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78例脑血栓患者清栓酶治疗前后体外血栓形成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盛国  何绪英 《蛇志》1991,3(3):19-20
本文对比了用清栓酶治疗前后脑血栓患者体外血栓形成各因素的变化,其中发现脑血栓患者治疗前体外血栓长度,湿干重量与健康人相比增长,加重[P<0.05或<0.01]。而清栓酶治疗后脑血栓患者体外血栓长度,湿干重量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从而证实了清栓酶具有降低血栓形成因子,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之功效。  相似文献   

2.
赵润芝  王廷慧 《蛇志》1993,5(2):36-39
本文观察了113例延安市心脑血管病患者的 Casson 粘度、Casson 屈服值等23项血流变指标的测值,并与64例正常人进行了对照,结果表明男病人的卡森粘度与屈服值、230S~(-1),115S~(-1)、46S~(-1)、5.75S~(-1)下的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HRV、MRV、LRV、AI、RI、TK 值、K 值、Fib、体外血栓长、湿重、于重等18个指标,与正常人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01或<0.01),或有显著意义(P<0.05):女病人与女正常人比较体外血栓的三项指标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01),卡森屈服值与红细胞聚集指数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其它指标有增值趋势,但无统计学显著意义,可能与例数少有关;看来卡森屈服值与卡森粘度对心脑血管病的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尖吻蝮蛇凝血酶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消化科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在抑酸、消炎和保护胃黏膜等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垂体后叶素止血,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尖吻蝮蛇凝血酶止血,比较观察两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有既往心脑血栓病史患者再次发生血栓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度、重度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重度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既往心脑血栓病史的患者无再次发生血栓。结论:尖吻蝮蛇凝血酶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压氧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观察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加用高压氧辅助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5%(P<0.05);治疗后1周和2周观察组的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的GO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且观察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选择高压氧辅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好,可改善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154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异常表达及其在狼疮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1例活动期SLE及20例正常健康人,分离外周血CD19阳性B细胞,以流式细胞仪荧光抗体标记检测其CD154的表达,并体外观察抗CD154抗体对外周血B细胞的增生及IgG分泌的影响。结果(1)活动期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CD154阳性率(35±14)%及表达强度(312±108)均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后者分别为(9±7)%、(98±41)(P均<0.001);(2)体外单独培养,活动期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自身即可异常增生并分泌IgG,[3H]-TdR掺入及体外培养上清液IgG浓度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0.0001和0.001)。抗CD154抗体可显著抑制活动期SLE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异常增生及IgG的异常分泌,[3H]-TdR掺入及体外培养上清液IgG浓度与对照抗体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1和0.05)。结论CD154在活动期SLE的B淋巴细胞中有异常表达,其异常调控可能是导致分泌自身抗体B细胞克隆增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蛇志》2018,(3)
目的观察脉血康胶囊对老年慢性稳定性冠心病血栓前状态的疗效。方法选取90例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血栓前状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脉血康胶囊治疗,两组均随访12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EG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R值、K值明显延长,α角、MA值、CI值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者心绞痛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血康胶囊能明显改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减轻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C反应蛋白(CRP)在细菌性肺炎患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120例细菌性肺炎患者为试验组,以8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对照组及试验组治疗前后的空腹静脉血进行IL-6、IL-8和CRP的检测。结果细菌性肺炎患者中的IL-6及IL-8及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与治疗前相比,细菌性肺炎组患者治疗后IL-6及IL-8及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及IL-8及CRP在细胞性肺炎患者中的检测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8.
曾自成  郑秀芬 《蛇志》1993,5(3):37-39
本文强调对动、静脉体外血栓长、重必须同时检测,通过对210例正常人的检测结果,发现二者之间有一个量的关系,即静脉体外血拴的长、重大于动脉体外血栓的长、重(P 值<0.01<0.05);再通过1910例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及非缺血性疾病的动、静脉体外血栓同时检测,其中发现有1/3的病例动、静脉体外血栓长、重正常,但其二者之间长、重比例关系相等或反常(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为主),这就使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正确诊断率提高30%以上;还可帮助对肺心病是否合并冠心病.恶性肿瘤是否转移提供鉴别诊断;对药物疗效的选择以及溶栓疗法用量大小的掌握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下肢骨折低风险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8年11月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低风险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及物理治疗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虽无明显改善(P>0.05),但仍具有一定优势;研究组凝血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凝治疗在低风险组下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改善,但对于低风险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与传统预防方法无差异,故需在准确判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性基础上,合理使用抗凝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体积大小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CI组)和8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浆CRP水平,并进行白细胞计数。在CI及LCI组人院当天和4周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以判断预后。结果:CI组血浆CRP水平高于LCI组及对照组(P<0.01),LCI组高于对照组(P<0.01);CI组白细胞计数高于LCI组及对照组(P<0.01),LCI组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CRP水平及白细胞计数正常组患者住院4周时显著进步和进步的比率明显高于血浆CRP水平及白细胞计数异常组(均P<0.01),而无变化和死亡的比率明显低于异常组(均P<0.01)。结论:ACI患者血浆CRP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脑梗死急性期血清CRP水平、白细胞计数可能与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大小以及近期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一种无创性小鼠体内血栓动物模型并应用于多种抗血栓药物的药效观察。方法 :用角叉菜胶建立了小鼠体内血栓动物模型。利用此模型观察潘生丁片 ,抗栓胶囊、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及结论 :用角叉菜胶建立的小鼠体内血栓动物模型 ,无创伤性 ,操作简易方便。并可应用于多种抗血栓药物的药效观察 ,剂量的选择 ,药物的筛选。  相似文献   

12.
灯盏花总黄酮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采用Bom氏比浊法测定灯盏花总黄酮(Erigeron breviscapus flavones,EBF)在体内和体外对血小板活化聚集的影响。应用Kohler等法观察EBF对小鼠尾静脉注射花生四烯酸(AA)所致突然死亡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EBF在体外和体内对ADP、AA或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体外实验,其效应呈浓度依赖关系,体内试验,于给药后180min达最大抑  相似文献   

13.
14.
清栓酶治疗脑血栓冠心病微循环变化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云龙 《蛇志》1992,4(1):16-18
本文报导40例脑心血管疾病在清栓酶治疗前后进行甲皱微循环对比观察,其中脑血栓组20例,冠心病组20例,两组均在清栓酶治疗2~3疗程后复查,分别对其甲皱微循环微血管袢的形态及功能,血液流态和微血管周围变化等三方面进行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治疗前甲皱微循环改变是明显的,临床症状较重,治疗后甲皱微循环障碍均得到了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也随着减轻或消失。治疗前后比较,其差异有显著的意义 P<0.05,P<0.01.从临床对比观察所见,脑心血管疾病的微循环改变与病情有关,其改变与病情轻重相吻合,与疾病转归相一致,提示微血管病变是动脉硬化临床可识别的象征.微循环障碍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内在联系,是脑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的中间环节.治疗后微循环障碍的明显改善,提示清栓酶有着较好的改善微循环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