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反应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优化了重组毕赤酵母表达的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催化L-甲硫氨酸(Met)和ATP合成 S-腺苷甲硫氨酸的条件,确定了该酶的最适酶活力检测条件为20mmol/L的L -Met,26mmol/ L的ATP,52mmol/L的MgCl2,300mmol/L的KCl,8mmol/L的还原型谷胱甘肽,100mmol/ L的Tris,反应液pH 8.5,35°C反应 1h,比活力达到23.84U/mg.该酶还可以催化以DL-Met代替L-Met为底物的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反应,以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
渗透胁迫下,小麦幼苗内源多胺含量和乙烯产生均明显增加,再用0.4mmoL甲硫氨酸掺人处理后,乙烯释出加速,精胺含量进一步增多,亚精胺含量变化不大,腐胺的含量几乎减少到胁迫前的水平。可见,渗透胁迫下,甲硫氨酸既可以在Met循环中以甲硫氨酸与腐胺联合生成亚精胺,进而再与亚精胺联合生成精胺,又可以S-腺苷甲硫氨酸分解生成5’-甲硫基腺苷和氨基环丙烷羧酸,最后由氨基环丙烷羧酸加氧生成乙烯。  相似文献   

3.
多胺是一类小分子生物活性物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衰老及抗逆性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多胺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酶基因,即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SAMS)和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基因(SAMDC)的克隆、表达,以及转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SAMS)和转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基因(SAMDC)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定量测定发酵液中S-腺苷-L-甲硫氨酸(SAM)的含量。结果表明,S-腺苷-L-甲硫氨酸浓度在0.1~1.0g/L时,其峰面积(Y)与相应的浓度(X)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13.937X-0.1949,相关系数为0.9969。S-腺苷-L-甲硫氨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9.89~101.7%,相对标准偏差为0.48~1.36%。该方法精密度、准确度好,稳定性高,能简便、快速、准确地测定发酵液中S-腺苷-L-甲硫氨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槲皮素对甲硫氨酸(Met)负载大鼠氨基酸代谢的影响,将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1%甲硫氨酸组以及1%甲硫氨酸和0.5%槲皮素组,喂养6周后,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半胱氨酸含量,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血清中其他氨基酸含量.结果显示,1%甲硫氨酸干预后除对牛磺酸产生显著影响外,对其他氨基酸没有明显影响.0.5%槲皮素干预后,血清必需氨基酸苏氨酸、缬氨酸含量较1% Met组显著升高(p<0.05),牛磺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较对照组亦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丝氨酸和脯氨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槲皮素可能加强甲硫氨酸转硫化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6.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敏  干信 《生物技术》2006,16(3):20-22
目的:克隆与表达大肠杆菌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的基因。方法:应用PCR技术从E.coliBL21(DE3)的总DNA中扩增出1.1kb的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将其连接到PGEMT载体上,测序证明正确后再将目的基因插入大肠杆菌高表达载体PET28a中,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与分析。结果:SAM合成酶在E.coliBL21(DE3)中的表达量达到23.6%,酶活达到4.17μmol/h.ml。结论:大肠杆菌表达出了具有生物活性的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  相似文献   

7.
将Methanopyrus sp.SNP6进行功能基因组测序,获得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sam)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将sam基因扩增后连接至表达质粒p ET-28b(+),转化E.coli BL21(DE3),获得重组菌后进行诱导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am基因编码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44 086.4Da,三级结构为同源四聚体,与其他相关古菌来源的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的蛋白序列较保守。实验结果显示,构建的重组表达质粒p ET28b(+)-sam可在E.coli BL21(DE3)宿主菌中高水平表达。重组蛋白的分子量与预期值基本一致,部分为胞内可溶性表达,另一部分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本研究首次实现了Methanopyrus sp.SNP6菌株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的异源表达,为后期的蛋白纯化、酶学性质研究和酶促转化法生产S-腺苷甲硫氨酸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S-腺苷甲硫氨酸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S-腺苷甲硫氨酸的制备方法及稳定性研究现状,并对其临床应用及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逆境胁迫下产生的过量活性氧会导致蛋白质分子中甲硫氨酸(Met)被氧化成甲硫氨酸亚砜(Met SO),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MSR)则可以还原亚砜结构而恢复受损伤蛋白质的活性,以抵抗逆境造成的各种氧化胁迫。基于本课题组先前获得的小桐子低温锻炼转录组数据,筛选到小桐子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A基因,并克隆到该基因的全长c DNA,命名为Jc MSRA(Gen Bank登录号:KJ670154.1)。结果表明,该c DNA序列全长879 bp,完整开放阅读框780 bp,编码259个氨基酸,理论分子量为29.1 k D,等电点为8.75。Jc MSRA蛋白具有GCFW保守序列及C端保守Cys残基。聚类分析表明,Jc MSRA属于A型MSR家族,与芸豆的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同源性达到70.3%。  相似文献   

10.
S-腺苷甲硫氨酸的细胞生物化学功能及其开发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代谢中间体S-腺苷甲硫氨酸的生物学功能,并介绍了其生产制备和临床应用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红树植物杯萼海桑是最耐盐的红树植物之一。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denosylmethionine synthetase,SAMS)是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SAM)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SAMS作为一个逆境胁迫响应蛋白在植物的耐盐调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杯萼海桑根的转录组注释,根据编码区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克隆杯萼海桑SAMS基因的编码区cDNA,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为研究杯萼海桑适应逆境的机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显示PCR扩增了一个长1 182 bp的基因片段,该片段编码由393个氨基酸组成的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同源性比对及进化树分析显示杯萼海桑的SAMS氨基酸序列进化上相对保守。本研究首次从红树林植物杯萼海桑中克隆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并获得其编码区序列,为进一步研究杯萼海桑应对逆境胁迫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与胁迫相关基因调控网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假丝酵母(Candida sp.)突变菌株YQ5摇瓶发酵产生S-腺苷甲硫氨酸的培养基成分进行了优化。单因子实验结果表明, 发酵最适pH值为6.0, 最佳碳源为 8%蔗糖, 最佳氮源为1.5%胰蛋白胨, 酵母粉最适浓度为2%, MgSO4·7H2O、CaCl2、FeSO4·7H2O、CoCl2、CuSO4·5H2O、H3BO3等作为无机离子对胞内S-腺苷甲硫氨酸的积累均有促进作用。利 用正交实验获得了最终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在最适条件下发酵48 h, S-腺苷甲硫氨酸含量可达1740.0 mg/L。  相似文献   

13.
含硫氨基酸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抗氧化剂是维持动物体内自由基平衡和稳定的重要物质。甲硫氨酸(Met)和半胱氨酸(Cys) 是组成蛋白质的2种含硫氨基酸,基于其独特的结构,在动物体内起着与动物营养与免疫相关的重要生理功能,而其抗氧化能力越来越受关注。综述了蛋白质Met残基的氧化还原作用和含硫氨基酸的代谢产物谷胱甘肽(GSH)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小麦品种‘晋麦47’为材料,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S-腺苷甲硫氨酸代谢途径中的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SAMS)基因、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SAMDC)基因和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ECS)基因在正常供水、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和复水过程中小麦叶片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基因在正常生长情况下有一定量的表达,SAMS和SAMDC基因在水分胁迫早期(PEG-6000胁迫6、12、244、8 h)上调表达,水分胁迫后期(PEG-6000胁迫75 h)表达量下降;复水后3~6 h上调表达,复水9 h后表达量下调至对照水平。-γECS基因在水分胁迫阶段呈上调表达,复水后表达量下调至对照水平。可见,小麦SAMS、SAMDC和-γECS基因的表达都受水分胁迫诱导,同时,SAMS与SAMDC基因还参与水分胁迫后的复水调节,说明S-腺苷甲硫氨酸代谢途径在小麦抗旱节水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植物生理学通讯》2009,(4):413-417
题目:光合生物中的修复蛋白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基因组织、还原机理和生理作用(综述)摘要:甲硫氨酸(methionine)氧化成为甲硫氨酸亚砜(methionine sulfoxide,MetSO)是一个可逆反应,由两类专一催化MetSO的S-和R-非对映异构体A和B型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methionine sulfoxide reductase,MSR)催化。从细菌到人的许多生物中都发现了MSR基因。在这篇综述中,我们首次比较了从蓝藻到高等植物的光合生物中MSR基因家族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一种来源于生物体的天然物质S-腺苷甲硫氨酸,它是目前效果最好、功能最多、适用面最广的一种新型(新兴)的既可作为疾病治疗药物,又可作为食品营养强化剂的物质,可用于治疗肝病、肝硬化所致的胆汁郁积、抑郁症,对各种关节炎和关节损伤疗效显著,也是抗衰老的高级保健药物。本文对S-腺苷甲硫氨酸的理化性质、制备及生理作用进行了论述,着重论述了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选一种适合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固定化的树脂载体,进行固定化工艺优化及固定化酶性质研究。方法:以固定化率和表观酶活回收率为指标,筛选固定化效果最佳的一种树脂,采用单因素实验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阴离子交换树脂载体ESR-2表现出最优的固定化率(94.03%)和酶活回收率(47.45%);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加酶量4U/g、pH 8.0、15℃吸附10h,最佳条件下固定化酶表观酶活为2.1U/g,表观酶活回收率达51.6%。固定化酶的最适pH为8.5,最适温度为35℃,连续反应10批次后酶活剩余77.92%。结论:树脂载体ESR-2固定化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酶活及稳定性较好,能够用于S-腺苷甲硫氨酸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采用热水法直接提取酿酒酵母胞内产物S-腺苷-L-甲硫氨酸(SAM)北京,并且通过实验对影响SAM抽提的5个条件:抽提温度、抽提时间、热水用量、搅拌转速、硫酸用量等进行了优化。得出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温度70℃、每30g湿菌体加入热水100mL、硫酸浓度0.25mol/L、搅拌转速160r/min,此时SAM的抽提率可达91.5%。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耗时少、仪器简单、抽提液中S-腺苷-L-甲硫氨酸质量浓度高、经济且无污染。  相似文献   

19.
甲硫氨酸(methionine)作为人体必需氨基酸,生理功能多样,在肿瘤代谢重编程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多种肿瘤细胞对外源性甲硫氨酸存在依赖性,该效应被称为Hoffman效应。在人体内,甲硫氨酸经甲硫氨酸循环代谢,参与一碳单位代谢、叶酸循环,以及多胺、谷胱甘肽、半胱氨酸和核苷酸等多种物质的合成。肿瘤中常出现甲硫氨酸代谢的改变,并伴随甲硫氨酸代谢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异常,其中以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methionine adenosyltransferase, MAT)相关基因表达改变及甲硫腺苷磷酸化酶(methylthioadenosine phosphorylase,MTAP)基因的缺失最为常见,二者可分别引起甲硫氨酸循环及甲硫氨酸补救合成途径的异常,进而导致甲基供体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 SAM)的生成减少和甲硫腺苷(methylthioadenosine, MTA)的堆积,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等活动密切相关。由甲硫氨酸的代谢改变和代谢酶的基因表达异常,分别衍生出2种不同的治疗策略,即甲硫氨酸限制疗法和靶向治疗。本文将从甲硫氨酸代谢出发,阐述肿瘤中甲硫氨酸依懒性、肿瘤细胞MAT和MTAP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并概述甲硫氨酸相关肿瘤治疗方案的新进展与新问题,为肿瘤治疗方案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降低S-腺苷甲硫氨酸的生产成本,构建了同时表达腺苷激酶、腺苷酸激酶和乙酸激酶3种酶的重组大肠杆菌菌株用于ATP的合成,并对ATP的转化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反应体系为:腺苷30 mmol/L,乙酰磷酸二锂盐135 mmol/L,硫酸镁5 mmol/L,硼砂50 mmol/L,菌体2 g/L(湿重),反应液初始pH7.5,反应温度为35℃,反应时间为3 h,反应转化率可以达到99%以上。按照上述反应体系进行5 L放大,反应结束后再投入65 mmol/L D,L-甲硫氨酸和50 g/L(湿重)表达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的重组大肠杆菌菌体,并补加15 mmol/L硫酸镁,转化18 h S-腺苷甲硫酸浓度能达到8.7 g/L,转化率达到7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