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地棉半野生种系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原产于墨西哥的8个陆地棉半野生种系进行了核型分析。其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为52。“墨西哥棉”、“阔叶棉”、“帕默尔氏棉”和“尖斑棉”为1B 核型。其中以“墨西哥棉”最为原始,2n=4x=52=44m(6SAT) 8sm。“尤卡坦棉”、“玛利加郎特棉”、“莫利尔氏棉”和“雷奇蒙德氏棉”为2B 核型。其中以后两个种系最进化,2n=4x=52=32m(2或4SAT) 20sm。讨论了各种系之间的可能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3.
甘薯近缘野生种资源的杂交亲和性评价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薯近缘野生种与甘薯栽培品种的杂交结实率研究表明,甘薯栽培品种与不同倍性I.trifida的平均杂交结实率为9.33%,其中与六倍体I.trifuta杂交结实率最高,与二倍体I.trifida杂交结实率最低;与四倍体I.1ittoralis杂交的平均结实率为4.22%;与I.leucantha杂交的平均结实率为0.75%。甘薯与近缘野生种杂交,其后代的结薯性出现广泛的分离,甘薯与六倍体I.frifida的杂交后代结薯率高于与其它低倍体的野生种。在甘薯栽培品种与近缘野生种的杂交后代中选出了一些优良的杂种后代。利用六倍体I.trifida与甘薯栽培品种杂交和回交,从其后代中选育出了苏渝303和渝苏297等甘薯品种。  相似文献   

4.
利用SSR标记分析陆地棉野生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对材料间相似系数的变异系数进行显著性测验和矩阵相关性测验,探讨引物和多态性位点数对研究结果准确性的影响。90对多态性引物在42份供试材料间共检测出530个等位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40个,占83.01%。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046~0.888,平均为0.649;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0.113~2.289之间变动,平均为1.248。显著性测验显示,当引物按PIC值降序排列时,利用25对引物或者150个多态性位点即可获得较准确的结果;升序排列时,至少需要50对引物或200个多态性位点才能获得较准确的结果。矩阵相关性测验显示,降序时20对、升序时50对引物或者达到150个多态性位点聚类即可达到90对引物时的精度。此外,在引物量较少时,扩增位点数较多的引物所提供的信息量更大,随着引物量的增加,这种差距趋于不明显;等位位点总数较少时,引物数量更重要,随着位点数的增加,引物信息含量的重要性已高于引物数起主导作用。综上,若要客观反映出42份陆地棉野生种系的遗传关系,有必要选用多态性引物30对,扩增多态性位点150个以上,增加引物到50对以上为佳。  相似文献   

5.
何鉴星  梁正兰 《遗传学报》1991,18(2):140-148
本文研究了棉属栽培种与野生种杂交的不亲和性,试验材料涉及5个染色体组,包括2个栽培种(陆地棉和中棉)和5个野生种(戴维逊氏棉、瑟伯氏棉、三裂棉、阿拉伯棉和比克氏棉)。以陆地棉作母本,异己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缓慢,有花粉管胚珠低于10%,陆地棉×戴维逊氏棉杂种胚在子叶期坏死。以中棉作母本,不亲和性主要表现在受精后的胚胎发育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地区种植的4个核桃(Juglans regia Linn.)栽培品种(包括新栽培品种'温185'和'新新2'以及老栽培品种'新丰'和'扎343')及巩留野核桃自然保护区生长的野生核桃为研究对象,对其cpDNA的psbK-psbI区间和mtDNA的COX2 intronⅠ区间以及nrDNA的ITS和ETS区间的DNA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其MP、ML和UPGMA系统发育树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基于SSR分子标记结果对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指数、UPGMA系统发育树和遗传分组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种与4个栽培品种的cpDNA和mtDNA片段序列无碱基变异,而其nrDNA的片段序列却存在3个碱基变异,但4个栽培品种间无碱基变异.以麻核桃(J.hopeiensis Hu)为外类群,基于上述4个DNA片段序列构建的MP、ML和UPGMA系统发育树的聚类结果一致,均表现为4个栽培品种聚为一组,而野生种和麻核桃则分别单独聚为一组.野生种的观测杂合度、预期杂合度和固定指数分别为0.383、0.448和0.153,4个栽培品种的上述3个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428~0.576、0.423~0.619和-0.043~0.234.基于SSR分子标记结果的UPGMA系统发育树和分组数为5的遗传分组结果均表明:野生种和品种'温185'分别单独为一组;品种'新新2'和'新丰'为一组;而品种'扎343'也单独为一组,但与品种'新新2'和'新丰'遗传关系较近.遗传分组结果还表明:分组数为3更利于明确品种'扎343'的分组地位,此时,其与品种'新新2'和'新丰'为一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核桃4个栽培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较小,且老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总体上高于新栽培品种;野生种与栽培品种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说明在育种或栽培过程中核桃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可能会逐渐降低,并且,该野生种可为核桃的分子育种提供天然的基因库资源.  相似文献   

7.
木兰科植物的杂交亲和性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采用常规杂交育种的方法,在木兰科属内和属间进行了62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除木兰属的木兰亚属和玉兰亚属之间没有杂交亲和性外,木兰科其他属内都有杂交亲和性,这表明属内不存在生殖隔离,除拟单性木兰属与木兰属的木兰亚属之间有杂交亲和性外,其它属间都没有杂交亲和性,这表明这些属间存在着生殖隔离,因此,木兰科植物的杂交亲和性基本上支持根据形态特征所建立的木兰科科下分类系统,同时,建议将拟单性木兰属与木兰属的木兰亚属合并为木兰属,并将玉兰亚属从木兰属中分出作为玉兰属。  相似文献   

8.
植物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具有易于恢复但保持困难的特点。根据广西南部冬季无霜冻的气候特点,在广西南宁进行了一年生陆地棉细胞核雄性不育系洞A的三年露地栽培。结果表明:二、三年生洞A在5月上旬开花、6月下旬吐絮,这是一年生洞A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难以达到的;与一年生洞A相比,二、三年生洞A的子指、单株铃数、产量显著增加,但单铃重、衣分显著下降,僵瓣率显著增加;纤维品质基本没有显著变化。说明利用陆地棉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在南亚热带的宿生栽培进行良种繁育具有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菊属11个野生种和12个栽培品种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进一步明确菊属野生种与栽培品种的遗传关系和多样性,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菊属11个野生种和12个栽培品种之间的遗传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从75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14个引物,对供试材料的DNA进行扩增,共获得142条清晰可辨的谱带,多态位点比率为95.1%;菊属野生种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effective number of alleles,Ne)、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 gene diversity,H)及Shannon信息指数(shannon's information index,I)均高于栽培菊花,说明各野生种间基因差异比较显著,多态性强于栽培品种.UPGMA聚类结果表明:菊属野生种呈现由低倍向高倍进化的趋势;栽培菊花之间遗传关系复杂,大体可以推断出平瓣是菊花的基本瓣形;菊花脑与栽培菊花亲缘关系最近,小红菊、龙脑菊、若狭滨菊与栽培菊花关系亦较近,神农香菊与其它材料关系最远.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菊属野生种与栽培品种之间遗传关系比较复杂,而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以较好地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出菊属植物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以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分别将植物表达工体pBinMoBc和pBinoBc导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栽培品种“新陆早1号”,“晋棉7号”,“晋棉12号”和“冀合321”,pBinMoBc携带有高效启动子复合OM启动子控制下的cry1Ac3基因,pBinoBc携带有35S启动子控制下的cry1Ac3基因,经过共培养,卡那霉素筛选抗性愈伤组织及体细胞胚的诱导,得到了再生植株,对T2代的PCR,Southern blotting ELISA检测及Western blotting证明cry1Ac3基因已整合人受体棉花基因并得到表达,抗虫性检测表明转基因后代对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具有良好的抗性,转pBinMoBc T2代与转pBinoBc T2代相比,对棉铃虫具有更快的致死速度,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高效的陆地棉栽培品种转化体系;进一步的检测结果表明,复合OM启动子可以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量从而增强转基因棉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11.
对棉花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细胞内蛋白体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干种子内存在仅由蛋白质基质组成无内含物的蛋白体,含有球状晶体的蛋白体和无含球状晶体和拟晶体的蛋白体。种子萌发过程中蛋白体逐渐液泡化,其降解方式可分为三种类型:(1)内部降解类型:(2)周边降解类型;(3)内部和周边同时降解类型。文中还一步进行了不同降解类型与酶的分布,蛋白体存在部位和萌发时间进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In the production of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nitrogen fertiliz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costly crop practices, but important to reach high yields. However, high nitrogen (N) content in plants does not always translate into a high fibre production. One way of assess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N fertilizer is through the enzymatic activity of the nitrate reductase (NR). This is a key enzyme in N assimilation, whose activity is regulated by a number of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factors that determine yiel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N fertilization on yield, fibre quality, biomass, and NR enzymatic activity in vivo in the cotton variety Fiber Max 989. The evaluated application rates were 0, 50, 100, and 150 kg/ha of N, using urea as a source (46% N) in a randomized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es. At harvest, the maximum yield of seed cotton and the greatest accumulation of total foliar biomass through time was reached after applying 150 kg N/ha. The different N-application rates did not affect the components of cotton-fibre quality. The activity of endogenous NR was greater on plants where 150 kg N/ha were applied. The highest cotton yield and N contents were obtained on these plants. Therefore, the NR activity in vivo could be used as a bioindicator of the N nutritional level in cotton.  相似文献   

13.
在显微和超微水平不同层次上对陆地棉(Gossypium hisutum L.)再生植株中正常苗和玻璃苗叶及根端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表明:试管玻璃苗叶表面凹凸不平,气孔下陷,萎缩变形,表皮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不整齐,叶表面蜡质分布不均匀,其数量也较少;叶肉无明显的栅栏组织分化,细胞中叶绿体含量少、形态小,结构异常。超微结构显示,大部分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基粒片层分布少而含较多的基质片层,其它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含量少或缺。叶脉维管组织发育不良,导管分子数目少,木质化程度低,根尖短而细,生长点仅由少数具分生能力的细胞组成,根冠细胞大,但数量少。正常苗形态结构基本类似于实生苗。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棉花的Bt基因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两年实验检测转基因陆地棉品种间和海岛棉与陆地棉种间的Bt基因流.将转基因陆地棉国抗12号种植在12m×12m的样方内,周围分别种植非转基因陆地棉品种中棉所12号和海岛棉品种新海13号,在离转基因棉花不同距离选取样点,采集非转基因棉花种子,利用标记选择基因、Dot朎LISA和PCR扩增检测Bt基因流.结果表明在0~6m内陆地棉品种间显示较高频率的基因流,随着距离的增加Bt基因流降低,最大可达36m;提高样方内转基因棉花纯度,仅增加0~3m内基因流,对较远距离基因流无影响.海陆种间Bt基因流在0~6m内比陆地棉品种间低,但Bt基因流随距离增加下降幅度小,最远达72m.因此,在小规模转基因棉花环境释放实验,可选用同种不同品种棉花作为缓冲隔离带,并讨论了棉花转基因逃离至我国棉属种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植物激素对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诱导及调节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选用11种激素研究了外源激素对棉花胚性愈伤组织增殖、胚胎发生和发育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激素对棉花胚性愈伤组织增殖、胚胎发生与发育的影响不同。除2,4-D和BA对棉花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影响不大外,其他激素对棉花胚性愈伤组织的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同时还受基因型的影响。激素对棉花体细胞胚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极大,2,4-D既抑制了体细胞胚的形成,又抑制了体细胞胚的发育;TDZ的作用与2,4-D相似,显抑制了体细胞胚的形成,且诱导获得的体细胞胚均停留在球形胚阶段;GA也抑制了体细胞胚的形成,且不利于体细胞的成熟与萌发;BU-30对棉花体细胞胚形成与发育的影响不大。其他7类生长素类物质和细胞分裂素类物质对棉花体细胞胚的形成均具有促进作用,且依IBA、ABA、IAA、BA、KT、ZT、2iP序增强,其总胚数为对照的1.193—3.852倍;其中2iP的促进作用最大,可使产生的体细胞胚数提高2.852倍。  相似文献   

16.
影响陆地棉遗传转化的外部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我国培育的陆地棉载品种为主,研究了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过程中外植体材料、菌液浓度、感染时间、抗菌素等对论效率的影响以及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过程,明确了影响睦棉遗传转化的外界条件。  相似文献   

17.
棉花LIM结构域基因(GhLIM1)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LIM结构域蛋白是一个重要的发育调控因子,参与基因转录,细胞骨架建成和信号传导等许多发育调控过程,胞质骨架是形成和稳定细胞形态以及传递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重要成分。为研究棉花纤维细胞发育过程中胞质骨架的形成和作用机理,通过棉花纤维EST序列整合,从陆地棉徐州142胚珠(含纤维)中扩增并克隆出棉花LIM结构域基因的编码区段。该棉花LIM结构域基因(GhL1M1)长848bp,包含一个570bp的开放阅读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189个氨基酸)与拟南芥,烟草和向日葵的LIM结构域蛋白有极高的同源性,而且两个LIM结构域完整,RT-PCR和Northerm杂交分析表明,该基因(GhL1M1)在陆地棉的根,茎尖,上胚轴,叶片,花蕾,花药,胚珠和不同发育时期的陆地棉纤维(4DPA、12DPA、18DPA)以及海岛棉纤维(18DPA)和中棉纤维(12DPA)中均有表达,但GhL1M1基因在茎尖,纤维和有纤维的胚珠中表达量更高,因此GhL1M1基因应与棉花纤维发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型的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快速诱导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异常苗的茎段和叶片进行培养,可快速高效诱导获得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激素组膈及其浓度配比影响异常苗的直接胚胎发生,在附加有0.1mg/L IAA和0.1mg/LZT的改良MS培养基上,异常苗不仅体细胞胚胎发生率高,而且形成的体细胞胚数目多,用异常苗作外植体获得胚性愈伤组织仅需要时间10d,获得成熟胚需要20-30d,获得再生植株需要60d,大大短于常规方法获得胚性愈伤组织、体细胞胚和再生植株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一个陆地棉bZIP蛋白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PCR筛选方法从陆地棉纤维cDNA文库中筛选到一个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GhbZIP。其编码产物长度为645个氨基酸残基,序列中含有两个未知功能的保守区域DUF630和DUF632,而DUF632区中有一个类似碱性亮氨酸拉链基元;此外氨基酸序列中还存在一个富脯氨酸区和一个富苯丙氨酸区,因此该蛋白具有植物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的结构特征。亲水性分析表明,GhbZIP为一个典型的膜蛋白。GhbZIP基因主要是在开花3d之后在胚珠和纤维细胞中表达,这表明该基因可能与棉纤维伸长过程中的基因表达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20.
蒋建雄  张天真 《遗传学报》2004,31(2):171-176
利用PCR筛选方法从陆地棉纤维cDNA文库中分离出1个基因序列,命名为ChCtp。该cDNA全长1917bp,编码1个含473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GhCtp蛋白与拟南芥和水稻中的一类羧基末端蛋白酶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GhCtp的N-末端有1个精氨酸富集区,而C-末端有1个Pfam数据库中编号为DUF239的高度保守区域;该蛋白的N-末端还存在1个在拟南芥和水稻羧基蛋白酶中所缺乏的ATP/GTP结合区A序列。亲水性分析表明,GhCtp为1个可能的跨膜蛋白。从表达特征来看,GhCtp不属于纤维细胞特异表达或优势表达基因,并且它在棉花不同组织中或不同纤维发育时期的表达强度均很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