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人工繁殖大熊猫主要是通过检测尿液雌激素峰值和观察行为来判断配种时间,适时进行合笼配对或人工授精。本研究追踪了大熊猫“乐乐”发情期间,尿液中雌激素(E2)的变化和唾液涂片结晶情况。研究首次发现雌激素峰值出现后,唾液涂片上会生成的羊齿结晶图像。表明大熊猫唾液涂片出现羊齿结晶显示该个体处于发情配种高峰期,为判断雌性大熊猫配种时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大熊猫尿液样本采集和保存方法,系统总结了大熊猫尿液类固醇激素的提取方法、测定方法以及大熊猫尿液类固醇激素在应激反应监测、发情期监测及最佳配种时间选择、雌性卵巢功能和妊娠监测、雄性繁殖力评估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结合前人的研究工作,对大熊猫尿液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在发情期,对动物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的认识将有助于濒危动物繁育质量的提高。大熊猫为季节性单次发情动物,雄性发情期可持续30 d左右,而雌性大熊猫为几天至十几天,高峰期仅为1~3 d,且有与雄性不同步发情的现象。因此,进行发情期行为学方面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于2013年3月1日—4月30日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8只发情期大熊猫进行行为时间变化和活动节律研究,每只每周记录2 d数据。结果表明:休息行为是发情期最主要的行为方式(雄性约46%,雌性约53%),其次是摄食和运动行为,而探究、求适和发情行为则较少,发情行为主要出现在00∶00—03∶00、09∶00—11∶00和15∶00—17∶00等3个时段,可配对交配;发情期雌雄个体在休息、求适、运动和发情行为上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探究行为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摄食行为上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且发情、探究行为与运动行为呈显著正相关(P<0.01)。对发情期圈养大熊猫昼夜活动行为的研究将为大熊猫的人工繁育及其配种提供行为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雌性个体发情期生殖内分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首次报道了用黄体生成素的生物测定法测定大熊猫发情期黄体生成素的生物活性与雌二醇、孕酮的关系。雌性大熊猫在发情高潮后两天,尿中黄体生成素的生物活性与雌二醇同时出现峰值,并与雄性变配。随后尿中孕酮浓度迅速增长,其浓度远远大于发情前期的水平。生殖内分泌的变化证实:雌性大熊猫在发情期中有成熟的卵子排出。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四只大熊猫在妊娠期和非妊娠期尿中孕酮和CG样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熊猫胚胎着床前,孕酮和CG样物质含量较低;胚胎着床后,二种激素的含量显著上升并达到高峰。雌兽妊娠期尿中孕酮和CG样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可为证实大熊猫系延缓着床型动物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大熊猫的妊娠诊断和预测分娩提供一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雌性大熊猫发情期与妊娠期尿液性激素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两头雌性大熊猫发情期尿中雌二醇与孕酮含量及妊娠期尿中孕酮含量的变化。发情期开始,雌二醇量逐渐升高,在发情高潮期达高峰值。孕酮量则在发情高潮期下降,在发情后期上升。在发情高潮期雌二醇出现高峰的当日和次日配种,获致妊娠产仔。妊娠期尿中孕酮含量的变化特点是:在妊娠早期与晚期升高,晚期最高,妊娠中期停滞在低水平上波动,分娩前孕酮值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小熊猫繁殖周期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变化规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连续16 次测定了2只成体雌性小熊猫血清雌二醇和孕酮含量变化,历经发情间期、发情期和两次妊娠期;连续9次测定了7只小熊猫妊娠期的孕酮含量变化。结果:(1)发情间期,小熊猫血清雌二醇的水平一直维持在低水平(基础水平),进入发情前期,血清雌二醇水平明显升高,在发情期一直维持高水平,配种后迅速降至基础水平; (2)小熊猫血清孕酮含量在发情间期和发情期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直至发情期过后才出现升高,在妊娠期一直维持高水平,峰值出现在5 月;(3)发情的小熊猫不论妊娠与否,在妊娠期内血清孕酮含量均维持在高水平。研究表明:小熊猫血清雌二醇、孕酮含量变化能直接反映其繁殖规律,雌二醇对启动雌性小熊猫季节性繁殖起重要作用;在妊娠期内小熊猫血清孕酮含量升高不能作为判断小熊猫妊娠的标准;雌性小熊猫在妊娠期有假孕现象。  相似文献   

8.
上海动物园多年来一直采用观察雌性大熊猫外阴变化和活动表现来确定其发情盛期。Bonney(1982)用放射免疫测定发情期间大熊猫尿中雌激素变化。本文作者于1980—1982年在大熊猫发情期间观察其外部行为表现,结合放对,测试尿中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含量,简称NAG,以掌握自然交配或人工输精的准确时间,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 大熊猫1头,雌性,产于四川省平武县王朗自然保护区;1974年进园,日常单独饲养;1976年春季初情,性成熟为5岁。  相似文献   

9.
发情期间大熊猫阴道组织切片和涂片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us)的病理及生理解剖学与组织学的研究较多,如戴维斯(Davis)的大熊猫解剖学、北京动物园等的大熊猫解剖学以及冯文和等所做的雌性大熊猫生殖器官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研究等等。但是对在发情期间大熊猫生殖道,特别是阴道复层扁平上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和形态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发情期叫声及其行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发情期是它叫声最频繁的时期。本文分析研究了大熊猫发情期的12种叫声和喘气声,按其物理特性和行为意义分析了它们的特点。按行为意义可将叫声归为三类。证明雌性大熊猫咩叫颇次高峰与发情高峰有直接关系。声音通讯对于大熊猫远距离传递信息,节省能量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复东  彭世媛 《兽类学报》1993,13(3):166-171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头雌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发情期尿中17β-雌二醇与孕酮水平的变化。大熊猫的发情行为与尿中17β-雌二醇浓度的变化密切相关。发情期中,随着孕酮水平下降的同时雌二醇水平却迅速上升并达峰值(28.2—65.5毫微克/毫克肌酐),然后再下降到基础水平。性活动最强烈的日期发生在17β-雌二醇最高峰值的当天或峰后一天。在雌二醇峰后,尿中孕酮水平逐步升高,发情后期的孕酮平均值显著高于发情前期(P<0.01)。本实验中,3头大熊猫均妊娠,说明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的适宜时间可根据雌性大熊猫尿中17β-雌二醇的监测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发情期间阴道上皮细胞的角化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熊猫为单发情动物,仅在每年春季发情一次。因此,适时配种是人工繁育大熊猫的一个重要环节。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大熊猫配种时机的把握主要是根据自已的经验和大熊猫的行为变化。1991-1995年,笔者在进行大熊猫人工繁育研究中,对大熊猫发情期间阴道上皮细胞的角化率进行了观  相似文献   

13.
从大熊猫血清中纯化出免疫球蛋白(IgG),以此作为抗原免疫家兔,获得兔抗大熊猫IgG血清。以黑熊、小熊猫、狗、猫等动物血清为抗原,兔抗大熊猫IgG 血清为抗体.进行了免疫扩散和微量免疫电泳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收集的食肉目动物:黑熊、小熊猫、狗、猫的血清都可与兔抗大熊猫GIg血清进行沉淀反应,其中尤以黑熊的反应最强且与大熊猫的反应沉淀线完全融合;小熊猫、狗、猫反应较弱且融入大熊猫反应沉淀线后形成树板状。从此看出大熊猫lgG 与黑熊的IgG最相似,从亲缘关系上讲,二者更为接近,大熊猫反应属熊科。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雌性生殖器官的解剖和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一只正在发情和一只性成熟前期的大熊猫雌性生殖器官,进行了解剖和组织学观察。 1.4岁龄雌体卵巢表面有裂纹,与Davis.D.D.(1964)的描述一致。我们观察10—15岁龄雌体卵巢表面光滑。 2.发情期,左卵巢比右卵巢大,卵泡突出卵巢表面,重叠成块。右卵巢未见卵泡突出。 3.初级卵泡分散或成群的分布于皮质浅层,次级卵泡、接近成熟的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分布于皮质至髓质浅部,或重叠成块突出在卵巢表面。 4.从大熊猫产仔记录分析,每个雌体在发情期排卵1—2个,极少有3个,大多数接近成熟的生长卵泡和未排出的成熟卵泡,退化成为萎缩卵泡,这在哺乳动物进化上具有理论意义。 5.输卵管短,弯曲度小;成体子宫角分为粗段和细段,子宫角后端汇合处的子宫隔发达,子宫颈为复层上皮,子宫颈内膜无腺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1986年1—12月,饲养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6只雌性大熊猫,在发情期间阴道角化细胞率的变化以及相应的行为变化观察结果。它表明:当熊猫到发情高峰时(自然交配时),角化细胞率可高达97%,而活动量与蹭阴频率均下降;咩叫高峰的出现则是在发情高潮,自然交配时或交配之后。所观察的熊猫中有1只于当年8月顺产1仔,另有1只虽怀孕,但因它原因而流产。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感染性泌尿生殖道血尿症病原-肺炎克雷伯氏杆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成东  兰景超  罗娌  杨智  张再蓉 《四川动物》2006,25(1):83-85,F0004
对一只长期在秋冬季节交替或炎热夏季发生血尿症大熊猫的尿液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并对分离株进行了小白鼠毒性试验和药敏试验。通过对分离菌株的染色镜检和生化试验,最后确定为肺炎克雷伯氏杆菌。作者对肺炎克雷伯氏杆菌引发大熊猫的疾病类型进行了探讨,指出肺炎克雷伯氏杆菌除可引发大熊猫肠炎和败血症外,还可导致大熊猫发生以排血样尿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泌尿生殖道感染。  相似文献   

17.
收集了雄性大熊猫尿样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雄性激素代谢物年周期变化基础数据。二月份雄性激素水平最高,与繁殖季节的开始相关。繁殖成功与雄性激素水平无相关,与不同的笼养环境也无相关。与其他熊类物种相比,大熊猫交配和雄性激素水平峰值在一年中的较早时候出现。在大熊猫这样一个多配制物种,这个峰值可以看作与挑战假说相关联。在冬季,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逐月升高,12月份出现峰值。在繁殖季节来临前,肾上腺皮质激素可能扮演了一个预备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四川动物》1998,17(3):1
对5只大熊猫发情配种期间阴道粘液电阻值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4只发情表现正常的大熊猫发情配种期阴道粘液电阻值呈现相似的V字形变化曲线,V形曲线的谷底所代表时期恰好与尿雌酮峰值期吻合,其中3只大熊猫于秋后产仔,结果提示测定大熊猫发情配种期间阴道粘液电阻值可有效用于监测排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尿液在大熊猫化学通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大熊猫尿液中化学成分的检测是揭示大熊猫尿液中化学物质组成及其功能的关键。本实验通过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对大熊猫尿液样品进行前期处理,继而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 / MS)对大熊猫尿液中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共检测到56 个峰,通过在NIST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质谱库中进行检索,初步推定出其中的38 种物质。除此之外,还对HS - SPME 萃取头的净化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进。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应用于大熊猫尿液中挥发性与半挥发性化合物的检测,并且能够得到较好的实验结果,为揭示大熊猫化学通讯机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熊猫父权认定的DNA指纹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熊猫14胎次,19只幼子,25只次雄兽个体的被毛、血液、精液、福尔马林固定的器官组织、粪和尿等为材料作了DNA指纹检测。(1)同一大熊猫个体的被毛、血液、精液、固定组织及粪、尿检测,其DNA指纹图完全一致。(2)大熊猫无论1雄配1雌,2雄配1雌、3雄配1雌,甚至4雄配1雌,受配雌兽所产任一子代个体的DNA指纹图谱中,杂交谱带均分别来自父亲、母亲,以及父母双亲,没有新带出现,无误地认定了19只幼子的真正父亲,排除了非父。(3)3只大熊猫雌兽的5个双胞胎,即10只子代个体的DNA指纹图谱,均具有个体特异性,表明为异卵双生,其中4个双生子为异卵异父双生,为大熊猫在一个发情期不一定同时排卵提供了佐证,亦为圈养雌兽发情高峰期用多只雄兽作多次配种或输精,能提高受孕产仔率提供了理论和应用依据。(4)DNA指纹技术用于大熊猫的亲子鉴定,灵敏稳定,准确无误,为圈养大熊猫多雄配1雌,增加受配雌兽的受孕机会,提高产子率提供了鉴别手段,解除了多雄配1雌,其子代的父亲是谁的后顾之忧。(5)应用寡核苷酸探针LZF-1作大熊猫亲子鉴定较JH12.6探针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