rpsC—rpsE—ts。L23蛋白质基因也在rpsL—rpsC区,L18蛋白质基因不在这一区域内。带有L18蛋白质基因突变的SP4菌株的大分子合成速率都比对照菌株低,而仅带有L23蛋白质基因突变的TDL23菌株,RNA合成速率降低,蛋白质合成速率与对照菌株相差不大,这是TDL23的mRNA合成蛋白质能力提高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