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2013至2016年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数据,评估壶瓶山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水平。壶瓶山保护区在8个监测站点布设了25条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样线,进行常规监测,其中,日间样线14条,夜间样线11条,日间样线平均长度4 km,夜间样线平均长度0.75 km。每个月,每条样线平均调查3次。4年共调查到62种两栖爬行动物,占湖南省两栖爬行动物总种数的38.04%。逐月计算各监测站点的alpha多样性指数和整个保护区的beta多样性指数,按季节比较不同站点间物种组成的Hellinger距离。结果显示,保护区不同位置间、不同的监测站点间以及年际间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提示保护区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个别位于实验区或邻近实验区的站点,物种组成有着剧烈的波动,表明人为活动影响了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另外,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物种组成与多样性有着显著的季节差异,这与两栖爬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以上结果说明,壶瓶山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结构具有稳定性和敏感性的特点,可以考虑用作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水平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陈远辉 《四川动物》2000,19(3):191-191
笔者1998年参加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野生动物调查时,在不违背统一操作规程的原则下,根据南方山区的特点,对适合南方山区的两爬动物调查方法加以探索,重点突出“晚间调查”和采用“拉开距离调查”。晚间调查的发现数明显高于白天。且夜间调查中发现了新种“莽山后棱蛇”及其分布、习性、活动规律等重要资料。说明晚间调查两爬动物是一种重要的方法。1 调查方法原则上采用《湖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操作细则》规定的步行调查,样带长度6400m,单侧宽50m,每个样带选择4~6条样线,每条样线长150m。根据地形和山区的实际情况,重点…  相似文献   

3.
孙治宇  刘少英  刘洋  赵杰  雷开明  朱宗福 《四川动物》2007,26(4):852-855,858
2002~2003年,对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调查。共调查大中型动物样线82条,实际调查记录到大中型兽类20种,样线上遇见各种大中型兽类痕迹或实体总计223次,均用GPS进行精确定位。统计表明,针叶林生境中物种最丰富;随海拔增高,总的趋势是古北界种类所占比例呈现增加趋势,但在海拔3600~4000 m之间,东洋界种类所占比例仍然较大(50%),动物区系呈现广泛的过渡性;随着海拔升高古北界种类样线的遇见率明显增加,3200 m以上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在记录到的20种大中型兽类中,豹猫(Felis bengalen-si)分布的海拔跨度最大,为保护区的广布种;牛羚(Budorcas taxicolor)的遇见次数最多,是保护区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2017年11月—2019年9月对新疆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鸟类采用样带法和样点法进行调查,对保护区的大型兽类和鼠类分别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进行调查.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献资料,共记录鸟类15目41科161种,兽类5目13科40种.保护区内珍稀濒危物种较多,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5.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珠峰保护区)是全球海拔最高、相对高差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极高山生态系统、原始的山地森林以及异常丰富的山地生物多样性,但人类目前对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了解却十分有限。为了掌握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促进保护区的有效管理,2010–2012年,我们先后5次对珠峰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系统的实地调查,共采集到61号两栖爬行动物标本。结果显示:保护区至今已记录到两栖动物9种,隶属1目3科6属;爬行动物11种,隶属1目4科10属。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占绝对优势,共有17种,古北界物种仅3种;区系特有性明显,中国特有种2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物种6种。古北界与东洋界在区内的分界明显且没有交汇,分界线约在海拔3,600–3,800 m之间。我们相信随着实地调查工作的深入,在保护区南坡沟谷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物种总数还会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西藏羌塘北部和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冬季野生动物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11月1~23日,我们在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北部和青海可可西里保护区进行了一次长达1692km的野生动物调查,此次调查所覆盖的区域均为无人区,海拔在4800~5200m之间。本次调查显示,冬季该荒漠/高山草原区域内,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是分布最多的有蹄类物种。在全长1692km,宽2km的样线上,共记录到5999只藏羚羊。在每个分区内的密度各不相同,从0.03/km^2到9.21/km^2,平均为1.77只/km^2。在调查期间,明显的雄性个体群平均为6.3只/群,雌性个体群平均为6.4只/群,同时我们也记录到了100只以上的雌雄集合群。由此可见,藏羚羊正进入冬季的交配期,在一些区域出现了集中分布的现象。我们依然不清楚这些开始集中的雌性藏羚羊分别来自哪几个迁徙种群,和各个产仔地的明确关系,以及雄性藏羚羊又来自哪些区域。相比较而言,在同一纬度区域内其它有蹄类物种的密度相对较低,只有当向东进入可可西里之后才有所上升。其中,在可可西里保护区记录到的野牦牛(Bos grunniens)占总数的73%(n=977),藏野驴(Equus kiang)占48%(n=527)以及藏原羚(Gazella picticaudata)占95%(n=146)。西藏的羌塘北部地区对于藏羚羊是重要的冬季分布区,而可可西里地区不仅是几个藏羚羊种群重要的产仔地,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野牦牛种群的避难所。另外,本文还讨论了青藏公路东部有人区内的野生动物和草场的情况。在该区域内,已出现多个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环境的保护组织。  相似文献   

7.
金宇  周可新  高吉喜  穆少杰  张小华 《生态学报》2016,36(23):7702-7712
准确可靠地识别国家重点保护陆生脊椎动物物种的优先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s)模型,基于12个环境变量,对中国263种国家重点保护陆生脊椎动物建模,并预测各个物种在背景点的适生概率,迭加计算得到国家重点保护陆生脊椎动物物种的生境适宜性指数。此外,基于对生境适宜性指数的空间自相关分析,识别和确定国家重点保护陆生脊椎动物物种优先保护区,并对优先保护区目前的被保护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重点保护陆生脊椎动物物种的优先保护区的面积为103.16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90%。优先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包括西南地区的秦岭-大巴山山区、云南省与印度及缅甸的交界地区、武陵山山区、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山区、阿尔泰山脉山区、天山山脉山区、昆仑山山脉山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东北-华南沿海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少量分布。优先保护区中被保护的面积为50.40万km~2,占优先保护区总面积的48.86%,保护率偏低,未被充分保护。利用系统聚类分析,将未被保护的优先保护区划分成3种优先保护顺序,以期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蛇类资源现状。方法 2014年7月22日~8月4日采用样线法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展开调查。结果本次调查记录蛇类动物14种,隶属1目3科12属,以游蛇科为主,占遇见蛇类物种总数的78.6%。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为江西省蛇类新纪录。调查过程中蛇的遇见率为0.88条/km,数量较多的福建竹叶青蛇、山溪后棱蛇和黄链蛇,遇见率分别为0.31条/km、0.24条/km和0.11条/km。结论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竹叶青蛇、山溪后棱蛇和黄链蛇等常见种的数量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9.
2016年8月和2017年8月, 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调查了旅游公路的运营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及道路致死状况。结果表明, 公路两侧昆虫的遇见率(14.55±4.45 只•km–1)显著的高于林中(8.27±2.22 只•km–1; P=0.018), 公路两侧0—5 m区域内节肢动物的捕获数(33.45±3.23 只•m–2)也显著的高于20—30 m区域(23.92±4.72只•m–2; P=0.027); 并且距离公路0—5 m区域内的节肢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21)也高于20—30 m区域(1.90), 说明公路运营对节肢动物群落产生正的边缘效应。动物的平均道路致死率为9.01±3.17只•km–1, 其中昆虫的道路致死数量最高, 占总数的69.44%。说明道路边缘可能由于车辆的行驶而变成生态陷阱。另外还记录到大量的脊椎动物被车辆撞死, 造成动物非自然死亡, 进而对当地的野生动物群落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0.
区域物种多样性评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部分。研究两栖动物物种丰富度的海拔分布格局能为物种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及海拔分布特点,于2014年7月22日—8月4日,选取22条样线开展调查,同时将保护区海拔300~2161 m区间按200 m的间隔分为10个海拔段,对两栖动物的海拔分布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现已记录两栖动物29种,隶属2目9科22属,以蛙科为主,占两栖物种总数的37.9%;2)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为保护区新纪录;3)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大致呈先平台后递减的海拔分布特点,这可能主要受生境复杂性的影响。此外,本研究采用Stevens法和逐种法对Rapoport法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很难判断是否支持Rapoport法则。  相似文献   

11.
12.
13.
In experiments on Black Sea skates (Raja clavata), the potential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of the ampullae of Lorenzini and spike activity of single nerve fibers connected to them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electrical and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Usually the potential within the canal was between 0 and –2 mV, and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250–400 k. Heating of the region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was accompanied by a negative wave of potential, an increase in input resistance, and inhibition of spike activity. With worsening of the animal's condition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became positive (up to +10 mV) but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during stimulation with a positive current was nonlinear in some cases: a regenerative spike of positive polarity appeared in the channel. During heating, the spike response was sometimes reversed in sign. It is suggested that fluctuations of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and spike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reflect changes i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n the basal membrane of the receptor cells, which is described by a relationship of the Nernst's or Goldman's equation type.I. P. Pavlov Institute of Physiolog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I. M. Sechenov, 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Pacific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Far Eastern Scientific Center,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Vladivostok. Translated from Neirofiziologiya, Vol. 12, No. 1, pp. 67–74, January–February, 1980.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