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是当今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物资源是有限度的,发展依赖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因素错综复杂,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社会有关方面采取广泛对策。实践表明,为保护物  相似文献   

2.
朱兆泉 《人与生物圈》1996,(1):30-31,35
生物圈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地区,也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当地群众在利用资源、发展经济方面受到了一些限制。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保护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找不到更多增加收入的门路,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给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很大压力,协调好自然保护与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使当地群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尽快富裕起来,是保护区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中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成效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李俊生 《生物多样性》2021,29(2):133-1754
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是指通过开展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结合自然保护地以外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s), 从而实现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以及保障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目标。就地保护是实现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最为重要的措施之一。本文从自然保护地数量与面积、代表性、有效性, 以及其他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措施等方面, 整理和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报道。总体来看, 我国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与管理体系, 实施了各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措施, 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自然保护地的面积和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 已覆盖陆域国土面积的18%, 对一些重要生态系统及重点保护物种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正在建设的10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提升了部分重点物种的保护连通性。自然保护区总体管理状况相对较好, 保护了90%以上的哺乳动物和97%的兰科植物。此外, 其他有效的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亦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贡献了民间力量。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照《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对“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各项要求, 分析总结了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仍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然保护地整体保护能力仍有待提升;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仍然存在保护空缺; 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有待提升; 缺乏公共协商机制; 自然保护地以外的其他就地保护工作仍在探索阶段等。在此基础上, 对将来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提出了进一步建议与展望: (1)制定更为具体和量化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目标; (2)加大力度减少物种受威胁程度, 特别是受关注较少的物种; (3)以保障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 提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系统性与整体性; (4)加强自然保护地以外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 (5)完善长期监测体系, 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成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可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特别是就地保护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不仅可为人类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生物资源,而且还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是有益当代、造福子孙的一件大事。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地貌类型齐全,物种资源丰富,是世界12个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大国之一。因而,保…  相似文献   

5.
《中国21世纪议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葆青 《生物多样性》1995,3(4):227-230
《中国21世纪议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王葆青(国家科委社发司,北京100864)我很高兴参加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众所周知,《21世纪议程》和《生物多样性公约》都是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的两个重要文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继...  相似文献   

6.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雾灵山有高等植物166科、645属、1809种;已记录到野生动物152种,昆虫800多种;有10个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分划成1300多个自然生态系统。文章还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总和,是40亿年以来生物进化的最终结果,也是世界上的自然财富.它包括几百万不同种类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由这些生物与所在地环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的概念,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此外,人们还重视更高层次的多样性即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的生物资源,有的已为人类所利用,而大部分它的潜在价值尚未被人们所发现.自然保护在20世纪40年代已开始受到重视.自80年代初以来,有关生物多样性国际会议频频召开,1992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从生物多样性中得到了所需要的全部食品、许多药物和工业原料,同时,生物多样性在娱乐和旅游业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我们大家熟知的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它的间接价值主要与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关,通常它并不表现在国家核算体制上,但如果计算出来,它的价值大大超过其消费和生产性的直接价值。生  相似文献   

9.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总被引:121,自引:11,他引:1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从景观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各层次生物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规划等方面评述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进展,阐述了生物多样性动态及反馈,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理途径(GAP分析),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和大陆尺度的生态网络等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三大关键地区之一的川东-湘鄂西关键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所处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县长期以来以森工产业为其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长期的木材采伐和狩猎习俗曾对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其生物多样性逐渐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依然面临多种威胁。保护区自身科学研究力量的薄弱和保护区面积相对较小,限制着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进一步扩充保护区面积、引进科研力量并提升自身人员科研素质、协调并增强区内外社区共管是该区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恢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是我国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的重要区域,辽宁省境内目前并无此类优先区,弥补相关缺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生态系统保护、人类影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划3个准则层7个指标进行计算,依次获得辽宁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指标值、准则层值和优先区识别综合值,结合辽宁省县(市)行政边界和自然保护区边界数据,确定了辽宁西部和东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建议地域范围。其中,辽宁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为12951 km2,森林覆盖率为53.6%,包括9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以水土保持作为区域重要生态功能;辽宁东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面积为20057 km2,森林覆盖率为78.9%,包括8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以水源涵养作为区域重要生态功能。上述优先区是国家和省级保护物种的集中分布区,也是辽宁省重要生态系统的分布区,亟待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开展重要保护物种的科学考察和研究, 评价其就地保护现状, 对区域内实施科学合理的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野外调查, 分析了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地理分布及就地保护现状, 结果显示: (1)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57种, 其中有49种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内, 就地保护率为86%; (2)在地理分布上, 晋城、运城、临汾和阳泉4个市的保护区内分布的保护植物种类最多; (3)采用“累计筛选法”共鉴别出6个保护贡献率最高的保护区, 其累计保护贡献率达到86%; (4)总体来说, 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到较全面的就地保护, 但仍存在一些保护空缺, 这些保护空缺地的鉴别将为山西省自然保护区的进一步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石龙宇  李杜  陈蕾  赵洋 《生态学报》2012,32(21):6892-6900
随着区域合作和大尺度景观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跨界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跨界资源管理的一种典型方式,跨界自然保护区正成为保护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在对跨界自然保护区概念、类型及历史发展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立跨界自然保护区的效益和代价及影响跨界自然保护区成败的因素,指出建立跨界自然保护区可能是在更大尺度上实现生态系统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同时,分析了我国保护区的跨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不同行政区间展开跨界合作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跨界保护的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自然保护地(protected areas)保护成效是指自然保护地对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效果, 及其在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的综合成效。近年来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分别从不同空间尺度、评估对象、评估方法以及评估指标等方面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进展。总体来看, 近年来的研究已基本覆盖了全球、区域、国家和单个自然保护地等不同尺度, 针对森林、湿地、草地和荒漠等代表性生态系统以及野生动植物等主要保护对象进行了评估, 发展了“matching”技术等更为有效的分析方法, 探索了系统的自然保护地保护成效评估指标体系, 并应用一些指标进行了保护成效的案例研究。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是我国自然保护地的主体, 近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相关管理部门也相继开展了保护成效评估工作, 建议未来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网络尺度和各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评估研究, 将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与管理评估相结合, 研究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面临的新问题和潜在影响, 为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片为研究案例,借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GIS技术,结合具体的植被类型和功能区划,分析了2000年到2010年间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长势趋势的变化。结果发现:(1)11年来各植被类型,尤其是以骆驼刺、芦苇、芨芨草为主的天然草地植被表现出了较好的长势和增长的趋势;(2)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存在退化的植被类型,表明自然保护区基本实现了保护目的;(3)退化的植被位于实验区的布隆吉村、桥子村和双塔村,面积为1319 hm2,占比为0.31%。由此可见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片植被保护成效明显。将植被长势趋势分析同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及植被类型相结合,希望有助于识别保护要点,以便为植被保护成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东北三省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樊简  彭杨靖  邢韶华  崔国发 《生态学报》2018,38(18):6473-6483
自然保护区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并依据保护价值对其进行分类管理是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以我国东北地区4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和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估。通过选取物种的濒危性、特有性和保护等级等指标来计算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保护价值;选取分类独特性、近缘程度和濒危性等指标来计算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进而计算出各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物种保护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该评价方法能够很好的反映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各个层次和类群的保护价值,能够较准确地识别其物种保护优先性。不同自然保护区其保护价值存在一定差异;同一自然保护区中野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没有显著差异,但其野生动物与植物之间的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存在一定差异性;绝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其植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大于动物遗传种质资源保护价值;虽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综合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差异很大。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松花江三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保护价值显著高于同类型的其他自然保护区,而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龙江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黑龙江三环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物种保护价值较低,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之间其综合保护价值则没有明显差异。该评价方法能较好地进行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价值评价,并用于进行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比较,并不会因自然保护区所处生境、所分布物种不同而产生评价结果上的偏差;该方法在对自然保护区遗传种质资源部分的计算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总体上来说该评价方法不会因自然保护区类型的不同产生差异;今后在对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分类研究中可将此评价结果作为参考,并作为评价该地区自然保护区能否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辅助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主观性,具有较大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全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为了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速率日益加快的严峻挑战,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届缔约方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2011-2020年)及20项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然而, 2019年IPBES全球评估报告表明, 大部分爱知目标可能无法在2020年实现, 因此, 自然保护需要变革性转变。中国虽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提出了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及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目标, 并通过绿盾行动和环保督察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陆地自然保护地覆盖率也已达到18%, 但仍未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 物种濒危程度持续加剧。尽管生态文明一系列改革已经做出了变革性转变, 中央层面大力推行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相关政策, 通过机构改革初步解决了自然保护地“九龙治水”的问题, 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中强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但是, 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缺乏系统性的解决策略, 需要在不同层面进一步落实“主流化”, 建立完整的法律体系和统一规范高效的保护机制, 保障保护资金, 明确生物多样性在生产、生活空间中的地位, 打通自然保护成果与经济利益的转化渠道。因此,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当借助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机遇, 在保护意识、空间布局和保护行动3个方面充分实现变革性的转变, 借助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采用系统化的解决方法, 进一步整合法律、行政、市场、技术和社会等五方面力量, 提出具体的实现路径, 实现保护意识主流化、保护利用统筹化和保护行动全民化等三方面变革性的转变, 形成高效一体化的机制, 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保护区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保护区是一个泛称,由于其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不同,所以具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不同类型管理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别.以保护区管理的目标为原则划分第一级分类单位,共有5个类型,即:严格的保护区、国家公园、保护景观、栖息地/物种管理区、资源管理保护区.再以保护对象原则划分第二、三级分类单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分类系统,以适应保护区事业日益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森林遗传资源保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遗传资源的保护事关现代及后代的利益,已引起全球的极大关注,自70年代以来,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作为主要的战略在森林遗传资源保护实践中使用。一般来说森林遗传资源的就地保护可以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来实现。迁地保护主要包括种子库、田间基因库、种子园及细胞或组织培养等技术。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应当相互补充,两者结合使用是保存森林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方法。对森林遗传资源保护战略的选择以及因贸易而濒危的热带材用树及其保护问题也作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