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螅状独缩虫(Cachesium polypinum)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武汉的汉口(CP-1)、汉阳(CP-2)和武昌(CP-3)三个地区缘毛类的螅状独缩虫(Cachesium polypinum)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动物存在广泛的变异,三个地域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6522-0.7385(平均值为0.6921),各群体之间遗传相似度大小依次为:CP-2-CP-3〉CP-1-CP-2〉CP-1-CP-3。本文对  相似文献   

2.
螅状独缩虫口区微纤维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规电镜观察显示螅状独缩虫口部单毛基索(HK)、第一(P1)和第二咽膜(P2)旁各有一片微纤维结构。经一步抽提后,这些微纤维结构仍存在。三步抽提显示它们是由直径12nm左右的类中间纤维构成的网格结构,细胞松弛素B不能使其解体。HK和P1旁的微纤维结构在口围唇处即已形成,随着向胞口延伸,微纤维结构逐渐变宽,并形成典型的网格结构。  相似文献   

3.
东湖螅状独缩虫(纤毛门:寡膜纲)的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 Linne,1785)为研究对象,利用RAPD技术对武汉市南湖、沙湖和东湖3个湖区的螅状独缩虫样本进行了DNA多态性比较分析,以确认种群并期望促进微型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结果如下:(1)从12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到31条有清晰扩增条带的,其中20条引物扩增出172条条带清晰、多态性高的条带,片段大小为100~1600bp,而其余11个引物扩增出59条相对多态性差的清晰条带,片段大小为100~1500bp;(2)扩增产物经SPSS12.0与RAPDistance 1.04分析显示,东湖世纪钟(Z)、水果湖(H)和南湖(N)3个样点构成一个分支,而东湖风光村样点(F)或独自形成一支,或与沙湖样点(S)构成相对的姊妹分支.东湖3个样点样本被其它湖泊样本所分隔,表明:东湖水体中螅状独缩虫个体集合为多个种群.这一发现不仅将推动同一水体中微型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更有意义的是可启动关于水体微型生物种群间过渡区本质及物种扩散行为的研究,以期为阐明种群分化和物种形成的机制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螅状独缩虫种内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18S-ITS1为分子标记, 对我国8省市自治区的19个螅状独缩虫种群的研究表明: 在34, 46, 241, 305和322等5个位点上碱基的变化情况将它们沿珠江和长江分水岭分为南北两大种群. 进一步分析得出这种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可能是以下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四纪时伴随青藏高原的隆起珠江和长江分水岭的形成导致了螅状独缩虫的隔离分化;两地气候条件的差异对螅状独缩虫传播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螅状独缩虫表膜下纤毛系及形态发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施心路  余育和  沈韫芬 《动物学报》2001,47(1):13-18,T001,T002
利用蛋白银技术研究了螅状独缩虫无性生殖周期中的形态发生。结果表明:(1)在大核形态尚未出现明显变化时,生发毛基索(GK)的前端即出现原基,随后原基增生扩大。最早出现的是两条将来分别演化为新仔虫第三咽膜(P′3)和第二咽膜(P′2)的原基带,随后出现的是位于外侧的新仔虫的单毛基索(HK′)。同时,新仔虫的第一咽膜(P′1)也开始由老单毛基索(HK)复制,并在细胞分裂后期与老结构分离;(2)大核在虫体分裂过程中由长带状逐渐缩短变粗至扁圆形,于虫体即将分开时迅速拉长,然后分裂为二个新大核;小核分裂先于大核,在两仔虫口毛器即将分开时完成;(3)原帚胚及柄归属老仔虫,新仔虫的帚胚在虫体分裂后逐渐形成,柄内肌丝则在柄鞘形成后逐渐长出。  相似文献   

6.
不同纬度螅状独缩虫耐热能力及Hsp70 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立芳  缪炜 《动物学报》2008,54(3):525-530
本文以游泳体的形成作为虫体对热激响应的指征,比较了不同纬度 (西安:东经10 8°98′,北纬34°25′;武汉:东经114°34′,北纬30°57′) 两地螅状独缩虫 (Carc hesium polypinum) 的耐热能力,发现武汉地区螅状独缩虫 (WH株) 形成游泳体的热激温度 ( 36℃) 高于西安地区 (XA株) 的33℃,说明前者的耐热能力较强;进一步利用实时PCR技术分析不同热激温度下两地螅状独缩虫热休克蛋白Hsp70 mRNA的表达变化发现,XA株Hs p70 mRNA热激后高表达水平的阈值温度为28℃,而WH株的为33℃,表明在螅状独缩虫中, Hsp70 mRNA表达的阈值温度与它们的耐热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从而在分子水平阐明了螅状独缩虫WH株较XA株具有更高耐热能力的原因,这为研究纤毛虫野生种群热休克蛋白Hsp7 0 mRNA表达与栖息环境温度间的关系,进而了解原生动物温度适应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线索[动物学报 54(3):525-530,2008].  相似文献   

7.
本通过聚丙烯酰凝胶电泳法对家蝇幼虫体内的过氧化物酶、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酯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及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为家蝇幼虫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胚胎发育和足囊萌发进行连续观察,发现海蜇四触手螅状体存在2种形成方式:第一种方式为海蜇受精卵在水温(26±1)℃条件下经6 h发育到浮浪幼虫期,浮浪幼虫25 h后经过杯状体阶段,变态发育成四触手螅状体,进入附着生活阶段;第二种方式为足囊在适宜条件下萌发,首先形成杯状...  相似文献   

9.
段妍  孙明  董婧  柴雨  王爱勇  王小林  刘修泽  王彬  吉光 《生态学报》2020,40(13):4404-4412
采用了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温度对海月水母螅状体生长及繁殖的影响。实验设6个温度梯度(12, 15, 18, 21, 24, 27℃),共持续56d。测定了螅状体的柄径生长,繁殖数量;观察了螅状体的无性繁殖方式;分析了温度影响下的螅状体的能量分配及繁殖策略。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螅状体的生长及繁殖,在较高温度组,匍匐茎生殖是螅状体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随着温度降低,出芽生殖比例增加。较高温度组螅状体繁殖速率较快,新生螅状体个体较小,分布较分散;而较低温度组,新生螅状体个体较大,数量较少,均较紧密的分布在亲代螅状体周围。在培养56d的周期内,除27℃处理组外,其他各处理组螅状体柄径均有所增加,但其增加的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27℃处理组,螅状体整体状态不好,基本不摄食,培养35d时全部死亡。综上,较低温度条件下,螅状体倾向于选择增加自身个体大小以应对不良环境,而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螅状体倾向于选择通过无性繁殖产生更多子代的方式以扩大种群数量。温度显著影响螅状体的繁殖策略,进而显著影响螅状体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0.
水母暴发给近岸人类的生活、渔业资源以及海洋生态系统带来影响。这些近岸海域暴发的水母可以通过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来维持或扩大水母种群数量。在水母生活史中,螅状体的无性繁殖是决定水母体数量的关键阶段,因此对此阶段进行研究。设置了4个温度水平(9、12、15、18℃)、3个食物水平(5个卤虫/螅状体、20个卤虫/螅状体、40个卤虫/螅状体),在12个组合条件下研究温度和食物水平对海月水母螅状体无性繁殖能力和方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月水母螅状体繁殖子体的各种方式中,匍匐茎生殖是主要的繁殖方式,出芽生殖次之,纵向分裂以及足囊出现几率极低。食物对海月水母螅状体产生总子体数影响显著,温度的影响不显著,食物水平越高,海月水母螅状体繁殖子体的能力越强。食物和温度对螅状体发生横裂均有影响,但温度对螅状体横裂的影响更大。温度对螅状体的横裂率影响显著,食物影响不显著。碟状体的释放发生在12、15、18℃的条件下,温度是影响海月水母螅状体通过横裂生殖释放碟状体数量的最重要因素。可见在螅状体无性繁殖阶段,温度和食物对繁殖方式的影响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野生纤毛虫同工酶微量等电聚焦分析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微量电泳是用来分离和表征提取于少量生物材料中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分析技术。作者以缘毛目螅状独缩虫(Carchesium polypinum Linne,1758)为材料,用微量等电聚焦(Microisoelectric focussing)探索了分析野生纤毛虫同工酶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1) 样品量小至两个群体螅状独缩虫(约200个个体)即可进行酯酶同工酶微量等电聚焦分析;(2) 自野外采集材料中立即分离制备的螅状独缩虫匀浆上清液的酯酶同工酶酶谱与实验室内放置10h后分离制备的酶谱几乎一致。因此,野生纤毛虫同工酶可用微量等电聚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梯度电泳分步染色法直接对玉米苗期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各酶带的分子量进行了比较测定。酯酶同工酶 E_1、E_2、E_3~F、E_3~S、a、b、c 各酶带的分子量分别为<20000,35200、33000、38500、29900、28500、34000道尔顿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PX_4~F和 PX_4~S酶带的分子量分别为131000和149000道尔顿。根据酶带在均匀胶和梯度胶中的位置变化对各酶带的生化性质作了初步分析,发现 E_3~F和 E_3~S、PX_4~F 和 PX_4~S 在迁移率上的差异主要是分子量的差异。本文为同工酶的分子量测定提供了一个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黄贵萍  廖若男 《兽类学报》1997,17(3):216-220
本文对野生大家鼠(Ratusnorvegicus)和Wistar品系实验大白鼠的血红蛋白(Hb)及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了电泳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鼠均表现了Hb的多态性,其中HbI型都含有8个成分,各成分的泳动率相同。两种鼠的心脏LDH同工酶都含有LDH1,LDH2,LDH3和LDH5,而且各谱带泳动率相近似,其余组织LDH谱带泳动率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了组织和种(或品系)的特异性。从电泳图谱上发现Wistar大鼠LDH5(A或M亚基纯合体)出现亚带,而LDH1(B或H亚基纯合体)则未发现,可确定变异是由于A或M亚基位点发生突变,出现等位基因而导致。对褐家鼠的LDH4出现亚带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对臭鼩的血清蛋白及心肌、骨骼肌、肾脏、脾脏、肝脏,睾丸6种组织器官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的分析研究。臭鼩血清蛋白存在15—17条带,各组织的LDH同工酶均由5条带构成,其中心肌LDH-1、LDH-2和肾脏LDH-1各出现1条亚带。  相似文献   

15.
罗氏沼虾个体发育早期的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采用聚两燃酰胺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对罗氏沼虾个体发育早期9个时期的八种同工酶系统(EST、ALP、AMY、GDH、MDH、LDH、SOD、ME)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OD、ME在早期发育过程中酶谱相对稳定,SOD表现为三条谱带,ME表现为两条谱带;面EST、ALP、AMY、GDH、MDH、LDH则随发育其酶谱表现出明显差异,酶谱渐趋复杂。  相似文献   

16.
不同产地大熊猫红细胞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扬文  张燕生 《动物学报》1991,27(3):281-286
本文对饲养在国内几家动物园内的不同性别及不同产地的十六只大熊猫的红细胞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以及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或PGI)四种同工酶进行了淀粉凝胶电泳分析。确定了大熊猫红细胞上述四种同工酶的酶谱,从而在生化水平上对我国不同产地的大熊猫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利用法国产DATACHROM—5000型染料脉冲激光器处理葡萄“胜利”品种的愈伤组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分离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研究了激光辐照对葡萄生长发育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表达的影响,发现:适当剂量的激光辐照能使葡萄愈伤组织明显提前分化;激光能够影响葡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基因的调控,适当剂量的激光能够促进该基因的表达;激光处理的愈伤组织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与对照相比,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数目和活性上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十个地理品系卤虫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侯林  邹向阳 《动物学报》1993,39(1):30-37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对中国十个不同地理品系卤虫的十种同工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编码七种多态酶的19个座位、42个等位基因,用Nei(1972、1975)的方法计算各地理品系卤虫的遗传相似系数、遗传距离和平均杂合度并进行聚类分析。实验和分析结果证明十个不同地理品系的卤虫可分为A.parthenogenetica和有性品系A.sp.两大姊妹种;十种同工酶中三种酶为单态酶,七种为多态酶;雌雄个体无电泳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