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菜地内鼠类较多,鼠患经常发生,须进行灭鼠。然而地内种植蔬菜又需经常浇水,如用粘附法配制的毒饵因被水冲刷而失效。为摸索菜地内灭鼠方法,作者于1987年8-9月在大理市郊用大隆蜡块进行了现场灭鼠试验,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
灭鼠后鼠类数量消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灭鼠后调查鼠类数量变动,在实践中有重要意义。根据鼠类数量消长情况,可以选择适宜的防治方法和防治时期,把害鼠密度长期控制在不危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化学灭鼠对长江流域农区鼠类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美文  王勇  李波  郭聪  陈安国 《生态学报》2003,23(2):320-329
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系统内,农田的主要害鼠为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小家鼠、东方田鼠等,各地的鼠种组成有所不同,优势鼠种也因地而异。农房区的害鼠主要有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3种,优势鼠种各地亦有区别。但经化学灭鼠后的残留鼠种却有一共同的特点:灭鼠活动对褐家鼠种群的打击最大,灭后褐家鼠种群密度下降幅度最大;相对而言,小型鼠黑线姬鼠(农田区)与小家鼠(农舍区)及栖息在房屋上层的黄胸鼠,常成为灭鼠活动后的主要残留鼠种。化学灭鼠后鼠类群落结构比灭前都要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差别中维持3a左右,但经过3-4a左右的恢复后,灭鼠区的鼠类群落组成与相似环境内自然演变区的已达基本一致。可见,化学灭鼠活动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害鼠群落结构造成重大的影响,从长期看,害鼠群落的演变有着自身的规律,灭鼠后一定时期,鼠类群落结构将恢复到环境所决定的水平,灭鼠区的长期演替结构仍与相似环境内未灭鼠区的一样。  相似文献   

4.
鼠类和灭鼠     
为配合我省灭鼠活动的开展,特请四川省卫生防疫站王酉之、张中干两位同志编写了有关鼠类栖息习性、危害及防治等方面的宣传资料,供灭鼠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人民遵照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指示,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灭鼠除害”的群众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害鼠分布广、繁殖力强,数量恢复快,所以,灭鼠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近年来,国外不断有人研究鼠类的气味信息问题,结果表明,鼠类的气味通过嗅觉引  相似文献   

6.
鼠类对抗凝血类灭鼠剂抗药性的遗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凝血类灭鼠剂是鼠类化学防治过程中最常用的,然而鼠类对抗凝血类灭鼠剂的抗药性极大地降低了灭鼠的效率.鼠类可以通过多种分子途径产生抗药性,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基因是抗凝血类灭鼠剂的靶基因,该基因上的氨基酸变异是鼠类产生抗性的主要途径,此外,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基因、Calumin基因等也参与介导鼠类的抗药性.本文简单总结了全世界鼠类抗药性的现状,重点介绍了鼠类产生抗药性的分子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湛江市区室内鼠类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于1985年2月到1988年7月对湛江市区室内鼠情动态进行了调查。鼠种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还有食虫目的臭鼩。调查前后都是四种动物,三年半总的捕获率不变。经创“无鼠害”灭鼠后,鼠类密度下降,而臭鼩的密度上升,成了优势种。鼠类中褐家鼠和黄胸鼠占比例下降,小家鼠却升高。在达标后鼠类密度反复回升,要维持长时间的低密度,应加强巩固工作。从流行病学观点来看,臭鼩数量多了,应和鼠类一起消灭。  相似文献   

8.
窒息灭鼠弹是专门用于灭杀洞居鼠类,对田鼠防治效果显著,但对鼢鼠的防治试验从未进行过。 鼢鼠对六盘山地区的林业危害极大。由于它营地下生活,且洞道构造复杂,给防治工作带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湖南省的农业鼠害防治技术,内容包括农业鼠害、鼠种组成、鼠害类型、鼠类生态等生物学特性,为大面积全生境灭鼠提供综合性的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詹绍琛  吴进 《动物学杂志》1990,25(6):26-27,39
通过对国产的澳敌隆母液和母粉配制的毒饵进行现场灭效试验,结果表明适口性好,灭鼠率高(88.89—82.31%)。采用间隔式投饵法,证明是可行的。母液配制毒饵,配制方便,容易渗入饵内,鼠类喜食。毒饵摄食率,灭鼠率和捡到死鼠数都较高于同样浓度母粉配制的毒饵。是应该发展的一种剂型。  相似文献   

11.
1984—1985年,查清豫西鼠形动物共3目9科26种,其中啮齿类古北界种有16种,东洋界种4种,广布种4种;河谷盆地农耕区分布鼠类11种,优势种为黑线姬鼠。丘陵浅山区分布有14种,大仓鼠为优势鼠种。中山深山区生境复杂,分布鼠类20种,主要鼠种为大林姬鼠、岢岚绒鼠、社鼠,三鼠种分别占该生态地貌捕鼠总量的38.7%、17.4%和15.3%;鼠患是近年该区农林业主要灾害之一,鼠类年平均捕获率10—40%左右。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田的鼠类主要为黄毛鼠(Rattus rattoides),此外亦有小家鼠(Musmuscul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有些地区因多年来反复用磷化锌毒鼠,鼠类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拒食,灭鼠效果较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76年起我们进行了敌鼠钠稻田毒鼠的一系列试验。现将敌鼠钠稻谷毒饵一次投放效果与磷化锌稻谷毒饵的大田试验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上海鼠类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水陆交通发达,也是我国最大的吞吐港口之一。市区人口稠密,建筑物踵接相连,其结构类型复杂而悬殊。每日粮食集散繁忙,各类食品加工厂甚多。在临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地区,下水道系统极为错综复杂。所有这些城市生态环境,都给当地鼠类生存,散布与繁殖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进行鼠类生态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解放前,对上海鼠类的调查,只有一些简单报导(Sowerby,1932;伍长耀,1944)。解放后,对郊区农田中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黑线姬鼠生态,作过较详细研究(盛林等,1959;祝龙彪、钱国桢,1982)。 本文是作者根据1962—1964,1970,1979—1980年对全市鼠类调查所得材料而进行的综合。但着重对市区几种鼠类数量,分布、繁殖与种间关系等一些生态学问题进行分析,为市区布置突击灭鼠时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北保定市长耳鸮越冬种群及其捕鼠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北保定市长耳鸮越冬种群及其捕鼠效应曹玉萍,张建旭河北大学生物系保定071002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长耳(Asiootus)是嗜食鼠类的猛禽。此前,对长耳和其它类的生态及食性曾有报道 ̄[1-3,5]。现将我们连续9个冬季在河北省保定市对越冬的长耳种群...  相似文献   

15.
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夜行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盐池县长爪沙鼠疫源地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1982—1989年我们对该地小型鼠类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八年共放出28760夹次,捕鼠1902只,捕获率6.6%。共捕鼠8种:小毛足鼠Rhodopus roborovskii数量最多(占49%),其次是子午沙鼠Meriones meridianus、三趾跳鼠Cardiocra-nius paradoxus和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isis,分别占18、12和11%,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和小家鼠Mus musculus,各占4和1%,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少见,仅占0.1%,还有该疫源地主要宿主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占4%。捕获率…  相似文献   

16.
当代所使用的消灭家栖鼠类的各种方法,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用氯化苦、二氧化硫和氢氰酸毒气灭鼠,主要适用在船舶上和能够密闭的对象里。在住宅和办公室里用毒气灭鼠极复杂,必须使人迁出方能进行。器械灭鼠,常常只能捕获一部分鼠,另外部分的鼠由于很快便熟悉了捕夙器,所以不易被捕。诱饵灭鼠法也远非经常可获得良好的毒鼠效果。食了不足致死量的鼠,以后对同类的毒饵便再不取食。在有丰富食物的对象里(屠宰场、肉类联合企业、冷藏库等处),诱饵对鼠的诱惑力就要显然降低,因而不易获效,同时在这样一些地方使用毒饵,对产品亦有染毒的危险。此外,毒饵造价既贵,有效期又不能继续太久。  相似文献   

17.
运用粘合剂粘捕鼠类是一种很有效的灭鼠方法。我们试用"602”(聚甲基丙烯酸酯)的工业废料配制成粘合剂进行了现场粘鼠试验,取得较好效果。配制和使用方法:取"602"的工业废料、松香、20#机油各500克,放入容器中,用文火加热、溶解后,加饴糖150克拌和,继续加热至沸,发出饴糖香味时  相似文献   

18.
巢区(Home range)被公认为动物日常活动(取食、生殖、育幼等)的场所。有关鼠类的巢区,学者们已作了大量工作,但对黄鼠巢区的研究确很少,国内仅有吴德林等在《灭鼠与鼠类生物学研究报告》1978年第三集中报道了蒙古黄鼠的巢区。我省东部、中部广泛分布着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 alashanicus Buchner)。已经证明该黄鼠是甘宁黄鼠鼠疫疫区的主要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19.
消灭黃鼠是预防鼠疫的一项根本措施,这已在国内、外多年的灭鼠实践中所证明。但是,由于目前所用的方法还不完善,难免发生灭鼠未尽的问题,以致灭鼠拔源工作年复一年的进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因此研究防止漏洞与漏鼠的方法,是消灭黄鼠工作中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我们根据鼠类穴居生活及其巢区活动的规律,用拴标志圈流放黄鼠的方法,可发现大量的洞穴,这对于消灭成窝的幼鼠或残存黄鼠具有一定的效果,有助于达到预期的“无鼠无洞”的要求。现将1965年4—7月间,在我省泰来县宁姜地区,所做的试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天山旱獭某些生态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啮齿动物占全国兽类(400余种)的三分之一多。高山、草原、荒漠、农田以及城镇都有不同种类栖居。传播疾病,偷盗粮谷和食品,破坏草原,危害森林,咬损衣物以及破坏工业设施,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为了控制各种鼠害,我刊已刊登过一些鼠类研究的文章。现在党和国家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努力提高工农业产量。消灭害鼠,讲究卫生,减少农林牧及工业方面的鼠害损失,是我国动物学工作者的光荣任务。 要进行有效的防治鼠害,必须掌握各种鼠类的生态习性和活动规律,以及适应各种害鼠的有效灭鼠方法;从长远考虑,还要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不同种类的数量变动规律和其它种群生态特征,才有可能有计划的长期控制鼠害,但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还不多;另外,生态防鼠,破坏和清除鼠类的栖息环境,断绝食物和水源,合理利用生物资源,也是控制鼠害的重要方面,已引起大家的注意。 为了配合全国的灭鼠活动,我们就编辑部现有的啮齿类方面的文章,集中了一些在本期登出,一则供有关方面参考,同时借以推动有关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啮齿类的生态学以及有效的防治方法,特别应注意农林牧业和城镇现情况下的鼠类数量变动规律,力争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