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幽门螺杆菌耐药率的上升,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逐渐下降,如何提高根除率是目前临床治疗上遇到的重要问题。益生菌不但能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还能降低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不良反应,益生菌在根除幽门螺杆菌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天然产物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幽门螺杆菌耐药性增加,研究新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成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已开始从天然产物中筛选新的抗幽门螺杆菌活性物质,希望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本文就天然产物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克隆表达4株幽门螺杆菌的cagA基因,以方便地获得大鼠CagA蛋白和重组表达质粒,为临床诊断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CagA功能及其与疾病关系提供材料。PCR扩增幽门螺杆菌的cagA基因,克隆至PinPoint^TMXa-1T载体,酶切鉴定连接方向,IPTG诱导正向连接克隆表达CagA融合蛋白并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s鉴定。结果显示PCR扩增得到3.5-3.8kb的CagA基因,PCR及酶切鉴定得到正向连接的重组克隆,SDS-PAGE及Western blots证实正向连接的重组克隆表达CagA融合蛋白。构建了4种cagA的重组表达质粒,通过转化同一宿主菌可研究不同CagA的功能和致病性差异;通过亲和层析纯化融合蛋白可获大量CagA蛋白,用于血清学诊断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不同抗原性CagA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在胃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胃部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的不断升高,人们对于胃病和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也有了一定进展。如今,对于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根除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抗生素治疗耐药性等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益生菌作为相对安全的天然微生物,在抑制幽门螺杆菌并促进胃部健康的益生功能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潜力。本综述对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理、不同基因分型的致病程度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益生菌抑制幽门螺杆菌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建议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应与常规的治疗手段结合应用,不仅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还能减少治疗相关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994年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发生的I类致癌因子,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率。中国是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国家,同时也是胃癌高发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是一个临床问题,更是一个公共卫生层面的健康管理大问题,因此本共识对我国幽门螺菌相关疾病防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人类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的主要原因,在世界各地人群中感染率高达50%以上。关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其中包括幽门螺杆菌定植和传播机制。幽门螺杆菌可以定植在人胃肠的不同部位,是否存在多克隆定植还不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传播途径可能是通过口-口、粪-口或胃-口,传播方式可能以家庭内传播为主,其具体传播途径和方式尚无定论。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技术对定植类型和传播方式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有多种技术,包括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FLP),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等,这些技术可能都不是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的合适方法。本文分析了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方法现状,重点阐述了幽门螺杆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分型技术应用进展,探讨其揭示幽门螺杆菌定植和传播之谜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原的分离及纯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实验采用新型离了交换剂Sourece Q15为分离介质,用氯化钠盐浓度梯度洗脱法,从幽门螺杆菌超声处理上清液中纯化了幽累相菌尿毒酶抗原,所得纯化物经SDS-PAGE电泳分析证明具有良好的纯度,只含有分子量为66000及29500两种蛋白成分,与幽门螺杆菌两种亚基的大小安全相同。以此纯化尿素酶为抗原用于ELISA检测临床确诊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血清12全水感染幽门螺杆者血清18例,其ELISA阳性及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是居留于人胃上皮组织并引起胃炎、消化性胃溃疡和胃癌的病原菌。近年来,随着幽门螺杆菌全基因组序列的报道和功能基因的研究深入,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的分子、免疫等机制逐渐阐明。现对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特点和幽门螺杆菌黏附、毒性因子等对人体感染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呈螺旋状或S形、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专一性定居于人胃,是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非常高,达40%~90%,通常在儿童期感染,而且一经感染,若不根除治疗,将终生携带,携带者是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有侵入性方法如细菌培养、快速脲酶试验等,亦有非侵入性方法如脲呼吸试验、抗体检测等。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十二指肠疾病的机制涉及细菌本身毒力因子、细菌黏附与定植、宿主炎症/免疫反应、氧化应激、细胞的增殖与凋亡等,情况复杂。迄今,幽门螺杆菌的确切致病机制未有定论。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治疗普遍采用根除细菌的抗菌疗法。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疫苗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既然WHO已经将幽门螺杆菌归类为I类致癌物,那么根除幽门螺杆菌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抗生素耐药、抗生素在胃低pH环境中活性降低以及在胃内停留时间不足,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正在逐年降低。本文通过回顾幽门螺杆菌的多重耐药情况,总结了有效的非抗生素抑制或者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法和策略,如益生菌、抗菌肽、纳米技术及中药等,并探讨相关的杀菌抑菌机制,为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及减少胃癌发生风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1.
刘青  王明伟 《生命科学》2005,17(3):211-21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引起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乃至胃癌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得耐药的幽门螺杆菌菌株呈不断上升趋势,开发高效和高选择性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课题。本文对近五年来文献报道的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和先导化合物分类进行简要综述,为研究开发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8例口臭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96例无口臭的健康志愿者为无口臭组,通过13C呼气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根据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组和无感染组,比较两组口臭的发生率,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口臭组和非口臭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为79.17%,27.08%,口臭组显著高于无口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16,P0.05)。口臭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显著相关(r=0.4)。幽门螺杆菌感染组患者和未感染组口臭的发生率分别为70.31%和3.75%,感染组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89,P0.05)。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口臭的发生率显著相关(r=0.6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是引起口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作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病原体,大多在儿童期获得,并在成人期持续存在.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有效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及不良后果的发生,但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率仍较低,其与幽门螺杆菌药物依从性差及抗生素耐药有关.而欧洲国家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降低,但儿童早期哮喘、炎症性肠病、胃肠道感染及Barrett食...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疫苗是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上消化道疾病的有效途径。而疫苗的研制是关键和基础。一种好的疫苗完全可结束人与幽门螺杆菌共存的现象。本文综述了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15.
端粒酶在胃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密切,且幽门螺杆菌已被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近年来,一些研究显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活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本文就端粒酶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疾病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与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的致病菌。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效途径,筛选出幽门螺杆菌保护性抗原是设计和构建幽门螺杆菌疫苗的关键。本对与幽门螺杆菌粘附、定植及与其毒素相关的保护性抗原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被认为是引起人类胃部疾病的元凶之一。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s)是由细菌外膜自发脱落而形成的囊泡状结构,其具有细菌外膜多数成分,包括外膜蛋白、多糖、脂质以及其他蛋白组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在关注外膜囊泡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外膜囊泡作为疫苗,在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中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潜力。因此,本综述总结了目前关于幽门螺杆菌外膜囊泡组成成分的研究,并讨论了外膜囊泡在幽门螺杆菌存活和致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外膜囊泡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成功地建立了小鼠幽门螺杆菌感染模型,并对两株在体外对幽门螺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的乳酸菌,进行了体内预防与治疗作用的初步验证。通过尿素酶反应、细菌培养、病理组织切片检验三种指标测试,证明J16发酵乳能够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胃中乳酸菌数量和幽门螺杆菌数量相反。  相似文献   

19.
石云  吴超  邹全明 《微生物与感染》2005,28(6):17-19,36
研制有效的幽门螺杆菌疫苗,是防治该菌感染的有效途径。本文综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以便深入了解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的机制,为研制疫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信号标签突变技术(Signature tagged mutagenesis,STM)构建幽门螺杆菌突变体文库重组质粒。方法:采用平末端内切酶随机酶切幽门螺杆菌基因组DNA,并回收300~500bp片段(记作Fr),基因重组技术构建重组质粒pID700-Fr,电转化E.coliDH5α筛选阳性克隆,提取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成功构建了1200个幽门螺杆菌STM文库重组质粒。结论:STM技术可用于幽门螺杆菌致病以及耐药相关基因的筛选,为幽门螺杆菌致病及耐药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将为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