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本书是1962年夏在奥地利 Burg Wartenstein 举行的“分类与人类进化”专题国际讨论会的论文集。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瑞士、英、美等国的十八位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灵长类学家、遗传学家、动物分类学家、生态学家等。会议讨论了分类的概念和意义,现生的和化石的灵长类的分类及其特征以及人类及其祖先的分类和特征。对人科的分类,经  相似文献   

2.
由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师张鹏和日本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渡边邦夫教授联合编写的《灵长类的社会进化》一书业已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3.
张劲硕  梁冰  张树义 《动物学杂志》2004,39(2):65-65,73
2001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学院Colin P.Groves教授出版了《灵长类分类学》(Primate Taxonomy),认为世界灵长类计15科66属353种。据Groves的修订,世界现存灵长类各科种数为(括号内为本文归纳的,国际学术刊物在Groves修订后新发表物种的统计数字):鼠狐猴科  相似文献   

4.
科研快讯     
导入人类感光色素基因的小鼠从此告别色盲时代[《Science》2007年3月23日报道:现在科学家们通过转基因手段,赋予小鼠灵长类所特有的第三种感光色素,拥有这种感光色素的小鼠将不再是色盲。]我们知道,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能够看到五颜六色,而其它绝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可是现在科学家们通过转基因手段,赋予小鼠灵长类所特有的第三种感光色素,拥有这种感光色素的小鼠将不再是色盲。3月2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了该研究成果。灵长类之所以能够区分出各种各样的颜色,是因为它们的眼睛含有三种感光色素蛋白,其中每一种蛋白分别对某一段波长的光特别敏感。  相似文献   

5.
《化石》2013,(3)
关于灵长类动物与其它动物的演化关系,以及灵长类内部类人猿、眼镜猴、狐猴等主要支系之间的系统关系,一直是科学家们激烈争论的问题.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6月6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道了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完整的灵长类化石骨架.这件化石被命名为"阿喀琉斯基猴"(Archicebus achilles),发现于我国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湖相沉积中,距今5500万年.这项发现对于确定类人猿与其它灵长类的分异时间和早期演化模式提供了非常关键的证据,是近年来古灵长类和古人类学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一届灵长类学术讨论会于1981年12月13-19日在昆明召开。来自全国各地45个单位的75位专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出席了这次会议,大会收到99篇学术论文和工作报告。 会议期间,分别进行了大会和分组报告,大会宣读的《禄丰古猿与人类起源》、《中国的灵长类动物及其保护》以及我国特产金丝猴的种群结构及其生物学意义、分类地位和分布现状等,受到代表们的重视。此外还进行了关于建立灵长类中心的专题座谈。并通过幻灯放映、图片展览、资料陈列以及参观有关研究单位及其猴类饲养园地等项活动,交流和了解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情况。 一、学术交流。代表们对我国的灵长类研究工作在分类区系、资源调查、种群生态、解剖、生理、心理、行为、医学、饲养驯化、繁殖、保护,以及古猿、化石灵长类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感到鼓舞。对我国在国际灵长类研究中所处的落后状态感到不安,表示要脚踏实地、加强规划、集中力量、相互协作,逐步缩短差距。  相似文献   

7.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张鹏著《猴、猿、人--思考人性的起源》一书已于2012年1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全面讨论了人与猿猴的异同,尝试从灵长类进化的新视角探索人性起源,解释人类的共通性及其生物学本质,并为读者提供理解自身的新思维。目前国内灵长类的书籍不多,欢迎读者订阅!  相似文献   

8.
在古人类学领域中,人类的起源是最引人注意和感兴趣的问题。近百年来围绕着人类最早祖先的探索,经常发生激烈的争论。在本世纪七十年代的最后几年,人类起源的分子生物学观点和古生物学观点又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1980年7月2—4日,在召开第八届国际灵长类学会议的前夕,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了一次题为“猿和人的祖先的中新世化石及新解释”的国际性小型学术讨论会,有人类学家、解剖学家、  相似文献   

9.
陈淳  陈虹 《人类学学报》2010,29(3):302-302
<正>2010年4月8日的《自然》杂志,刊登了德国分子人类学家约翰·克劳斯(Johannes Kruase)领衔撰写的一篇文章,报道了在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区发现了一种现在完全未知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灵长类学会是在中国兽类学分会灵长类专家组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中国灵长类专家组自成立后,在我国灵长类学研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近几年,随着我国灵长类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不断积累,研究团队不断增加,学科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同时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在此背景下,在几任专家组组长的领导下并经专家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国灵长类专家组不断加强了与国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由影像生物调查所(Imaging biodiversity expedition,IBE)摄影师,深圳民间探险家李成、西南林业大学赵超(并列第一作者)和大理大学范朋飞教授(通讯作者)合作撰写的"西藏墨脱发现猕猴属一新种——白颊猕猴"在《美国灵长类学报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杂志网站正式在线发表。这表示,国际学术界正式承认了这一新物种。这是近几十年来第一个正式由中国人命名发表的灵长类物种。  相似文献   

12.
树鼩被认为是原始食虫类和灵长类间过渡类群的活化石,成长类起源问题的密码,它的亲缘关系使生物学家们感兴趣而迷惑。W.P.Lukket编的《树鼩的比较生物学和进化关系》(Comparativ Bio-logy and Evolutionary RelatonshIps of Treeshrews)一书是连续出版物《灵长类进展》的一卷,纽约Plenum出版社1980年出版,314页。十余位作者撰写的10篇独立论文各作1章。大别为5部分:系统学(第1章),头骨系统和牙系(第2-6章),神经系统(第7章),生殖系统(第8章)和分子进化(第9-10章)。作者们立足于从形态解剖到分子水平的生物学比较,从分支系统观点深入探讨树鼩科的系统分类和它与象鼩科、皮翼类、翼手类,尤其与灵长类的亲缘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开展非人灵长类的基因组学研究不仅能够深入探究其演化与适应的分子机制,同时有助于非人灵长类遗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近年来,由于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非人灵长类基因组学的相关研究,特别是有关其适应性演化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此,本文对非人灵长类基因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和探讨了目前非人灵长类适应性演化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本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非人灵长类的基因组学研究及其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野生动物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以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灵长类的位置行为研究对于理解灵长类进化、适应性的多样化以及生态学和解剖学十分关键。该文对已有文献进行了综述,针对位置行为的分类、季节性、以及具体地点和年龄性别差异性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灵长类位置行为的发展、特征以及研究现状,以期对今后非人灵长类位置行为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我国灵长类行为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声音通讯是非人灵长类研究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有助于了解非人灵长类的社会行为、个体关系、行为进化和社会演化等,甚至对探究人类语言起源和进化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非人灵长类声音通讯的研究内容、影响因素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梳理,探讨非人灵长类声音通讯研究的前景和展望,旨在进一步推动国内非人灵长类声音通讯研究的深...  相似文献   

16.
肠道微生物组被誉为动物的“第二套基因组”,与动物的个体发育、营养获取、生理功能、免疫调节等重要活动密切相关。非人灵长类在生态位、社会结构、地理分布以及进化上与人类相近,开展其肠道微生物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灵长类的生态、保护和进化,而且对深入了解肠道微生物在人类进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总结了影响非人灵长类肠道微生物变化的因素,包括系统发育、觅食、栖息地破碎化、年龄和性别、圈养方式以及社群生活,并探讨了肠道微生物研究在非人灵长类生态、行为、保护以及适应性进化方面的应用。未来,非人灵长类肠道微生物研究将为灵长类生态、进化和人类健康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灵长类的保护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Liao CH  Su B 《动物学研究》2012,33(1):108-118
随着人类和黑猩猩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宣布完成,以及其他灵长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逐步开展,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灵长类基因组数据,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灵长类比较基因组学应运而生。该文主要通过对人类和其他非人灵长类系统关系和基因组结构的比较,从系统进化、基因组结构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评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阐述人类、黑猩猩与其他非人灵长类之间的主要生物学差异,揭示人类进化的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劲松研究组、神经科学研究所孙强领导的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苏州)和健康科学研究所金颖研究组合作,建立了来自食蟹猴孤雌囊胚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系,为揭示灵长类动物生命规律提供了新的重要的研究工具。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细胞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由国际灵长类学会、美国灵长类学会和国际人类习性学会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灵长类学大会于1982年8月8日至13日在美国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举行.主办单位是Yerkes地区灵长类研究中心。参加会议的有23个国家500多人。我国首次派一人参加,提交学术论文两篇。会议期间共举行30个专题讨论会和32个论文报告会,还放映了有关灵长类的电影、录像,展出了有关灵长类研究工作的墙报.同时还举行了图书、专用设备、饲料等展览,介绍了灵长类研究机构和灵长类贸易的情况。 以分子生物学和行为科学研究灵长类的分类和进化,是这次会上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对长臂猿的分类,Chivers等认为分为一属三亚属九种,三亚属是:黑长臂猿亚属(Nomascus),白掌长臂猿亚属(Hylobates)和合趾猿亚属(Symphalangus)。有人认为高等生物的蛋白质和结构基因的DNA有减慢进化的趋势,如旧大陆猴中种间变异小,  相似文献   

20.
<正>一年前,当我看到《猿猴家书》手稿,立感释然,倍感兴奋。因为从字里行间中,我闻到了中国灵长类学"春"的气息,看到了中国新一代灵长类学者的"范"!这确实是令我心动的一本好书!"我们人类从何而来?往何而去?猿与猴区别为何?猴子会进化成人吗?猴宝宝和人宝宝有何不同?……"书中的每一个科学问题都显得那么绚丽张扬,撩动心中那久违的好奇;而问题的回答又都是那么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