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菌生物膜研究技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在固体表面上生长的一种与游走态细胞相对应的存在形式。只要条件允许,绝大多数细菌都可以形成生物膜。一旦形成了生物膜细菌就具有极强的耐药性,在医疗、食品、工业、军事等诸多领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细菌生物膜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难题,也是目前科学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文结合细菌生物膜研究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几种常用生物膜发生装置及检测量化技术,并对其原理及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全球农田土壤污染日趋严重。重金属、农药、微塑料作为常见的土壤污染物,已对农田生态系统与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F)作为分布于细菌表面的多组分聚集体,近年来已被证明在环境保护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介绍了细菌生物膜的组成和功能,并对近年来细菌及其生物膜在重金属、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及机理进行综述,展望生物膜群落结构在污染土壤中的修复潜力,以期深入理解细菌生物膜的关键作用,为挖掘更多细菌生物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潜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即时检测(Point-of-care testing,POCT)是在采样现场或病人旁边进行的一种检测方式,它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能快速得到结果,被广泛应用于体外诊断行业。其中纸基微流体检测技术以其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检测快速、设备便携、应用不受场所限制等优点在发展现场POCT技术中具有非常大的潜力。近年来,纸基微流体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融合推动了POCT技术和方法的实质性发展。文中简要概括了纸的分类与特性,介绍了基于纸基微流体技术发展而来的样本前处理方法、反应过程中的液流控制方式、反应后检测结果的读取与分析手段,综述了近年来在面向POCT应用中各类基于纸基微流体的分析装置(Microfluidicpaper-basedanalyticaldevices,μPADs)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纸基微流体技术在POCT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未来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5.
许多细菌在不利于其生长的环境下,可以产生生物膜,从而增加了细菌对外环境的抵抗力,并引起菌膜病.同时菌膜病可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许多顽固性和难治性感染均可能与菌膜形成有关.本文就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结构,被膜菌的特点、耐药机制、逃避宿主免疫监视的机制及其疾病的治疗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结合生物物理学与生物化学的微细加工技术已可以获得与生物大分子相近的特征尺寸,推动了微图形化技术在药物筛选与新药开发、组织工程、疾病诊断等领域的应用.综述了微图形化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讨论了光刻、软光刻、模板辅助构图、扫描探针加工、喷墨构图、激光诱导图形化等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局限性与适用范围,指出分辨力与精度、图形化规模、实验加工条件等是选择不同图形化方法的主要依据.而基于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对纳米尺度的处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进一步提高其生物兼容性及材料适应性、发展适合图形化芯片的体内微环境模拟技术等是微图形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PCR-DGGE技术及其在植物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植物中微生物种类较为丰富,在植物微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作为研究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种群动态变化的分子检测工具之一,广泛应用于植物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群落动态变化研究中.概述了DGGE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植物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以及在该领域研究中导致DGGE偏差的因素和相应解决方法,对DGGE检测结果的分析提供参考,为进一步研究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是研究生物膜的一个重要工具,近几年来发展很快,应用很广。有些膜蛋白含有顺磁性的金属离子,可以直接用顺磁共振研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有两个血红素和二个铜离子。然而大部分膜成分都是抗磁性的,不能直接用顺磁共振技术研究。自旋标记技术的出现,解决了  相似文献   

9.
激光微束技术及其在基因转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中介绍了我们设计和安装的一套激光微束系统,该系统分为二部份:激光源和显微镜.工作波长355nm是由电子调Q Nd:YAG激光经KDP倍频和混频后得到的.这束光从显微镜的左边引入45°反射,再经×100物镜聚焦.光束直径小于1μ.这束激光可给细胞打孔,约在1秒内小孔自行修复,在修复之前荧光物质和质粒可以扩散进细胞.我们成功地把GUS基因导入烟草花粉细胞中并得到瞬间表述,还把DAPI-λDNA导入M85胃癌细胞必观察到兰色荧光.从本工作初步表明这种导入方法很有发展前途.  相似文献   

10.
冰晶核蛋白(ice nucleation protein,INP)是一种分泌型外膜蛋白,广泛分布于丁香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菌中。由于其在相对高温下(-2~-4℃)形成冰核的特性,INP最早应用于生物制冷领域。在细菌表面展示技术中,冰晶核蛋白作为运载蛋白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其他的表面技术载体蛋白相比较,冰晶核蛋白具有稳定表达外源蛋白及展示分子量较大的外源蛋白的优点。INP细胞表面展示技术已被应用于全细胞生物催化剂、全细胞吸附剂和环境污染物降解剂等的开发,本文将简述INP表面展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细菌人工染色体及其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菌人工染色体(BAC)是一种新发展起来的:DNA载体系统,它具有容量大、遗传特性稳定、易于操作等优点,在基因组研究和基因功能分析等方面应用广泛。本综述BAC的发展及近年来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2.
蛋白质微技术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蛋白质微阵列是生物芯片的一种,其主要优势在于应用平面上的有序排列的许多管、腔(孔)或各自独立的点来进行样本检测,使大量样本的平行分析成为可能。应用此技术可同时分析诸多蛋白质的生物化学活性、蛋白质与蛋白质间、蛋白质与DNA间、蛋白质与RNA间,以及蛋白质与配体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在临床诊断、药物研究、环境监测、食品卫生等方面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PCR技术在植物病原细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ep-PCR,AFLP和RAPD等多种基因组指纹分析方法,指纹图谱结合计算机辅助分析,用于研究植物病原细菌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图谱有助于理解病原细菌的分类,群体结构。还有利于设计特异,灵敏,快速检测策略用于植物病原检测和病害诊断。已有许多以PCR为基础的检测技术如rDNA-PCR,ITS-PCR,ARDRA等,有很多特异性引物及检测程序,已在植物病原检测和病害诊断中广泛应用,PCR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的辅助分析。为植物病原细菌群体动态和生态学知识提供了基本框架,使植物病理学进入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慢性中耳炎细菌学动态及在细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本研究选取我院在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00例慢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60例纳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和140例纳入中耳胆脂瘤组,对中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析中耳分泌物的细菌学分布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时间段的主要致病菌分布变化情况、分析慢性中耳炎细菌生物膜形成与细菌培养结果之间的关系、分析细菌生物膜形成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进行排序。结果显示,300例患者中共检出240耳病原菌,占80.00%(240/300);160例纳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检出率与140例纳入中耳胆脂瘤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组和中耳胆脂瘤组病原菌中所占比例最多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绿脓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两组患者的病原菌构成比总体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检出率显著高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慢性中耳炎患者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连续培养技术在微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连续培养技术在微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了综述。连续培养技术可用来建立体外模型以模拟正常菌群的生态系统,如人或动物的肠道菌群、口腔菌群等;用来研究正常菌群与病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菌群的生理生化特性及代谢产物。并可用于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生产。  相似文献   

16.
李贵山  梁妮 《蛇志》1991,3(4):4-5
本文选用金黄地鼠的微血管,利用显微高速摄影技术,放大微观流场和血细胞,连续地“冻结”短瞬间的变化状态,把物理图象呈现在胶片上,经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从定性及定量方面研究血液微流变学,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提供了又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一氧化氮(NO)是一种气体信号分子,具有调节血管张力、引起肿瘤细胞凋亡和减缓植物成熟等功能。最新研究发现,NO可以通过限制菌体对抗生素药物的摄入等保护细菌,但高浓度的NO对细菌又具有杀灭作用;与此同时NO通过双分子系统、c-di-GMP和群体感应等影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但细菌种类不同NO的影响效果也不同。本文主要对NO在细菌抗菌机理和生物膜形成的分子作用等进行综述,同时,也对NO研究发展的新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介绍几种细菌定量方法在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介绍了3种细菌定量平板活菌计数方法,并对它们做了比较,根据作者的体会,提出了每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室内潮湿环境固体表面很容易形成细菌生物膜,这些生物膜生长在不易清除或不被人注意的固体表面,研究这一类生物膜中的细菌类群可以了解其中是否滋生着对人体健康有威胁性的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选择某公共浴室内塑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作为分离培养对象,同时使用实验室最常用的LB培养基及其10倍稀释培养基(LB/10)作为分离培养基。结果表明在LB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类群相对单一,并且有单一类群占优势或抑制其他类群生长的现象;而在LB/10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具有更丰富的多样性,并且各类菌的数量分布较均匀,没有出现LB培养基中一种细菌占绝对生长优势的现象。对LB/10上生长的8个菌株的16SrDNA片段序列进行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与所分离的细菌系统发育相近的包括多株人体临床分离的病原菌以及未培养细菌(Uncultured bacterium)。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鲍曼不动杆菌菌毛,了解菌毛结构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以ICU的医院感染患者的腹腔手术后引流液、痰及呼吸机导管内壁附着物等为材料分离鉴定细菌,制备细菌的电镜标本,通过超微结构观察鲍曼不动杆菌菌体表面的菌毛与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性。结果新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菌体表面存在菌毛,菌毛与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粘附有关。结论菌毛粘附是生物被膜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