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摘要 目的:以锁骨钩钢板为对照,探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结合Nice结环扎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提供合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2020年1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8例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内固定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其中18例采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板结合Nice结环扎固定(观察组),20例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并于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和UCLA评分。结果:3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P>0.05)。38例患者手术均获得随访,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11%)低于对照组(40.00%)(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Constant- Murley和UCL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采用锁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结合Nice结环扎治疗固定效果确切,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痛疼程度轻,相较于锁骨钩钢板治疗,其优势明显,可作为临床治疗Neer Ⅱ型锁骨远端骨折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探讨半伸直位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0年6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收治的60例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7例,女13例,年龄18~71岁,平均(53.15±4.0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7例,摔伤21例,运动伤12例。根据髓内钉置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半伸直组采用半伸直位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30例),标准组采用标准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30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功能、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并发症的差异。结果:半伸直组手术时间短于标准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KAFS)评分、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均呈增高趋势(P<0.05),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呈降低趋势(P<0.05),半伸直组术后12周、术后1年VAS评分均低于标准组(P<0.05),HSS评分高于标准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半伸直位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与标准髓内钉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比较,安全性和促进踝关节恢复的效果相当,且手术用时更短,患者术后疼痛更轻,膝关节功能改善更明显,在治疗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与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为其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Pilon骨折患者共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LCP组(采用胫骨远端LCP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采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疗效。结果:LCP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愈合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组患者术后疗效总优良率为89.6%高于对照组的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远端LCP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和术后愈合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疗效总优良率高的优点,是治疗Pilon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探讨倒"L"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8例闭合性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倒"L"入路术式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比例。比较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愈合时间、延迟愈合比例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膝关节HSS评分、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患者,采用倒"L"入路是一种新型的可靠入路方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其对膝关节功能改善更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顺行髓内钉、逆行髓内钉及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3种方法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01例股骨远端骨折进行临床随机分组手术,分别在手术中使用顺行髓内钉、逆行髓内钉以及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同时采用Harris评分系统对三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手术治疗后,逆行髓内钉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另外,逆行髓内钉组手术过程短、出血量少、手术切口小,上述指标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远端骨折行逆行髓内钉治疗的疗效优于顺行髓内钉以及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切口小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微创单边椎弓根螺钉加单枚椎间融合器和双边椎弓根螺钉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探讨微创单边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1月在我科行椎间盘切除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43例,其中微创单边内同定18例,平均随访15.8个月;双边内固定25例,平均随访16.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植骨融合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单边内固定组比较,双边内固定处理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01),术中失血量明显减少(P〈0.05),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之间的住院时间、随访时间、植骨融合率、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末次随访时的VAS和JOSA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边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单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达到双边内固定同样的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费用低等优点,但手术适应症需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与Henry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43例,Ⅰ组患者给予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治疗,Ⅱ组患者给予Henry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患者1年,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Ⅰ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优于Ⅱ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术后1年DASH评分显著优于Ⅱ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8.
吴昊  石展英  李百川  胡居正 《生物磁学》2013,(26):5094-5098
目的:比较不同内固定方式对后踝关节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效果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经X线检查确诊的后踝骨折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所使用内固定方法不同,分为拉力螺钉组和微型钢板组,随访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成功率、住院时间、后遗症及生物力学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至拆除内固定,拉力螺钉组和微型钢板组随访时间(t=-2.102)进行比较,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时间(t=4.293)、手术出血量(t=6.827)、固定成功率(2=,5.568)和住院时间(t=3.903)比较,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骨折块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s25%和其〉25%时,两组内固定失效临界压力比较,P〈均0.05,两组内固定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后踝关节的特殊结构和复杂的力学特点,拉力螺钉内固定在治疗效果优于微型钢板内固定法,但当骨折块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25%生物力学效果微型钢板内固定法更佳,因此根据患者个体骨折差异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对比掌指关节周围骨折采用克氏针内固定或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12月期间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掌指关节周围骨折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将患者分为A组(克氏针内固定治疗,47例)和B组(微型钢板内固定,50例)。对比两组治疗指标[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术后指标[指关节总活动度、手总主动活动度评分]、手功能[手指总主动屈曲度量表(TAFS)评分]、手部疼痛,同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的功能锻炼开始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A组,手术时间长于A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B组的指关节总活动度大于A组,手总主动活动度评分高于A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手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下降,且B组低于A组(P<0.05)。B组手功能TAFS评分优良率为92.00%,高于A组74.47%(P<0.05)。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相对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骨折,可缩短愈合时间、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提高手功能,指关节总活动度以及手总主动活动度评分,减轻手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其手术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间采用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23例设为治疗组,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另选取同期采用保守治疗的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20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获得12个月以上的随访。针对两组患者治疗后骨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所有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骨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经随访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经综合评价其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的内固定手术治疗拥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此术式具有对骨折部位起到很好的显露及复位稳定等优点,且在治疗效果及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治疗方式。故此方法安全、有效,不失为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谢徐萍  刘俐  熊咿  钟晨曦  李倩 《生物磁学》2013,(30):5978-5980
目的:探索老年疼痛住院患者健康教育流程改造的实施效果。方法:以2012年3月~10月入住我科的老年疼痛患者为试验组,采用自行设计的一体式《住院患者健康教育表单》进行健康教育,在重点环节进行改进。2011年7月~2012年2月入住我科的老年疼痛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满意度、跌倒人次、给予护士表扬次数。结果: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5.81±3.01)%,对照组满意度为(99.61±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P〈0.01)。结论:采用一体式的健康教育表单,改造健康教育流程,有助于提高老年患者满意度,改善住院体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胡戈亮  明江华  马永刚  王钢  陈庆  徐格 《生物磁学》2013,(35):6864-6866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68例绝经后女性椎体骨折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研究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分剐在术前、术后1d以及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WAS),观察随访期间Cobb角的矫正程度和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相邻椎体的骨折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和Cobb角的矫正程度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Cobb角的矫正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在随访期内,对照组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PVP和PKP均能显著缓解OVCF疼痛,但是PKP比PVP更有利于矫正脊柱后凸的畸形,同时降低骨水泥渗漏和相邻椎体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钴胺联合高能激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入院的81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予甲钴胺、单磷酸阿糖腺苷和高能激光联合治疗并配合精心护理,对照组仅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两组均在治疗第10天时观察症状及体征的变化。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2%和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止疱时间(1.4±1.1天vs2.6±1.3天)、结痂时间(5.4±1.4天vs8.1±1.5天)和止痛时间(3.0±1.6天vs 5.8±3.3天),以及治疗后两组患者直观模拟尺评分结果(2.95±1.45 vs 3.97±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出现后遗神经痛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甲钴胺联合高能激光治疗带状疱疹并配合精心护理有利于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VSD负压引流技术结合游离植皮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入我院接受治疗的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65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术前先采用VSD治疗,游离植皮术后继续给予VSD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打压植皮或传统打包加压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皮片成活时间、皮片成活率、术后住院治疗时间、换药次数、疼痛评分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皮片成活时间短于对照组、皮片成活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的打压植皮或传统打包加压的技术而言,VSD负压引流技术结合游离植皮在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下腰椎结核老年患者共84例,分别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2例采用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对照组42例采用前路病灶清除。分别对两组一期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对患者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Oswestry障碍指数(ODI)及脊髓损伤神经功能分级标准(ASIA)分级进行客观评定。结果:实验组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为(8.22±1.67)°,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术后腰椎局部前凸角为(5.02±1.93)°,(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ODI为(21.25±3.75)%,对照组ODI为(35.72±4.1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ASIA分级全部转化为E级。而对照组仍有7人为D级。结论:一期经后路固定联合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老年下腰椎结核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应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同一组医生施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体重指数对于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影响,评估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直肠癌在我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9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体重指数分为3组,正常体重组:BMI〈24.0kg/m2143例、超重组:24.0〈=BMI〈28.0kg/m^2 50例、肥胖组:BMI〉=28.0kg/m^2 6例,进而比较3组间患者围术期的各项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估计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取检淋巴结数,对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三组患者围术期的各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3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病例。1例患者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为0.5%。1例患者术后3天死亡。分别比较三组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取检淋巴结数、术后住院天数,在正常体重组、超重组、肥胖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3.5±49.1min,191.2±54.3min,170.0±26.8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5.6±66.4mL,59.9±61.1mL,83.3±20.4mL;取检淋巴结数分别为10.5±6.8枚、9.0±4.3枚、11.5±10.0枚;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3.1±3.8天、13.1±3.6天、12.7±1.0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安全地用于肥胖患者,可体现出其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17.
郑芳  胡孝贞  刘乐斌  高文华 《生物磁学》2011,(20):3927-3929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早期康复训练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192例AMI患者经PCI治疗后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96例,分别予早期心脏程序康复训练与传统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在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律失常、心绞痛及死亡率等并发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多于康复组(P〈0.05)。结论AMI患者PCI术后行早期心脏程序康复训练安全、有益,可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病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盐酸戊乙奎醚联合丙泊酚减轻人工流产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ASAⅠ-H级人工流产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处理组先缓慢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注射剂1mg,30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5mg/kg;;对照组单独静脉注射丙泊酚2.5mg/kg.两组丙泊酚静注速率均为5mg/s.结果:处理组苏醒即刻苏醒后15min和30min宫缩痛的VAS评分分别为(3.13±0.15)、(2.02±0.11)和(0.87±0.0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7± 0.35)、(3.54± 0.14)及(2.01±0.12)(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联合丙泊酚镇痛能减轻人工流产术后的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