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响应面法优化紫山药花青苷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山药为实验材料,以酸性乙醇为提取溶剂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及Design-Expert 8.0.6分析软件建立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优化紫山药花青苷的提取工艺及参数。研究表明,五种单因素对花青苷得率影响大小的顺序为X5(盐酸质量分数)X2(时间)X4(乙醇体积分数)X3(料液比)X1(温度)。并且温度和料液比、温度和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料液比、提取时间和盐酸体积分数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得到紫山药花青苷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温度:81℃、时间:3.5 h、料液比:1∶25、乙醇体积分数:70%、盐酸质量分数:18‰。在此条件下花青苷平均得率达到4.928 mg/g,相对标准偏差为0.31%,与数学模型理论得率间的相对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2.
以紫山药为实验材料,以酸性乙醇为提取溶剂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及Design-Expert 8.0.6分析软件建立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优化紫山药花青苷的提取工艺及参数。研究表明,五种单因素对花青苷得率影响大小的顺序为X5(盐酸质量分数)>X2(时间)>X4(乙醇体积分数)>X3(料液比)>X1(温度)。并且温度和料液比、温度和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和料液比、提取时间和盐酸体积分数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得到紫山药花青苷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温度:81℃、时间:3.5 h、料液比:1∶25、乙醇体积分数:70%、盐酸质量分数:18‰。在此条件下花青苷平均得率达到4.928 mg/g,相对标准偏差为0.31%,与数学模型理论得率间的相对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响应曲面法以优化人工栽培川贝母的热风干燥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察水分转换点,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设计优化栽培川贝母二段式变温热风干燥加工工艺,采用HPLC建立栽培川贝母核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以药材性状得分、总生物碱、总淀粉、总核苷含量归一化值(OD值)为指标建立模型对药材质量评价。通过对比恒温干燥与分段式热风烘干药材的外在性状与内在质量,对筛选得到的最佳分段式热风干燥工艺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栽培川贝母的最佳热风干燥工艺:60℃干燥至含水量45%,取出放置12 h,于50℃干燥至含水量≤15.0%。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具有可靠性与稳定性,在此条件下,加工得到的栽培川贝母外观性状及内在质量均较优,可用于栽培川贝母药材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4.
以黑土豆为原料提取色素,在乙醇浓度、回流温度、回流时间和料液比四个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条件,利用 Box-Benhnken 设计模型,研究四个自变量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回流温度47℃,回流时间47.5 min,料液比1∶90,乙醇浓度42.5%.在此条件下,理论上测得黑土豆中色素的吸光度值为0.413,实验测得黑土豆中色素的吸光度值为0.416,理论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为0.726%.该提取工艺简便、具有较高的重现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响应面法优化灵芝菌丝体胞内灵芝酸的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单因子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了影响灵芝菌丝体灵芝酸的提取过程。基于3因素3水平的中心组合设计,得到了描述胞内灵芝酸提取得率与操作参数之间的二次响应面模型。在乙醇浓度为93.6%(v/v)、提取温度79.1℃、提取液固比42.2∶1、提取次数2次、每次提取时间2 h的条件下,最大灵芝酸理论提取得率为28.36 mg胞内灵芝酸每克干菌丝。模型优化条件下的实际灵芝酸提取得率(28.72 mg/g干菌丝)与理论灵芝酸提取得率(28.36 mg/g干菌丝)相符。  相似文献   

6.
以填充剂种类、辅料配比、原料用量、干燥温度和黏合剂用量为考察因素,以颗粒合格率、溶化性、吸湿性和感官评价的总评归一值(OD)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并结合响应面优化设计优选金线莲颗粒剂最佳成型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成型工艺为辅料乳糖:糊精=3:1,原料药比例7.01%、干燥温度50 ℃,按此方案进行试验,预测颗粒成型率87.18%,吸湿率8.22%,溶化时间34.95 s,感官评价81分。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金线莲颗粒的成型工艺结果可靠,可为金线莲颗粒剂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法优化确定胡芦巴种子多糖的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三个主要因素,以胡芦巴种子多糖提取得率为响应值进行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建立胡芦巴种子多糖提取得率的二次回归方程,得到优化组合条件。响应面法分析结果表明,当料液比为1∶28(g:mL),提取时间1.2 h,提取温度85℃时验证优化工艺得胡芦巴种子多糖最大提取得率19.89%,接近于模型预测值20.24%。  相似文献   

8.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苹果速冻工艺,当载样量3kg/m2、速冻温度-30℃、样品中心温度 18℃为时,产品的感官品质、硬度和色泽最高,可溶性糖损失率、可溶性蛋白损失率、维生素C损失率最低;采用Box Benhnken试验设计方法和Design Expert 9数据分析软件,优化出苹果速冻最优工艺参数为载样量2.38kg/m2、速冻温度-31℃、样品中心温度-19℃,此条件下实际感官评分为91.26。  相似文献   

9.
响应面法优化香菇多糖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开发利用香菇资源,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香菇中的多糖,利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香菇多糖的工艺条件。首先进行单因素试验考察,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超声波功率、超声时间及料液比为自变量,以多糖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nhnken法设计3因素3水平响应面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响应面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良好,能较好地预测香菇多糖得率。最佳工艺:超声波功率300 W、超声波处理时间25 min、料液比1∶30,多糖得率25.71%,与理论值(25.55%)相比,相对误差较小,为0.63%。与传统热水浸提法比较,超声波提取法多糖得率较高,且耗时少,是理想的香菇多糖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基因改造运动发酵单胞菌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提高重组菌发酵乙醇产量。方法:使用分子克隆实验操作技术构建重组运动发酵单胞菌,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影响重组菌高产乙醇的三个重要因素。结果:成功构建含有YfdZ、MetB基因和Hsp基因的重组菌Zymomonas mobilis HYM,发酵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条件分别为温度28℃,葡萄糖浓度24%(W/V),pH7.4。在此优化条件下,Zymomonas mobilis HYM的乙醇产量可高达105.0735g/l,比原始菌株乙醇产量提高16.4%。结论:用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重组运动发酵单胞菌的发酵工艺条件,显著提高乙醇产量。  相似文献   

11.
【背景】金针菇菌种在继代培养的过程中会出现菌种退化的现象,影响着金针菇的产量与质量。【目的】为研究金针菇退化菌种菌丝的生理生化特征,筛选金针菇退化菌株。【方法】以金针菇原始菌株(H)和退化菌株(T)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碳源培养基上菌丝的生理生化特征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活性,并测定菌丝在栽培瓶中的漆酶(Laccase,Lac)和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Peroxidase,MnP)的活性,记录菌丝在搔菌后的恢复情况。【结果】T在各个碳源的菌丝生长速度低于H,粉孢子等级在3-4级之间,SOD、CAT活性低于H,在栽培料中的Lac活性和MnP活性在第5天时与H相同,在第10、15、20天低于H。T在搔菌后菌丝恢复时间比H恢复时间长,恢复后的菌丝长势没有H长势浓密。【结论】通过探究金针菇原始菌株与退化菌株的菌丝生理生化特征,为判断金针菇菌株是否为退化菌株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背景】几丁质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由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ase,CS)催化合成。几丁质合成酶编码基因在大型食用真菌金针菇中的数量及表达规律尚不明确。【目的】探究几丁质合成酶基因在金针菇中存在的数量及其在子实体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规律,为其在大型真菌子实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基于已有的金针菇菌株L11基因组数据,结合NCBI其他真菌CS序列鉴定金针菇中几丁质合成酶编码基因的数量,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根据金针菇F19转录组数据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技术分析金针菇CS基因家族的表达规律。【结果】在金针菇单核体菌株L11的基因组中鉴定到9个几丁质合成酶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们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可分为4类(皮尔森相关系数=0.85)。【结论】金针菇CS基因家族表达模式在金针菇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均存在差异,可能参与了子实体发育不同时期和组织的形态建成。  相似文献   

13.
【背景】子实体是食用菌的主要商品部位,也是真菌生殖生长的重要结构,其发育受到多种信号途径的调控。【目的】以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为材料,对转录组和基因组数据的信息素信号通路基因进行分析获得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其在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为研究食用菌子实体发育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已有的金针菇基因组数据,注释了金针菇信息素信号通路。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鉴定了该通路中参与金针菇子实体发育的关键基因,并对关键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cdc24和ste12基因在子实体发育不同时期的5个样品(原基、伸长期菌柄、伸长期菌盖、成熟期菌柄和成熟期菌盖)中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验证与上述结果一致。【结论】cdc24和ste12这2个关键基因可能参与了金针菇子实体发育过程中的组织分化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杀鱼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piscicida)2515是一株具有广谱抗弧菌性能的菌株,为提升菌株2515的培养生物量,通过单因素优化方法,研究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营养成分对菌株2515的发酵产量的影响,确定关键营养因子,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菌株2515生物量的关键营养因子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菌株2515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麦芽糖2.85 g/L、CaCl2 0.65 g/L、MnCl2 0.10 g/L、酵母膏3.85 g/L、胰蛋白胨10 g/L、NaCl 10 g/L。优化后的培养基使菌株2515在锥形瓶和发酵罐中发酵的OD600值分别为1.416和1.866,生物量分别提高了36.4%和40.4%,其发酵上清液和细胞内容物的抑菌活性分别提高了28.2%和27.2%。表明响应面法优化后的培养基有利于提高菌株2515的发酵生物量及抗菌效果,研究结果为菌株2515的后续开发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摇瓶发酵条件下,优化提高短短芽胞杆菌ch2-22芽胞浓度和抑菌活性的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首先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响应面设计对ch2-22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然后使用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得到优化发酵培养基为淀粉35.05 g/L,豆饼粉26.08 g/L,蔗糖10 g/L,鱼粉5 g/L,Na Cl 1 g/L,Mg SO40.3 g/L,(NH4)2SO43 g/L,Mn SO40.1 g/L,K2HPO43 g/L,酵母膏1 g/L,Ca CO32 g/L。培养条件为温度32℃,转速180 r/min,装液量100 m L/500 m L,接种量4%,初始pH为7.0,发酵时间45 h。优化后的芽胞数量达到8.1×109cfu/m L,与优化前的芽胞数量(1.6×109cfu/m L)相比,提高了3.7倍,优化后发酵液效价达到3 350 IU/m L,提高了109%,高于同类菌株的2 000 IU/m L。  相似文献   

16.
采用Plackett-Burman设计、最陡爬坡试验和中心组合试验相结合的策略对Gluconobacter melanlgenu X42转化培养基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转化培养基组成为麦芽抽提物0.46 g/L、蛋白胨2.07 g/L、Ca CO30.70 g/L、Zn SO40.04 g/L。优化后L-山梨糖生成量提高了9.9%。可以应用响应曲面法对G.melanlgenu X42转化培养基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7.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胶质类芽胞杆菌的初级种子培养基进行了优化,以提高其菌体密度和后续发酵效率。首先采用单因子试验筛选出提升菌体密度的适宜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胰蛋白胨,在此基础上采用Plackett Burman(PB)试验设计法,对9种影响菌体生长繁殖的因素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麦芽糖和MgSO4·7H2O对菌体繁殖影响最为显著。用快速登高试验逼近关键因素的最大响应区域,通过中心组合试验和验证试验,获得胶质类芽胞杆菌优化培养基成分为麦芽糖 2.5 g/L,胰蛋白胨1.0 g/L,MgSO4·7H2O 0.73 g/L,K2HPO4·3H2O 0.4 g/L,NaCl 0.06 g/L,FeCl3 0.6 mg/L,水杨酸10 mg/L,CaCO3 1.0 g/L。使用该优化培养基可将菌体密度较优化前提高了近10倍,含量达到4.12×102 cfu/mL。结果为提高胶质类芽胞杆菌的生产发酵水平和保证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红曲菌丝体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及Box-Behnken设计响应曲面分析优化了红曲色素的提取工艺条件。通过实验,得到了提取率的回归方程Y=0.923-0.011X1-0.011X2-0.017X12-0.027X22-0.026X32-0.028X1X2-0.019X1X3,通过对模型解逆矩阵得优化方案:乙醇浓度X1=66%、超声功率X2=200 w、提取温度X3=52℃,模型预测结果为92.5%。在该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提取率达到92.1±0.6%(n=3)。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as employed in optimizing the nutrient levels needed towards the optimal production of phosphatidylinositol-specific phospholipase C enzyme by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erovar. kurstaki. A 23 factorial central composite 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 relating the enzyme activity to the nutrient medium, was used to find the optimum values of glucose, peptone and dipotassium hydrogen phosphate. The optimum values of these variables for maximal enzyme production were found to be: glucose, 6.5 g l−1; peptone, 5.38 g l−1 and dipotassium hydrogen phosphate, 6.36 g l−1 with the predicted enzyme activity of 0.96 U ml−1.  相似文献   

20.
以红枣为原料提取红枣黄酮,通过吸附树脂的筛选,探讨树脂吸附的溶液浓度、pH值、吸附时间、吸附液体积对树脂吸附条件的影响。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应用响应曲面分析方法,确定了大孔吸附树脂对红枣黄酮最佳吸附条件为:最佳吸附树脂为XDA-8,吸附时间62 min,吸附液浓度为4.3 mg/L,pH值为7.32,吸附液体积为10 mL,最大吸附效率达到85.64%,优化后得实际吸附率为85.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