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万航宇  钱海涛  董辉  丛斌 《昆虫知识》2007,44(4):545-548
对2种昆虫病原线虫(芫菁夜蛾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Filipjev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ditis bacteriphora Poinar)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25℃下,在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幼虫体内完成1个侵染周期芫菁夜蛾线虫Otio品系需220~230h,嗜菌异小杆线虫15-2品系需200~210h。15-2品系比Otio品系具有较强的繁殖力。2种线虫侵染大蜡螟幼虫的温度范围均为20~30℃,在此温度范围内,Otio品系的侵染力和运动能力均强于15-2品系。当土壤含水量(w/w)为5%~15%,线虫的侵染活性最高,随湿度降低线虫的侵染活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昆虫病原线虫是一种有应用潜力的地下害虫生物防治因子。本研究利用形态学特征和ITS-rDNA分析方法对从河北省沧州分离的异小杆线虫一品系进行了鉴定, 并在室内测定比较了其对蛴螬的致病力。通过对该线虫侵染期幼虫和雄性成虫主要形态学特征的参数测量, 发现其与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的形态特征最为相近;同时ITS1-rDNA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显示其与嗜菌异小杆线虫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确定该线虫为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该线虫对蛴螬(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暗黑鳃金龟H. parallela和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3种金龟子的2龄幼虫)的致病力研究结果表明:处理72 h后, 暗黑鳃金龟幼虫死亡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种金龟子幼虫 (P<0.05);处理120 h后, 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幼虫的死亡率分别达到93.3%和80.0%, 二者无显著差异 (P>0.05), 可见该线虫对它们有较强的致病力。不同线虫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致病力结果显示, 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侵染96 h后, 幼虫的死亡率显著高于Steinernema feltiaeS. longicaudum两种线虫的处理 (P<0.05) , 说明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的致病力显著高于另外两种线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 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strain Cangzhou侵染对蛴螬脂肪体和中肠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其对蛴螬的致病机理。【方法】采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暗黑鳃金龟 Holol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和大黑鳃金龟 H. parallela Motschulsky 2龄幼虫被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侵染后其脂肪体和中肠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血腔注射感染期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悬浮液24和48 h后,观察发现暗黑鳃金龟和大黑鳃金龟2龄幼虫脂肪体和中肠的组织结构均按时序逐渐发生变化,起初表现为脂肪球变形或变小,颜色变浅,脂肪体细胞和中肠细胞内质网、线粒体肿胀,中肠微绒毛变形脱落等现象,48 h后包裹脂肪球的膜结构破裂,脂肪体细胞和中肠细胞线粒体破裂,内质网数量减少,中肠微绒毛大量脱落,同时核内染色质大量解离,核膜破裂。【结论】经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处理后,暗黑鳃金龟和大黑鳃金龟两种金龟甲2龄幼虫脂肪体和中肠细胞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过程,这是嗜菌异小杆线虫高效致死蛴螬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可为昆虫病原线虫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在蛴螬的综合防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对烟草小地老虎的致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是烟田的一种重要的地下害虫。为了探明不同品系的昆虫线虫对烟田地下害虫小地老虎的致病力,在室内采用生测试验法,以滤纸为介质,测定了斯氏属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和异小杆属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共5个品系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5龄幼虫和蛹的致病力。结果表明,5个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均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具有致病力,其中斯氏线虫S.carpocapsae-A11(Sc-A11)对小地老虎的致死速度最快,侵染24 h、36 h和72 h后小地老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1.3%、69.7%和86.7%,均高于其它线虫品系,小地老虎的死亡率随着线虫侵染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至96 h后校正死亡率达到100%,Sc-A11侵染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高于其它线虫品系,可见Sc-A11对小地老虎幼虫的致病力最强,为最敏感的昆虫病原线虫品系。Sc-All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在72 h时分别为86.7%、43.3%,化蛹率为23.7%,Sc-All不侵染小地老虎蛹。盆栽烟草上线虫Sc-A11剂量为20头IJs/cm~2施用3次和线虫剂量为80头IJs/cm~2施用2次的处理的保苗效果最好,3 d后保苗效果分别为79.64%和76.85%,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异小杆线虫发光共生细菌两种型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依霖  戴冠群   《微生物学通报》1989,16(3):131-134
异小杆线虫发光共生细菌两种型(初生型和次生型)的形态和绝大多数生理生化及血清学反应均相同。它们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培养特征、稳定性及对线虫繁殖的作用性上。如初生型菌能使线虫在人工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次生型菌却不能;初生型菌不稳定,易转化为较稳定的次生型。但不同的初生型菌株其稳定性又有差别;在NBTA、EMB及麦康凯培养基上,两种型的菌落区别明显。此外,所有初生型菌都具有抗菌作用,次生型菌只有部分菌株具有此性质,而且前者的抗菌谱较后者广。不同菌株的初生型,其抗菌能力有差别。  相似文献   

6.
昆虫病原线虫对黄地老虎致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应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的可行性,室内生测比较了9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对黄地老虎4龄幼虫的致病力。生测结果表明,9个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品系对黄地老虎4龄幼虫的致病力差别很大,其中格氏线虫Steinernema glaseri ib(Sgib)是对黄地老虎幼虫致病力最强的昆虫病原线虫品系,侵染24、36和72 h黄地老虎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高于其他线虫品系。此外,还测定了不同温度、土壤湿度以及线虫剂量对格氏线虫Sgib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1℃-27℃、20%土壤湿度以及侵染期线虫与黄地老虎幼虫数量比不少于10∶1的条件下,格氏线虫Sgib对黄地老虎幼虫的致病效果最好。田间小区实验表明,格氏线虫Sgib对黄地老虎幼虫的防效达到96.67%。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分离了来自新疆和田地区间作绿豆的4年枣0-40 cm根际土壤中的昆虫病原线虫XJZL1409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的共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侵染期线虫和线虫致死的大蜡螟幼虫血腔直接分离,采用传统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5龄幼虫接种菌株细胞发酵液测定致病性。菌株形态学特性结合16S r 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线虫XJZL1409的共生菌被鉴定为发光杆菌属Photorhabdus luminescens subsp. laumondii。室内菌液注射毒性测定结果显示,侵染致死的幼虫体色呈灰绿色;接种48 h后,每头幼虫接种菌液量为500 CFU时校正死亡率就可以达到100%; 48 h时致死中浓度LC50为10. 74 CFU/m L。同时菌液口服杀虫毒性结果表明,第5天时待测菌株菌液对大蜡螟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21. 21%,体重抑制率为20. 02%。因此,昆虫病原线虫XJZL1409的共生菌为P. luminescens subsp. laumondii对大蜡螟幼虫具有很强的注射毒性,为研究线虫的致病机制及发掘新抗性基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昆虫病原斯氏和导小杆线虫作为生物防治因子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并得到了商品化的发展.自50年代,特别是7O年代末,我国从原捷克斯洛伐克、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引进了大批昆虫病原斯氏和异小杆线虫.同时也从土壤或自然寄主中分离出许多本国线虫种或品系,并对此类线虫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昆虫病原线虫的种类调查和鉴定、田间大面积应用、安全性、共生细菌、大量繁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本文将综述这些方面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9.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是寄生于昆虫病原线虫肠道内的一种细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属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细菌[1]。它包含两个属———嗜线虫致病杆菌属(Xenorhabdus)和发光杆菌属(Photorhabdus),它们分别与斯氏线虫(Steinernema)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共生。这两种线虫由于杀虫能力强,是最有应用潜力的昆虫病原线虫。它们之间的共生关系可以概括为:共生菌存在于线虫的肠道内,线虫携带共生菌进入寄主昆虫体内,并将共生菌释放到昆虫的血腔中;共生菌在昆…  相似文献   

10.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是存在于昆虫病原线虫肠道内的一类细菌 ,属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兼性厌氧 ,包括致病杆菌属 (Xenorhabdus) [1] 和光杆状菌属 (Photorhabdus) [2 ] ,它们分别与斯氏线虫属 (Stein ernema)和异小杆线虫属 (Heterorhabditis)的线虫共生[3] 。在自然界 ,共生菌存在于 3龄侵染期线虫的肠道中[4 ] ,不能从土壤中分离获得 ,是昆虫病原线虫的主要致病因子。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直到 2 0世纪 5 0年代末期才被发现 ,其分类地位也经常发生变动 ,鉴定工作尽管几十年来陆陆续续时有报道 ,但并不十分深入和系统。近年来 ,…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异小杆线虫属一新种:小杆目:异小杆线虫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杰 《动物分类学报》1994,19(3):268-272
本文记述采自我国福建省长乐县的异小杆线虫属一新种:短尾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revicaudis sp.nov.,并与属内其它定名种进行了比较。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12.
病原线虫对桔小实蝇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通过室内和田间实验研究了昆虫病原线虫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的控制作用。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线虫的4个品系(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品系与A24品系,夜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 SN品系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H06品系),以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桔小实蝇的侵染力最强,其3天的LD50和LD95分别为35.0和257.1条/cm2土壤。按300条/cm2土壤的量施用,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当代桔小实蝇的控制效果为86.3%。用以虫期作用因子组建的生命表方法评价了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田间桔小实蝇下代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按300条/cm2土壤的量施用线虫,对照杨桃园的桔小实蝇种群趋势指数为105.9,而处理杨桃园的桔小实蝇种群趋势指数下降为15.5;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桔小实蝇的干扰控制指数为0.146,即线虫处理果园的下代种群密度仅为对照果园的14.6%。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和六种限制性内切酶(AluⅠ、HinfⅠ、MboⅠ、RsaⅠ、HaeⅢ和PvuⅡ)酶切,对国内害虫防治上常用的几种昆虫病原线虫,包括斯氏属S.carpocapsae、S.feltiae和S.glaseri以及异小杆属H.bacteriophora、H.zealandica、H.indicus和H.megulis等8个品系rDNA-ITS进行分析,建立起可以区分各线虫种的标准RFLP图谱.该方法快速简便、稳定可靠,需要的样品量少,可以用于新鲜的、或冻存的样品,甚至分析单条的线虫.不仅可进行昆虫病原线虫的快速分类鉴定,而且进一步可以应用于线虫田间释放的辅助监测,实际田间感染率的测定和线虫毒力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昆虫病原线虫(斯氏属与异小杆属)应用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洁莲 《昆虫知识》1990,27(1):58-62
<正> 在自然界,线虫与昆虫的联系是普遍的。据目前所知,至少有27个科的线虫与16个目近3000种昆虫有联系(Nickole 1984,Poinar 1983),其分布是由寄主昆虫的栖境所决定的。这些线虫对害虫的种群起着自然调节的作用。线虫与昆虫联系的方式各异,使人最感兴趣的是那些能作为害虫生物防治的病原线虫。自从Oldhan(1933)首次提出利用线虫防治害虫以来,应用病原线虫进行害虫生物防治的工作已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提高昆虫病原线虫对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的防治效果,将昆虫病原线虫与环境友好型化学杀虫剂混用是一条有效途径。【方法】本研究测试了70%吡虫啉水分散颗粒剂、40%毒死蜱乳油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对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s bacteriophora Taishan strain H06品系、Steinernema carpocapsae strain SF-SN和All品系存活及侵染率的影响,及低剂量化学杀虫剂与昆虫病原线虫混用对韭蛆3龄幼虫的作用效果。【结果】高效氯氰菊酯(含量为2.00、0.40、0.20和0.10μg·mL-1)和吡虫啉(25.00、5.00、2.50和1.25μg·mL-1)对H.bacteriophora H06和S.carpocapsae All的存活无显著影响,3品系线虫毒死蜱(8.00μg·mL-1)对3品系线虫的致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同浓度的毒死蜱对3品系线虫的致死率存在显著差异。3种药剂分别与3品系线虫混合后处理韭蛆,韭蛆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线虫和杀虫剂单用处理。药后3 d,SF-SN与毒死蜱(8.00μg·mL-1)、吡虫啉(25.00μg·mL-1)和高效氯氰菊酯(2.00μg·mL-1)混合处理韭蛆,分别比单用杀虫剂提高防效34.20%、21.18%、54.99%,优于另外两种线虫与3种药剂混用的效果。【结论】供试线虫中,SF-SN品系与上述杀虫剂联合防治韭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正> 昆虫病原线虫种类很多,分布于27个科,但已用作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有索科(Mermithidae)、斯氏线虫科(Steinernematidae)和异小杆线虫科(Heterorhabditidae)。前者主要用于防治医学卫生害虫中的蚊蚋类,以食蚊罗索  相似文献   

17.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的代谢产物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细菌寄生于昆虫病原线虫肠道内 ,二者互惠共生。该菌革兰氏染色阴性 ,属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包含两个属———嗜线虫致病杆菌属 (Xenorhabdus)和发光杆菌属 (Photorhabdus)。其中嗜线虫致病杆菌与斯氏线虫 (Steinernema)共生 ,发光杆菌与异小杆线虫 (Heterorhaditis)共生。近几年 ,随着对共生菌研究的逐渐深入 ,发现共生菌能产生许多有应用潜力的代谢产物 ,如杀虫蛋白、抑菌物质、抗癌物质、胞外酶、胞内晶体蛋白、色素及荧光素等。特别是…  相似文献   

18.
闽,粤,海南地区的斯氏线虫科及异小杆线虫科分布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是对闽、粤、海南等地区27个县(市)昆虫病原线虫分布的调查结果。从1983至1987年共采集土壤样品600多个,从中分离出昆虫病原线虫39号,全部鉴定到属,少数鉴定到种。结果表明,闽、粤、海南均有斯氏线虫科及异小杆线虫科分布,该两科线虫的发现率,沿海20公里内的花生地,番薯地较高,砂土,砂壤土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昆虫病原线虫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侵染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天然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借助倒置显微镜观察和鉴定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血细胞类型,并对小卷蛾斯氏线虫侵染后不同时间的草地贪夜蛾幼虫血细胞总数目进行统计;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草地贪夜蛾幼虫对侵入的小卷蛾斯氏线虫的包囊反应;利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小卷蛾斯氏线虫侵染后的草地贪夜蛾幼虫血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吞噬活性;检测小卷蛾斯氏线虫侵染后的草地贪夜蛾幼虫血淋巴中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 PO)活性、体内抗菌肽基因相对表达水平以及血浆的抗菌活性。【结果】从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内共发现5种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分别为原血细胞、粒细胞、类绛色细胞、珠血细胞和浆血细胞。注射1 μL侵染期(infective juveniles, IJs)小卷蛾斯氏线虫(3 IJs/μL)后9和12 h,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血细胞总数目显著增多。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血细胞不能包囊活的以及冷处死的小卷蛾斯氏线虫,但可以包囊热处死的线虫。活的小卷蛾斯氏线虫会显著抑制草地贪夜蛾幼虫血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活性,但冷处死和热处死的线虫不能。注射1 μL(3 IJs/μL)小卷蛾斯氏线虫后,草地贪夜蛾幼虫血淋巴PO活性总体呈“下降 升高 下降”变化趋势;体内抗菌肽基因Attacin-A2, Attacin-B1, Cecropin-B3, Cecropin-D, Gallerimycin, Gloverin-3以及Lebocin-2的表达水平在线虫侵染后12 h时显著上调,24 h时恢复到对照水平或低于对照水平;血淋巴抗菌活性水平在小卷蛾斯氏线虫侵染后12 h时显著升高,24 h时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结论】小卷蛾斯氏线虫在侵入早期会抑制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天然免疫反应来建立感染;随后草地贪夜蛾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试图抵御小卷蛾斯氏线虫的侵染;后期随着线虫的成功定殖,草地贪夜蛾的免疫系统最终被抑制或破坏。本研究所得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线虫 草地贪夜蛾的免疫互作机理奠定了基础,也为改善昆虫病原线虫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昆虫线虫尤其是昆虫病原线虫可以部分替代化学农药防治有害昆虫。本文通过大蜡螟诱捕法对云南省玉溪市8县1区的昆虫线虫资源进行了调査。从270份土壤样品中分别得到57个昆虫线虫样本,分属于4个属,包括小杆科Rhabditidae的3个属,双胃科Diplogasteridae的1个属。结果表明,线虫的分布与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密切相关,砂壤土、壤土中线虫检出率分别为100.0%、19.9%,较粘土12.1%的检出率高。在未受干扰的地块(林地和未耕地)线虫检出率为20.4%,受人类干扰的地块(烟田和农田)线虫检出率为16.1%,说明砂壤土和壤土适合昆虫线虫种群的建立,且在人活动较少的地块中线虫分布较多。用本土线虫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大蜡螟和蛴螬(棕色鳃金龟幼虫)对分离到的线虫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YN43(Oscheius sp.2)是大蜡螟最敏感的昆虫线虫品系,校正死亡率为76%;YN93(Oscheius sp.1)对蛴螬致病力最强,校正死亡率为54.5%,在防治云南地下害虫蛴螬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